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百濟集史
  • 馮立君
  • 1338字
  • 2021-04-29 18:41:42

三 百濟與外部世界的關系

百濟與外部交往史

百濟與周邊世界的交往多元而豐富。漢魏時代,百濟早期與樂浪、帶方等邊郡交往時,其實是以之為途徑吸收中原文明。帶方郡故地納入百濟,其實從政治文明傳承的角度,極大地促進了百濟的飛躍,這和漢唐時代進占中原邊郡的東亞諸民族歷史進程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百濟與新羅、加耶的早期戰爭與交流,及其隨后與高句麗的爭雄消長,逐漸使得朝鮮半島人群之間構成一種秩序圈層,類似于中國戰國時代或者魏蜀吳三國鼎立時代的合縱連橫。因此,百濟史學者將其歸納為高句麗、百濟、新羅之間的力學關系,具有互相牽動的巧妙關系。[13]包括戰爭、外交、交流在內的交錯互動關系,促使馬韓、辰韓、弁韓構成的部落聯盟體“三韓世界”經由多極化進入二元化乃至最終的一元化。但是在這一進程完成前,百濟等各國都在調動各種資源,提升國力不斷與對手競爭。例如,百濟對中國將軍號的重視,旨在對內將國內貴族納入王權之下,對外與高句麗、新羅競雄并反抗倭國對南朝的軍政要求。

百濟在中國大陸構筑的外交堡壘,同樣豐富多彩。最為研究者關注的是百濟—南朝之間的文化頻密交流,這一方面反映在文獻史料的敘事中,另一方面被南京、公州等地的考古發現所證實。其中典型的是武寧王陵墓室的結構樣式,與南朝如出一轍。政治交流的密切與文化傳播的深入互為表里,這的確是值得書寫的一筆。學者們也從百濟在朝鮮半島爭霸出發,提出高句麗、百濟大陸外交競逐的觀察視角,為理解百濟外部世界聯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百濟與東晉南朝的親密關系及其后與隋唐關系日益趨于“實利外交”的變化評判,實際上應以其自身發展來思考,而非中原王朝的立場或百濟最終成為第一個被滅亡者的“后見之明”來逆推。百濟后期對外策略是自主的,這是一個首要前提。歷史是紛繁復雜的,我并不贊成將其亡于唐朝同其外交政策直接聯系對應,畢竟滅亡這一偶然事件中還有軍事、政治、地理等變動因素。百濟在同一時期與南朝之外的北方政權與民族的交往同樣應該得到重視,因為北方民族并不總是在中原王朝的史籍記載范疇之內,特別是他們與非中原政體的聯系就更不易得到記錄,因此現代歷史研究對此歷史實貌缺乏認知是無可厚非的,而目前有一些鉤沉輯佚之作已然撬開歷史之門,成為先驅研究,這是我們應注意的一面。[14]

百濟在東亞文化傳播互動過程的中介角色也是饒有趣味的問題。這又涉及百濟與日本獨特的交流樣態。無論是在佛教文化還是漢字文化本身,百濟成為日本受容中國文化的多種渠道之一。因為百濟與半島內部力學關系中的排斥力,通過海路與日本之間的文化交流顯得有趣而又自然,是積極外向發展的某種折射反映。雖然百濟與6世紀之前的高句麗、6世紀之后的新羅相比似乎在對大陸外交上只在南朝交往方面堪稱伯仲,但對日本的聯系則無疑稍勝一籌。百濟后期與高句麗“結盟”,對抗唐朝與新羅,其中倭國也羼入百濟一方,二者的政治內在聯系強韌,成為影響日本內政以及東亞局勢的重要一環:最典型的莫過于倭國將具有質子性質的百濟王子護送回百濟故地從事反唐運動,并以軍事力量協助百濟復興勢力,白江口展開的具有決定性的水戰,重創百濟與倭國勢力,導致百濟參與力量的覆滅命運以及倭國內政的大崩盤、大轉向。百濟的最終滅亡,又進一步促使外部力量進入朝鮮半島的進程加速,具體就是唐朝羈縻府州體系開始直接從半島自南向北推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楚雄市| 武平县| 石景山区| 西华县| 忻州市| 普安县| 潞城市| 浦江县| 温宿县| 桦川县| 大丰市| 金山区| 北川| 鹿泉市| 海盐县| 扎赉特旗| 清水河县| 富平县| 凉城县| 东乡| 仁布县| 芦山县| 静海县| 长岛县| 安新县| 尼勒克县| 阿瓦提县| 凌云县| 札达县| 石首市| 体育| 甘德县| 深泽县| 永州市| 新安县| 昌邑市| 金昌市| 分宜县| 和政县| 县级市| 宝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