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九 人生的喜怒哀樂

1 喜

【歡呼雀躍】huān hū què yuè):雀躍:像麻雀一樣跳躍。形容歡樂的情景。劉玉民《騷動之秋》第二十五章:“此時,龍山水泥廠奠基結束,十萬花炮驚天動地,數千群眾歡呼雀躍。”

【喜眉笑眼】xǐ méi xiào yǎn形容面帶笑容非常高興。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八十回:“先聽到這消息的人,滿街奔跑著,大聲叫喊著,每個人都是喜眉笑眼的,說不出的喜歡。”

【愛不釋手】ài bù shì shǒu釋:放下,放開。喜愛到不肯放手的地步。鄧友梅《記憶中的老舍先生》:“我對此畫愛不釋手,發配到東北我還帶著它,不時拿出來觀看。”如:他看了這本書,愛不釋手,連飯都不想吃了。

【心花怒放】xīn huā nù fànɡ心里樂得像花兒盛開一樣。比喻心情極其舒暢。清·李伯元《文明小史》第六十回:“平中丞此時喜得心花怒放。連說:‘難為他了,難為他了。'”

【喜形于色】xǐ xínɡ yú sè形:表現。色:臉色。內心的喜悅流露在臉上。形容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紅樓夢》第一百十九回:“李紈心下喜歡,因王夫人不見了寶玉,不敢喜形于色。”

【喜笑顏開】xǐ xiào yán kāi顏:臉色。形容心里高興,滿面笑容的樣子。《鏡花緣》第九十九回:“穿過牌樓,人來人往,莫不喜笑顏開。”《醒世恒言》卷三十:“故人相見,喜笑顏開,遂留于衙署中歇息。”

【稱心如意】chènɡ xīn rú yì完全合于心意。《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三回:“總要把這姑娘成全到安富尊榮,稱心如意,總算這樁事作得不虎頭蛇尾。”鄭振鐸《在元蔭嫂的墓前》:“在家里她不大開口說笑,只有在這樣的熱鬧場面上,她才稱心如意的有說有笑。”

【喜氣洋洋】xǐ qì yánɡ yánɡ形容非常歡樂的樣子。如:他喜氣洋洋,滿臉生輝,不住地咋著嘴唇,把心里的話往外掏。

【欣喜若狂】xīn xǐ ruò kuánɡ 欣喜:快樂。若:好像。高興得像發了狂。形容高興之極。吳玉章《辛亥革命》十:“當清朝政府假意宣布預備立憲的時候,他們欣喜若狂,積極組織立憲政黨,準備回國去做清朝的立憲功臣。”

【興致勃勃】(xìnɡ zhì bó bó 勃勃:旺盛的樣子。形容興趣很高的樣子。魯迅《社戲》:“于是都興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公園,戲文已經開場了,在外面也早聽到冬冬地響。”

【喜出望外】xǐ chū wànɡ wài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高興。宋·蘇軾《與李之儀》:“契闊八年,豈謂復有見日。漸近中原,辱書尤數,喜出望外。”如:他正在找機會,提出這個問題來,聽得對方先開口,不禁喜出望外。

【沾沾自喜】zhān zhān zì xǐ沾沾:自得的樣子。形容自以為很好而得意的樣子。如:瞧他那沾沾自喜的樣子,簡直忘了自己姓什么、叫什么了。

【忍俊不禁】(rěn jùn bù jìn忍俊:克制自己不外露。不禁:無法控制自己。原指熱衷于某事而不能自制。后指忍不住要笑起來。如:有的作品滿紙兒童情趣,令人忍俊不禁。

【回嗔作喜】huí chēn zuò xǐ嗔:怒,生氣。由生氣變為高興。如:父母看見兒子的轉變,回嗔作喜,臉上紅潤多了。

【破涕為笑】(pò tì wéi xiào破涕:止住流淚。不再流淚哭泣,而是面露笑容。指轉悲為喜。如:小王只幾句話,使正哭著的她破涕為笑了。

【大喜過望】dà xǐ ɡuò wànɡ 過:超過。望:希望。指結果超過了原先的期望,因而特別高興。如:他原以為考個80分就不錯了,結果得了90分,不禁大喜過望。

【喜從天降】xǐ cónɡ tiān jiànɡ喜事從天上降下來。形容意想不到的喜,突然出現。《水滸傳》第七十九回:“宋江聽罷,喜從天降,笑逐顏開,便叫請那報事人到堂上。”《儒林外史》第三回:“老太太迎著出來,見兒子不瘋,喜從天降。”

【賞心悅目】shǎnɡ xīn yuè mù賞心:心情歡暢。悅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近十年之怪現狀》第十九回:“果然湖光山色,令人賞心悅目。”

【喜不自勝】xǐ bù zì shènɡ勝:承受。高興得簡直承受不起。形容非常高興。元·王實甫《西廂記》:“小生去時,夫人親自餞行,喜不自勝。”如:一接到大學錄取通知單,他喜不自勝,拔腿往外就跑。

【喜上眉梢】xǐ shànɡ méi shāo歡喜之情從眉宇之間流露出來。形容非常喜悅。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三回:“(張金鳳)思索良久,得了主意,不覺喜上眉梢。”

【悲喜交集】bēi xǐ jiāo jí悲傷同喜悅交結在一起。如:我與他分別了六十年,今日相逢,悲喜交集,感慨萬分。

2 怒

【怒火中燒】nù huǒ zhōnɡ shāo中:心中。憤怒的火焰在心中燃燒。形容心中非常憤怒。古龍《長干行》:“這時見四個師弟欲置自己和師父于死地,不由怒火中燒。”

【橫眉怒目】hénɡ méi nù mù形容強橫、憤怒的表情。如:我們游覽大殿,一進山門,四金剛橫眉怒目,令人生畏。

【怒發沖冠】nù fā chōnɡ ɡuàn冠:帽子。憤怒得頭發直豎,把帽子都頂了起來。形容極其憤怒。宋·岳飛《滿江紅》詞:“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如:聽到聞一多先生被反動派殺害的消息,朱自清教授不禁怒發沖冠,悲憤填膺。

【怒氣沖天】nù qì chōnɡ tiān怒氣直沖天際。形容極其憤怒。《醒世恒言》卷三十四:“田牛兒怒氣沖天,便要趕去廝鬧。”如:他見父親怒氣沖天,不由得心里一沉,心想是不是做錯了事,惹得父親如此不高興。

【暴跳如雷】bào tiào rú léi大怒得蹦跳呼喊,好像打雷一樣猛烈。《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賣人參的聽了,啞巴夢見媽,說不出的苦,急得暴跳如雷。”

【疾言厲色】(jí yán lì sè說話急躁,神色嚴厲。形容發怒時說話的情緒。清·李伯元《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四回:“說話時,那梅大老爺的臉色,已經平和了許多,就是問話的聲音也不像先前之疾言厲色了。”

【令人發指】lìnɡ rén fà zhǐ頭發也豎起來了。形容憤怒到極點的樣子。如:陳水扁的“臺獨”超乎常情,令人發指。

【義憤填膺】yì fèn tián yīnɡ義憤:對違反正義的事情所產生的憤怒。膺:胸。形容胸中充滿了義憤。如:戰士們義憤填膺,決心為死難戰友報仇。

【勃然大怒】bó rán dà nù因生氣或心慌等變了臉色。形容人大怒的樣子。《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徐母勃然大怒。”如:江姐勃然大怒,痛斥甫志高的叛徒行徑。

【大發雷霆】dà fā léi tínɡ 霆:響雷。比喻大發脾氣高聲訓斥。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四回:“不知說了一句什么話,符老爺頓時大發雷霆起來,把那獨腳桌子一掀。”

【七竅生煙】qī qiào shēnɡ yān七竅:指兩眼、兩耳、兩鼻孔和口。形容極其焦慮或氣憤。《西游記》第七十八回:“忽聞此言,嚇得三尺神散,七竅生煙。”

【火冒三丈】huǒ mào sān zhànɡ形容十分生氣。如:李逵聽人說宋江搶了姑娘,不由得火冒三丈。

【火上澆油】huǒ shànɡ jiāo yóu比喻使人更加憤怒,使事態更加嚴重,或使矛盾更加激化。《紅樓夢》第三十三回:“賈政正要再打,一見王夫人進來,更加火上澆油,那板子越下去的又狠又快。”

【群情激憤】qún qínɡ jī fèn群情:群眾的情緒。形容引起群眾共同強烈的憤怒。如:在拆建中,房地產公司不按法執行,引起群情激憤。

【惱羞成怒】nǎo xiū chénɡ nù 因羞愧而發怒。清·李伯元《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回:“冒得官見他如此的說法,不禁惱羞成怒,喝令左右:替我趕他出去!”也作“老羞成怒。”

【憤世嫉俗】fèn shì jí sú憤世:憎恨黑暗的世道。嫉俗:不滿庸俗的社會風氣。指痛恨腐朽、黑暗的社會現狀。錢鐘書《圍城》:“為了一個黃毛丫頭,就那么憤世嫉俗,真是小題大做!”如:他生性耿直,對看不慣的人或事,憤世嫉俗,愛發牢騷。

【氣勢洶洶】qì shì xiōnɡ xiōnɡ洶洶:形容聲勢盛大的樣子。形容盛怒時很兇的樣子。《評雪辨蹤》:“秀才今日回窯氣勢洶洶,原是見足跡而生疑。”

【天怒人怨】tiān nù rén yuàn上天憤怒,百姓怨恨。形容為害嚴重,惹起普遍的憤怒。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一回:“那知本府亦恨之入骨。一處處弄得天怒人怨,在他自己始終示莫名其所以然。如:明朝末年,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天怒人怨。因此,一人振臂,八方響應,農民起義風起云涌。

【戟指怒目】jǐ zhǐ nù mù戟指:豎起食指、中指指著人。手指著人,眼睛睜得大大的。形容怒目罵人的樣子。如:他們二人吵架,雙方怒氣沖沖,互相戟指怒目,氣勢洶洶,引起群眾圍觀,交通為之堵塞。

【發指眥裂】fā zhǐ zì liè發指:頭發向上直豎。眥裂:眼眶睜得開裂。形容憤怒到了極點。清·新廣東武生《黃蕭養回頭》:“六君子如此含冤,令人發指眥裂。”

【怒不可遏】nù bù kě è遏:遏制,止住。憤怒到不可抑制的地步。形容極為憤怒。《資治通鑒·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嚴惶怖求哀,知祥曰:‘眾怒不可遏。’遂揖下,斬之。”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七回:“賈大少爺正在自己動手掀王師爺鋪蓋,被王師爺回來從門縫里瞧見了,頓時氣憤填膺,怒不可遏。”

【怒形于色】nù xínɡ yú sè形:顯露,表現出來。色:臉色。內心的憤怒表現在臉上。端木蕻良《曹雪芹》:“心想,何不借機奚落老師一番。可是,老師并沒有怒形于色,如同沒有聽見一般。這倒反而使他不自在起來。”如:那些長工轎夫們雖說是吃周鄉紳的飯,看見這種事,也有點不服氣,甚至有幾個怒形于色。

【橫眉怒目】hénɡ méi nù mù形容強橫、憤怒、兇惡等表情。魯迅《故事新編·非攻》三:“墨子拍著紅銅的獸環,當當的敲了幾下,不料開門出來的卻是一個橫眉怒目的門丁。”也作“橫眉立目”。如:站在門口的一群人,個個橫眉怒目,兇相畢露。

【憤憤不平】fèn fèn bù pínɡ憤憤:很氣憤的樣子。心中感到不平,非常生氣。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二回:“眾人憤憤不平,且嚷且罵。”

【怒目而視】nù mù ér shì憤怒地瞪著眼睛看,表示心中的憤恨和不平。《三國演義》第三回:“時李儒見丁原背后一人,生得氣宇軒昂,威風凜凜,手執方天畫戟,怒目而視。”

3 哀

【沉痛哀悼】chén tònɡ āi dào形容對死者的追悼。沉痛:深深的悲痛,哀悼:悲哀的悼念。如:沉痛哀悼我們敬愛的周總理。

【舉世哀痛】jǔ shì āi tònɡ舉世:整個世間,全世界。形容全世界都對他沉痛悼念。如:鄧小平同志的逝世,舉世哀痛。

【呼天搶地】hū tiān qiǎnɡ dì大聲叫天,用頭撞地。形容極其悲傷。如:在追悼會上,他的妻子呼天搶地,痛不欲生。

【捶胸頓足】chuí xiōnɡ dùn zú形容非常焦急,懊喪或極度悲痛。捶、頓:以手捶胸,以足頓地。《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孔明說罷,觸動玄德哀腸,真個捶胸頓足,放聲大哭。”

【長歌當哭】chánɡ ɡē dānɡ kū長歌:長聲歌詠,引申為寫詩文。當:當作,指用長聲歌詠或寫詩文來抒發心中的不滿和悲憤。清·黃宗義《亡兒阿壽壙志》:“兒卒于乙未之除日,長歌當哭,遂以哭兒者為之銘。”(除日:除夕之日)魯迅《記念劉和珍君》:“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于呼吸視聽,那里還能有什么言語?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后的。”

【悲痛欲絕】bēi tònɡ yù jué 形容非常悲哀。欲絕:想自殺。朱其鎧《新注全本聊齋志異·前言》一:“康熙五十二年,他的夫人劉氏去世,蒲松齡悲痛欲絕,親撰《述劉氏行實》,寄托哀思。”

【哀毀骨立】āi huǐ ɡǔ lì哀毀:悲痛損壞了身體。骨立:形容瘦到極點,只剩下一副骨頭在支撐著。形容盡孝道的人在居喪期間居過于悲哀,瘦得只有一把骨頭。如:父母去世,居喪守孝,也不能哀毀骨立,應節哀順變。

【摧心剖肝】cuī xīn pōu ɡān心肝破裂。比喻極大的悲痛。如:鄧小平同志的逝世,讓全國人民摧心剖肝,悲痛欲絕。

【淚如泉涌】lèi rú quán yǒnɡ眼淚像泉水一樣涌出來。形容非常悲傷。清·錢彩《說岳全傳》:“岳元帥欲待回言,喉中語塞,淚如泉涌,目不忍視。”

【聲淚俱下】shēnɡ lèi jù xià形容極其悲慟,眼淚與聲音一齊而出。巴金《春》:“覺新一面跟著她們在天井里閑走,一面聲淚俱下地說話。”

【泣不成聲】qì bù chénɡ shēnɡ 泣:低聲哭。哭得噎住了,出不來聲音,形容很悲傷。陳殘云《山谷風煙》:“人人都有自己的血淚賬,講到自己的痛處,又都泣不成聲。”

【含悲忍淚】hán bēi rěn lèi 懷著悲痛,忍住流淚。如:她受了委屈,只有含悲忍淚,不敢聲張。

【熱淚盈眶】rè lèi yínɡ kuànɡ眼淚充滿眼框,非常悲傷。如:小姑娘熱淚盈眶,送走了她的父母,依依不舍。

【如喪考妣】rú sànɡ kǎo bǐ考妣:死了的父母。像死了父母一樣悲痛和著急。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六十三回:“朱仙鎮上眾百姓聞知岳元帥被害,哭聲震野,如喪考妣一般。”

【痛不欲生】tònɡ bù yù shēnɡ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痛到了極點。清·紀昀《槐西雜志一》:“有王寄升者,暮年喪愛子,痛不欲生。”

【肝腸寸斷】ɡān chánɡ cùn duàn像肝和腸一寸一寸斷裂一樣。形容悲痛到了極點。如:好友服毒自盡的消息傳來,令我肝腸寸斷、悲痛欲絕。

【悲天憫人】bēi tiān mǐn rén天:本指天命,這里指時世。憫:哀憐。指哀嘆時世艱辛,憐憫百姓疾苦。用以表示對社會的腐敗感到悲憤和不平。清·黃宗羲《朱人遠墓志銘》:“嗟呼!人遠悲天憫人之懷,豈為一己之不遇乎!”如:他在人面前裝出一副悲天憫人的姿態,暗中卻殘害生靈,無惡不作。

【悲憤填膺】bēi fèn tián yīnɡ膺:胸。悲憤充滿心中。清·傷時子《蒼鷹擊》第六折:“草頭朝露,貴賤都虛度。悲憤填膺莫訴,壯懷孤負。”如:岳飛的被害,在當時引起全國人民悲憤填膺。

【切膚之痛】qiē fū zhī tònɡ切:密切,貼近。指與自身關系密切。形容親身受到的極為深刻的痛苦。巴金《隨想錄》六十一:“騙子的一再出現說明了我們社會里存在的某些毛病。對封建社會的流毒我有切膚之痛。”

【死去活來】sǐ qù huó lái昏死過去又蘇醒過來。形容極度悲哀和疼痛。也形容哭鬧等行為很厲害。如:他們聽到父親死于車禍,全家人哭得死去活來。

【向隅而泣】xiànɡ yú ér qì隅:墻角。泣:哭泣。對著墻角哭泣。形容因無人理睬或絕望而悲泣。漢·劉向《說苑·貴德》:“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獨索然向隅而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矣。”

【心如刀割】xīn rú dāo ɡē心里痛苦得像刀割一樣。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十三回:“此時甥女心如刀割,舅舅若不將我父親好好還出,我這性命也只好送給舅舅了。”

【椎心泣血】chuí xīn qì xuè椎心:捶胸脯。泣血:眼睛哭出了血。形容悲痛到了極點。清·錢泳《履園叢話·景賢·鄉賢一》:“景輝椎心泣血,喪葬盡禮,事母以孝聞。”

【鬼哭狼嚎】ɡuǐ kū lánɡ háo形容哭叫聲或喊叫聲非常凄慘尖厲,使人心驚。如:在黃洋界和八面山上,我們還用它擺過三十里竹頂針陣,使多少白匪魂飛魄散,鬼哭狼嚎。

【如泣如訴】rú qì rú sù像在哭泣,又像在訴說。形容悲悲切切的聲音。宋·蘇軾《前赤壁賦》:“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滿院里散發著臘梅的幽香,寒風發出沙沙的響聲,如泣如訴,叫人心里發涼。”

【痛哭流涕】tònɡ kū liú tì盡情哭泣,眼淚長流。形容非常悲憤或傷心。毛澤東《堅持艱苦奮斗,密切聯系群眾》一:“聽說去年評級的時候,就有些人鬧得不像樣子,痛哭流涕。”

【悲不自勝】bēi bù zì shènɡ勝:禁受得住。悲傷得自己都承受不了。形容極度悲傷。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呂無病》:“二十夭殂,悲不自勝。”

【痛定思痛】tònɡ dìnɡ sī tònɡ傷痛平復或悲痛的心情平復之后,回想當時所遭的痛苦。《紅樓夢》第八十二回:“(黛玉)一時痛定思痛,神魂俱亂。”如:他劫后余生,痛定思痛,才知道可怕的不是災難,而是人類束手無策的可憐。

【萬箭攢心】wàn jiàn cuán xīn攢:聚集,集中。一萬支箭一起射中心臟,比喻內心極其難受。《水滸傳》第八十九回:“瓊英知道了這個消息,如萬箭攢心,日夜吞聲飲泣,珠淚偷彈,思報父母之仇,時刻不忘。”也作“萬箭鉆心”。

【以淚洗面】yǐ lèi xǐ miàn用眼淚來洗臉。形容因極度悲傷而淚流滿面。如:她丈夫死后,悲不自勝,常以淚洗面。

4 樂

【樂此不疲】lè cǐ bù pí喜歡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冰心《寄小讀者》:“海上的三日,我竟完全回到小孩子的境地中去了,套圈子,拋沙袋,樂此不疲。”如:陳景潤一頭扎進數學研究中,樂此不疲。

【歡天喜地】huān tiān xǐ dì形容非常歡喜、快樂。如:在那迎新送舊的除夕之夜,分散在天南地北的高老師一家人,終于歡天喜地聚在一起了。

【歡歌笑語】huān ɡē xiào yǔ歡樂地歌唱。如:他們在晚會中歡歌笑語地度過了周末。

【歡欣鼓舞】huān xīn ɡǔ wǔ形容非常高興,精神振奮。如:大家聽到這個消息,無不歡欣鼓舞,精神振奮。

【大快人心】dà kuài rén xīn 指壞人或壞事受到懲罰或打擊,使人們心里非常痛快。巴金《秦蠶》:“我自己沒有辦到的事他們辦到了,這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吧。”如:重慶市政府嚴懲了一批為非作歹的黑幫,真是大快人心。

【含飴弄孫】hán yí nònɡ sūn 飴:麥芽糖。弄:戲弄。含著飴糖逗孫子玩。形容老年人悠閑的家庭樂趣。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十七回:“說齒屆古稀,又有含飴弄孫之樂。”

【何樂而不為】hé lè ér bù wéi 為:做。為什么不樂意做呢?即當然可以做,很愿意做。錢鐘書《圍城》九:“鴻漸省得我掏腰包,我何樂而不為?”

【普天同慶】pǔ tiān tónɡ qìnɡ普:普遍,全面。天:天下,指全國或全世界。天下的人都在慶祝。如:十月一日是我們國家的國慶日,舉國歡騰,普天同慶。

【狂歡之夜】kuánɡ huān zhī yè縱情歡樂,一夜不眠。如:正月十五是我國的花燈節,全國人民歡欣鼓舞,耍獅子,舞龍燈,過著狂歡之夜。

【樂不可支】lè bù kě zhī支:支撐,受得住。形容快樂到極點。《后漢書·張堪傳》:“桑無附枝,麥穗兩岐。張公為政,樂不可支。”如:打開一看,正是他盼望已久的大學錄取通知書,他真是樂不可支了。

【手舞足蹈】shǒu wǔ zú dǎo兩手舞動,雙腳跳動。形容十分喜悅。《紅樓夢》第四十回:“當下劉姥姥聽見的這般音樂,且又有了酒,越發喜的手舞足蹈起來。”如:這位清高的隱士,聽說有官作,便手舞足蹈起來。

【載歌載舞】zǎi ɡē zǎi wǔ載:且,又。又唱歌,又跳舞。形容盡情歡樂。古華《芙蓉鎮》第一章:“一群天仙般的演員環繞著她,時聚時散,載歌載舞。”也作“載歌且舞”。

【輕歌曼舞】qīnɡ ɡē màn wǔ輕松的歌聲和柔美的舞蹈。如:歌舞廳中,音樂悠揚,輕歌曼舞,其樂無窮。也作“清歌妙舞”。

【自我陶醉】zì wǒ táo zuì陶醉:沉浸于某種境界或感受之中。形容忘乎所以,自我欣賞。巴金《隨想錄》二十七:“我們應當鼓足干勁,充滿信心,但是絕不能自我陶醉,忘記昨天。”

【流連忘返】liú lián wànɡ fǎn流連:留戀不止。形容留戀某些景物不忍離去。如:西湖景色秀麗,使人流連忘返。

【縱情歌唱】zònɡ qínɡ ɡē chànɡ縱:放開。快樂地唱。如:在國慶節到來之際,我們縱情歌唱,慶祝祖國生日。

【其樂融融】qí lè rónɡ rónɡ形容快樂和諧的景象。劉玉民《騷動之秋》第十七章:“或泛舟垂釣,或浪中戲水,其樂融融,其情融融。”

【心曠神怡】xīn kuànɡ shén yí曠:開朗。怡:愉快。心情開朗,精神愉快。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如:承德避暑山莊景景相連,走上“水流云在”的十六角亭,憑亭縱覽澄湖景色,令人心曠神怡。

【開懷暢飲】kāi huái chànɡ yǐn敞開胸懷,盡情喝酒。如:哥們在一起時,開懷暢飲,有說有笑,何其樂也。

【心滿意足】xīn mǎn yì zú愿望得到了滿足,心里十分滿意。宋·劉克莊《后村全集·答歐陽秘書書》二:“精義多先儒所未講,陳言無一字之相襲,雖累數千言,而義理一脈,首尾貫屬,讀之使人心滿意足。”如:玉柱見那三只大兔子肥滾滾、毛蓬蓬的,討價又不高,馬上買了下來,心滿意足地走了。

【天倫之樂】tiān lún zhī lè天倫:指父子、兄弟、夫妻或親屬關系。指家庭親人之間相聚團圓而感到的快樂。郁達夫《微雪的早晨》:“家里又近,回家去又可以享受夫婦的天倫之樂,為什么不回去呢?”

【及時行樂】jí shí xínɡ lè抓緊時機,尋歡作樂。《樂府詩集·西門行》:“夫為樂,為樂當及時。”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十八回:“此時離行期尚遠,正當及時行樂,反要傷悲,豈不將好好時光都變成苦海么?”

【淺斟低唱】qiǎn zhēn dī chànɡ斟:往杯子或碗里倒酒。緩緩地喝酒,低聲地歌唱。形容悠然自得、遣興消閑的樣子。宋·柳永《樂章集·鶴沖天》詞:“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正中下懷】zhènɡ zhònɡ xià huái下懷:自己的心意。正好符合自己的心意。曾樸《孽海花》第三十一回:“彩云本在那里為難這事,聽了這話,正中下懷。”《水滸》第六十三回:“蔡福聽了,心中暗喜,如此發放,正中下懷。”

【洋洋得意】yánɡ yánɡ dé yì形容十分得意的樣子。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二部第二十九:“說到這里,他眉飛色舞,洋洋得意,儼然就是上海工商界的領導人物。”

【笑容可掬】xiào rónɡ kě jū掬:用雙手捧起來。笑容好像可以用雙手捧取,形容笑容滿面。《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司馬懿)果見孔明坐于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怡然自得】yí rán zì dé愉快安適的樣子。形容高興而滿足的神情。《列子·黃帝》:“黃帝既寤,怡然自得。”如:他搖著芭蕉扇,擺開架勢,唱著《空城計》,怡然自得。

【樂山樂水】yào shān yào shuǐ 樂:喜好。語本《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后用來比喻各人的志趣愛好有所不同。如:樂山樂水,延年益壽,其樂無窮。

【痛快淋漓】tònɡ kuài lín lí淋漓:濕淋淋地往下滴水的樣子。形容盡興盡情,極其暢快。魯迅《集外集拾遺“言詞爭執”歌》:“現在我們再去痛快淋漓喝幾巡,酒酣耳熱都開心,什么事情都好說,這才能慰在天靈。”

【樂以忘憂】lè yǐ wànɡ yōu因為快樂而忘掉了憂愁。《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三折:“漁夫,將我這小小船兒棹將進去,驚起那幾行鷗鷺。似這等樂以忘憂,胡必歸歟。”

5 精神振奮

【神采飛揚】shén cǎi fēi yánɡ神采:人面部的神情風采。飛揚:興奮的樣子。形容精神飽滿,神氣十足,興奮而得意。如:排球隊中的女將,打了一局二比一,個個神采飛揚。

【神采奕奕】shén cǎi yì yì神采:人面部的神情風采。奕奕:精神煥發的樣子。形容精神旺盛,容光煥發。如:奧運會的健兒,走上運動場,健步如飛,神采奕奕。

【春風得意】chūn fēnɡ dé yì在春風的吹拂中感到稱心如意。形容讀書人考中后的心情。唐·孟郊《登科后》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也形容獲得成功或事業順暢時心滿意足、揚揚得意的樣子。秦牧《手莫伸》:“在這些‘伸手’派心目中,新社會也不過是一個獵場,可以任由他們在其中踐踏一切,呼朋引類,春風得意,縱馬狩獵。”如:在全市會考中,他的語文名列前茅,現在北京大學又發來了錄取通知書,這雙喜臨門的喜悅,使他臉上不免流露出一些春風得意的神態來了。

【斗志昂揚】dòu zhì ánɡ yánɡ昂揚:情緒高漲。形容斗爭意志很高。如:一營接到攻占高地的命令后,立刻斗志昂揚地出發了。

【豪情滿懷】háo qínɡ mǎn huái 豪情:豪邁的情懷。形容心中充滿熱情。如:他豪情滿懷地走向刑場,無怨無悔,光榮地為革命獻出了生命。

【精神抖擻】jīnɡ shén dǒu sǒu抖擻:精神振奮的樣子。形容精神振作。尚仲賢《單鞭奪槊》二:“你道是精神抖擻,又道是機謀通透。”王蒙《青春萬歲》二十七:“同學們整齊地邁著步,唱著歌,一個個人喜氣洋洋,精神抖擻。”

【精神煥發】jīnɡ shén huàn fā煥發:光彩四射的樣子。形容精神振作,情緒高漲。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一回:“侶笙出落得精神煥發,洗絕了從前那落拓模樣。”

【炯炯有神】jiǒnɡ jiǒnɡ yǒu shén炯炯:光亮的樣子。形容眼光發亮,表示精神充足,有神采。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六十二回:“莊致和見那道人骨瘦如柴,仿佛大病初愈的模樣,卻又目光如電,炯炯有神。”如:他那炯炯有神的目光,足以表現出他是一個習武的少年。

【慷慨激昂】kānɡ kǎi jī ánɡ 情緒激動,精神振奮。丁玲《母親》四:“堂長把他請到女學堂去講演了一次。題目叫《怎樣振興中國》,他以慷慨激昂的態度和言詞,使許多人傾心佩服。”也作“激昂慷慨”。如:李林是一個有見識有才能的青年教師,他在全校大會上慷慨激昂地陳述了如何治校的見解,博得了大家一片掌聲。

【發揚蹈厲】fā yánɡ dǎo lì 發揚:奮發,這里指舞蹈時手足齊動。蹈:踏。厲:猛烈。原形容舞蹈時猛烈威武。后用來形容精神奮發、意志昂揚。《禮記·樂記》:“發揚蹈厲,太公之志也。”也作“發揚踔厲”。

【龍騰虎躍】lónɡ ténɡ hǔ yuè似龍虎飛騰跳躍。形容行動矯健有力,場面熱烈有生氣。唐·嚴從《擬三國名臣贊序》:“圣人受命,賢人受任,龍騰虎躍,風流云蒸,求之精微,其道莫不咸系天者。”如:籃球場上,雙方隊員龍騰虎躍,正打得難解難分。

【滿面春風】mǎn miàn chūn fēnɡ形容人心情愉快,滿臉笑容。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一折:“得勝歸來喜笑濃,氣昂昂志卷長虹,飲千鐘滿面春風。”也形容和顏悅色。如:在首都王府井大街,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商店披著節日的盛裝,滿面春風的人們南來北往。

【眉飛色舞】méi fēi sè wǔ形容喜悅或得意的神態。《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八回:“老夫妻只樂得眉飛色舞,笑逐顏開。”《官場現形記》第一回:“王鄉紳一聽此言,不禁眉飛色舞。”

【熱情奔放】rè qínɡ bēn fànɡ形容思想感情、文章寫作等沒有任何拘束,非常熱情地流露發展。如:他寫的文章激昂慷慨,熱情奔放,讀之令人感動。

【揚眉吐氣】yánɡ méi tǔ qì 揚起眉頭,吐出了胸中憋著的那口氣。形容擺脫長期受壓抑和欺凌的困苦處境后,高興的狀態和心情。唐·李白《與韓荊州書》:“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云耶?”如:勸君不要垂頭喪氣,總有你揚眉吐氣的一天。

【興高采烈】xìnɡ ɡāo cǎi liè 采:神態。南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現在形容人的興致高,情緒熱烈。如:他聽了父親為他安排了出國留學的消息,興高采烈,一夜未眠。

【心潮澎湃】xīn cháo pénɡ pài心情像波濤沖擊一樣。形容心情十分激動,不能平靜。如:他聽到革命起義的消息,心潮澎湃,恨不能立即去參加。

【雄赳赳,氣昂昂】xiónɡ jiū jiū, qì ánɡ ánɡ形容人精神振作,氣勢威武。如:解放軍雄赳赳,氣昂昂,走過天安門。

【高歌猛進】ɡāo ɡē měnɡ jìn大聲歌唱,勇猛前進。形容情緒高漲,斗志昂揚,大踏步地前進。郭沫若《衷心的祝愿》:“我們文藝工作者一定要牢記毛主席、周總理的遺愿,努力為實現我國新時期的總任務而高歌猛進。”

【生龍活虎】shēnɡ lónɡ huó hǔ比喻活潑矯健,生氣勃勃。《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你是不曾看過他那等的光景,就如生龍活虎一般。”如:參加奧運會的隊員,個個摩拳擦掌,生龍活虎。

【生機勃勃】shēnɡ jī bó bó形容生命力旺盛。陳忠實《白鹿原》:“窯院里雞叫豬哼生機勃勃了,顯示出一股爭強好勝的居家過日月的氣象。”也作“生氣勃勃”。梁啟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全國各方面皆生氣勃勃,精力彌滿。”如:嚴冬剛過去,雖然還只是初春季節,但自然界已經生機勃勃了。

6 不愉快

【強顏歡笑】qiánɡ yán huān xiào心里已很難受,但是表面上還要強裝笑臉相迎。《花月痕》第三回:“無奈癡珠、紅卿各有心事,雖強顏歡笑,總無聊賴。”

【不歡而散】bù huān ér sàn很不愉快地分手。明·馮夢龍《醒世通言》卷三十二:“眾客咸不歡而散。”

【郁郁寡歡】yù yù ɡuǎ huān郁郁:憂悶、憂郁的樣子。寡:少。形容心中憋氣,悶悶不樂。古華《芙蓉鎮》第四章:“好幾年,他都郁郁寡歡,自怨自愧,像病魔纏身。”

【乘興而來,敗興而歸】chénɡ xìnɡ ér lái,bài xìnɡ ér ɡuī趁著興趣來到,結果很掃興回去。如:他滿以為這次能高高興興地談天說地,不意她又不在家,好像潑了一盆冷水,真所謂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垂頭喪氣】chuí tóu sànɡ qì低著腦袋,沒精打采。形容失意懊喪萎靡不振的樣子。如:眼看過年了,一個錢都沒有,他垂頭喪氣地回到了家里。

【拂袖而去】fú xiù ér qù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氣。把袖子一甩就走了。形容很生氣地走了。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七:“怒而歸,草一啟事,僅數千字,授于謁者,拂袖而去。”

【怏怏不悅】yànɡ yànɡ bù yuè形容不滿意或不高興。如:這次籃球比賽,只差了一個球,又輸了,回家的路上小剛怏怏不悅。

【悶悶不樂】mèn mèn bù lè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里不快樂。如:今天又被父親數落了幾句,我心里悶悶不樂。

【纏綿悱惻】chán mián fěi cè纏綿:糾纏不已,不能解脫。悱惻:悲苦,凄切。形容內心悲苦而不能排遣的心情。也形容詩文、音樂等哀婉動人。清·俞樾《顧子山?眉綠樓詞?序》:“詞之體,大率婉媚深窈……借美人香草,寄其纏綿悱惻之思。”

【樂極生悲】lè jí shēnɡ bēi快樂到了極點,發生悲痛的事情。《元曲選·秦簡夫?趙禮讓肥?三》:“我又不曾樂極生悲,那里是苦盡甘來。”明·馮夢龍《醒世通言》卷十七:“那王涯丞相只道千年富貴,萬代奢華,誰知樂極生悲,一朝觸犯了朝廷,闔門行勘,未知生死。”也作“樂極悲生”。

【若有所失】ruò yǒu suǒ shī好像丟了什么東西。形容心神不定的神情。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黃九郎》:“生邑邑若有所失,忘啜廢枕,日漸委悴。”如:把朋友送上火車,直到火車開動了,我才若有所失地離去。

【爽然若失】shuǎnɡ rán ruò shī 爽然:茫然。失:失去依靠、依據。形容內心空虛恍惚,無所依據。如:妻子領著孩子去北京了,我一人在家里,好像爽然若失。

【忽忽不樂】hū hū bú yuè忽忽:心中空虛恍惚的情態。形容若有所失而不高興的情態。魯迅《阿 Q 正傳》:“說是算被兒子拿去了罷,總還是忽忽不樂;說自己是蟲豸罷,也還是忽忽不樂;他這回才有些感到失敗的痛苦了。”如:他高興起來眉飛色舞,一轉身又忽忽不樂。

【多愁善感】duō chóu shàn ɡǎn形容人敏感脆弱,容易憂傷。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一章:“過去我多愁善感,看什么都沒有意思。”

【心存芥蒂】xīn cún jiè dì芥蒂:細小的梗塞物。心里存著細小的隔閡。比喻心里不滿或不快,有所猜疑或怨恨。如:他被訓斥了一頓,雖當面不說,但心存芥蒂,悶悶不樂。

7 仇恨

【抱恨終天】bào hèn zhōnɡ tiān恨:遺憾。終天:終生。遺憾一輩子。《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庶謝曰:‘某若不還,恐惹人笑。今老母已喪,抱恨終天。'”

【深仇大恨】shēn chóu dà hèn極深極大的恨。如:我們同學之間沒有深仇大恨,有什么誤會都可以解釋清楚的。

【投畀豺虎】tóu bì chái hǔ 投:扔。畀:給。《詩經·小雅·巷伯》:“取彼譖人,投畀豺虎。”意思是把那些陷害他人的人扔給豺虎吃掉。后表示對壞人的憤恨并予以懲治。如:把挑撥離間者投畀豺虎,以解心頭之恨。

【疾首蹙額】jí shǒu cù é疾首:頭痛。蹙額:皺眉頭。形容厭惡、痛恨的樣子。豐子愷《緣緣堂隨筆·附錄》:“殘生的石門灣人疾首蹙額地互相轉告曰:‘一定是乍浦登陸了。明天還要來呢,我們逃避吧!’是日傍晚,全鎮逃避一空。”如:開發商任意征地拆建,不按照法律,不顧人民利益,人民無不疾首蹙額。

【疾惡如仇】jí è rú chóu 疾:憎恨。惡:壞人壞事。痛恨壞人壞事像痛恨仇敵一樣。《后漢書·禰衡傳》:“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見菩若驚,疾惡如仇。”也作“嫉惡如仇”。如:這位為人光明磊落、疾惡如仇的畫家,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怨聲載道】yuàn shēnɡ zài dào載:充滿。怨恨的聲音充滿道路。形容人民強烈不滿。如:新中國成立前,物價飛漲,生活艱難,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不共戴天】bù ɡònɡ dài tiān不跟仇人在一個天底下活著。形容仇恨極深。《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不共戴天之仇,豈容不報。”朱健《瀟園隨筆》:“倒不是積怨太深已到了不共戴天的程度,而是不知該怎么辦好。”

【咬牙切齒】yǎo yá qiē chǐ形容極端憤恨和仇恨。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這一帶的人,只要提起他,沒有一人不恨得咬牙切齒。”

【國仇家恨】ɡuó chóu jiā hèn國家被侵略之仇,家園被破壞之恨。如:抗日戰爭中,他抱著國仇家恨去投身革命。

【視如寇仇】shì rú kòu chóu寇仇:仇敵。看作仇敵。語出《孟子·離婁下》:“君子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飲恨吞聲】yǐn hèn tūn shēnɡ飲恨:把仇恨咽到肚里。吞聲:強忍住哭聲。形容受壓迫時,忍受痛苦,不敢公開表露。江淹《恨賦》:“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

【血海深仇】xuè hǎi shēn chóu極深的仇恨。多指人被殺而引起的仇恨。周立波《暴風驟雨》:“郭全海對小王說道:‘韓老六跟我們家是父子兩代的血海深仇。'”

【恨入骨髓】hèn rù ɡǔ suǐ恨到骨頭里去了。形容極端痛恨。如:日本人在南京,殺死了他全家,他恨入骨髓。

【同仇敵愾】tónɡ chóu dí kài同仇:共同仇恨。愾:怨恨,憤怒。共同一致地對敵人抱著仇恨和憤怒。歐陽山《苦斗》:“大家懷著同仇敵愾的怒火,閉著眼睛,低著頭,站在紅旗底下,像一根一根的石頭柱子一般。”

【怨天尤人】yuàn tiān yóu rén怨:怨恨。天:命運。尤:責怪,歸咎。指一旦遭遇挫折或困難就埋怨命運和別人,而不從自身找原因。語出《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痛心疾首】tònɡ xīn jí shǒu疾:痛。首:頭。心也痛,頭也痛。形容痛恨到了極點。清·李伯元《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二回:“治下的百姓因他聽斷糊涂,一個個痛心疾首。”也形容悲傷到了極點。如:在老師的耐心幫助下,他的認識提高了,對自己的錯誤感到痛心疾首。

【深惡痛絕】shēn wù tònɡ jué惡:厭惡。形容對某人某事極為厭惡。《老殘游記》第九回:“然宋儒固多不是,然尚有是處,若今之學宋儒者,直鄉愿而已,孔孟所深惡痛絕者也。”嚴文井《悼沈從文先生》:“最近幾年,重讀他一些作品,發現他對市儈習氣有一種深惡痛絕的情緒。”如:他為人正直,對那種陽奉陰違的兩面派作風,一向是深惡痛絕的。

【新仇舊恨】xīn chóu jiù hèn新仇加上舊恨。形容積累下的仇恨很多。《紅旗譜》第七章:“他覺得肩頭上更加沉重了,祖輩幾代的新仇舊恨,壓在他一個人身上。”

【食肉寢皮】shí ròu qǐn pí寢:睡覺。割下他的肉吃,剝下他的皮當睡覺的褥子。比喻極端的仇恨。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于禽獸,臣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如:這個賣國賊,即使拿他來食肉寢皮,也難消我心頭之恨。

【切齒痛心】qiè chǐ tònɡ xīn切齒:牙齒互相磨切。形容憤恨到了極點。《史記·刺客列傳》:“此臣之日夜切齒痛心也。”如:在抗日戰爭中,對殘酷的敵人,無不切齒痛心。

【恨之入骨】hèn zhī rù ɡǔ仇恨到了骨髓中。形容痛恨到了極點。劉流《烈火金剛》第十七回:“日本侵略者在中國是罪惡滔天,田大姑對他們也是恨之入骨。”

8 驚怕

【驚弓之鳥】jīnɡ ɡōnɡ zhī niǎo曾受箭傷,聞弓弦聲而驚墮的鳥。比喻受過驚嚇而遇事害怕驚慌的人。《戰國策·楚策四》記載,更羸一次跟魏王在一起,用空弓一拉打下一只大雁,魏王覺得奇怪,更羸說:這是一只受了傷的大雁,之所以空弓可以打下來,是因為“故瘡未息,而驚心未去也,聞弦音引而高飛,放瘡隕也”。范文瀾《中國近代史》第八章第四節:“西太后、榮祿一伙人,屢受外國強盜的打擊,早成驚弓之鳥。”如:聽到剿匪隊已來的消息,這幫土匪就像驚弓之鳥似的逃散了。

【驚心動魄】jīnɡ xīn dònɡ pò心靈魂魄為之震驚。形容扣人心弦,激動人心。南朝梁·鐘嶸《詩品》卷上:“陸機所擬十四首,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也用來形容令人十分驚惶恐懼。如:火山爆發時的景象是十分驚心動魄的。

【驚世駭俗】jīnɡ shì hài sú駭:驚嚇。因言行異于尋常,而使人震驚。茅盾《清明前后》第一幕:“呵呵,高明之見,真所謂驚世駭俗。”如:在當時,女子剪短發,真是驚世駭俗之舉。

【心有余悸】xīn yǒu yú jì悸:心跳,害怕。危險的事情雖然過去了,回想起來還感到害怕。孫犁《奮勇地前進、戰斗》:“如果他第一次在路上遇到的只是井繩,他就不會心有余悸了。”如:社會剛經歷了一場毀滅性的動亂,至今讓人心有余悸。

【提心吊膽】tí xīn diào dǎn形容十分擔心和害怕。《西游記》第十七回:“眾僧聞得此言,一個個提心吊膽,告天許愿。”

【談虎色變】tán hǔ sè biàn色:臉色。《二程全書·遺書二上》:“真知與常知異。常見一田夫,曾被虎傷,有人說虎傷人,眾莫不驚,獨田夫色動異于眾。”原來是說,曾被虎傷的人才知道虎的厲害,后用來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情,臉色就變了。巴金《隨想錄》六:“二十年來天天聽說‘毒草’,幾乎到了談虎色變的程度。”如:不斷進步的科學,已經征服了肺病,它今天不再使人談虎色變了。

【心驚肉跳】xīn jīnɡ ròu tiào肉跳:肌肉抖動,指顫抖。形容恐懼不安。有時形容預感有災禍臨身的恐懼心情。如:他聽著波濤的轟鳴和狂風的怒吼,感到心驚肉跳,惦記著在海上捕魚的丈夫會不會出事。

【不寒而栗】bù hán ér lì 栗:發抖。不寒冷而發抖。形容受窘或受驚呆的樣子。《史記·酷吏列傳》:“是日皆報殺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如:他一想到那次車禍,全身不寒而栗。

【驚惶失措】jīnɡ huánɡ shī cuò 惶:驚慌。失措:舉止失去常態。因驚慌而舉止失常,不知怎么辦。吳晗《燈下集·談曹操》:“曹操死,青州軍驚惶失措,以為天下又要大亂了。”也作“驚慌失措”。如:試卷發下來,要冷靜分析,不要一看到難題,就驚慌失措。

【人心惶惶】rén xīn huánɡ huánɡ人們都提心吊膽、惶恐不安。巴金《寒夜》第十四章:“今天外面謠言更多,人心惶惶,好像大禍就要臨頭。”如:這幾天,敵人下來清剿,天天開火打仗,擾得人心惶惶。

【毛骨悚然】máo ɡú sǒnɡ rán毛:毛發。骨:脊梁骨。悚然:害怕的樣子。毛發豎起,脊梁骨發冷。形容十分害怕,十分恐懼。明·馮夢龍《醒世恒言》三十四:“忽然一陣冷風,吹得毛骨悚然。”

【魂不附體】hún bù fù tǐ魂:迷信認為能離開人的形體而存在的精神、靈氣,即所謂靈魂。嚇得靈魂脫離軀體走散了。形容極度驚慌,不能自主。《紅樓夢》第一百零一回:“鳳姐嚇得魂不附體,不覺失聲的‘咳’了一聲,卻是一只大狗。”如:在我軍猛烈炮火襲擊下,守敵嚇得魂不附體,狼狽逃竄。

【魂飛魄散】hún fēi pò sàn魂、魄:統指所謂精神、靈氣。嚇得魂魄都飛散了。形容驚恐萬狀,不知如何是好。關漢卿《蝴蝶夢》:“驚得我魂飛魄散,走得我力盡筋舒。”魯迅《阿 Q 正傳》第九集:“阿Q這時很吃驚,幾乎魂飛魄散了。”

【駭人聽聞】hài rén tīnɡ wén駭:驚嚇、驚恐。使人聽了非常的震驚。語出宋·朱熹《答詹師書》:“浙中近年怪論百出,駭人聽聞,壞人心術。”峻青《地下水晶宮》:“他們的奴隸般的生活是駭人聽聞的,那簡直就像生活在地獄里一樣。”如:昨天夜里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搶劫案。

【觸目驚心】chù mù jīnɡ xīn眼睛一看到內心就十分震驚。形容事態嚴重,引起震動。清·林則徐《頒發禁煙治罪新例告示》:“爾等更當觸目驚心,如再觀望遷延,以身試法,則是孽由自作,死有余辜,毋謂言之不早也。”如:一個個觸目驚心的鏡頭,充分揭露了法西斯分子的滔天罪行。

【擔驚受怕】dān jīnɡ shòu pà提心吊膽,害怕遭受禍害。老舍《四世同堂》九十:“哪怕是躺在棺材里,他身邊也得有個伴兒,要不,就是死了,也得日日夜夜擔驚受怕。”

【呆若木雞】dāi ruò mù jī呆得像木頭的雞一樣。形容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愣的樣子。《莊子·達生》記載,紀渻子替齊王馴養斗雞,四十天才完成,訓練好的雞聽見別的雞叫時,沒有反映,“望之似木雞矣”。后來形容因恐懼,驚訝而發呆、發愣。梁秋實《雅舍小品·客》:“有時主人方在廁上,客人已經升堂入室,回避不及,應接無術,主人鞠躬如也,客人呆若木雞。”如:最摸不著頭腦的是小李,他呆若木雞似的在那兒站著。

【屁滾尿流】pì fèi niào liú形容非常驚恐或十分狼狽的樣子。《水滸傳》第六十四回:“耍和尚燒得頭昏額爛,麻婆子趕得屁滾尿流。”如:小偷見了警察,嚇得屁滾尿流,一溜煙地從后門跑了。

【面面相覷】miàn miàn xiānɡ qù覷:看,偷看。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驚懼或無可奈何而互相望著,都不說話。也形容做錯了事,不知如何是好的樣子。曲波《林海雪原》:“五個匪徒面面相覷,眨巴著眼,不敢吭聲。”如:他們二人一聽,不由面面相覷,臉色發黃。

【亡魂喪膽】wánɡ hún sànɡ dǎn形容驚慌恐懼到了極點。元·汪元亨《沉醉東風·歸田》曲:“薄利虛名再莫貪,贏得來亡魂喪膽。”如:苻堅到八公山上,草木皆兵,亡魂喪膽,落荒而逃。

【瞠目結舌】chēnɡ mù jié shé 瞪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驚訝或受窘的樣子。如:他聽到這個噩耗,瞠目結舌,半天說不出話來。

【風聲鶴唳】fēnɡ shēnɡ hè lì《晉書·謝玄傳》載,前秦符堅領兵攻打東晉,大敗而逃,潰兵聽到風聲和鶴叫,都疑心是追兵。形容驚慌恐懼、自相驚擾。《紅樓夢》第一百零二回:“如此接連數月,鬧得兩府懼怕,從此風聲鶴唳,草木皆妖。”任光椿《戊戌喋血記》:“在戰場上,往往只要有一處人驚惶逃跑,就可能造成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局面。”

【驚恐萬狀】jīnɡ kǒnɡ wàn zhuànɡ驚慌恐懼得現出各種丑態。曲波《林海雪原》三十四:“大家定睛看時,原來是一群野雉,像是大敵襲來,驚恐萬狀地向南飛奔。”如:知道解放大軍到來的消息后,大小土匪無不驚恐萬狀。

【心膽俱裂】xīn dǎn jù liè 俱:都。裂:破裂。心和膽都破裂了。形容在強大的打擊下受到極大的驚嚇。《古今小說》二十二:“此時蒙古攻城甚急,鄂州將破,似道心膽俱裂,那敢上前。”

【面如土色】miàn rú tǔ sè面色跟土一樣,沒有血色。形容極端驚恐。《紅樓夢》第一百零五回:“獨有賈赦賈政一干人嚇得面如土色。”

【失魂落魄】shī hún luò pò形容心神不寧,行動失常,驚慌之極。《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三回:“尹子崇雖然也同他周旋,畢竟是賊人膽虛,終不免失魂落魄。”如:這些天她老是失魂落魄的樣子,語無倫次,看來是遇到什么事了。

【驚魂未定】jīnɡ hún wèi dìnɡ 受驚的靈魂還沒有安定下來。形容受驚之后心情尚未平靜。宋·蘇軾《謝量移汝州表》:“只影自憐,命寄江湖之上;驚魂未定,夢游縲紲之中。”如:敵人逃到半山腰,正驚魂未定,我軍又沖了過來。

【魂飛天外】hún fēi tiān wài靈魂遠離軀體。形容極度恐慌或驚喜萬分,不能自主。《紅樓夢》第一百零五回:“王刑二夫人等聽得,俱魂飛天外,不知怎樣才好。”

【心驚膽戰】xīn jīnɡ dǎn zhàn形容內心驚恐萬分。魯迅《華蓋集續編·記談話》:“現在一提到俄國,似乎就使人心驚膽戰,但是,這是大可以不必的。”也作“心驚膽顫”。

【目瞪口呆】mù dènɡ kǒu dāi瞪大眼睛,張口卻說不出話來。形容驚恐或受氣而發愣的樣子。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唬得東坡目瞪口呆,半晌無語。”如:老車長看到這一驚險動作,嚇得目瞪口呆,半晌沒緩過氣來。

9 愁苦

【愁眉不展】chóu méi bù zhǎn憂愁使雙眉緊鎖,舒展不開。形容心事重重的神態。巴金《春》第十五章:“二小姐,你為什么近來總是愁眉不展?是不是有什么心事?”

【憂心忡忡】yōu xīn chōnɡ chōnɡ忡忡:憂慮不安的樣子。形容心事重重,焦慮不安。劉心武《棲鳳樓》五十六:“你究竟是喜歡市場經濟帶來的新局面,還是對它憂心忡忡?”如:你的病是一般常見病,治療后會好的,不要憂心忡忡,坐臥不安。

【不可終日】bù kě zhōnɡ rì一天也過不下去。形容思想惶恐不安。如:他是樹葉子掉下來也怕打頭的那種人,碰到一丁點兒小事,也會坐立不安,惶惶然不可終日的。

【愁腸百結】chóu chánɡ bǎi jié 百結:結頭解不開。形容極其煩悶憂愁,難以排解。《清平山堂話本·風月相思》:“夜深獨坐對殘燈,默默懷人有感增。愁腸百結如絲亂,珠淚千行似雨傾。”

【愁腸寸斷】chóu chánɡ cùn duàn愁得腸子也斷成一截一截的。形容其愁苦。唐·張《游仙窟》:“淚臉千行,愁腸寸斷,端坐橫琴,涕血流襟。”

【杞人憂天】qǐ rén yōu tiān杞:周朝國名,在今河南杞縣。比喻不必要的或無根據的憂愁。《列子·天瑞》說杞國有個人怕天塌下來,吃飯睡覺都感到不安。李白《梁甫吟》:“杞國無事憂天傾。”如:這使他頓時感到剛才不過是做了一場噩夢,事情未必如他想象的那么可怕,也許完全是杞人憂天。

【憂心如焚】yōu xīn rú fén憂愁的心里像火燎一樣。形容十分焦慮憂愁。《三國演義》第八十回:“孔明答曰:憂心如焚,命不久矣。”三國魏·曹植《釋愁文》:“形容枯悴,憂心如焚。”

【食不甘味】shí bù ɡān wèi 甘:美好。吃飯也吃不出味道。形容心中有事,吃東西都不知道滋味。語出《戰國策·秦策三》:“今也,寡人一城圍,食不甘味,臥不便席,今應侯亡地而言不憂,此其情也?”如:為了這項試驗的成功,他真是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五內如焚】wǔ nèi rú fén五內:作五臟,五臟像著了火似的。形容極度憂愁或焦急。《官場現形記》第三回:“此時茅道臺早已急得五內如焚,一句話也回答不出。”也作“五內俱焚”。

【黯然銷魂】àn rán xiāo hún黯然:心神沮喪的樣子。銷魂:靈魂離開了軀殼。心神沮喪得好像失去了靈魂似的。形容極度悲傷或愁苦。如:他遠在國外,聽說祖國淪陷,日本人在南京大屠殺,他想起了父母的安危茶飯不思,黯然銷魂。

【回腸九轉】huí chánɡ jiǔ zhuǎn形容焦急憂慮,十分痛苦。司馬遷《報少卿書》“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如:他的檢討送去以后,便惶惶不可終日,坐臥不安,回腸九轉。

【愁眉苦臉】chóu méi kǔ liǎn因為憂愁而皺著眉頭,哭喪著臉。形容憂思重重,神色悲苦。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七回:“老成爹氣得愁眉苦臉,只得自己走出去回那幾個鄉里人去了。”

【借酒澆愁】jiè jiǔ jiāo chóu 用喝酒來消除心中的憂愁。《花月痕》第三回:“看花憶夢驚春過,借酒澆愁帶淚傾。”也比喻用詩文來抒發愁苦的感情。巴金《沉默集(二)序》:“寫三篇小說,將百數十年的舊事重提,既非替古人擔憂,亦非借酒澆愁。”

10 急躁不安

【心急如焚】xīn jí rú fén焚:燒。心里急得像火燒一樣。唐·韋莊《秋日早行》詩:“行人自是心如火,兔走烏飛不覺長。”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我越發覺得心急如焚,然而也是沒法的事,成日里猶如坐在針氈上一般,只得走到外面去散步消遣。”

【焦躁不安】jiāo zào bù ān 焦急煩躁,不得安寧。也作“焦灼不安”。如:朋友叫我在火車站等他,火車快要開了,讓人焦躁不安。

【氣急敗壞】qì jí bài huài上氣不接下氣,狼狽不堪的樣子。形容十分慌張、焦躁或極為憤怒。《水滸傳》第六十七回:“水軍頭領棹船接濟軍馬,陸續過度,只見一個人氣急敗壞跑將來。”錢鐘書《圍城》:“鳳儀氣急敗壞趕進禮堂,看見演講已開始,便絕望地找個空位坐下。”

【風風火火】fēnɡ fēnɡ huǒ huǒ形容急急忙忙,冒冒失失的樣子。如:他一天到晚總是風風火火,不知道忙些什么。

【火燒眉毛】huǒ shāo méi máo比喻非常緊迫。清·李漁《奈何天·妒遣》:“俗語講得好:火燒眉毛,且顧眼前。”如:正在這火燒眉毛的時刻,敵人也從對面山上下來,越過公路,向延河邊追來。

【火燒火燎】huǒ shāo huǒ liáo燎:挨近火而灼焦。形容身上熱得難受或心中焦急。茹志鵑《關大媽》:“肩上的傷口,火燎火燒似的痛著,渾身癱軟,一到床前,身子竟不聽指揮地倒下了。”

【抓耳撓腮】zhuā ěr náo sāi亂抓耳朵和腮幫子。形容焦急、忙亂或苦悶得無法可施的樣子。也形容歡喜。如:新的難題使他陷入了困境,急得他抓耳撓腮不知如何是好。

【迫不及待】pò bù jí dài迫:緊急。急迫得不能等待。《鏡花緣》第六回:“且系酒后游戲,該仙子何以迫不及待?”楊沫《青春之歌》一部第二十四章:“剛讓客人坐下,她就迫不及待地問他:‘沒想到你來。…… 盧嘉川他真的——被捕了?現在,情況怎么樣?'”

【迫在眉睫】pò zài méi jié睫:睫毛。比喻事情臨在眼前,十分緊迫。《列子·仲尼》:“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方紀《揮手之間》:“新的內戰危機,忽然又迫在眉睫了。”

【燃眉之急】rán méi zhī jí像火燒眉毛那樣的緊急。《歧路燈》第四十回:“(惠養民)一心要將銀子撤出來,送還家中抵債,以解胞兄燃眉之急。”明·李開先《亡妹盧氏墓志銘》:“一日,偶見枕頂繡鞋……妹言:‘吾所手制,將鬻之以救燃眉之急。'”

【如饑似渴】rú jī sì kě就像餓了渴了急需飲食那樣。形容要求非常迫切。《古今小說》十六:“母曰:‘吾兒一去,音信不聞,令我懸望,如饑似渴。'”

【如坐針氈】rú zuò zhēn zhān 像坐在插著針的氈子上。形容心神非常不安。茹志鵑《關大媽》:“關大媽這一天如坐針氈,每過一分鐘就捏一把汗,口袋里那件東西,像塊生鐵似的越墜越重。”如:聽了老師的點名批評,我渾身燥熱,如坐針氈。

【坐臥不安】zuò wò bù ān 坐不穩,睡不著。形容十分擔心、憂慮。《花月痕》第四十四回:“到了二十八這日,秋痕在中心驚肉跳,坐臥不安。”

【急如星火】jí rú xīnɡ huǒ情勢緊迫,像流星的光一樣在空中一閃而過。李密《陳情表》:“州司臨門,急如星火。”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二十四:“凡役夫五百四十三萬余人,晝夜開掘,急如星火。”

【心猿意馬】xīn yuán yì mǎ 形容心思不定,像猴子在跳,馬在跑一樣控制不住。也作“意馬心猿”。《元曲選·武漢臣·玉壺春》一:“他那里退后趨前,俺這里意馬心猿。”如:我們干任何工作,都要聚精會神,切不可心猿意馬,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

【心亂如麻】xīn luàn rú má心里慌亂像一團亂麻一樣。形容心情十分煩亂。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二十九:“這紅蓮聽得更鼓已是二更,心中想道:‘如何事了?’心亂如麻,遂乃輕移蓮步,走玉長老房邊。”

【芒刺在背】mánɡ cì zài bēi芒:草木果實外殼上的小刺。《漢書·霍光傳》:“宣帝始立,謁見高廟,大將軍光從驂乘,上內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如:本來他滿不在乎,可是在朱老師的嚴厲的目光下,他感到有些局促不安,猶如芒刺在背了。

【搓手頓足】cuō shǒu dùn zú搓手:雙手互相摩擦。頓足:跺腳。形容人焦躁不安的樣子。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回:“輔成搓手頓足了半晌,沒個理會。”

【心急火燎】xīn jí huǒ liáo燎:燃燒。心里急得像被烈火焚燒著一樣。形容內心十分焦急。周克芹《秋之感》第五章:“他當時是怎樣心急火燎地盼望著尤金菊的身影出現在車站的人叢中啊!”

【心煩意亂】xīn fán yì luàn 內心煩躁,思緒雜亂。《楚辭·卜居》:“心煩意亂,不知所從。”《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袁紹回冀州,心煩意亂,不理政事。”如:街面已經拓寬了四五倍,顯得寬敞而又平坦,再聽不到那些使人心煩意亂的嘈雜吵鬧。

【魂不守舍】hún bù shǒu shě魂:靈魂。舍:軀體。靈魂不能與軀體同在。形容心神不定,恍恍惚惚。葉文玲《插曲》:“為什么今天又像似著了魔,中了邪,上午在湖畔一相遇,就一直魂不守舍。現在又神魂顛倒地按著她留給的地址去找她了。”

11 懷疑猶豫

【草木皆兵】cǎo mù jiē bīnɡ一草一木都像是兵一樣。《晉書·載記第十三·苻堅》記載,公元383年,苻堅率軍南下,攻打東晉,看見東晉軍隊布陣整齊,將士精銳,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后來就用“草木皆兵”形容人在極度驚慌時,神經過敏發生錯覺,稍有一點動靜,就非常緊張。如:山上的匪徒群龍無首,驚疑不定,聞訊后更是草木皆兵,不知所措。

【疑神疑鬼】yí shén yí ɡuǐ懷疑這個,又懷疑那個。形容神經過敏,疑慮重重。茅盾《腐蝕》:“現在我不是心理有點變態么?常常疑神疑鬼,醫生說是怔忡之癥。”如:我們要胸懷開闊,不要總是疑神疑鬼地擔心別人算計自己。

【滿腹狐疑】mǎn fù hú yí心里滿是疑惑。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五十一回:“包旺聽了,心下明白,直等到天有三更,未見張、趙回來,不由滿腹狐疑。”

【半信半疑】bàn xìn bàn yí又可信,又不可信。也作“將信將疑”。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八回:“我在店里聽了姑娘你那番話,始終半信半疑。”

【杯弓蛇影】bēi ɡōnɡ shé yǐnɡ《晉書·樂廣傳》中說,樂廣一次請客吃飯,掛在墻上的弓照在酒杯里,有個客人以為是蛇,回去就老是不放心,因而得了病。樂廣知道后又把那位客人請來,還在原處吃飯喝酒,讓他明白了杯子里有蛇影的真相,這個客人的病就好了。后來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如:他這個人,常常杯弓蛇影,疑神疑鬼,樹葉掉在頭上也會嚇得跳起來。

【首鼠兩端】shǒu shǔ liǎnɡ duān首鼠:猶豫不決,欲進又退的樣子。端:頭。形容遲疑不決或動搖不定。如:是繼續隱瞞罪行還是去自首,他這回首鼠兩端,思想斗爭非常激烈。

【裹足不前】ɡuǒ zú bù qián裹足:把腳包纏住。多指因有所顧慮而不敢前行。《三國演義》第十六回:“天下智謀之士聞而自疑,將裹足不前,主公誰與定天下乎?”梁秋實《雅舍小品·包裝》:“醬羊肉就是最好,在包裝方面這樣的不負責,恐怕也要令人裹足不前。”

【優柔寡斷】yōu róu ɡuǎ duàn優柔:遲疑不決。寡:少。形容做事猶豫不決,不果斷。黎汝清《冬蕾》:“你這樣優柔寡斷,纏纏綿綿,什么事也辦不成!”

【踟躕不前】chí chú bù qián踟躕:徘徊不進。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不敢前進。老舍《四世同堂》九十三:“他在小廟門外踟躕不前的時候有幾個人在后面跟著他。”

【舉棋不定】jǔ qí bù dìnɡ舉起棋子不知下哪一步好。比喻拿不定主意。《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如:現在已經是大敵當前了,我們怎么還能這樣舉棋不定呢?

【前怕狼,后怕虎】qián pà lánɡ,hòu pà hǔ形容顧慮重重,猶豫不決。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回:“上了年紀的人都是前怕狼后怕虎,事事有顧慮。”

【畏首畏尾】wèi shǒu wèi wěi畏:害怕。前也怕,后也怕。形容瞻前顧后,顧慮重重的疑懼狀態。周立波《暴風驟雨》:“這人原先膽子小,干啥也腳踩兩只船,斗爭韓老六,畏首畏尾,不敢往前探。”

【束手束腳】shù shǒu shù jiǎo比喻做事顧慮多,不敢放手去干。如:他束手束腳,膽小如鼠。

【模棱兩可】mó lénɡ liǎnɡ kě模棱:對問題正反兩面含含糊糊,不表示明確的態度。兩可: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形容對一件事情的兩方面都不否定,沒有明確的態度或沒有明確的主張。《舊唐書·蘇味道傳》記載,蘇味道曾經對別人說,處事不要明確地決斷,但模棱以持兩端就可以。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三十五:“他覺得在文采的理論政策的淵博學問之下,就不敢堅持一個一定的主張,就不得不采取些模棱兩可、含混的語句了。”如:我們寫作文時,用詞要十分準確,模棱兩可的話寧可刪去不用。

【瞻前顧后】zhān qián ɡù hòu瞻:向前望。顧:回頭看或向四面看。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原來形容做事謹慎,考慮周到。后也形容顧慮過多,猶豫不決。宋·朱熹《朱子全書》:“瞻前顧后,便做不成。”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八章:“欲做大事,何能瞻前顧后,如市井庸人!”

【沉吟不決】chén yín bù jué沉吟:遲疑。決:決斷,決定。遲疑地決定不下來。如:曹操生性多疑,對許多事情都沉吟不決,以致失策。

【趑趄不前】zī jū bù qián趑趄:遲疑,不敢前進的樣子。形容想走又不敢走,猶豫不進。唐·韓愈《昌黎先生集·送李愿歸盤谷序》:“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清·吳趼人《近十年之怪現狀》第七回:“不由自主地便上了包車,仍回到鴻仁里,望著自己門口,倒有點趑趄不前之態。”

12 決心

【當機立斷】dānɡ jī lì duàn當機:抓住時機,面臨緊要關頭,毫不猶豫地做出決斷。魏巍《地球的紅飄帶》二十七:“鑒于這種形勢,統帥部當機立斷,決定停止攻擊。”

【破釜沉舟】pò fǔ chén zhōu《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與秦兵打仗,過河后把鍋打破,把船弄沉,表示不再回來。形容下決心,不顧一切一拼到底。明·史可法《請出師討賊疏》:“聚才智之精神,枕戈待旦,合方舟之物力,破釜沉舟,尚恐無救于事。”如:屋里籠罩著一種嚴肅氣氛,人人臉上都呈現出破釜沉舟的果決神色。

【孤注一擲】ɡū zhù yì zhì孤注:賭博時把所有的錢并作一注。擲:指賭錢擲骰子。比喻在危急時用盡所有力量,做最后一次冒險,以求僥幸成功,曾樸《孽海花》第三十二回:“無如他被全臺的公憤,逼迫得沒有回旋余地,只好挺身而出,作孤注一擲了。”

【魚死網破】yú sǐ wǎnɡ pò比喻斗爭雙方同歸于盡。曲波《林海雪原》第十八章:“高波的心像炸裂了一樣,恨不得一步撲上去,來一個魚死網破。”

【罄其所有】qìnɡ qí suǒ yǒu盡自己的一切力量。罄:用完,用盡。如:他為了完成他的事業,破釜沉舟,罄其所有。

【一決雌雄】yì jué cí xiónɡ 雌雄:比喻勝負、高低。決定勝敗高低。《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吾自歷戰數十場,不意今日狼狽至此,此天喪我也,汝等各回本州暫與曹操一決雌雄。”如:這兩位乒乓健將,將在這場比賽中一決雌雄。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dānɡ duàn bù duàn,fǎn shòu qí luàn應該決斷的時候不能決斷,結果反而受到禍害。《史記·齊悼惠王世家》:“嗟呼!道家之言‘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乃是也。”《史記·春申君列傳論》:“語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春申君失朱英之謂邪?”

【畢其功于一役】bì qí ɡōnɡ yú yì yì畢:完成。功:事情。一役:一次行動。把分成幾步做的事一次完成。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革命有階段之分,只能由一個革命到另一個革命,無所謂畢其功于一役。”

【毅然決然】yì rán jué rán形容意志堅決,毫不猶豫。清·李伯元《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八回:“竇世豪得了這封信,所以毅然決然,借點原由同洋人反對,彼此分手,以免旁人議論,以保自己功名。”如:我毅然決然不去上學,為母親的病要緊,等母親病好了再說。

【斬釘截鐵】zhǎn dīnɡ jié tiě比喻處理事情或說話果斷堅決,毫不猶豫、拖沓。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道膺禪師》:“師謂眾曰:學佛法底人,如斬釘截鐵始得。”如:他斬釘截鐵地說:“還沒有一個詩人能違反真實創造出一個藝術形象。”

【快刀斬亂麻】kuài dāo zhǎn luàn má比喻做事果斷,能堅決采取有效措施很快解決復雜的問題。巴金《談?滅亡?》:“自己一直在兩者之間不停地碰來撞去,而終于不能用快刀斬亂麻的辦法一下子徹底解決。”

【你死我活】nǐ sǐ wǒ huó形容敵對雙方斗爭非常殘酷,勢不兩立。如:姚雪垠《李自成》:“難道咱兄弟們還要拿刀耍杖,殺得你死我活,叫祖宗在地下難過?”

【砸鍋賣鐵】zá ɡuō mài tiě比喻把自己所有的都拿出來。如:為了孩子的前途,就是砸鍋賣鐵也要讓孩子上大學。

【一錘定音】yì chuí dìnɡ yīn原指制作銅鑼時,最后一錘決定鑼的音色。后喻指憑一句話做出最終決定。劉紹棠《小荷才露尖尖角》:“他一聲不響,卻是一家之主。女兒中意,老伴點頭,也還得聽他一錘定音。”也作“一槌定音”。

【何去何從】hé qù hé cónɡ去:離開。從:跟隨。離開哪里,走向哪里。《楚辭·卜居》:“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現在指在重大問題上進行抉擇。徐遲《牡丹》六:“他考慮了好久,何去何從。臺北?香港?里約熱內盧?紐約?長吁短嘆了好幾月。”

【長痛不如短痛】chánɡ tònɡ bù rú duǎn tònɡ比喻對某件事情要下定決心解決,不能長期拖延下去。如:你這樣長期疼痛下去,總不是辦法,何不把腫瘤一次割掉,長痛不如短痛,干脆利索的好。

【壯士解腕】zhuànɡ shì jiě wàn 壯士:勇士。解:分解。《三國志·魏書·陳泰傳》:“蝮蛇螫手,壯士解腕。”比喻做事要當機立斷,不要遲疑、姑息,因小失大。

【事不宜遲】shì bù yí chí事情要抓緊時間做,不宜拖延。賈仲名《蕭淑蘭》四:“事不宜遲,收拾了便令媒人速去。”

【操刀必割】cāo dāo bì ɡē 操:拿。拿著刀一定要割。比喻做事要及時。漢·賈誼《新書·宗首》:“黃帝曰:‘日中必熭,操刀必割。'”

【抽刀斷絲】chōu dāo duàn sī 抽出刀來斬斷紛亂的絲線,比喻果斷地處理麻煩的問題。《北史·齊本紀·顯祖文宣帝》:“(高歡)又嘗令諸子,各使理亂絲,帝(高洋)獨抽刀斷之,曰:亂者須斬。”如:他下定決心,抽刀斷絲,不再去賭了。

【背城借一】bēi chénɡ jiè yī背城:背向自己的城堡。借一:憑借一戰。背向自己的城堡,憑借它與敵人決一死戰。意思是做最后的奮斗。《左傳·成公二年》:“請收合余燼,背城借一。”

【置之死地而后生】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ɡ置于臨死的境地,然后才能奮勇戰斗,取勝得生。《北史·僭偽附庸傳·劉武》:“軍士去家二千里,后有黃河之難,所謂置之死地而后生也。”

【背水一戰】bèi shuǐ yí zhàn背靠著河水打一仗。指決一死戰。《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漢將韓信進攻趙軍時,命令士兵背靠著河水列陣,這樣漢軍士兵見前臨大敵,后無退路,全部拼死作戰,結果打敗趙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泾阳县| 孟村| 环江| 辽中县| 太保市| 马关县| 酒泉市| 渭源县| 会昌县| 千阳县| 新闻| 阿尔山市| 景德镇市| 木兰县| 澄江县| 福建省| 商水县| 拜城县| 遂平县| 陕西省| 扎赉特旗| 多伦县| 疏勒县| 法库县| 永定县| 上犹县| 得荣县| 晋江市| 望城县| 安溪县| 二连浩特市| 余姚市| 泌阳县| 策勒县| 白山市| 南乐县| 宿州市| 黑河市| 麻阳| 武安市| 桑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