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元之際儒學的傳承及思想特點:以東平府學和東平學派為中心
- 常大群
- 369字
- 2021-04-23 13:02:20
第一章 導論
東平府學,北宋稱鄆學。在鄆州天圣倉州學內的講堂為“成德堂”,是唐代建筑。鄆學為宋相王曾所立。金代稱東平府學。泰和以后,府學曾出現一個興盛時期,平章政事張萬公、侯摯和參知政事高霖都是東平府東阿人,高霖“以父憂還鄉里,教授生徒,恒數百人”[1],東平府學“視他郡國為最盛”[2],貞祐南渡,金朝在黃河以北的統治陷于崩潰狀態,出現了許多地方勢力集團,歸降蒙古的被稱為漢地世侯。東平嚴實就是其中較為強大的世侯。1221年,嚴實進駐東平后,建立統治、興學養士,由于戰亂和1234年金朝的滅亡,士大夫流落各地,尋找出路。他們有不遠千里來到東平投靠嚴氏父子的。宋子貞、王磐、張特立、徐世隆、李昶等名儒成為府學的主管或教授,從此,東平府學從金末的癱瘓狀態復興和發展起來,成為這個時期華北的學術中心,府學師生與在東平的其他士人還形成了一個承繼金代學術思想的東平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