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元之際儒學的傳承及思想特點:以東平府學和東平學派為中心
- 常大群
- 1394字
- 2021-04-23 13:02:20
一 前人的研究成果
關于東平府學、東平學派已有的成果為數不多,日本安部健夫的《元代的知識分子和科舉》(載《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五卷,索介然譯,中華書局,1993)涉及東平府學,而以東平學派的學風為討論重點之一,并把東平學派與以趙復、許衡、姚樞為主的理學派的學風進行了對比。安部認為元初存在的兩大知識分子集團:“一是由耶律楚材、宋子貞興起,元好問、康曄、王鶚、王磐、李昶、李楨、閻復、李謙、孟祺、張孔孫、李之紹、曹伯啟等繼之,下之李治、徒單公履的一派;另一是由楊惟中、劉秉忠、趙復興起,竇默、姚樞、許衡、楊恭懿、王恂等繼之,下及耶律有尚、姚燧,甚至還可把劉因包括在內的一派。”前一派叫作“文章派”,后一派叫作“德行派”。對于這兩派的學風,他認為:
重浮華,喜宴游是文章派人們的共同特征,他們極力推行他們的生活方式,更具體一點說,他們是華美的雜劇的愛好者,是優伶歌妓的捧場者,再進一步說,他們自己執筆寫一折雜劇也不為難。
對后者“德行派”,安部總結道:
他們最大的特征就是致力于人格的陶冶,這幾乎是無需說的。……概括地說,就是實踐之學。
德行派人士的第二個特征是,他們幾乎無例外地都具有淵博的學識,尤其是精于數理、天文、律歷諸學。
陳高華的《大蒙古國時期的東平嚴氏》(載《元史論叢》第六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詳細敘述了漢地世侯嚴實、嚴忠濟父子在東平的活動,談到嚴氏父子的養士和東平人才之盛。王磐、宋子貞、劉肅、徐世隆等在金朝擔任過官職,商挺、李昶、杜仁杰等都在元好問開列的請求耶律楚材加以保護的“漢地”杰出士大夫名單之中。他們在東平府軍政部門擔任職務和在府學中教授生徒。孔子的五十一世孫孔元措也受到嚴實的保護。其他如文學藝術中的雜劇、散曲、國家禮樂等也有一定的發展。興學是嚴氏父子的一項重要的統治措施。東平府學、博州州學、冠氏縣學相繼被修復。
探討金末元初的東平學派以及它與理學派的關系,就不能不注意理學在北方的傳播問題。姚大力的《金末元初理學在北方的傳播》(《元史論叢》第二輯,中華書局,1983)提供了這方面的研究。以1235年為界,他把理學從金末到元滅南宋之前在北方地區的傳播分為兩個階段,認為1235年前理學在北方長期處于自生自滅狀態,少數人士略知一二,而且還抱著懷疑態度。1235年趙復北上,理學開始受到北方學者的普遍重視。1276年,元軍攻占南宋首都臨安,統一了全國,程朱著述大批流入北方,理學逐漸在北方確立了學術的主導地位。此外,文章認為,“東平的學風完全是舊金遺留的詩賦、經術之學”,而理學派只是在學風上與東平派有所不同,在政治主張上則是相同的。
姚大力的《蒙古人最初怎樣看待儒學》[3],為研究大蒙古國時期蒙古人的儒學政策提供了一個思考的視角。儒學這種既神圣又世俗的準宗教性,使窩闊臺通過戊戌選試把它納入了宗教寬容的政策范疇之中;而到了忽必烈時期,儒學便成了奠定有元立國的有力工具。姚大力的另一篇文章《元朝科舉制度的行廢及其社會背景》[4]從政治史的角度觀察元代科舉,把它置于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下考察其興廢、成敗以及它對當時乃至后世的影響,總結了元前期科舉停廢的四點原因。這有助于理解東平府學所處的政治、文化背景。
日本高橋文治的《泰山學派傳承考——關于十二、三世紀山東的學術》[5],從王曾與孫復、石介的關系等考察北宋鄆州州學與泰山學派的關系,從東平劉長言、黃久約、李世弼、李昶考察東平學術與泰山學派的關系,其中不乏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