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碳匯扶貧:理論、實證與政策
- 曾維忠 楊帆
- 627字
- 2021-04-29 18:37:45
第二節 研究目標與對象
一 研究目標
本研究立足實現應對氣候變化與扶貧雙贏的戰略高度,主旨在于揭示包括社區精英、貧困人口在內的農戶森林碳匯項目參與意愿、行為選擇、扶貧效應感知及其關鍵影響因素,定量測評典型項目開發的階段性綜合扶貧績效,為推動森林碳匯扶貧由聚焦貧困地區的“單輪驅動”型向既有區域整體,又更加強調精準到人的“雙輪驅動”型變革與轉型提供科學證據和政策建議。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一是剖析森林碳匯項目開發對區域和個體減貧的影響機制,厘清利益相關者及其基本利益訴求,揭示森林碳匯項目開發與扶貧相結合的動力機制,闡明森林碳匯扶貧的基本內涵、基本要素和本質特征,搭建理論分析框架,為深入開展森林碳匯扶貧研究提供理論借鑒和參考;二是考察西南民族地區森林碳匯扶貧實踐現狀,探明農戶參與意愿、參與障礙與行為選擇、精英帶動與精英俘獲、項目扶貧綜合績效和扶貧效應農戶感知;三是構建森林碳匯扶貧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對典型項目開發的扶貧績效進行綜合評價、分析和實證檢驗;四是基于理論與實證研究結論,提出立足西南民族地區,強調以關注貧困人口受益和發展機會創造為核心理念的森林碳匯扶貧發展思路、政策框架,以及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和適用性的決策參考與政策依據。
二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西南民族地區為選點區域,研究范圍包括云南、貴州、四川和重慶四省(市),不包括西藏,并以在該區域陸續實施、已進入前期造林或再造林、具備代表性的“京都規則”和“非京都規則”的碳匯造林再造林項目為研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