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地方歷史文化論叢(第五輯)
- 贠有強
- 7815字
- 2021-12-22 18:16:19
方志文獻中的寧夏年俗文化及當代價值
張萬靜
年俗節日文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華民族的初始階段?!渡胶=洝肥俏覈糯乩砻?,也是最早記載民俗的地方志書?!渡胶=洝烦擞浭龊恿?、植物、動物和礦產等內容外,還記載了一定歷史時期的民俗內容,對后世民俗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古往今來,記載風俗的古籍種類繁多、異彩紛呈,如東漢時期由南陽文士負責撰寫的《東觀漢記》和《南陽風俗傳》,以及東漢泰山太守應劭撰寫的《地理風俗志》、魏晉南北朝時期梁朝尚書宗懔編撰的《荊楚歲時記》、宋代文學家孟元老編撰的《東京夢華錄》和吳自牧編撰的《夢粱錄》等。其中,《荊楚歲時記》是一部流傳至今、保存最為完整的專門記述地方農事、風俗、民間故事的筆記體志書,成書較早,對后世的影響也比較大。
清代張進程編修的《乾隆寧夏府志》中記載:“上元食元宵。前后三夜,街市皆燃燈,祀天神,祝國厘。坊各立會積錢,至期,延門樹木架,對懸紗燈,中衢列燈坊,近又有燈閣、燈亭,制皆如真,糊以紗,書繪間錯,中燃燭,通衢數里,照如白晝。皆以桕燭,燭自南來,斤值錢數百文。計一宵之費數百貫,信邊城巨觀,亦土人一癖好云。十六夜,民戶婦女相攜行坊衢間,曰‘游百病’,亦曰‘走橋’。經宮禁,近稍減。”而燈謎則是伴隨著正月十五看花燈習俗而興起的一種市井年俗文化,該習俗至今仍在寧夏各地流傳。這些流傳下來的元宵節的活動具有群眾性、廣泛性、知識性和休閑娛樂性,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十分貼近,是有益于身心健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年俗活動。
千百年來,年俗文化深深植根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凝結著中國人的道德倫理和民族情感,春節民俗文化在春節這一特定的節日時空中得以傳承和弘揚。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年俗文化是提升文化自覺的重要載體。明代寧夏第一部志書《寧夏志》就記載了春節期間豐富多彩的年俗活動。社火從臘月排練到正月里的出游,貫穿節日始終,遍及城鄉各地,是春節年俗活動的最強音符。年俗文化活動與旅游結合,應是文化與旅游融合最為可行的路徑,對于保護春節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春節年俗的傳承與分布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傳統節日中最盛大的節日。寧夏的春節年俗活動開始于農歷臘月初八的“臘八節”,一直到農歷二月二“龍抬頭”后才算真正結束。寧夏作為我國移民遷徙最頻繁的地區之一,經過千百年的變遷和交融,至明清以后,逐漸形成了以漢族、回族、蒙古族、滿族為主的民族地區,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會使寧夏的春節民俗文化豐富多彩。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笔茏匀粭l件和經濟文化特點因素影響,春節年俗在寧夏北部平原地區和南部六盤山區的分布與傳承不盡相同。南部山區鄉土氣息濃郁,保留的傳統年俗較為完整,如祭灶、灌蠟、接紙、迎喜神、高臺社火、馬社火、社火游莊、圍倉、換龍衣等。在一些具體的年俗活動方面,北部和南部地區也有一定差異。比如農歷正月二十三的“燎疳節”,北南兩地區都有流傳,但習俗略有不同?!傲丘帷敝傅氖钦露?,人們在空地上點燃柴草,男女老少從火堆上跳過,以求驅邪祛病保安康。在寧夏北部平原的平羅、賀蘭、永寧等地,燎疳時沒有祭拜儀式,不燒門神和對聯,但普遍要在火堆里撒鹽或五谷雜糧;人們還要提上裝有刀、碗、筷、勺、搟面杖等灶具的水桶一起跳,表示把灶具也燎干凈。還要將帶著火星的柴草灰燼用鐵鍬撒向空中,名曰“揚花”,如“麥子花”燈、“玉米花”燈、“稻子花”燈,大家根據撒向空中的火花形狀來判斷新年農作物的豐欠程度。參與燎疳活動的群眾要共同將“揚花”后的火星踩滅,叫“踏老鼠”“踏螞蚱”等,寓意將田地里的害蟲踩死。南部山區各縣的燎疳形式更加豐富。燎疳前,男人們要在家里的供桌上點香,叩拜;然后到院里的天官牌位前叩拜;出院門要放鞭炮等。還要把過春節時的對聯、門神等物品放入火堆燃燒。全家人跳完火堆后也要“揚花”,但不踏火星,沒有“踏老鼠”一說。山區有的地方這天講究吃“干吊”(晾好的蘿卜干)。
二、春節年俗發展現狀
歷史上,寧夏是我國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游牧文明交匯之地,也造就了寧夏各民族和諧包容的心理特征。寧夏的民俗既受到周邊陜西、甘肅、內蒙古等地區民俗的影響,也具有自身的地域特點。 歷史上,寧夏曾是我國移民遷徙最頻繁的地區之一。經過千百年的歷史變遷和往來交融,至明清以后,寧夏逐漸形成以漢族、回族、蒙古族、滿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地區。寧夏的建制也歷經多次變遷,曾分屬陜、甘兩省管轄。因此,寧夏民俗的起源及傳承,不可避免地受到周邊陜、甘地區的影響。
據《吳忠市志》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到十五,吳忠地區社火除在街上表演外,還到官衙、廟宇、紳商大戶家串演。1953年春節時,有20多支社火隊參加文化館組織的社火大賽。1982年春節,有9支社火隊參賽。20世紀90年代,社火表演、比賽活動更趨活躍,尤以高閘鄉、古城鄉、早元鄉等陣式、裝備、技巧為佳,并逐步恢復了社火祝福和拜年的原意。
寧夏元宵節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動是“耍社火”,參與群體十分廣泛。組織社火隊是每個村莊必不可少的年俗活動,也是節日的亮點和高潮。正月初九,稱為“上九”,鄉村社火走村串戶,謂之“游莊”。元宵節期間的社火以正月十五為高潮,有些市縣會組織社火大賽、巡游活動,各鄉鎮也有社火匯演。元宵節期間,村莊間社火互訪拜年,祝賀新春?!八I缁稹边€有一整套完整的儀式:燒香、祭酒、啟程、送社火、接社火、“披紅”(給表演者披掛紅被面)等。寧夏南部山區“社火游莊”很受群眾歡迎,耍社火的隊伍繞著村莊挨家挨戶拜年,并在本村的大場子上進行表演。走在社火隊伍前面的是“春官”,又叫“議程官”。春官是社火隊伍的靈魂,主要體現在春官辭上,也就是議程詞。春官辭一般都是春官即興發揮,現場編詞,見啥說啥,平仄押韻,一般都說一些吉祥喜慶的話語。村民扶老攜幼紛紛出門觀賞,一些常不出門的老人、殘疾人也能就近看到社火,分享過年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社火隊伍游莊到村口時,村民們要在村頭敲鑼打鼓,鳴放炮仗迎接,還要設桌擺糖果、煙酒、飯菜、油果子等招待。最講究的是以“端鍋子”(暖鍋)、洋盤(炒菜)等犒勞社火隊員。寧夏歷史比較悠久的社火種類有隆德縣的高臺馬社火,中寧的隋唐秧歌、劉廟獅子、黃羊錢鞭,海原的胡灣獅子、曹氏舞獅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寧夏各地的社火活動主要由民間組織自發籌錢舉辦,官方基本不介入。據《中衛縣志》記載:明清時期興社火,至民國不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有所發展。春節社火的組織者,早年主要是民間組織。有地方商會、鄉村或商家的社火班子、秦腔戲班子、皮影戲班子等。社火隊多以行業、幫會、家族為組織,各廟會也有自己的龍燈、獅子隊等。近些年來,各級地方政府及其文化部門逐漸成為春節社火活動的主要組織者。
隨著新中國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寧夏各級黨委、政府越來越重視群眾文化事業,各級文化組織機構紛紛建立起來,有力地推動和保障了各地群眾文化活動的持續性開展。每年春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社火、秦腔、燈會等文化娛樂活動,都被納入文化工作中。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對年俗文化的關注,傳統節日的群眾文化工作成為各級文化部門不可或缺的工作內容。
近年來,寧夏各市縣紛紛在正月十五期間舉辦社火大賽,其中,平羅、中衛、隆德、鹽池等地的聲勢較大。農歷正月十五掛燈籠,歡度元宵節,是流傳久遠的傳統年俗之一,而燈謎則是伴隨著正月十五看花燈習俗而興起的一種市井年俗文化。人們在觀賞花燈美麗外觀的同時,通過猜測書寫于燈籠上或懸掛于燈籠旁的謎條,享受猜中的喜悅,成為節日的一大樂趣?!熬徘鸁魰币卜Q“轉九曲”,是一種民間游藝活動,最早流行于我國黃河流域一帶的陜西、山西、內蒙古等地,大多在元宵節期間進行。鹽池縣受近鄰陜西定邊的影響,也興起了在正月十五舉辦“九曲燈會”的節日民俗活動。九曲又稱“九曲黃河陣”,人們“轉九曲”,祈愿四季平安、百病俱消、人活九十九、滿年通順、吉祥如意。
寧夏中衛有著在元宵節掛花燈的節日民俗傳統。據《中衛縣志》記載,舊時中衛的燈架在西北地區首屈一指,燈架形成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朝康乾盛世,燈架設計新奇,式樣美觀。至道光初年,有兩名技術較高的木匠于元宵節前奔赴揚州,游覽燈會,取經學藝,細心揣摩,回客棧后,即繪制圖樣。返回后,會集全縣能工巧匠,邊研究邊試作,終于試制成功。中衛燈架主要有牌燈(牌坊式)、鰲山燈、黃河燈、金橋銀橋燈、塔燈等。牌燈又分單式和復式兩種,單式一門兩根支架;復式為三門,中間大兩邊小,四根支架。每根支架由一塊6厘米的青石做基礎。牌燈外殼均由不同形式的木框鑲亮子組成,每個亮子上糊絲綢細紗,請書畫家繪畫題字,除山水、花卉外,多為《西游記》《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等歷史故事連環畫。中間是金屬蠟座,以洋蠟的五分之一插其上,黃昏點燃。牌燈裝飾點綴在東西大街上,每隔約一百米即有一盤燈架豎立,明燭高照,遙相輝映,十分壯觀。鰲山燈點綴在東、西、南三道城門樓上,方形框架內,每距15厘米裝一木板,呈梯形。燈用陶土燒制,小碟形,中間裝有棉花燈芯子,添胡麻油點燃。燈盞擺成四字形,有“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等祝福吉祥的話語。黃河燈點綴在山陜會館門口,形式彎曲呈梯形,兩面有1米高、寬的欄桿,全長10米多,象征著九曲黃河,波濤奔騰,氣勢雄壯。金橋銀橋燈,點綴在鼓樓北巷,搭成弧形橋,有金橋、銀橋、獨木橋等。橋下面有橋洞,象征著傳說中“行善的人橋上過,作惡的人橋下鉆”的古老傳統。塔燈點綴在槐樹北巷,故名塔燈巷。塔高6米多,六角十三層,工藝精致,小巧玲瓏,純系木結構,框亮糊紗,畫《白蛇傳》,中間置蠟座,點蠟燭,象征“雷峰塔”底壓白蛇娘子。還有火燒判官,泥塑于北街巷口,腹內空虛,中燒烈火,耳、目、口、鼻火焰噴射,象征判官錯斷是非,人民憤怒,烈火焚燒。另有冰塊雕刻的菩薩,放置在地藏寺巷口,冰清玉潔,刻畫逼真,喚起人們的菩薩之心。每值元宵佳節,入夜,萬燈點燃,燈火通明,如同白晝。鑼鼓與鞭炮齊鳴,火樹銀花,龍獅齊舞,人皆歡笑,沉浸在歌舞升平之中。如今,時代發展了,但中衛元宵佳節制作并展示花燈的傳統并沒有變化,而且,花樣越來越多,燈架的遺風至今可見,比如大型牌坊式的、塔式的花燈等。只是今天全部改用電燈照明,元宵節“燈架”的說法也不復存在,代之以元宵節“花燈”的稱呼。
寧夏南部山區有正月十五捏蕎面燈、點燈盞的傳統習俗。據《隆德縣志》記載,隆德農村燈盞由家中的女人們制作,也可以在農歷十三、十四提前做或十五當天做。但是,過去家里飼養騾、馬、牛等大牲畜的在農歷十三就做了,一般忌諱在十四做,因為當地人祖輩流傳這一天做蕎麥燈盞對大牲口不吉利。燈盞是用蕎面、玉米面等面粉做的,把面粉加糖用開水燙了和勻,醒一會兒,做成中間有個小窩的形狀,邊沿做成花牙狀或12生肖動物屬相形狀,也有的做成小圓窩燈盞,在外面捏上兩個到12個不等的皺褶,代表不同的月份,稱作“雨水燈”,即月份燈,放12個到籠屜里蒸熟。蒸好后,有的燈盞里面沒水,有的里面汪著水。根據每個燈盞所代表的月份及其所積蓄的水的多少,預測本年度哪個月份有雨,哪個月份沒有雨。寧夏南部山區地處黃土高原,常年干旱少雨,靠天吃飯,農民們十分盼望年年風調雨順。西吉縣農村,在每年正月十五這天各家各戶要制作“明心燈”。當地人一般用蕎麥面制作“明心燈”,因為蕎麥是火命。寧夏山區適合種植蕎麥,每當夏日,山野里的一片片蕎麥地里,花開紅似火。每年元宵節當天,家中女人都會制作蕎面燈盞,入夜,全家人參與點燈盞。整個過程包括:做燈、送燈、點燈、獻燈、守燈、比燈花等環節。
三、年俗文化的當代價值
年俗文化是一種生生不息和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現象。春節這一盛大的傳統節日以其承載的獨具魅力的民俗文化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著重要意義。年節民俗在當代社會更加展現出凝心聚力、增強民族文化自覺、弘揚民族精神、傳承習俗、豐富生活、構建和諧社會的巨大魅力。
(一)社會價值
春節是人們相互交流的一個特殊平臺,是增進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美好空間。春節民俗,凝結著親情和鄉情,其所具備的內部凝聚力、外部親和力和倫理道德約束力在春節這個特定的節日時空得以全面展現。
民俗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在漫長的人類文明歷史進程中逐漸發展演變而來,是一種群眾共同參與并形成的特殊的文化成果。民俗文化是人們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為應對各種環境、滿足各種需要而不斷積累起來的一種社會創造物,是沒有個人版權所有的群眾文化積淀的產物。春節期間,集合了豐富的民俗活動,包含了與節日相關的辭舊、祭祀、祈福、敬畏、團圓、歡慶等衣、食、住、行、游玩、娛樂行為。
一句“過年好”,不僅僅代表著國人之間的特殊祝福,更是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和共同的一種社會生活方式,傳遞著中華民族勤勞勇敢、淳樸善良、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和價值理念。年節習俗很大程度上代表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理念和民間信仰?;丶疫^年、走親訪友,團聚與祝福,小到一個家庭,大到整個華人社會,相同的習俗,普天同慶的節日氛圍,培養了民族認同感,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二)文化價值
民俗是一個民族自己的東西,不見得和經濟是否發達有關。只是社會形態變了,聚散變得容易,人們對“年”的概念自然也就產生了變化。經過了40余年改革開放,我們在學習西方文明的同時,鑒別能力也在提高,不會再盲目地認為“西方的月亮比東方的圓”,各地年節習俗的回歸與興盛,也證明了這一點。
“文化自覺”是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1997年提出的概念,它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換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費先生曾說:“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礎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處原則。”①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全面提速,在城市化進程中,傳統文化的生存土壤開始分化,春節年俗文化也在發生變化,一些“洋節”開始走進城鄉人民群眾的生活中。在歐美一些國家,華人社區中國新年越來越熱鬧。圣誕節對于歐美人來說就像是中國人的春節,圣誕節對中國人來說只是部分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群眾的小范圍節日?!懊褡宓摹弊兂伞笆澜绲摹?,其中必然依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塑造。與全國各地一樣,“洋節熱”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商業炒作,商業利益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商業炒作創造出來的東西根本不能稱為“傳統”,更談不上文化認同。沒有“文化自覺”的土壤,“過洋節”只是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而已。
(三)旅游價值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民俗旅游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活動,是一種以享受文化和了解民俗風情為目的的旅游活動,屬于旅游行業高層次的文化旅游范疇。游客通過對民俗風情的了解、認知、參與,來獲得對旅游目的地民俗文化的體驗。開發利用獨具特色、豐富多彩、旅游功能強大的民俗旅游資源,推動旅游和經濟的發展,已成為旅游行業和社會各界的共識。
旅游的要素是吃、住、行、游、購、娛。年節民俗活動涵蓋了要素中的全部內容,農事、娛樂、飲食、交際、信仰等多種民俗活動相互有機結合,構成了一幅絢麗的節日畫面。中國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博大精深,年節食俗更是如此。人們虔誠地烹制美味佳肴,祭祀祖先神靈。如臘八吃粥,祭祀八谷星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確保農業豐收;臘月二十三吃灶糖祭拜灶王爺,祈求“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過年要吃餃子、吃年糕、吃魚,寓意更年交子、年年高、年年有余;正月十五吃元宵,象征團圓美滿;等等。特色的春節美食文化給我們留下了大快朵頤的味覺享受,年節食俗因其自身的特點和獨特風味成為吸引游客的特殊旅游要素。
春節期間最具代表性和參與性的年俗活動要數社火了,社火是第一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年俗活動。社火集合了武術動作、民間工藝美術、民間信仰等諸多民間文化元素。社火從農耕文明時的敬神儀式,逐步演變為民間的歡慶活動,近年來各地還因地制宜創編了許多現代社火,很多社火都融入了當地的各種民間藝術,如秦腔臉譜、泥塑、剪紙、刺繡、鐵藝、布藝、紙扎、繪畫等,集娛樂性、觀賞性于一體,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非常適合游客的參與和體驗。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火已成為春節年俗活動中規模盛大、內容豐富、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文化活動。
結語
地方志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地方志具有獨特的功能和魅力,志書中記載的民俗文化同樣具有“存史、資政、教化”的基本功能。“為政必先究風俗”,重視風俗的教化作用是我國的優良傳統,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僅來自根植于民俗中的優秀傳統文化,更來自于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生機,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央出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指出,大力推動農村地區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傳統工藝產品,促進傳統工藝提高品質、形成品牌、帶動就業,積極開發傳統節日文化用品和武術、戲曲、舞龍、舞獅、鑼鼓等民間藝術、民俗表演項目,促進文化資源與現代消費需求有效對接。推動文化、旅游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傳統節日以其承載的獨具魅力的民俗文化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著重要意義。節日民俗在當代社會更加展現出凝心聚力、增強民族文化自覺、弘揚民族精神、傳承習俗、豐富生活、和諧社會的巨大魅力。在新的歷史時期,人們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前提下,精神生活方面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必然。因此,我們應當正確認識時代賦予年俗文化的新特征,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是我國綜合國力發展和國際影響力增強的必然結果,承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華的節日民俗文化活動再一次有了蓬勃興盛的沃土。新時代,地方志忠實記錄節日民俗活動,讓優秀的節日民俗傳統文化持續引領國人健康、和諧的社會人際關系,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構建,實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松、張士閃:《節日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年。
2.蕭放、許明堂:《中國民俗文化叢書——春節》,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
3.阮靜:《論“文化自覺”與對外交流》, 《青海社會科學》,2012年第4期。
4.巴兆祥:《中國民俗旅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5.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 鄉土重建》,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6.蕭洪恩、李小光、侯丹丹:《特殊權義時空的文化呈現——全球性現代化語境下的春節文化探究》,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7.宋俊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報告(2016)》,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6年。
8.胡顯章:《全球背景下的文化多樣性與文化自覺》,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年第3期。
9.孫潔:《“互聯網+”下農村民俗旅游產品的開發與營銷研究》, 《農業經濟》,2018年。
10.向友艾:《區域性鄉村民俗旅游業發展對策研究》,重慶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張萬靜,寧夏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①費孝通:《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第4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