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工運學院時期(1985~2003.4)

獨立工人運動的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產生[1]

熊子云

獨立工人運動,意指無產階級自覺地、直接地反對資產階級的政治運動。最初的獨立工人運動,產生于19世紀30年代。獨立工人運動的興起標志著現代工人運動的實際開端,提出了創立無產階級革命科學理論的歷史任務。可見,探究與闡明這個問題,對于研究國際工人運動史和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以及它的專門學說如工會學的創立)來講,都是必須首先予以闡明的基本問題。反映獨立工人運動興起的法、英、德等國幾次工人起義產生的社會條件是什么?為什么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在此時會進一步激化?如何理解這幾次起義標志著國際工人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只有對這些問題做出詳明而確當的闡釋,才能對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做出切合實際的論述。因此,本文試圖依據史實和經典作家的有關言論,對此重要問題做些比較認真的探究,以求有助于對它的深入研討。

一 十九世紀初工人運動的狀況與特性

工人階級經過了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大致說來經歷了由手工工場工人轉變為產業工人的過程,而它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是與它的存在同時開始的。從斗爭的形式與程度來說,它大體經歷了由分散的與自發的斗爭,到自覺地與直接地反對資產階級的歷史過程。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英國產業革命和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發生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經濟與政治的長足發展,從而使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明顯地暴露出來。有的論者把這兩大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簡單地看作獨立工人運動興起的直接原因和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然而,這種看法是與當時社會發展狀況有距離的。

應當注意到,在這個時期資產階級同封建復辟勢力的斗爭還沒有最終決定勝負,因而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還沒有上升為主要的階級矛盾,它們之間的對立狀況尚未達到成熟程度。無產階級仍然無力采取獨立的政治行動,在這時它還處于進行破壞機器、搗毀工廠的自發斗爭階段。與此相應地產生了互助儲金會、工人俱樂部之類的工人組織。

總之,工人階級這時在社會政治與經濟生活中表現為一個被壓迫的受苦難的等級。恩格斯在論述19世紀初批判的空想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條件時指出:“在這個時候,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間的對立還很不發展。在英國剛剛產生的大工業,在法國還完全沒有。……因此,如果說,在1800年左右,新的社會制度所產生的沖突還只是在開始形成,那么,解決這些沖突的手段就更是這樣了。”[2]批判的空想社會主義就是與這種社會經濟與政治發展狀況相適應的產物;或者反過來說,正是這種有所發展但尚不成熟的資本主義的生產狀況與階級關系,使得空想社會主義思潮達到了它的發展頂峰。

二 封建復辟時期的階級關系和工人運動的特點

上面已經提到,產業革命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對于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與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它們畢竟未能導致最終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結果。19世紀初葉封建復辟勢力同新興資產階級之間的生死搏斗仍然是極其激烈的。自從拿破侖帝國于1815年6月被歐洲反動聯盟徹底推翻,一直到1830年6月,歐洲出現了封建復辟的黑暗時期。歐洲各國的內閣都由封建貴族統治著,各復辟政府毫無例外地無視資產階級的利益。封建復辟勢力的代表土地貴族同新興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依舊是主要的社會階級矛盾,并且日趨尖銳化。在政治和國家生活中,它們之間的復辟與反復辟的斗爭,占據了支配一切的地位。

在這種社會政治狀況下,自然談不上工人階級的獨立政治運動,更不要說會有工人階級的社會主義運動了。工人階級這時所進行的,實質上是民主主義運動,而且這種運動大體上還處在從屬于資產階級自由主義運動的地位。對這一時期工人運動的性質與總的狀況,恩格斯曾做過精辟的概括:“從1815年到1830年,在一切國家里,資產階級都是革命派中間的最有力的組成部分,因而也是革命派的領袖。只要資產階級本身還在革命,還在進步,工人階級就不可避免地要充當資產階級手里的工具。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工人階級單獨的運動始終只起著次要的作用。”[3]

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遠遠落后于英國和法國的德國,當時工人運動的狀況更是如此。德國的大工業產生于19世紀40年代,因而恩格斯講過,如果說德國資產階級運動發端于1840年,那么工人階級的運動則肇始于1844年西里西亞和波希米亞的工人起義。正像德國資產階級比英國和法國的資產階級落后一樣,德國工人階級在社會和政治方面的發展同樣落后于英國與法國的工人階級。尤其重要的是,恩格斯在分析德國工人運動的這種落后狀況的根源時得出深刻結論:“在資產階級的各個部分,尤其是其中最進步的部分即大工業家還沒有獲得政權并按照他們的需要改造國家以前,工人階級運動本身就永遠不會是獨立的,永遠不會具有純粹無產階級的性質。”[4]這就更清楚地指明,只有工業資本家階級奪取政權和建立起它的政治統治之后,才會產生真正的獨立工人運動。

然而,封建復辟的反動勢力只能暫時阻礙但無法長久改變歷史向前發展的趨向。各國復辟政府都不能消除拿破侖在帝國范圍內實行資本主義改革所引起的深刻變化。在此時期,資本主義經濟仍然不可阻擋地向前發展,英國接近于完成產業革命,法國機器大工業生產也有了發展。1825年在英國首次發生的經濟危機,暴露出資本主義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但同時也表明資本主義經濟這時確已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逐步擴展的產業革命造就了一個大工業資本家階級,同時也創造了一個人數遠遠超過前者的產業工人階級。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它們的力量都在不斷增長,它們決不能長久容忍危害其切身利益的封建復辟制度。恩格斯晚年在概括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過程時指出:“1830年的資產階級,同前一世紀的資產階級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貴族手中并且被貴族用來抵制新工業資產階級的野心的政治權力,已經同新的經濟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須同貴族進行一次新的斗爭,這一斗爭的結局只能是新的經濟力量的勝利。”[5]恩格斯在這里不僅以英國為例,精辟概括了1830年前復辟時期階級關系的特征,而且還深刻地預示著一場由資產階級領導的、戰勝封建復辟勢力的人民革命即將來臨。

三 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中工人的作用和這次革命對工人運動的影響

1830年在法國巴黎爆發的七月革命是歐洲封建勢力復辟以來人民意志最卓越的表現,它實際上是一次全歐洲性的反封建復辟的人民革命。它使得資產階級取得了對君主專制和土地貴族的決定性勝利,雖然在其中獲得參政權利的還只是以金融貴族為主的大資產階級。

巴黎工人在七月底重新拿起武器,同共和派民主主義者一起,經過三天的街壘戰斗,推翻了復辟政府波旁王朝。法國自由資產階級終于實現了它在1789年的愿望。然而,資產階級撇開它的盟友工人階級,獨自竊取了勝利果實,拋棄共和國的口號而建立起維護它自身利益的奧爾良王朝。這就是由路易·菲力浦統轄的“金融貴族”新王朝。對于這次革命的特征與結局,恩格斯曾做過透辟的分析:“1830年的‘偉大的一周’是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結成聯盟的結果,是自由派和共和派結成聯盟的結果。但事情成功以后,工人就被扔到一邊,資產階級獨吞了革命果實。”[6]

法國七月革命在歐洲一系列國家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在這里我們只需提到英國與德國。1831年10月在英國布利斯托爾等城市工人發動起義,有的城市工人準備進軍倫敦。工人除表達改善經濟狀況的愿望外,還提出了議會改革的要求。人民群眾運動聲勢浩大,但資產階級自由派和激進派卻希圖通過妥協辦法去達到目的。1832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關于議會改革的法令,工業資產階級巨頭獲得參政權利(而在此以前只有金融貴族得以參政),勞動群眾仍然沒有獲得選舉權利,結果導致代表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輝格黨,取代了維護大封建地主利益的托利黨的統治。在當時仍然處于封建割據狀況的德國,不可勝數的起義和騷動,也證明了人民和資產階級運動的新紀元已經到來。1830年成為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頂峰。

恩格斯在他的許多著作中對這次革命做過詳細論述,并精辟說明了它的歷史意義。他明確指出:“1830年是最后的一個歷史轉折點,法國的七月革命和英國的改革法案鞏固了資產階級的最后勝利,……所有國家都準備進行一場大搏斗。”[7]馬克思對法國歷史,特別是它的資產階級革命以后的歷史,認真地做過系統研究。這種系統的科學研究成果,構成他創立唯物史觀和共產主義理論的重要因素。他曾經就七月革命對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階級斗爭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做過深刻的論述。他說:“1830年,最終決定一切的危機發生了。法國和英國的資產階級奪得了政權。從那時起,階級斗爭在實踐方面和理論方面采取了日益鮮明的和帶有威脅性的形式。”[8]

法國七月革命成為世界近代史上一個新的轉折點。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完全確立,雖然還沒有徹底消滅封建制度殘余,但這種以資產階級為支柱的君主立憲制,有力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同時,它對工人與農民的剝削與壓迫也更加嚴酷了。例如在英國,1834年議會通過了新的濟貧法,廢除了貧民貨幣津貼,把他們拋進管制異常殘酷的習藝所——“窮人的巴士底獄”。在法國,則通過延長工時(16~18小時)、降低工資(并伴隨推行罰金制度與商品付酬制度,在里昂工人工資下降50%),使得工人難以維持最低的生活。這一切,使得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的矛盾成為主要的階級矛盾,它們之間的階級斗爭在社會生活中上升到首要位置。

恩格斯在闡述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的歷史過程時,十分強調這種已經發生巨大變化的階級關系與階級斗爭的重大意義,并深刻闡明了這種變化的社會根源。他指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間的階級斗爭一方面隨著大工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隨著資產階級新近取得的政治統治的發展,在歐洲最發達的國家的歷史中升到了首要地位。”[9]這就清楚地指明,在歐洲主要國家以七月革命為標志的政治與經濟的發展,使得無產階級作為獨立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無產階級自覺地直接地反對資產階級的獨立政治運動便隨之興起。

四 七月革命后獨立工人運動的興起及其特征

19世紀30年代初至40年代,法、英、德等國工人階級發動了幾次大規模的革命斗爭。例如1831年與1834年里昂工人的兩次武裝起義,1839年5月有德國流亡工人參加的巴黎工人起義,1836年開始的英國憲章運動,以及1844年6月西里西亞與波希米亞工人起義。它們標志著現代工人運動史的開端。關于這幾次革命運動的具體情況,本文不再贅述,因為有關論著都敘述得比較詳明了。

這幾次工人起義為什么被看作現代工人運動的開端呢?因為在這時無產階級已經發展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與七月革命前的情況相比,這一期間工人運動的性質與作用也就不同了。正如恩格斯曾明確地指出:“從資產階級取得了全部政權,金錢的勢力消滅了一切封建的和貴族的特權,資產階級不再進步和不再革命并且本身已經裹足不前的那一天起,工人階級的運動就開始領先,并且成了全民的運動。”[10]

當時興起的獨立工人運動的主要特征是,工人運動進入有組織地進行活動的階段,即在這時的運動中已有一定的工人革命組織在起骨干作用。隨著無產階級直接反對資產階級斗爭的展開,各國工人革命組織相繼出現,并在斗爭中成長、壯大。例如在法國,產生于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革命團體特別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由布朗基和巴爾貝斯領導的“四季社”。它創建于1837年,到1839年春已經擁有成員達四五千人,被馬克思和恩格斯稱作“純無產階級的組織”。在英國,有成立于1840年的“憲章派全國協會”,即憲章黨。它是近代第一個工人階級政黨。到1842年,它擁有地方組織400個,會員4萬名。流亡巴黎的德國手工業工人革命者的組織——“正義者同盟”,同法國工人組織有著密切的聯系,用恩格斯的話來說,它不過是“四季社”的德國分支。1839年5月它們共同策動的武裝起義,招致了共同的失敗。“正義者同盟”遭受了同樣的打擊迫害,它的活動重點被迫遷移到倫敦。它采用各種名義迅速得到恢復,在瑞士、巴黎、德國國內都有它的分支。它后來被改建為基于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第一個國際性的工人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由于德國工人運動的這種特性,因而它被恩格斯稱為“第一次國際工人運動”[11]

與工人革命組織的建立相聯系,在斗爭中也涌現出許多堪稱無產階級領袖的著名人物。例如“正義者同盟”的工人空想共產主義理論家魏特林,可算是德國共產主義的創始者,他的學說具有作為德國無產階級最初的獨立理論表現的重要意義。又如法國“四季社”的創建者之一、著名的革命家路·奧·布朗基,被馬克思和恩格斯譽為無產階級革命者,是“法國無產階級政黨的頭腦和心臟”,他飽經革命戰斗與鐵窗生涯的磨煉,為法國無產階級和人民革命事業不屈不撓地奮斗了終生。然而從這些著名革命家的思想認識與理論素質來看,盡管他們在思想感情上都本能地帶有強烈的革命傾向,但總的說來,由于對資本主義社會缺乏科學的認識,甚至像魏特林這樣堅定的工人革命家,也固執地反對進行科學研究和制定科學綱領,因而他們的政治主張與策略原則始終都帶有空想與密謀的性質。他們的這種認識與主張,成為上述工人革命組織的思想基礎與行動指南,給當時日益興盛的工人運動造成了嚴重的危害。總之,當時工人運動和工人組織在指導思想方面的情況,恰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空想主義者的見解曾經長期地支配著19世紀的社會主義觀點,而且現在還部分地支配著這種觀點。法國和英國的一切社會主義者不久前都還信奉這種見解,包括魏特林在內的先前的德國共產主義者也是這樣。”[12]這種情況表明,工人階級主觀方面的條件已經不能適應現實斗爭的客觀需要了。

五 獨立工人運動的興起提出了創立科學革命理論的歷史任務

從以上對19世紀初葉歐洲最發達國家政治與經濟發展狀況和工人運動的性質變化與特點的粗略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從19世紀30年代初開始,世界近代史發展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在法、英等國,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的矛盾成為主要的社會階級矛盾,隨之無產階級有組織地反對資產階級的直接斗爭日益發展。這些英勇的斗爭雖然都因遭受殘酷暴力鎮壓而宣告失敗,但它們卻為探索實現工人階級偉大歷史使命的正確途徑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同時,沉痛的失敗教訓表明,工人革命運動亟須科學的革命理論去指導。這就是說,現實斗爭迫切需要對無產階級的社會地位、歷史使命和革命道路做出科學的論證。列寧說得好,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然而當時各國工人革命組織及其領導者,對于工人階級解放事業的歷史條件與性質缺乏科學的認識。工人階級的無數先進戰士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英勇斗爭,以血的代價探索工人階級解放的正確道路。由此可見,制定無產階級的新世界觀和以此為思想基礎創立無產階級革命的科學理論,乃是歷史發展向日益奮起求解放的工人階級及其思想家與革命家提出的當務之急的任務。

六 馬克思主義是適應無產階級解放斗爭歷史需要的產物

以上的幾點論述,實質上是分析說明了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與社會基礎。這些論述清晰表明,研究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應當分析社會政治與經濟發展總的狀況,并且切不可忽略其中的階級關系變化和主要對立階級的矛盾與斗爭。19世紀30年代初獨立工人運動的興起,反映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發展成為社會主要階級矛盾,從而創立無產階級革命科學理論成為國際工人運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獨立工人運動興起后的年代里成長的青年革命家馬克思和恩格斯適應時代的需要,共同完成了創立無產階級的新世界觀與革命理論這一偉大的歷史任務。像任何學說的產生一樣,馬克思主義也有一個形成過程。如果從它的創始人確立世界觀的探索時期算起,到《共產黨宣言》宣告它的誕生,這個形成過程大致經歷了十一二年時光(1836~1848年);如果從馬克思恩格斯開始轉向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年月來計算,那么這個過程只有六七年時間(1842~1848年)。

從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思想發展狀況來看,這個形成過程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他們合作之前的階段可叫作醞釀階段,它的主要內容是他們通過不同的途徑,各自獨立地先后實現了向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轉變,在一切理論領域里都達到了意見完全一致,從而為他們共同創立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奠定了思想基礎。后一階段可稱為共同創立階段,在這一階段里,他們繼續發展以前的理論研究成果和總結工人革命運動的經驗教訓,在同各種錯誤思潮的論爭中逐步從各個方面闡發了科學共產主義的基本原理,并使它們同國際工人運動初步相結合,以制定第一個國際性工人政黨政治綱領的形式宣告了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關于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可以說是一個不乏研討的課題。在有關著作和教材中雖然已有論述,但也還存在著一些值得商榷和鉆研的問題。譬如說,在有關著作中常見到這樣的提法:馬克思和恩格斯是運用唯物史觀批判地研究和吸收了空想社會主義的積極成果,而創立起自己的社會主義學說的。這個論斷是涉及馬克思主義形成過程中它的三個組成部分之間相互關系與相互作用的理論原則問題。上述說法顯然排除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經濟學研究和創立新的經濟理論對于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的決定性作用。實際上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在形成時,構成一個彼此制約、相互促進的統一過程,而且經濟研究在其中發揮了理論基礎作用。不言而喻,經濟研究固然不能脫離唯物辯證方法的指導,但如若不運用新的經濟理論科學地剖析與說明資本主義的階級結構和經濟運動規律,那么不僅無法創立科學社會主義,就連唯物史觀本身的制定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須正確認識在馬克思主義形成過程中,它的三個組成部分之間相互關系與相互作用這一重要理論原則問題。

下面我們著重談談馬克思和恩格斯參與現實斗爭,對于創立無產階級革命學說所具有的決定性作用。

馬克思主義的兩位創始人生活與工作在無產階級已經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的時代,他們都積極參加了當時的現實斗爭和工人運動。恩格斯在他成熟的關鍵時期——曼徹斯特時期,就同憲章運動和正義者同盟領導人發生了聯系,關注與參加他們的一些活動,并把自己的大部分空閑時間都用來同普通工人交往。馬克思在思想轉變的決定性時期——巴黎時期,經常跟那里同盟的成員與領導人以及法國大多數工人秘密革命團體的領導者保持交往,并且還深入工人的勞動場所,參加他們的集會與討論等活動。

馬克思和恩格斯開始共同創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之后,他們同工人運動的結合發展到更高的形式。在此期間,他們不僅以自己正確的理論觀點影響各國工人運動領導者的指導思想,而且還親自組織德國的或國際性的工人革命團體,其中最重要的是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通過這些團體,他們領導開展了反對工人運動中流行的各種錯誤思潮的斗爭;并且他們總是在批判錯誤思潮的同時,逐步地全面深入地闡發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這對于傳播他們正在制定的革命理論和提高工人運動的思想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并從理論上和組織上予以改造的,可視為國際性工人革命組織的“正義者同盟”,是使他們的學說同工人運動相結合的典型表現。這對于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尤其有著直接的促進作用。他們通過親自參加同盟改組的代表大會和其他組織活動,使得他們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科學理論在同盟內取得了勝利。他們受委托撰寫的同盟政治綱領《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則標志著作為工人政黨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宣言》是馬克思主義同國際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宣言》的問世又為國際工人運動開辟了一個新時代——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時代。


[1]本文發表于《中國工運學院學報》1987年第1期。熊子云,原中國工運學院副教授。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408頁。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48~649頁。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第11頁。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97頁。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80頁。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505頁。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213頁。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422頁。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49頁。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186頁。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416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城区| 普兰店市| 巴彦淖尔市| 城口县| 商洛市| 平泉县| 繁峙县| 称多县| 博乐市| 县级市| 林芝县| 济阳县| 板桥市| 布尔津县| 罗平县| 洪江市| 漳浦县| 青阳县| 微山县| 增城市| 澄江县| 延吉市| 南木林县| 蓬安县| 行唐县| 三穗县| 东安县| 上栗县| 阿巴嘎旗| 五台县| 炉霍县| 图片| 西林县| 黄陵县| 永胜县| 砚山县| 伊金霍洛旗| 安新县| 咸丰县| 彭泽县| 眉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