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略論臺灣近代工人運動[1]

佟建寅

當我們著眼于臺灣經濟快速發展的時候,不可不注意研究臺灣工人階級和工人運動的狀況。然而,有關這方面的情況,我們知之甚少。隨著兩岸往來日益頻繁,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 臺灣工人階級隨著臺灣近代工業的興辦而誕生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由于長時間遭受東西方殖民主義者的瘋狂侵略和掠奪,臺灣長期停留在以生產稻米、蔗糖、茶葉和樟腦等農產品為主的農業社會。只是到了近代,隨著洋務運動的發展和外國殖民者的入侵,在清政府、外國洋行和中國人興辦的煤礦、茶葉和樟腦業中,才產生了臺灣的工人階級。比如,1875年,在清政府官辦的基隆煤礦,即雇傭“工匠不下千余”[2]。1885年,清政府把臺灣劃為中國的一個行省,首任巡撫劉銘傳到任后,開設機器局,制造槍炮、彈藥,開采煤礦,修筑鐵路、公路,創辦郵電事業,于是臺灣又增加了一批產業工人。甲午戰爭后,日本殖民者把臺灣作為工業發展的原料和農產品加工基地,1908年修通了縱貫南北的鐵路干線,同時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把制糖工業作為投資壟斷的重點,使之成為臺灣的主要工業。

隨著近代工業的發展,臺灣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1931年前后,臺灣已有工廠6094家,工人總數57.7萬人。但其中可稱為現代產業工人的只有15.4萬人(其中:工廠工人8.7萬人,礦工1.9萬余人,交通運輸工人4.8萬人),其余42萬余人均為流動性很大的臨時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殖民者把臺灣作為侵略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各國的軍事、工業基地,大力興辦與軍事有關的鋼鐵、金屬、機械、電力、化學、水泥工業,臺灣工人隊伍中的產業工人成份又有新的增加。

二 臺灣工人階級的組織狀況

臺灣工人階級的組織狀況是與日本殖民者對臺灣人民的控制和鎮壓直接相關的。日本殖民者占領臺灣后就實行了一整套肆虐的法西斯統治制度。在這種兇狠、嚴密的封建法西斯統治下面,組建工會非常困難,工人的入會率有的材料統計只有1.5%,有的統計是5%[3]。其中,公營工廠工人和礦山工人的加入率較高。

然而,不管怎樣困難,臺灣工人階級還是以頑強的斗爭精神組織起了不少的工會組織。臺灣的第一個工會組織是1921年成立的印刷工會。之后,相繼成立了臺北機械工會、基隆機械工會、臺北木工工友會、臺灣煤炭工會、彰化總工會、臺中總工會等百余個工會。其中,幾十個工會聯合在一起的工會聯合會有兩個,一個是1928年2月由臺灣民眾黨指導成立的臺灣工友總同盟,一個是由新文化協會指導于1928年1月成立的臺灣機械工會聯合會。臺灣工友總同盟成立時,參加的工會團體有29個,擁有會員6767人。一年后又發展了40多個工會團體,加盟會員達14000多人[4]。主要以北部為中心開展活動。臺灣機械工會聯合會成立后,得到了臺灣共產黨人的支持,臺共中央委員謝雪紅、黨員王萬得參加了聯合會的一些活動[5]。在成立的綱領中,提出確立8小時勞動制,要求言論、出版、集會自由,反對出兵大陸,及反對總督獨裁等9條主張,還提出“打倒帝國主義”和“朝鮮、日本、臺灣勞工團體萬歲”的口號[6],并得到了日本農民組合、上海臺灣學生會及其他島內外友誼團體的支持。1928年5月,機械工會聯合會進一步聯合臺灣油漆工會、臺北印刷工會、臺灣工友協助會等二十幾個工會團體,擬議成立全島性的統一工會——臺灣總工會。但因各工會負責人思想觀點分歧,未能如愿。

三 臺灣工人階級的反抗斗爭

近代臺灣工人階級反抗資本殖民統治的斗爭,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

(一)在臺灣文化協會和民眾黨指導下的斗爭

在臺灣共產黨建立之前,臺灣工人運動基本被臺灣文化協會所左右。文化協會內部分裂后,一部分人分裂出來成立了民眾黨。1921年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和1927年分裂出來的民眾黨是由一些不同階級出身、不同思想傾向的知識分子組成的統一戰線組織。參加文協活動的,有以改良派面貌出現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有接受社會主義思想影響的左翼知識分子,也有搖擺于兩者之間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而起主導作用的是以蔣渭水為代表的中間偏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文化協會成立的宗旨是:“喚起漢民族的自覺,反對日本的民族壓迫。”[7]根據這一宗旨,他們發行會報、文化叢書和臺灣民報,在各地遍設讀報所,陳列祖國出版的報紙雜志,召開講座和演講會,組織劇團到各地演出,宣傳教育群眾,喚起民族自覺。在它的影響下,臺灣各地涌現了許多愛國青年進步組織,并多次發動抗暴斗爭。1927年,由于在修改會章上發生意見分歧,以林獻堂為代表的右翼和以蔣渭水為代表的中間派宣布退出文協,另行組建臺灣民眾黨。而留在原文協內的以連溫卿、王敏川為首的左翼,將舊文協改稱新文協,并修改了協會章程。1930年,民眾黨內部因為蔣渭水在工農運動蓬勃發展的推動下逐漸左傾,右傾改良派分子林獻堂和蔡培火又再次分裂出來,成立了臺灣地方自治同盟[8]

在左翼臺灣文化協會和民眾黨指導下,特別是在1925~1927年祖國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影響推動下,臺灣工人階級反抗日本殖民者壓迫,要求改善勞動條件、反對低工資和無理解雇的斗爭,不斷出現高潮。據統計,從1920年至1929年的十年間,全島共發生勞資糾紛402次,罷工293次,暴動示威10次[9]。這些罷工常常利用每年慶祝五一勞動節之機發動。其中,以高雄淺野水泥廠工人罷工和高雄臺灣鐵工所工人罷工的規模和影響最大。

(二)臺灣共產黨領導下的工人斗爭

1928年4月15日,臺灣共產黨(原名“日本共產黨臺灣民族支部”,屬日共民族部直接領導)在上海成立。1931年5月,臺灣共產黨改為共產國際的一個直屬支部,成為獨立的組織。臺共成立后,在“勞工運動對策提綱”中規定了臺灣工人運動的方針,明確提出糾正左翼和右翼工會在文化協會指導下的宗派主義和改良主義錯誤,派出黨員到勞動運動前線,促進臺灣總工會的組成,然后設置各產業、地方工會,把臺灣工人運動置于黨的影響之下。按照這一方針,臺共從三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以島內主要產業部門為重點,派出干部深入工會組織尚未開拓的領域,如北部礦山、鐵路及其他主要交通機關建立工會組織;二是取得文化協會指導下的左翼工會的指導權;三是促使臺灣民眾黨、工友總聯盟領導下的工會左翼化。[10]在臺共領導下,臺灣的工人斗爭出現了高潮。據統計,1928年共發動83次罷工和34次其他斗爭,參加人數約為5445人。到1930年激增到17000余人。1931年又組織了臺灣交通運輸工會,并向著成立臺灣紅色工會的方向邁進。但不久由于日本殖民當局在全臺發動“瓜蔓式”大檢舉、大搜捕,黨和工會干部被大批逮捕,工人運動被迫轉入分散斗爭。到1934年,參加斗爭的工人銳減為1000多人,1937年為2000多人。經過兩次沉重打擊之后,臺共再沒有恢復過。

四 臺灣近代工人運動的特點

(一)與祖國大陸的革命斗爭息息相通

臺灣近代工人運動受祖國大陸革命斗爭的影響比較深。臺灣文化協會即是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建立的。1928年至1931年臺灣工人運動之所以能夠出現高潮,也是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勝利的推動和鼓舞下掀起的。在大陸革命勝利的激勵下,臺灣工農大眾的民族意識和階級意識日益提高。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之后,臺灣不少工會組織在罷工斗爭中都明確提出“反對日本侵略中國”“擁護中國工農革命”的口號。這證明,臺灣的工人階級與祖國人民歷來是休戚相關、心連著心的。

(二)與臺灣農民運動聯系密切

早在1926年臺灣即成立了統一的臺灣農民組合,會員達24000余人,臺灣工人的斗爭不少都得到了他們的聲援和支持。

(三)長時間沒有得到階級政黨的正確領導

日本殖民者殘暴嚴密的統治制度,給無產階級政黨的建立和開展活動都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一些具有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臺灣知識分子,長期旅居大陸或國外,靠秘密渠道開展工作。即使回到島內,由于回旋余地狹小,容易暴露,常常行蹤無定,難以深入發動群眾,開展大規模斗爭。因此,臺共在上海成立后,盡管竭力領導了1928~1931年的工人和農民運動,但很快遭到了日本殖民當局“瓜蔓式”大搜捕的致命打擊。而工人運動長期得不到本階級政黨的正確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找不到正確的斗爭道路,工會工作得不到廣泛開展,工人的階級覺悟和斗爭的堅定性得不到很快提高和加強。因此,只能聽命于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左右斗爭的方向。這是導致臺灣工人斗爭常常不能取得最終勝利的根本原因。

但是,哪里有剝削、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就有斗爭,臺灣工人之所在階級正是遵循這條規律,爭取階級的解放,堅持長期不懈的斗爭的。


[1]本文發表于《工會理論與實踐》(中國工運學院學報)1993年第3期。佟建寅,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原總編輯,教授。

[2]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卷八,理財略。

[3]陳碧笙:《臺灣地方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第248頁。

[4]《臺灣歷史辭典》,第167頁。

[5]《臺灣社會運動史》第三冊,第166頁。

[6]《臺灣歷史辭典》,第168頁。

[7]肖三:《臺灣解放運動回顧》,第15頁。

[8]《臺灣歷史辭典》,第150頁。

[9]陳碧笙:《臺灣地方史》,第268頁。

[10]《臺灣社會運動史》第三冊,第13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干县| 古浪县| 丹寨县| 蒲江县| 交口县| 四会市| 玛多县| 乌拉特前旗| 峨眉山市| 敦煌市| 海伦市| 平江县| 赤壁市| 丰顺县| 威海市| 郓城县| 利辛县| 太仆寺旗| 夏津县| 汽车| 石泉县| 镇坪县| 南岸区| 邓州市| 文水县| 武冈市| 海城市| 南雄市| 宁德市| 娱乐| 台山市| 昌吉市| 马鞍山市| 岳池县| 华池县| 阜新市| 江都市| 甘肃省| 屏东县| 乌拉特中旗| 都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