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文化發展報告.2019
- 寧夏社會科學院
- 4870字
- 2021-12-22 18:38:17
領域篇
·精神文明·
2018年寧夏鄉風文明培育與踐行發展報告
徐 哲
通過移風易俗的推行,寧夏鄉風文明培育工作取得一定成績,天價彩禮得到一定遏制,農民的人情負擔得以減輕、鋪張浪費明顯減少,村容村貌明顯整潔。進入2018年,寧夏培育鄉風文明的工作重點轉向查缺補漏、補齊短板上。通過“過篩子”,移風易俗貫徹得更加深入。但就寧夏鄉風文明建設現狀來看,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鄉風文明培育現狀
(一)宣傳教育持續發力,氛圍更加優良
各市縣持續發力,采用多種形式,開展移風易俗思想宣傳教育工作。一是成立“新時代新民風講習所”等宣講團隊,深入行政村、農村社區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一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二是充分發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村鎮文化站的宣傳作用,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長廊,打造好家風好家訓宣傳欄,繪制中華傳統美德宣傳板,以抵制不良風氣。三是充分發揮村干部、文化專干的入戶宣傳作用,將移風易俗融入每一項工作中,通過入戶宣傳、發放宣傳彩頁、簽訂婚喪簡辦承諾書等形式進行面對面宣傳。四是繼續發揮新聞媒體的宣傳引導和輿論監督作用,不僅利用傳統媒體在鄉村的影響力宣傳移風易俗的優良做法,還利用網絡、微信等在農村逐漸成長的新媒體積極推送文明價值觀念,傳播主流價值,擴大移風易俗在群眾中的影響力。
(二)頂層設計更加科學,機制更加完善
寧夏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的重點轉移到了“查缺陷、補短板”上來。一是廣泛征集意見,查找精神短板。2018年3月,寧夏文明委舉辦“深化移風易俗助力鄉村振興”座談會,寧夏文明委部分成員單位和有關市、縣(區)及鄉鎮負責人列席會議,就如何在補齊“精神短板”中助推鄉村振興積極建言獻策。二是做好頂層設計,強化工作措施。為落實“一個村一個村過篩子”的要求,助力脫貧富民戰略,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與自治區文明辦聯合印發《關于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做好對行政村“過篩子”工作的實施方案》。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確保到2018年年底,所有行政村建立“一會”(紅白理事會)、形成“一約”(婚喪喜慶村規民約),做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規范辦事,為鄉村精神文明工作的順利開展做好機制保障。
(三)移風易俗更加深入,文化生活更加豐富
各市縣在貼近民心上下功夫,普遍建立移風易俗工作領導小組,指導鄉村的紅白理事工作,甄別不良傾向并進行規范。積極創新整改措施,使移風易俗融入百姓生活。
推動移風易俗“過篩子”,找準“短板”。各地市積極貫徹落實《關于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的指導意見》,深入各個行政村、農村社區對移風易俗工作“過篩子”,確保移風易俗工作在基層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在“過篩子”的工程中,深入客觀分析各縣區在推進移風易俗工作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及原因,護牢“底板”,找準“短板”,有針對性地提出下一步推進移風易俗的工作安排和意見。推動移風易俗工作在各村鎮得到進一步落實,切實減輕廣大群眾在婚喪喜慶和人情往來等方面的負擔,不斷提升農民文明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
豐富文化生活,提升文化的感染力。各市縣結合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和寧夏成立60周年,借力“三下鄉”“百姓大舞臺”,開展“送戲下鄉”惠民文藝演出、廣場文化藝術節等群眾文化活動,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利用新媒體等創新文化活動形式,拓寬文化下鄉路徑,積極創作編排群眾喜聞樂見、形式新穎、特色鮮明的文藝節目、文藝作品等,例如拍攝《還要過日子》等35部微電影,切實把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文化活動送到千家萬戶。
(四)獎勵監督機制更加長效,考核辦法更加健全
積極出臺移風易俗鼓勵辦法,選樹各類典型,例如“最美致富帶頭人”“好婆婆好媳婦”“最美鄉村教師”“最美鄉村醫生”“最美村官”及星級文明戶、移風易俗模范戶等,通過關愛、禮遇及向移風易俗示范典型提供優惠政策扶持,激勵農民自覺遵守行為約定。同時,完善文明村鎮測評細則,健全美麗鄉村考核辦法,逐步形成長效機制。
二、鄉風文明培育中存在的問題
寧夏采取了多種措施推進移風易俗,目前已經取得顯著成績。但根據調研來看,不同地市移風易俗的成效差別較大,還存在群眾積極性不足、村容不整潔依然明顯等情況。目前,寧夏鄉風文明培育中出現的問題大概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鄉風文明培育尚不平衡
首先,鄉風文明培育的不平衡表現在地域差別上。天價彩禮、婚喪大操大辦以及男尊女卑等是鄉風陋習的突出表現,也是近年來鄉風建設——移風易俗突出整治的問題。通過紅白理事會、鄉規民約等措施,天價彩禮、婚喪大操大辦、薄養厚葬等不良風氣已經得到一定的遏制。但根據調研,這些習俗在不同的鄉村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是經濟發展與天價彩禮等不良鄉風成反比。五市中,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鄉風文明程度明顯高于貧困地區,這符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普遍規律。二是不良鄉風呈現出地域性、民族性特征。也就是說經濟發展程度相近的地區因文化、民族等的差異,鄉風文明程度也存在一定差異。
其次,鄉風文明培育的不平衡表現在問題整頓的偏頗上。當下寧夏推行移風易俗的重點在“天價彩禮”“鋪張浪費”“薄養厚葬”等問題上,但在鄉風培育中也不能忽略其他問題。從矛盾分析法的角度來說,移風易俗抓住了鄉村問題的主要矛盾。但在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中,還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像文明意識淡薄、環保意識差、集體意識薄弱等也是嚴重制約鄉風文明培育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因素,要大力整治。鄉風文明屬于精神文明建設的范疇,看不見、摸不著,“天價彩禮”“鋪張浪費”這些突出問題是不良鄉風的表征,其治理效果較為明顯,但不能說天價彩禮降下來了,鄉風文明就已經培育好了。集體意識薄弱、文明意識淡薄的問題潛藏更深、范圍更廣,像賭博風氣盛行、不勞而獲思想嚴重,特別是精準扶貧過程中部分農民表現出的重物質輕技術現象嚴重阻礙著鄉村的發展。由此可見,鄉風文明建設不能僅在“天價彩禮”等問題上下功夫,還需要以現代文明、先進文化改變農民的陋習和錯誤觀念,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改變農民的價值觀念,培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養懂法知法、責任心強、集體觀念重的新時代農民。
(二)農民的積極性尚未充分調動
群眾是鄉風文明建設的主體,也是鄉風文明的受益者。在建設過程中要了解群眾需求、尊重群眾的意愿,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樣才能激發群眾的主動性,自發自覺地接受先進文化的洗禮,破除陋習。在調研過程中,中衛市濱河鎮綜合文化服務站的專干稱,因為受教育水平低,村民們對宣傳單、簽訂村規民約的意見書等很難做到入腦入心,反而一些以方言編排的小品等文藝形式更能促使群眾反思,起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可見,要做好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必須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但現階段鄉風文明的宣傳工作多是以學政策、學文件、發宣傳單等形式來進行,尚未激發群眾的積極性。
(三)各部門協作尚有欠缺
鄉風文明涉及鄉村建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與鄉村教育息息相關,但目前的建設路徑中,各部門之間的協作較少,多是各級文明辦在主導工作。各鄉縣目前成立了移風易俗工作小組,但主要作用是監督、督查紅白理事會、村規民約的組織、執行情況,尚未起到聯系各部門、協調各方、統一用力培育鄉風文明的作用。要從根源上解決農民素質不高的問題,顯然需要協調各部門,統籌安排資源。
三、鄉風文明培育的建議
新時代,文明鄉風是現代與傳統的融合、城市與鄉村的融合、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融合。這就要求我們在探索培育鄉風文明路徑時要以系統的、全面的、開放的、發展的、科學的方式方法來進行,不能就鄉風而論鄉風。
(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合,塑造優良文化氛圍
要實現鄉風文明就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涵融入到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中,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繁榮鄉村文化。一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美德相結合,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作用。二是挖掘各村鎮的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文化村鎮。三是通過興修村志、寫回憶錄等,挖掘、弘揚鄉村民風淳樸、道德高尚的感人故事,重塑鄉村禮序。四是繁榮農耕文化。提倡農耕“文化自覺”,增強寧夏上下對農耕文化的保護意識,差別化保護、管理川區與山區、引黃灌溉區與旱地耕作區等不同類型的農耕方式,實現農耕文化的動態性、整體性保護。五是要讓村民在享有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享受現代城市文明。
(二)貫徹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營造良好政治環境
鄉風文明培育中要貫徹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明確政府的宏觀調控角色,引導群眾自發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文明鄉風。第一,推舉新時代鄉賢,組織村民自主開發培養文明鄉風的新形式?!凹t白理事會”“村規民約”的具體內容由群眾群策群議,自主商討,報縣一級文明辦修繕備案。第二,在村鎮集體事務中,引導村民積極參與。由此改變當下鄉村正在蔓延的個體利益最大化的思想觀念,引導更多村民整體地、公正地、客觀地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村民自治也能利用鄉村是“熟人社會”的特點,優化村民矛盾處理方式,促進鄉村和諧。第三,“政府搭臺,群眾唱戲”。政府在完善公共文化活動硬件設施后,由群眾自發組織文藝活動,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傳統美德等。鼓勵擁有民間技藝的優秀人才參與其中,創作宣揚新文化、新思想的花兒、秦腔,創作新時代懲惡揚善的皮影故事,創作包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美德故事等的刺繡、剪紙等作品,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文藝形式與文明新風相融合,感染群眾。鼓勵普通群眾參與創作美德故事、反面諷喻案例的小品、相聲表演,在表演中加深對優秀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充分依靠群眾,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鄉村文化、鄉風文明建設,促使農民堅定文化自信。
(三)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轉型,打牢經濟基礎
新時代鄉風文明培育必須從轉變鄉村的生產方式入手。根據中衛沙坡頭區童家園子的鄉風現狀可以看出,轉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對培育鄉風文明至關重要。轉變傳統農耕方式,要以村鎮的特色資源為基礎,促進三產融合,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打造田園綜合體等現代鄉村新型產業。首先,要以政府為主導,摸清各個村鎮的資源優勢,包括農產品資源(枸杞、甘草、硒砂瓜、靈武長棗等)、自然風光資源(黃河、六盤山、賀蘭山等)、農村傳統文化資源(剪紙、刺繡等),并對這些資源進行整合配置,規劃產品片區,打造專業合作社,開拓品牌化發展路徑。其次,夯實農業基礎,做強以特色農產品為主的農業經濟。利用現代科技,提高特色農產品產量,保證特色農產品質量;以股份合作制形式打造新農村集體合作經濟,做強做大特色農產品規模,形成輻射寧夏乃至全國的影響力。再次,將現代休閑文旅、民間演藝、民間工藝等與特色農業進行融合。依托農田、村落、水系、山地,形成農業休閑觀光體驗帶,規劃以休閑、觀光、農事體驗為主的農業精品旅游線路,拉長產業鏈。
(四)強化農村教育,提升農民素質
新時代的鄉風文明建設中,只有提高農民受教育水平,才能從根源上解決不良鄉風的各種問題。一是推動農村基礎教育,提升農村科學文化水平。在提高鄉村中小學教學水平的基礎上,還要充分利用鄉村公共文化平臺,以大學生村官、駐村扶貧干部等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為主輔助教學,指導農民的文化課學習。二是加強思想教育,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整合現有的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以農民話語來宣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法律知識等。三是加強業務教育,新型農民要在文化水平提高的同時,提高農業生產素質,學習新科技、新手段,提高種植養殖技能,提高農業收入。
綜上所述,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它是一項系統的、長期的、開放的工程。既需要發揮群眾的主體能動性,也要依靠政府的引導、社會各界的支持幫助。既要持之以恒地實施移風易俗,又要系統地看待鄉風問題,拓寬鄉風培育路徑,切實扼制不良風氣。持之以恒、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才能打贏鄉風文明培育的持久戰。
作者簡介 徐哲,寧夏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