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豐裕社會的貧困及其治理:香港的經驗與啟示
- 劉敏
- 1885字
- 2021-05-11 18:05:55
五 “倒U曲線”的反例
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曾根據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提出了著名的庫茲涅茨“倒U曲線”假設。該假設認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收入分配情況是“先惡化,后改進”,即“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長期趨勢可以假設為:在前現代工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經濟增長早期階段迅速擴大,爾后是短暫的穩定,然后在增長的后期階段逐漸縮小”(Kuznets,1955:18)。這個假設已為英國、美國和德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經驗所初步驗證,被認為是揭示了一定的經濟規律。
自20世紀50年代初啟動工業化以來,香港連續經歷三次經濟轉型,完成了從“傳統經濟”到“制造型經濟”再到“服務型經濟”的轉變,從一個小小的貿易轉口港一躍成為今日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但是,從上述三個時期可以看到,在香港的發展過程中,庫茲涅茨“倒U曲線”預測的收入分配“先惡化,后改進”并未實現。事實是,經濟發展并未改善香港的貧困問題,在經濟穩步增長、社會財富不斷增加的同時,香港的貧困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緩解,這可以從下述兩個方面來看。
首先,香港的貧困人口持續增加,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提高。20世紀70年代至21世紀初綜援個案數目的變化反映了這種趨勢。從表2-5可以看到,自1971年香港建立公共援助制度以來,除少數年份外,無論是八九十年代的經濟高速發展期,還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的經濟衰退期,綜援個案的數量一直處于穩步增長狀態,其增長速度明顯超過同期香港總人口的增長速度。1971年綜援個案為13509宗,2004年達到289538宗,30余年翻了20余倍,同期綜
表2-5 1971~2004年綜援個案數目及占住戶比例
援個案占香港住戶總數的比例從1971年的1.58%上升到2004年的13.31%,增幅相當明顯。根據統計資料,2006年7月香港的綜援個案數目達到296568宗(《社會保障統計數字》,2006),比2004年增加了7000多宗。
其次,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經濟增長并未顯著改善香港的收入分配情況,后者反而呈現貧富兩極分化的趨勢。根據香港學者黃洪的統計,1986年,香港最低收入的10%家庭占有全港總收入的1.6%,1996年這個比重降到1.1%,2006年進一步降至0.8%,2011年僅為0.7%;相比之下,1986~2011年,最高收入的10%家庭占總收入的比重則從35.5%升至41.0%(黃洪,2013:60)。從圖2-4可見,1986~2011年,香港最高收入的10%家庭與最低收入的10%家庭所擁有的財富的相對差別越來越大,1986年,香港最高收入的10%家庭所擁有的財富是最低收入的10%家庭的22倍,1991年這一數字增加到29倍,1996年增至38倍,2001年上升到46倍,2006年增加到52倍,2011年達到59倍,2011年最高收入的10%家庭占有社會總收入的41.0%,最低收入的10%家庭僅占社會總收入的0.7%。這說明,在高收入階層積累越來越多財富的同時,廣大低收入階層的相對收入越來越少,不斷陷入相對貧困化(《香港十等分收入組別住戶占全港住戶總收入的百分比及堅尼系數(1981~2001)》,2004)。對于香港貧困問題的變化趨勢及特點,香港學者周永新認為,20世紀50年代香港的貧困屬于絕對貧困,是“窮的要命,連基本溫飽都成問題”;60
圖2-4 1986~2011年最高收入10%家庭占香港總收入的比重相對于最低收入10%家庭所占比重的倍數
數據來源:黃洪,2013:60。
年代的貧困開始出現相對貧困,“不再是生存受到威脅,而是收入僅可應付基本生活的支出,是捉襟見肘”;70年代以后,貧富不均和相對剝奪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不再僅限于物質條件的匱乏”(周永新,2014:57)。
基尼系數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香港貧富差距的變化情況。表2-6顯示,從1971年到2016年,香港的基尼系數持續增加。上述結果說明,在香港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貧富差距卻不斷擴大,貧困情況持續惡化,財富日益向少數高收入階層聚集,形成了“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
表2-6 1971~2016年香港的基尼系數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多次發布的人類發展報告,香港是全球經濟發達體中貧富差距最大的地區,也是全球貧富差距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CIA,2017)。
如前所述,在20世紀50年代以來逾半個世紀的時間里,香港的收入分配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并未出現“倒U曲線”所預測的“先惡化,后改進”,而是呈現“長時期持續惡化”的特點,這種情況在同等經濟水平的地區極為罕見(劉敏,2011)。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貧富懸殊和相對貧困問題惡化,這非香港獨有的現象,前有西方發達國家的“前車之鑒”,后有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重蹈覆轍”。香港相對貧困問題的獨特之處在于其貧富差距之大、持續時間之長,不僅是“亞洲四小龍”所獨有,亦屬全球發達經濟體所罕見。對此香港社會流傳“社會兩極化”和“M型社會”的觀點,認為香港社會結構正朝兩極化方向轉變,如果不及時予以有效遏制,很容易形成貧富對立的“雙層社會”(劉兆佳等,2006: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