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碳匯扶貧:理論、實證與政策
- 曾維忠 楊帆
- 1189字
- 2021-04-29 18:37:45
第三節 研究思路與內容
一 研究思路
立足于實現應對氣候變化與反貧困共贏的戰略高度,在國內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綠色減貧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宏觀背景及其政策體系框架下,圍繞本研究主要目標與亟待解決的基本科學問題,本著“理論—實踐—理論”的基本原則,遵循“理論研究—實證分析—路徑探討—政策建議”和“宏觀分析—個案解析—微觀考察”的總體思路,注重將歷史文獻回顧、定性分析、微觀抽樣調查與數據分析、對比分析與案例研討相結合,在強調研究的理論適應性與系統性,構建森林碳匯扶貧理論分析框架,深入分析西南民族地區森林碳匯扶貧現狀的基礎上,本書選取在西南民族地區陸續實施,并已進入前期造林或再造林的具有代表性的“京都規則”和“非京都規則”的森林碳匯項目為研究對象,聚焦森林碳匯扶貧的4個理論與實踐前沿問題——農戶參與、精英帶動、益貧效應感知與綜合扶貧績效監測評估,有側重地深入展開實證研究。最后,就深化西南民族地區森林碳匯扶貧的發展思路、政策框架、配套政策進行探索性思考。簡要技術路線如圖1-1所示。
圖1-1 技術路線
二 研究內容
本書共十七章,邏輯結構分為以下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為緒論,即第一章。主要介紹研究背景、研究意義、研究目標、研究對象、研究思路和內容、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并對可能的創新和不足之處進行說明。
第二部分為理論篇,即第二~四章。在對核心概念進行界定的基礎上,通過對扶貧視域下的森林碳匯研究進展的梳理,提出深入開展森林碳匯扶貧研究的兩大基本科學問題。強調扶貧理論和生態補償理論的結合,圍繞基本科學問題,從理論層面闡明森林碳匯扶貧的基本內涵和本質特征,深入分析森林碳匯項目開發與扶貧相結合的動力機制,剖析森林碳匯項目開發對區域和個體減貧的影響機制,論述森林碳匯的扶貧主體、扶貧資源和扶貧方式以及與之緊密聯系的動力系統、參與系統和環境系統,尤其是在區別于“在貧困地區開發森林碳匯項目”的關鍵點的基礎之上,搭建精準視角下的理論分析框架,提出推進森林碳匯扶貧的理論預期和實證研究主題。最后,回顧了國內外森林碳匯扶貧政策演進。
第三部分為實證篇,包含第五~十六章。圍繞第二部分提出的理論與實踐前沿問題,從實踐層面,由宏觀到微觀,在深入分析西南民族地區森林碳匯扶貧的實踐現狀,發展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進一步揭示森林碳匯與減貧之間的關聯的基礎上,主要利用課題組微觀調研取得的第一手調查數據資料,對西南民族地區森林碳匯扶貧農戶參與、精英帶動、益貧效應感知與綜合扶貧績效評價等開展實證研究,為深化森林碳匯扶貧的政策創新提供實證支撐和科學證據。
第四部分為道路篇,即第十七章。結合已有研究結論,立足西南民族貧困地區在生態類型、資源環境、民族文化、經濟和人口特征等多方面的獨特性,針對研究發現的問題,提出推進森林碳匯扶貧發展的政策框架、政策建議和配套政策,指出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及未來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