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常用詞匯歸類與應用
- 林才偉
- 10794字
- 2021-12-22 19:09:18
十 清官形象與為政之道
1 為正義
【舍生取義】shě shēnɡ qǔ yì為維護正義而犧牲。《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袁鷹《信念》:“古往今來,多少為人民事業(yè)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先驅(qū)者身上,都閃耀著這種崇高的精神的光輝。”如:先烈們舍生取義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仗義執(zhí)言】zhànɡ yì zhí yán 仗義:主持正義。執(zhí)言:講公道話。指主持正義說公道話。如:紂王荒淫無道,比干也不得不仗義執(zhí)言。
【義形于色】yì xínɡ yú sè形:顯現(xiàn)。色:面容。主持正義的心情都表現(xiàn)到臉上來了。《公羊傳·桓公二年》:“孔父可謂義形于色矣。”如:看見流氓肆無忌憚地敲詐錢財,他義形于色,挺身而出。
【大義凜然】dà yì lǐn rán凜然:令人敬畏的神態(tài)。正義之氣令人敬畏的樣子。袁鷹《囚室內(nèi)外》:“革命和反革命,正義和邪惡,大義凜然和奴顏媚骨,寧死不屈和諂媚求生,這就是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和叛徒之間的區(qū)別,就是人狗之間的區(qū)別。”
【仗義疏財】zhànɡ yì shū cái仗義:主持正義。疏財:分散家財。為了正義拿出自己的錢來幫助人家。元·無名氏《張公藝九世同居》第二折:“父親生前時,說有張公藝,此人平昔仗義疏財。”《水滸傳》第三十七回:“多聽的江湖上來往的人說兄長清德,扶危濟困,仗義疏財。”如:我從小愛聽綠林好漢仗義疏財?shù)墓适隆R沧鳌笆柝斦塘x”。
【當仁不讓】dānɡ rén bú rànɡ當:面對。仁:符合道義的事。語本《論語·衛(wèi)靈公》:“當仁不讓于師。”后用“當仁不讓”表示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積極主動地去做,不應推諉。如:王先生當仁不讓,拿起筆和紙,很快就把那篇宣言寫好了。
【義無反顧】yì wú fǎn ɡù義:道義。反顧:回頭看。為了正義而勇往直前,毫不猶豫。司馬相如《喻巴蜀檄》:“義不反顧,計不旋踵。”歐陽山《苦斗》五十二:“他自己也是感情比火熱,志向比天高,一往無前,義無反顧的。”如:奔赴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是我們每一個有志青年義無反顧的責任。
【從容就義】cónɡ rónɡ jiù yì從容:鎮(zhèn)定沉著。就義:為正義事業(yè)而被殺。形容為正義事業(yè)而鎮(zhèn)定沉著地犧牲生命。《宋史·趙卯發(fā)傳》:“古人謂:‘慷慨殺人易,從容就義難。'”《歧路燈》第四十一回:“真正是從容就義,可感!可敬!”如:他好像從容就義的志士,閉了眼,等待那最后一秒鐘。
【殺身成仁】shā shēn chénɡ rén仁:儒家的道法規(guī)范。《論語·衛(wèi)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現(xiàn)指犧牲生命,以維護正義事業(yè)。如:歷史上有多少剛義志士,為了進步事業(yè)而殺身成仁。
【成仁取義】chénɡ rén qǔ yì成仁:指殺身以成就仁德。取義:指舍棄生命以取得正義。指為正義而獻出生命。《論語·衛(wèi)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可不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宋·文天祥《絕命贊》:“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幾無愧。”明·張同敞《自決詩》:“彌月悲歌待死時,成仁取義有天知。”
【不忘溝壑】bú wànɡ ɡōu hè溝壑:山溝,葬身之地。念念不忘為正義而棄身山溝。形容人有為正義而獻身的思想準備。《孟子·萬章下》:“志士不忘在溝壑,男士不喪其元。”
2 為國為民
【舍生忘死】shě shēnɡ wànɡ sǐ形容為了國家和人民,不把個人的生死放在心上。丁玲《我讀?東方?》:“我們看到郭祥在多次不同的戰(zhàn)役中表現(xiàn)出來的機智勇敢,舍生忘死,實在激勵人心。”也作“舍死忘生”。
【寧死不屈】nìnɡ sǐ bù qū屈:屈服,使屈服。寧愿犧牲生命也不屈服。明·趙弼《效顰集·宋進士袁鏞忠義傳》:“以大義拒敵,寧死不屈,竟燎身于烈焰中。”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nìnɡ wèi yù suì,bù wèi wǎ quán 寧可做玉被打碎,也不做瓦而得以保全。比喻寧愿為正義犧牲,也不茍且偷生。《北齊書·元景安傳》:“大丈夫?qū)幙捎袼椋荒芡呷!币ρ┖蕖独钭猿伞返谝痪淼谑拢骸霸蹅儗帪橛袼椋粸橥呷芡粐屯粐f一出不去,跟他們拼到底吧。”
【馬革裹尸】mǎ ɡé ɡuǒ shī用馬皮將尸體包裹起來。指憤努殺敵,戰(zhàn)死疆場。《說岳全傳》第五十四回:“武將當場,馬革裹尸。”如:為國家民族的前途,我決心獻出一切力量,雖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解民倒懸】xiè mín dǎo xuán《孟子·公孫丑上》:“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后來用“解民倒懸”比喻把人民從困苦危難的處境中解救出來。
【勵精圖治】lì jīnɡ tú zhì勵:激勵,振作。圖:謀取。振作精神想辦法把國家治理好。《宋史·神宗紀》:“勵精圖治,將大有為。”《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神宗天子勵精圖治,聞王安石之賢,特召為翰林學士。”如:偏偏這些年,他越是想勵精圖治,越顯得枉費心力,一事無成。
【毀家紓難】huǐ jiā shū nán毀家:分散家產(chǎn)。紓:解除,緩和。捐獻全部家產(chǎn),解救國難。《左傳·莊公三十年》:“斗谷於菟為令尹,自毀其家,以紓楚國之難。”清·吳趼人《痛史》第二十五回:“某等愿從眾志,毀家紓難,興復宋室。”
【枵腹從公】xiāo fù cónɡ ɡōnɡ枵:空虛。指餓著肚子辦公家的事。清·李寶嘉《治地獄》楔子:“到了這個分上,要想他們毀家紓難,枵腹從公,恐怕走遍天涯,如此好人,也找不到一個。”
【孺子牛】rú zǐ niú《左傳·哀公六年》記載春秋時齊景公與兒子嬉戲,景公叼著繩子當牛讓兒子牽著走。后來用“孺子牛”比喻甘愿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人。魯迅有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反腐倡廉】fǎn fǔ chànɡ lián反對腐敗,提倡廉潔,不損公肥私,不貪污。如:反腐倡廉是治國先治吏的治國之道。
【以天下為己任】yǐ tiān xià wéi jǐrèn以天下的事情作為自己的事情。唐·李延壽《南史·孔休源傳》:“休源風范強正,明練政體,常以天下為己任。”
【激濁揚清】jī zhuó yánɡ qīnɡ激:阻止,遏制。濁:臟水。清:清水。三國魏·劉劭《人物志·利害》:“其功足以激濁揚清,師范僚友。”原比喻除去壞人,獎勵好人。現(xiàn)在比喻發(fā)揚好的,清除壞的。也作揚清激濁”。《尸子·君治》:“揚清激濁,蕩去滓穢。”
【救亡圖存】jiù wánɡ tú cún救亡:拯救國家的危亡。圖存:謀求國家的生存。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四章:“全國人民忍無可忍,救亡圖存的呼聲正響遍了全國每一個偏僻的角落。”
【負重致遠】fù zhònɡ zhì yuǎn負:背著。致:送到。背著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比喻能夠擔負重任。《三國志·蜀書·龐統(tǒng)傳》:“統(tǒng)曰:‘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如:一個國家必須要有忍辱負重、負重致遠的經(jīng)世之才。
【一片丹心】yí piàn dān xīn丹心:赤心。形容對國家對人民忠心耿耿。宋·蘇軾《過嶺寄子由》詩:“一片丹心天日下,數(shù)行清淚嶺云南。”歌劇《江姐》主題歌《紅梅贊》:“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
【廣開言路】ɡuǎnɡ kāi yán lù盡量給下屬和群眾創(chuàng)造發(fā)表意見的條件,拓開進言的道路。宋·蘇軾《辨試館職策問札子二首》:“雖陛下廣開言路,無所忌諱,而臺諫所擊不過先朝之人,所非不過先朝之法。”如:我們要繼續(xù)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廣開言路,加強與民主黨派、愛國人士的合作。
【集思廣益】jí sī ɡuǎnɡ yì集中眾人的智慧,以便取得更大更好的效果。語出三國·諸葛亮《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qū)佟?“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三回:“但凡聞有奇才異能之士,都想請來,也是集思廣益的意思。”如:會議經(jīng)過反復討論,集思廣益,終于制訂了明年的教育計劃。
【救死扶傷】jiù sǐ fú shānɡ救活將死的人,照顧受傷的。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仰億萬之師,與單于連戰(zhàn)十有余日,所殺過當。虜救死扶傷不給。”今指醫(yī)務工作者為病人服務的責任和精神。如:我們要發(fā)揚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
【扶危濟困】fú wēi jì kùn扶助處境危急的人,救濟生活困難的人。《水滸傳》第五十五回:“素知將軍仗義行仁,扶危濟困,不想果然如此義氣!”也作“扶危救困”。如:濟公扶危濟困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
【肝腦涂地】ɡān nǎo tú dì原指戰(zhàn)亂中慘死,肝血腦漿流在地上。《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大戰(zhàn)十七,小戰(zhàn)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勝數(shù)。”后多用來表示竭盡忠心,不惜犧牲。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目今國危主憂,微臣敢不肝腦涂地,以報陛下?”如:我們縱然肝腦涂地,也不讓侵略者踐踏我國的神圣領(lǐng)土。
【安邦定國】ān bānɡ dìnɡ ɡuó使國家安定鞏固,人民安居樂業(yè)。元·關(guān)漢卿《哭存孝》第一折:“我本是安邦定國的李存孝,今日太平不用舊將軍。”茅盾《神的滅亡》:“那十二位安邦定國的千歲爺都去尋快活去了,只撇下他老頭子一個。”
【撥亂反正】bō luàn fǎn zhènɡ治理混亂的局面,使恢復正常。《漢書·武帝紀贊》:“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yǎng)民。”如:鄧小平同志是我們國家統(tǒng)籌全局、澄清是非、撥亂反正、改革創(chuàng)新的革命家、政治家。
【披肝瀝膽】pī ɡān lì dǎn 披:剖開。瀝:滴下。比喻對人對事非常忠誠。《史記·淮陰侯列傳》:“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當下不能用也。”司馬光《上體要疏》:“雖訪問所不及,猶將披肝瀝膽,以效其區(qū)區(qū)之忠。”也作“剖肝瀝膽”。如:兩位共事多年的老戰(zhàn)友坐在燈下,披肝瀝膽地暢談了一夜。
【任勞任怨】rèn láo rèn yuàn任:擔當,承受。做事不辭勞苦不怕別人埋怨。沈從文《長河·秋》:“你們縣長人好,能任勞任怨,父母官真難得。”如:他參加工作幾十年,一直任勞任怨,克己奉公。
【艱苦卓絕】jiān kǔ zhuō jué卓絕:程度達到極點,超過一切。艱苦程度遠遠超過尋常。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黨有幾十萬黨員,他們在領(lǐng)導人民向著敵人作艱苦卓絕的斗爭。”
【忠心耿耿】zhōnɡ xīn ɡěnɡ ɡěnɡ耿耿:忠誠的樣子。形容很忠誠。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七回:“當日令尊伯伯為國捐軀,雖大事未成然忠心耿耿,自能名垂不朽。”
【粉身碎骨】fěn shēn suì ɡǔ身軀粉碎。指喪失生命。《三國演義》第八回:“妾蒙大人恩養(yǎng),訓習歌舞,優(yōu)禮相待,妾雖粉身碎骨,莫報萬一。”也作“粉骨碎身”。
【鞠躬盡瘁】jū ɡōnɡ jìn cuì鞠躬:彎腰,表示恭敬。瘁:勞累。指恭敬謹慎,竭盡心力。常和“死而后己”連用。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毛澤東《紀念孫中山先生》:“他全心全意地為了改造中國而耗盡了畢生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己。”
【拋頭顱,灑熱血】pāo tóu lú sǎ rè xuè不怕殺頭,不怕流血。形容為了正義的事業(yè)勇于犧牲。如:我們?yōu)閲摇槊褡澹词箳侇^顱灑熱血,也在所不惜。
【力挽狂瀾】lì wǎn kuánɡ lán挽:挽回,挽救。狂瀾:兇猛的波浪。比喻盡力挽回危險的局勢。語本唐·韓愈《進學解》:“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倒。”柯巖《嵐山情思》:“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像年青時代一樣,橫馬躍刀,馳騁沙場,力挽狂瀾,雖萬死而不辭呵!”
【中流砥柱】zhōnɡ liú dǐ zhù中流:河流中間。砥柱:山名,在河南省三門峽東,屹立于黃河急流中,像柱石一般。黃河急流中的砥柱山。比喻英勇堅強且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力量。郭小川《萬里長江橫渡》:“無產(chǎn)階級自來就是這個風高浪涌之世界的中流砥柱。”也作“砥柱中流”。
【一心一德】yì xīn yì dé 同心同德。毛澤東《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共產(chǎn)黨人一心一德,忠實執(zhí)行自己的宣言。”
【克盡厥職】kè jìn jué zhí 克:能夠。厥:其,他的。形容能夠盡他的職守,做好自己分內(nèi)的工作。如:他任勞任怨,克盡厥職。
【中流擊楫】zhōnɡ liú jī jí中流:指江中。楫:船槳。《晉書·祖逖傳》記載,祖逖任預州刺史,渡江北伐,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后來就用“中流擊楫”比喻決心收復失地的壯烈。
【為民請命】wèi mín qǐnɡ mìnɡ 請命:請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指替老百姓向上請求減輕負擔,以保全生命,解除痛苦。魯迅《且介亭雜文》:“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
【富國安民】fù ɡuó ān mín使國家富裕,人民生活安定。《云笈七簽》第一百一十二卷:“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國安民之術(shù),下有強兵戰(zhàn)勝之術(shù)。”
【九死不悔】jiǔ sǐ bù huǐ形容意志堅定,不管多少危險,決不退縮動搖。明·李贄《焚書·雜書·昆侖奴》:“忠臣挾忠,則扶顛持危,九死不悔;志士挾義,則臨難自奮,之死靡它。”
3 為官之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jǐ suǒ bù yù, wù shī yú rén《論語·顏淵》:“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梁斌《紅旗譜》十二:“那個不行,大伯!你不是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嗎?人家不愿給就算啦!”
【以身作則】yǐ shēn zuò zé則:榜樣,表率。用自己的言語、行為作榜樣。如:他對學生的要求相當嚴格,對自己的要求則更嚴,處處注意為人師表,以身作則。
【廉潔奉公】lián jié fènɡ ɡōnɡ 廉正清潔,秉公辦事。指為官清廉、公正。從維熙《遠去的白帆》九:“我默默地望著這位生活上廉潔奉公的羅鍋隊長的身影,心想如果能再配上一個善于思考的清醒大腦,該有多好!”
【身體力行】shēn tǐ lì xínɡ身:親身,親自。體:體驗,實踐。親自體驗,努力實踐。周谷城《晏陽初文集·序言》:“晏陽初身體力行,以全部的熱情與精力投入規(guī)模空前的平民教育活動。”
【輕車簡從】qīnɡ chē jiǎn cónɡ 輕車:車上的裝載輕。簡從:行裝簡單,隨從人員少。出行的時候盡量少帶東西和隨從。曾樸《孽海花》第十九回:“帶著老樸金升及兩個俊童,輕車簡從,先從旱路進京。”也作“輕裝簡從”。
【責無旁貸】zé wú pánɡ dài 責:責任。貸:推卸。自己的責任不能推卸給別人。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十二章:“各位或世受國恩,或為現(xiàn)任官吏,或為本城紳衿,或出身名門望族,守城之事,責無旁貸。”
【責有攸歸】zé yǒu yōu ɡuī 攸:所。是誰的責任就該歸誰承擔。指分內(nèi)的責任不容推卸。毛澤東《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zhàn)勝利而斗爭》:“因循坐誤,責有攸歸,全國喪亡,嗟悔無及。”
【義不容辭】yì bù rónɡ cí容:允許。辭:推托。就道義上說不允許推辭。《三國演義》第五十八回:“且玄德既為東吳之女婿,亦義不容辭。”如:你放心吧,這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任重道遠】rèn zhònɡ dào yuǎn擔子重,路途遠。比喻肩負責任重大且要經(jīng)過后期艱苦的努力。《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徐特立《對青年人的幾點希望》:“青年人任重道遠,要繼承的不是財產(chǎn),而是前輩留下的未完成的革命事業(yè)。”
【奉公守法】fènɡ ɡōnɡ shǒu fǎ 奉:奉行。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如:他是個奉公守法、胸有抱負的青年。
【兩袖清風】liǎnɡ xiù qīnɡ fēnɡ原指人迎風瀟灑飄逸的姿態(tài)。元·陳基《次韻吳申江道中》:“兩袖清風身欲飄,杖藜隨月步長橋。”后比喻為官清廉,沒有多余的錢財。清·李伯元《文明小史》第十二回:“他自己做了幾十年的官,依然是兩袖清風。”也形容囊空如洗或毫無積蓄。鄭振鐸《九叔》:“他回來了,照例是一身蕭然,兩袖清風,有時弄得連鋪蓋也沒有。”
【一塵不染】yì chén bù rǎn塵:佛教把色聲香味觸法叫作“六塵”。佛教徒修行時不受外界六念的誘惑影響,叫“一塵不染”。明·馮夢龍《警世明言》卷二十九:“他從小出家,真?zhèn)€是五戒具足,一塵不染,在皋亭山顯考寺住持。”也比喻人品高潔,沒有沾染不良習氣。如:他們身居鬧市一塵不染,始終保持著解放軍艱苦樸素的優(yōu)良作風。
【大公無私】dà ɡōnɡ wú sī一切為人民大眾的利益著想,毫無個人打算。清·龔自珍《龔定庵集·論私》:“且今之大公無私者,有楊、墨之賢耶?”也形容公正無私,不偏袒任何一方。如:要把你的志向拿定,而且要抱著光明磊落、大公無私的心懷。
【大義滅親】dà yì miè qīn親:親屬。為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人不徇私情,使受到應有的懲罰。《左傳·隱公四年》記載,衛(wèi)國大夫石碏的兒子石厚與公子州吁同謀殺死衛(wèi)桓公。因此石碏就把石厚殺掉了,當時有人稱贊說:“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也。”如:吉星南一命嗚呼,消息傳開,人民群眾拍手稱快,紛紛稱贊吉鴻昌大義滅親。
【明辨是非】mínɡ biàn shì fēi分清楚是和非,正確和錯誤,形容判斷力強。巴金《隨想錄》五十七:“大家都能明辨是非,就不會讓長官隨意點名訓斥。”為官者能明辨是非,就不會有冤假錯案。
【明察秋毫】mínɡ chá qiū háo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語出《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后指形容人精明,目光敏銳,有很強的洞察力。如:這位長官胸有懸鏡,明察秋毫,辦事果斷公正。
【聞過則喜】 wén ɡuò zé xǐ 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缺點、錯誤就感到高興。形容虛心接受批評的態(tài)度。《孟子·公孫丑上》:“子路,人告之有過,則喜。”宋·司馬光《奏彈王安石表》:“伏遇陛下即位以來,日慎一日,聞過則喜,從諫如流。”如:由于這個單位的領(lǐng)導作風民主,聞過則喜,群眾便踴躍提出了許多批評和建議,不到一年,生產(chǎn)就大幅地上升了。
【身先士卒】shēn xiān shì zú作戰(zhàn)時將師親自帶頭,沖鋒在士兵面前。現(xiàn)多用來比喻領(lǐng)導帶頭走在群眾面前。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九章:“他為人耿直爽快,打起仗來總是身先士卒,做起事來處處顧全大局。”
【知人善任】zhī rén shàn rén了解部下而且善于使用他們。《文選·班彪?王命論?》:“蓋在高祖,其興也有五:一曰帝堯之功裔,二曰體貌之奇?zhèn)ィ簧裎溆姓鲬脑粚捗鞫仕。逶恢松迫问埂!比纾喝绻皇菚r刻把人民放在心上的話,怎能如此熟悉干部,知人善任呢?
【無功不受祿】wú ɡōnɡ bú shòu lù祿:俸祿,工資待遇。沒有功勞就不享受報酬和待遇。形容為官不貪,清廉。《戰(zhàn)國策·齊策四》:“無功而受其祿者,辱禍必握。”《舊唐書·隱逸傳》:“元愷誚之曰:無功受祿,災也。”
【涓滴歸公】juān dī ɡuī ɡōnɡ 涓滴:小水滴。一點一滴全部歸公。清·李伯元《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十三回:“小侄自己一個錢的薪水不支;以及天天到局里辦公事,什么馬車錢、包車夫,還有吃的香煙、茶葉,都是小侄自己貼的。真正是涓滴歸公,一絲一毫不敢亂用。”
【克己奉公】kè jǐ fènɡ ɡōnɡ克己:約束自己。奉公,奉行公事。嚴格約束自己,一心為公。《后漢書·祭遵傳》:“遵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賞賜輒盡與士卒,家無私財。”毛澤東《中國共產(chǎn)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自私自利,消極怠工,貪污腐化,風頭主義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無私,積極努力,克己奉公,埋頭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
【心如鐵石】xīn rú tiě shí心志堅如鐵石,不為外物所動搖。《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玄德曰:子龍從我于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
【摩頂放踵】mó dǐnɡ fànɡ zhǒnɡ摩:摩擦。頂:頭頂。放:至、到。踵:腳跟。磨傷頭頂直至腳跟。形容不怕勞苦,不顧身體,舍己為人。《孟子·盡心上》:“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宋·秦觀《浩氣傳》:“為己者至于不拔不毛,兼愛者至于摩頂放踵,往而不知反焉。”如:今天的干部為人民服務,不怕苦,不怕累,舍己為人,摩頂放踵,這是應該的,也是義不容辭的。
【嚴于律己】yán yú lǜ jǐ律:約束。對自己嚴格要求。韋君宜《紀念馮雪峰同志》:“大家紛紛舉出他生前如何正確對待干部,如何嚴于律己,如何在那種艱難的條件下還努力工作……”
【真金不怕火煉】zhēn jīn bú pà huǒ liàn比喻意志堅強的人或正確的事物,經(jīng)得起任何考驗。浩然《艷陽天》第一百一十五卷:“烏云遮不住太陽,真金不怕火煉。”
【窮且益堅】qiónɡ qiě yì jiān處境越窮困,意志應該越堅定。《后漢書·馬援傳》:“馬援嘗謂賓客曰:‘丈夫為志,窮且益堅,老當益壯。'”益:更者。
4 為政之道
【明鏡高懸】mínɡ jìnɡ ɡāo xuán語本《西京雜記》卷三:“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腸胃五臟,歷然無礙……又女子有邪心,則膽張心動。秦始皇常以照宮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后以明鏡高懸比喻官員執(zhí)法公正,嚴明或辦事明察秋毫。如:他明鏡高懸,執(zhí)法如山,又一次給我們地方除了一個大禍患!
【鐵面無私】tiě miàn wú sī鐵面:剛直,不講情面。形容不講私人情面,不畏權(quán)勢,公正嚴明。清·李伯元《官場現(xiàn)形記》第四十七回:“列位看官,可曉得現(xiàn)在官場,凡是奉派查辦事件,無論大小,可有幾件是鐵面無私的?”
【修身齊家】xiū shēn jì jiā修養(yǎng)自身,治理家政。《禮記·大學》:“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元·無名氏《九世同居》第一折:“父親,有甚么修身齊家的事,訓教你兒者。”
【半部論語】bàn bù lún yǔ 論語: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掌握了半部《論語》,就可以用于治理天下,后用以表明儒家經(jīng)典作為治國之本的重要性。嚴復《救亡決論》:“從此天下事來,吾以半部《論語》治之足矣。又何疑哉!又何難哉!”
【無為而治】wú wèi ér zhì中國古代學者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儒家主張任用賢人,以德化民,使天下得到治理。《論語·衛(wèi)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己矣。”道家主張順應自然,不求有所妄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清·王夫之《讀通鑒論·晉成帝》:“虛靜以慎守前王之法,雖聰明神武,若無有焉,此之謂無為而治。”
【載舟覆舟】zài zhōu fù zhōu載:承載。覆:翻、沉。唐太宗丞相魏征《諫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比喻百姓是決定政權(quán)的根本力量。
【衣食父母】yī shí fù mǔ提供衣食的父母。指賴以為生的人。元·關(guān)漢卿《竇娥冤》第二折:“你不知道,但來告狀的,就是我衣食父母。”
【以德報怨】yǐ dé bào yuàn 德:恩惠。怨:仇恨。用恩惠去回報別人曾經(jīng)給予自己的怨恨。《禮記·表記》:“以德報怨,則寬身之仁也;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如:藺相如不計前嫌,以德報怨,使廉頗深受感動。
【近悅遠來】jìn yuè yuǎn lái近處的人因得到好處,遠處的人也都聞訊前來歸附。語出《論語·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唐·白居易《除李夷簡西川節(jié)度使制》:“專奉詔條,削去弊政……近悅遠來,歸如流水。”如:這家老字號的商店近悅遠來,每天都顧客盈門。
【人心所向】rén xīn suǒ xiànɡ人民大眾所擁護向往的。周恩來《在延安各界舉行的“雙十二”紀念會上的講話》:“大勢所趨,人心所向,這已無可阻止。”如:對我國的經(jīng)濟和上層建筑各個領(lǐng)域?qū)嵭腥娓母铮咽侨诵乃颍髣菟叀?/p>
【人心向背】rén xīn xiànɡ bèi向:朝向,擁護。背:背離,反對。人民群眾的擁護或反對。楊沫《東方欲曉》:“人心向背,這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非常重要的條件。”
【深入人心】shēn rù rén xīn指思想、理論、道理等為人所理解和接受。《孟子·盡心上》:“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巴金《隨想錄·附錄》:“通過潛移默化,文學塑造人們的靈魂。水滴石穿,作品的長期傳播也會深入人心。”如:黨的對內(nèi)搞活經(jīng)濟,對外開放的政策,日益深得人心。
【民意不可侮】mín yì bù kě wǔ侮:欺侮輕慢,欺負。形容人民共同的意見和愿望,不可欺負和怠慢。如:民意不可侮,凡是違背人民意愿,是不能成功的。
【眾怒難犯】zhònɡ nù nán fàn犯:冒犯。眾人的憤怒不能冒犯。指觸犯了眾人會引起公憤。《左傳·襄公十年》:“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如:這兩個兵痞看到眾怒難犯,只得當著眾人的面付了買煙的錢。
【令行禁止】lìnɡ xínɡ jìn zhǐ 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法令嚴正,說到做到,雷厲風行。如:老趙這一上任,果然令行禁止,大有起色。
【雷厲風行】léi lì fēnɡ xínɡ厲:猛烈。像打雷那樣猛烈,像刮風那樣迅疾。形容聲勢猛烈,行動快速。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后記》:“大約是受了日本領(lǐng)事的警告罷,那雷厲風行的辦法,比對于‘反動文學’還要嚴。”如:闖王已經(jīng)下了決心,要在全軍中雷厲風行地整頓軍紀。
【民為邦本】mín wéi bānɡ běn邦:國家。百姓是國家的根本。馮玉祥《我的生活》第十九章:“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要人民安樂,先要讓他們衣食無缺。”
【民貴君輕】mín ɡuì jūn qīnɡ民眾比君王更加重要。語本《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范文瀾《中國經(jīng)學史的演義》:“仁義派的首領(lǐng)是孟子,他勸國王(梁惠王、齊宣王)行仁政,正天下,雖然也包含著‘民貴君輕’、‘士芥寇仇’等危險思想……但僅限于警惕統(tǒng)治者知所畏懼,并非贊成革命。”
【法不責眾】fǎ bù zé zhònɡ 法:法律,法規(guī)。眾:群眾。指有些行為盡管不合法,但因為很多人都有那種行為,就很難以懲處。蔣子龍《拜年》五:“各個車間都差不多,到時候大家都完不成,法不責眾,看你冷占國有什么咒兒念?”
【移風易俗】yí fēnɡ yì sú 移:改動。易:交換。轉(zhuǎn)移風氣,改變習慣。《荀子·樂論》:“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禮記·樂記》:“移風易俗,天下皆寧。”如:青年人要帶頭破除迷信,移風易俗,改變世界。
【嚴刑峻法】yán xínɡ jùn fǎ 峻:嚴厲。嚴厲的刑法。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用嚴刑峻法和沉重聚斂苦害百姓,所以盜賊一天比一天多。”
【寬猛相濟】kuān měnɡ xiānɡ jì寬:寬厚。猛:猛烈,嚴厲。寬和猛互相補充。《左傳·昭公二十年》:“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如:寬猛相濟與一張一弛都是為政之道,如出一轍。
【除暴安良】chú bào ān liánɡ鏟除殘暴的壞人或惡勢力,安撫善良的百姓。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十八回:“將來若姐姐做了國王,我們同心協(xié)力,各矢忠誠,或定禮制樂,或興利剔弊,或除暴安良,或舉賢去佞,或敬慎刑名,或留心案牘。”
【論功行賞】lùn ɡōnɡ xínɡ shǎnɡ論:衡量,評定。行:做執(zhí)行。賞:獎賞。衡量功績的大小,給予獎賞。如:這件事雖然是大家做的,但各人的情況不同,我看還是論功行賞吧!
【賞罰分明】shǎnɡ fá fēn mínɡ該賞的賞,該罰的罰,絕不馬虎。如:他一向賞罰分明,部下也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