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歌現代化之路
2019年7月4日至6日,“第三屆中國當代詩歌臨港理論研討會”在上海臨港召開,上海社科院的詩人瑞簫去年就邀請我,今年得以成行。我與北京詩人、漢語詩歌資料館創辦人世中人一起赴會。一路上,世中人與我講述他這些年收藏全國詩歌民刊、采訪拍攝詩歌民刊歷史當事人的故事,那些消失的往事被他重新打撈記錄。世中人是個樸素、務實的人,詩歌民刊歷史檔案在他那里得以保存,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80年代的詩歌民間史,他梳理得很清晰。離開的那一天,他提早到市里與從荷蘭來的漢學家柯雷會面,他們都是中國詩歌田野調查的自覺的行動者。
“第三屆中國當代詩歌臨港理論研討會”在臨港當代美術館舉辦。瑞簫與她臨港的朋友們帶著當代藝術的思路策劃,現場呈現的是當代藝術的氛圍,這是與其他詩歌活動的不同之處。我與汪劍釗在會前匆匆看了正在展出的“國際視域與中國方式:2019上海當代藝術展”,雖然沒有見到參展藝術家,但他們的作品就在眼前,其中王韋予的影像觀念作品《脫臼》很特別,與我正在發生的肩周炎相呼應。人的偶然與荒誕,黑色幽默,好玩,當代藝術與當代詩歌處于同一展廳,形成了一個相互影響與滲透的氣場。
第一次見到瑞簫,她像一個年輕的女戰士。第一次見到呂進,他像一個昂著頭的老戰士,他80多歲了,身體硬朗,記憶力很好,我對他說我聽他的演講想到了重慶袍哥的味道。樹才一年沒見了,在臨港的夜晚聽他聊小時候的故事,他風趣幽默。回京的高鐵上我寫了一首詩。
海邊的孩子
海邊的孩子
有天生的優雅
他用一筐帶魚換來一筐蘿卜
晚飯我們吃一盤帶魚
就像吃他那一筐蘿卜
奉化的山村靠近大海
他背著一筐蘿卜
走向大海
帶魚飄過少年的生活
他跟著帶魚離開了故鄉
如今我們回到南方
聽他講述往事
灰發里的海浪
帶魚漂亮的游動
臨港在東海靠近杭州灣的地方,這座新城由德國人參與設計,是一座海綿新城,我寫了一首短詩。
海 綿
到臨港洗肺
人人是一塊海綿
吸收天上的雨
蘆葦消瘦
退到了東海邊
蘆葦是一根綠色的海綿
我的呼吸
通過它時更順利
最后一天我們看了東海,上了滴水湖上的小島,意外地碰到了國家帆船隊的教練,他們正在那里舉行青運會全國帆船錦標賽(諾卡拉級),我們全程觀看了比賽。男女各一人在帆船上順著風前行,這是一項力與美的運動。
詩歌學術研討,在我這里還是詩歌寫作的問題。我在發言時談到,詩歌理論研討的問題我要通過寫作來解決。
“中國詩歌現代化之路”,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它如此宏大,又如此微小。宏大到與中國的現代化同步,微小到與我們每個詩人的心靈相關,與我們的寫作息息相關。你在詩歌現代化的路上走了多遠?你是不是處在詩歌現代化的進程中?這關系到你是一個怎樣的詩人。
2019年7月7日于北京樹下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