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地方歷史文化論叢(第五輯)
- 贠有強
- 10181字
- 2021-12-22 18:16:19
寧夏地域文化產業化發展路徑研究
贠有強
2018年9月,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為寧夏題詞“建設美麗新寧夏,共圓偉大中國夢”,這既為寧夏今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建設什么樣的寧夏提出了總要求。建設美麗新寧夏,與全國人民一道共圓偉大中國夢,必然是一項復雜的綜合的偉大工程,需要統籌協調,科學謀劃,全面發展。新的發展階段,寧夏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供給側改革、轉型升級的任務加重,尋找和挖掘新的著力點、發力源成為發展的必然要求。深入考察發達地區發展經驗,綜合審視寧夏地域文化資源稟賦,客觀分析人們日益增長的對文化產品的市場需求等因素,高度重視和推動寧夏地域文化資源產業化發展,無疑是一個努力方向和良好發展路徑,必將會在“建設美麗新寧夏,共圓偉大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一、地域文化產業化發展的現實性
第一,新時代對文化的需求成為人們的基本需求和時代特征。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①明確闡述了進入新時代文化需求成為人們日益增長的多方面需求的主要內容之一。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開始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屆時,全國人民將進入小康社會,物質需求得到較大滿足。根據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們在實現了較低的物質層面的需求之后,會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文化需求作為更高層面的精神需求,必然成為人們進一步追求的目標。
第二,發達地區地域文化產業化發展已經成為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環顧發達地區,北京依托厚重的文化資源和高度聚集的各類文化人才以及相對發達的經濟水平、實力突出的科技和創新優勢,推動地域文化產業化發展,成為我國文化產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上海和廣東等主要依靠本地相對發達的市場經濟發展水平與應用新技術能力,成為我國地域文化產業化發展的佼佼者。陜西、四川等主要依靠本地豐富的文化資源,用自身的文化品牌拉動市場,成為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資源進行產業化發展的典型①,等等。無論哪種依托或發展模式,其共性在于通過地域文化產業化成功發展,強有力地推動了本省區經濟社會創新和諧發展,更大限度滿足了人們的文化需求。
第三,保持公共文化建設與地域文化產業化發展的平衡性。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和精神追求包括兩個方面,即公共文化建設和文化產業化發展。通過近些年的實踐來看,在政府的主導下,寧夏公共文化領域建設已經取得了很好的發展,較好地滿足了人們對文化的需求。而寧夏地域文化產業化發展相對滯后,產品缺乏,形式單一,市場供應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們對文化的個性化、高層次需求。公共文化產品提供和文化產業化市場供應失衡失調。理論上而言,只有較好地保持二者相對平衡發展,才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的全面需求。
第四,地域文化產業化發展具有先天的低碳環保特點。發展文化產業符合綠色、低碳要求,這既能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和增長點,又能提升其他產業的創造力,培養創新人才,還可以提高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素質,拉動旅游、休閑、電信、交通等基礎設施及現代服務業的發展②。文化產業依靠再現、復制、包裝、創意等一系列智力創造進行,更多的是滿足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即非物質需求,是一種低碳綠色環保的產業,區別于其他工業能耗生產。當下,加快進行地域文化產業化,對正在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五,地域文化產業化發展現狀利于從頭規劃發展。客觀來看,寧夏地域文化產業化發展受多種因素影響,總量小,國內生產總值占比小,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作用不明顯,這是地域文化產業化發展的現實存在。但是,辯證地看,起步空白階段,同時也是科學規劃、總體策劃發展的最有利前提,便于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快速發展。
第六,“建設美麗新寧夏,共圓偉大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意。習近平總書記為寧夏的題詞,明確要在全國發展大局中,把寧夏建設成美麗家園,打造一個新寧夏。同時,要發揮寧夏西北生態屏障作用,加強民族團結,與全國同步共圓偉大中國夢。從根本上而言,進行地域文化產業化發展,無疑是現階段助推寧夏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發力源之一,是貫徹落實總書記殷切題詞的有力實踐。
二、地域文化資源的現狀及稟賦
地域文化是文化產業化的主要內容之一,地域文化資源決定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和方向。只有弄清楚地域文化資源的基本情況和家底,科學判定地域文化資源優勢和不足,才能夠進行產業化的策劃和運作。
地域文化資源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和唯一性。根據存在形態,寧夏地域文化資源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物質層面,包括歷史遺跡遺存文化、飲食文化等;二是非物質層面,包括歷史文化、非物質遺產文化等。
第一,地域歷史文化。地域歷史文化是地域文化的主要組成內容。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寧夏形成了較為豐富多元的地域文化。早在秦漢時期,中原農耕文化進入寧夏,人們充分利用黃河之水,屯墾開荒,引渠灌溉,發展平原灌溉農業。先后開鑿形成了秦渠、漢渠、漢延渠、唐徠渠等14條古渠,積累了激河浚渠、卷埽、刻字水則、封俵輪灌等治水用水管水技術和經驗,涌現了蒙恬、刁雍、王珣、汪文輝、張九德、王全成、通智、鈕廷彩等治水先賢①,不斷形成了寧夏黃河上游農耕文化。2008年,因黃河水浸潤而成的寧夏平原正式入選由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主辦的全國十大新天府評選名單。2017年10月,寧夏引黃古灌區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公元前2世紀,漢武帝劉徹派張騫出使西域,標志著連接中國與歐洲直至非洲地區的陸上貿易通道的絲綢之路正式開通。寧夏地處西北邊地,特別是南部固原地區獨有的地理位置優勢,成為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必經之地。此后,各個時期在寧夏境內曾開辟了多條途徑線路,形成了豐富的以商貿交流為主的絲路文化。②
唐朝末年,長期盤踞在西北地區的黨項拓跋部在黃河上游河套地區崛起,最終于1038年建立西夏,與宋、金對立割據。以游牧為生的黨項人積極吸收中原農耕文化,禿發改姓、健全官職、確定兵制、嚴格服飾、簡化禮儀;創立文字、設立“蕃學”“漢學”;倡導佛教,流傳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及原始巫教等。同時,建樹文藝、學術、音樂、繪畫、舞蹈等方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西夏歷史文化。
明清時期,寧夏回族人口不斷增加,開始形成連片居住區域,成為全國重要的回族聚居區之一。與此同時,包括飲食、服飾、建筑、節日、婚喪、文學藝術等方面以及內在的文化心理、倫理道德規范等也相伴生成。
20世紀上半葉,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過程中,在寧夏大地上留下了革命足跡。1935年10月,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在長征中親臨寧夏南部。翻越六盤山時,毛澤東揮筆寫下了著名詩詞《清平樂 ·六盤山》。1936年5月,紅軍勝利到達陜北開始西征,西征紅軍在寧夏豫旺縣、海原縣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縣級回民自治政權——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期間,著名國際友人斯諾、海德姆來到寧夏采訪西征紅軍。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將臺堡、興隆鎮勝利會師。1949年9月,解放軍解放了寧夏全境。總的,自1935年至新中國成立的十多年革命活動,為寧夏帶來了革命精神,形成了紅色革命文化①。
第二,歷史遺跡遺存文化。寧夏地域之上遺留下來的各種遺跡遺存,是人類實踐的證明,包括史前人類遺址、長城烽燧、古城堡、王陵等。截至目前,全區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有381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37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44處。全區現有長城遺存1012公里②。著名的有以水洞溝為代表的史前人類文化遺址,有遍布寧夏境內的不同時期的長城遺跡,有從古代使用至今的以秦渠、唐徠渠為代表的各條引黃古渠,有以兵溝漢墓、西夏陵為代表的各種古代墓葬,有散落南北的以固原古城、張家場古城為代表的各個時期的古城池,有以同心清真大寺為代表的各種古清真寺建筑,有以海寶塔、承天寺塔、須彌山石窟等為代表的各種佛塔、石窟,等等。此外,還有諸多沒有被確認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文化遺跡遺存。
第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域文化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也是最為鮮活的人類實踐活動的活化石,即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文學、語言、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以及傳統體育和游藝等。寧夏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域空間,自古便是各方移民的活動家園,他們通過勤勞的雙手創造了物質文化的同時,也從不同地域帶來、再創造,形成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這些非物質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演變沉淀,最終通過口口相傳、耳提面命等方式傳承了下來。一是內容內涵較豐富。截至目前,寧夏地域上確認有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2968項,主要有與甘肅、青海兩省合作申報的“花兒”,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回族民間器樂、回族服飾、北武當廟音樂、楊氏家族泥塑等18個項目列入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名錄;自治區政府公布了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23項;被文化部命名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9名,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143人③。二是特色鮮明,傳承不斷。如北武當廟寺廟音樂、二毛皮制作技藝、隆德高臺馬社火、賀蘭硯制作技藝、寧夏山花兒、寧夏婚俗、寧夏剪紙、民間故事、寧夏小曲、回族湯瓶八診、同心蓮花山青苗水會、楊氏家族泥塑、馬家磚雕藝術等。
第四,飲食文化。依托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成長的優質特色食材,通過長期烹飪探索實踐,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風味的美味佳肴和食用方法,以及相伴形成的飲食理念,共同形成了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寧夏出名的食材有鹽池灘羊、中寧枸杞、涇源黃牛肉、黃河鯉魚、蕎麥面等。代表性的風味餐飲,包括大塊羊肉、碗蒸羊羔肉、糖醋黃河鯉魚、燴牛羊肉、爆炒羊羔肉、燉羊脖、羊雜碎、羊棒骨等。特色面食包括蕎面攤饃饃、饸饹蕎面、羊肉臊子面、白皮面、生汆面、油炸面點(油餅、撒子)等。同時,以某一種綠茶為主,采用寧夏當地特產紅棗、枸杞、果干、芝麻等,輔之以桂圓、冰糖、玫瑰花等,制作成“八寶茶”,通過沖泡或熬煮,以特制的瓷器碗具或其他器皿飲用,形成了寧夏獨具特色的八寶茶喝法。①這些飲食在人們的精心制作、傳承呵護下,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形成了寧夏獨有的特色飲食文化資源。
三、地域文化產業化發展的困境
一是地域文化資源總量小,產業化發展先天不足。寧夏地處西北偏遠之地,歷史上長期遠離中原、遠離政治中心,總地域面積較小,人口數量少,遷移頻繁,多方面因素使然,因而地域文化資源相對較少。從物質層面分析,歷史文化遺跡遺存方面,因戰亂、地震、自然風化、人為破壞等多種因素,導致有限的地域歷史文化遺跡遺存損失嚴重。如境內秦長城、隋長城、宋壕塹、明長城損失嚴重;須彌山石窟、西夏陵佛塔、古清真寺建筑等保存現狀不容樂觀;歷史上著名的張家場古城、固原古城、元代開城、彭陽朝那古城、平羅省嵬城等城池遺跡基本消失殆盡,等等。飲食文化方面雖然有特色,但是無法回避食材品種少,烹飪方法簡單粗放,花色內容單一貧乏的窘境。從非物質層面來看,歷史文化資源方面,由于寧夏地域發生重大的歷史事件較少,加之考古、史料文獻記載缺乏以及研究挖掘不夠等因素,致使流傳下來的歷史事實較為貧乏,即使有所流傳但也表現出瑣碎、零散的特點,缺乏完整性、系統性、豐富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近年來,經過搶救性挖掘和保護,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但是,客觀地看,特別是與那些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的省區相比,總量小、層次級別低、社會普及范圍小、認知度低等現實是不爭的事實。總體來看,地域文化資源的現狀短板成為制約產業化發展的先天缺陷。
二是地域文化產業化觀念淡薄,文化產業化發展氛圍不濃。近年來,寧夏文化產業在政府的主導下,做了大量基礎性探索性工作,如銀川市堅持“文化+融合”發展,探索“文化+消費”,努力打造互動式一站式線上線下消費平臺;石嘴山市努力推進星海湖文化產業試驗區建設,積極爭取有關文化產業資助資金;固原市積極建立文化產業扶貧機制,加強文化市場監管,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地域文化產業化發展,營造了產業化發展的環境,強化了地域文化產業化的觀念意識,對進一步加強文化產業化發展將發揮積極作用。但總體而言,寧夏地域文化產業化觀念淡薄,意識不強,缺乏市場氛圍等問題仍然客觀存在,而且將會持續較長時間。這種觀念認識和氛圍環境方面的不利因素,必然對產業化發展產生約束作用。
三是文化產業化發展現狀和地理集聚環境因素不利。文化資源的產業化發展和地理集聚對文化資源的整合和優化,對在一定地理區域內實現相關企業地理空間上的產業靠攏,對形成并推動信息流動、知識擴散及創意增值的地緣型組織結構都有著重要意義。①近年來,經過不斷努力,寧夏文化產業化呈現良好發展態勢,文化企業數量逐年增加,至2017年,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僅有108家。截至目前,累計創建國際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6家、試驗園區1家,評選命名自治區文化產業示范園區4家、示范基地53家、示范戶66家、特色村鎮5個。縱觀近幾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及其所占GDP比重,2015年全區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64.94億元,占GDP的比重為2.23%;2016年實現增加值74.36億元,占GDP的比重為2.35%;2017年實現增加值81.45億元,占GDP的比重為2.37%。①總的來看,寧夏文化產業化基本情況是經濟總量占比小,增長速度緩慢,全國排名靠后,處在起步階段。在這種情況下,地域文化資源的產業化僅作為全部文化產業化的一部分,很難擁有和身處一個良性的環境中,充分利用文化資源的整合優化推動快速發展。
四是高端人才資源缺乏,制約地域文化產業化發展。近年來,針對公共文化領域人才短缺問題,借助國家公共人才培養平臺、自治區育人機制和自治區市縣三級文化設施培訓網絡以及文化志愿者工程,寧夏加大對公共文化領域人才的培養力度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文化產業化領域的人才問題,特別是地域文化創意型人才資源缺乏,與全區文化產業化發展需求嚴重不符,直接影響制約了地域文化產業化的發展。就全國而言,文化產業化高端人才資源稀缺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僅有的人才資源大多向經濟發達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地區聚集。寧夏作為文化產業化后進地區,無論是文化旅游創意人才,還是飲食文化產業化發展人才,更或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等,人才資源缺乏問題顯得更加緊迫和明顯。從長遠來看,產業化高端人才資源缺乏的問題,在短時間內靠自身培養或者穩定性引進,基本無法實現。
五是地域文化產業化針對性策劃、規劃不足。為加快經濟轉型,提升文化產業化在經濟發展中的占比,調整產業結構,不斷滿足人們對文化的需要,寧夏立足實際,著眼長遠,自“十一五”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為推動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先后制定出臺了《寧夏文化建設“十一五”規劃》《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區文化建設的意見》《關于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意見》《關于加快寧夏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若干意見的實施細則》《關于進一步加強寧夏文化產業金融服務工作的意見》《關于做強做大文化旅游產業的決定》《寧夏文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寧夏回族自治區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方案》等。通過出臺一系列發展規劃和不斷完善政策措施,不斷優化文化產業發展環境,為產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保障。但是,總體上,上述規劃中僅有2006年印發的《寧夏文化建設“十一五”規劃》提出加強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建設,2011年出臺的《關于做強做大文化旅游產業的決定》確立了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路徑。此外,較少宏觀全面地立足全區情況,從地域文化資源的視角,對地域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和產業化發展,進行重點針對性規劃和部署,直接導致專門性、針對性不夠。
四、地域文化產業化發展路徑思考
第一,加強對地域文化的研究,為產業化發展廓清方向。認真考察研究地域文化產業化發展成功的地方,文化研究始終是最基本的前提和先導。一個地方只有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深層次內涵,最大限度地發揮地域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引導人們深入了解認識地域文化的精神魅力,然后才有可能、有基礎進一步去實現保護、傳承、發展地域文化的目的。①長期以來,寧夏在這方面的投入和保障還有差距,主動研究挖掘的意識不強。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應該重點從文化精神資源層面入手,包括歷史名人、歷史事件、制度規章、文化藝術、民俗風情、宗教信仰、文獻史料、經典建筑形式等等。一是要加大對寧夏地域歷史文化的考古挖掘、科學研究、文藝創作等資金投入,針對各類文化有計劃有步驟地設立各種研究項目、創作項目等,整合研究單位、高等院校、黨政研究部門、黨校以及文化藝術單位的人力資源,積極尋求與國內外智庫、人力資源的深度合作,全方位、持續性開展文化資源的研究工作,努力挖掘出鮮活的歷史文化素材和元素,不斷豐富歷史文化內容。二是建立完善地域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成果評價體系,加大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力度,激勵和推動歷史文化資源的研究工作深入開展,確保挖掘工作建立良性保障機制。三是加大對各種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成果的宣傳推廣力度,采取各種媒介、宣傳終端、現場推介活動、圖書出版等,不遺余力地向區內外宣傳推廣,讓全社會認識和了解寧夏地域歷史文化。在不斷研究挖掘的同時,要積極賦予新的時代內涵,為進一步推動地域文化提供豐富的素材。
第二,加強產業化策劃和規劃部署,推動產業化合理發展。產業化發展規劃和總部署是事業發展的基本保障和前提。鑒于目前地域文化產業化規劃不足和針對性不強的問題,積極開展有關研究和規劃。面向國內外聘請經營性、規劃性人才做專家顧問,借力策劃制定規劃。一是要明確產業化發展近期、中長期目標任務。二是要明確現階段產業化發展的側重。三是摒棄文化資源產業化發展多頭管理的做法,打破市縣地域管理壁壘,走資源整合、統一協調發展之路。四是歷史文化遺跡遺存等物質層面的文化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是人類社會發展遺留下來的瑰寶,產業化發展必須堅持保護前提下的產業化發展之路。五是優化投資發展環境,加強引導和監管,同類地域文化資源產業化發展必須有合理布局,避免對文化資源的過度開發或者不當開發,導致文化資源浪費或破壞。
第三,理性確定適宜產業化發展的地域文化資源。總體上,在信息時代,全球化浪潮下,唯有發揚本土文化,充分開發和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資源,大力推進文化創新和產業創新,增強區域文化生命力,才能打破發達國家憑借金融資本和現代科技壟斷的全球文化領域話語權,才能保持民族文化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①這是基本方向和發展要求,尤其要摒棄長期以來凡是地域文化資源都能進行產業化發展的不當認識。一定要客觀研究哪些文化資源具有產業化發展潛質,哪些不具備產業化發展的潛質。不是所有的地域文化都可以產業化,有些屬于自娛自樂沒有廣闊市場,有些價值觀有問題不宜產業化發展,有些屬于公共文化服務范疇,沒有必要產業化發展。如地域非物質文化資源具有“許多地域文化資源的積累,是建立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基礎之上,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使這些資源面臨被移栽或者枯萎的兩難境地”②的特點。由于社會環境變化了,社會需求也隨之減少,使得這些傳承百年、千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文化遺產面臨尷尬境地,進行產業化發展尤其要慎之又慎。就寧夏地域文化資源稟賦而言,特別是在初期發展階段,應該重點考慮歷史文化資源、遺跡遺存文化資源、飲食文化資源等的產業化。
第四,優先重點發展“文化+旅游”“文化+影視”和飲食文化產業。發達地區的實踐表明,文化產業化發展初期,一般側重于自身突出的優勢資源,重點發展做強,然后逐步站穩腳跟發展擴大,既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又容易取得成效。當前,寧夏地域文化產業化發展,需警惕對其他地區簡單的照抄照搬,要在已經取得的成績基礎上,繼續緊緊圍繞文化資源唯一性進行產業化發展,經營自身地域文化的優勢和特色。一是繼續立足歷史文化遺跡遺存文化資源,重點依托高新科技和“文化+旅游”理念,堅持市場需求為導向,繼續優先重點做大做強文化旅游產業。今后的產業化過程中,尤其要注意在新的產業化開發中,注重知識性和參與性的結合,努力加強現代化設施建設,積極增加互動性的項目,增加親身參與、互動體驗內容,以此綜合體現遺跡遺存文化的內在魅力。同時,不斷加強餐飲、住宿、道路、產品等配套開發,通過多業態融合,形成強大的產業鏈,凝聚綜合資源和力量,打造具有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文化旅游產業。二是立足地域歷史文化精神層面資源,緊緊圍繞黃河農耕文化、絲路文化、西夏歷史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等,抓住自強不息、民族融合交融的精神和重點,挖掘賦予歷史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充分弘揚民族團結,彰顯中華多元一體文化認同主旋律,以進行影視等多種藝術文化產品產業化發展。三是立足飲食文化,充分借助優質食材優勢,開發更加美味健康的飲食,延伸飲食產品供應形式。同時,創新各種節慶活動、會展、評獎、專題視頻等形式,搭建各種展示平臺,宣傳和擴大飲食文化的影響力,提升知名度,不斷推動飲食產業化發展。
第五,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堅持產業化跨越發展。寧夏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文化產業化發展應堅持跨越發展。需繼續充分借鑒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吸取教訓,堅決避免發展中曾出現的不足和缺憾。立足地域文化獨有資源優勢,高起點運行,敢試敢闖,敢為天下先,不斷創新探索符合自身實際、前瞻性滿足市場需求、高科技多業態融合的跨越發展之路。要深刻認識到,采取跨越式發展是科學分析事物發展的規律后,選擇的一種既符合寧夏自身發展,又具有快速趕上或縮小與發達地區產業化發展差距的較好方式,是遵循了基本發展規律,又能盡快達到目標的快速發展路徑。
第六,借力破解地域文化產業化發展的智力問題。人才工作是地域文化產業化發展的根本保障和前提。寧夏地處西北欠發達地區,自身的人才資源和競爭力處于絕對劣勢,完全依靠自身培養或者單純依靠外來人才資源謀求發展,還不能適應當前的形勢和迫切需要,要轉變觀念,面向全社會尋求支持,建立借力用人機制,以保證對人力資源的需求。一是立足全國,依托各種項目及載體,放眼國內高等名校、高端智庫、一流企業等,以購買服務的形式利用高層次尖端人才,幫助破解寧夏地域文化發展中存在的重大問題,協助規劃和設計中長期戰略安排,提供智力支撐。二是面向國內發達地區特別是文化大省區,高薪柔性聘用懂創意、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端復合型人才,不求所有,只為所用,推動地域文化產業化發展。三是探索建立引進智力與寧夏人才聯合開展工作的運行機制,既彌補引進智力不了解區情地情的不足,同時,又開闊和提升區內人才的眼界和水平,努力實現共贏。
第七,堅持國有和民營兩翼并進。地域文化產業化具有一定的公共屬性,特別是在發展初期,特別需要重視國有經營開發,需主動占位,積極作為。當前,自治區正積極對文化企業事業進行改革整合,不斷優化資源。在此關鍵時刻,尤其需要重視地域文化資源產業化的總體安排部署,使其從體制上更加順暢,更有利于產業化發展。市場定位上,通過國有運作和發展,不斷激發整個地域文化產業發展活力,做大做實,培育和引領市場。同時,要高度重視調動全社會資源,鼓勵民營企業、個人參與到文化產業化事業中來,要順勢而為,因勢利導。積極引進民營資金進入地域文化領域,特別是在一些文藝創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面等,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推動多樣化發展。市場定位上,激發全社會內生發展動力,充分調動廣泛的民間資金和社會人才資源,特別是在下游產業鏈環節,全面發展,遍地開花。總體上,與國有地域文化產業化呼應協調,互補互動,力爭全面有效推動地域文化產業化發展。
(贠有強,寧夏社會科學院副編審)
①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向大會作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
①孟召宜、渠愛雪:《地域文化傳承創新與文化產業特色發展》,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年。
②單銘磊:《地理集聚與文化認同:區域文化資源產業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山東社會科學》,2016年第12期,第160頁。
①白耀華:《水潤塞上和諧永續》, 《新商務周刊》(寧夏古渠申遺專刊),2017年第10期,第1頁。
②薛正昌:《寧夏境內絲綢之路文化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89頁。
①楊春光:《寧夏文化的源與流探析》,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3—124頁。
②寧夏社會科學院:《2019寧夏文化發展報告》,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10頁。
③段慶林、魯忠慧:《2017寧夏文化藍皮書》,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11頁。寧夏文化和旅游廳網站:關于第五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單的公示, 2019-04-28。
①單銘磊:《地理集聚與文化認同:區域文化資源產業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山東社會科學》,2016年第12期,第160頁。
①段慶林、魯忠慧:《2017寧夏文化藍皮書》,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47頁。
①寧夏社會科學院:《2019寧夏文化發展報告》,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5頁。
①許銘文:《地方文化產業總體營造之路》,臺北:臺灣大學,2007年。
①許銘文:《地方文化產業總體營造之路》,臺北:臺灣大學,2007年。
②陶捷:《地域文化資源產業化發展谫論》, 《中州學刊》,2011年第5期,第2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