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寧夏固原博物館館藏漢代陶質貨泉疊范研究

石 磊

錢幣是商品交換的媒介,是商品交換形成規模后的產物。我國古代錢幣經過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形成了系統完整、內容豐富、脈絡清晰、內涵博大的中國古代錢幣文化。它不僅承載和反映了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民俗等方面的歷史,其精美的文字書法和鑄造技藝也為世人所稱道。我國古代錢幣出現較早,春秋戰國時期有布幣、刀幣、圜幣等形狀各異的錢幣,體現了我國早期錢幣的多元化和演進。秦漢到隋唐時期,中國古代錢幣經歷了秦朝統一貨幣、西漢前期貨幣政策調整、王莽貨幣改制幾個重要發展階段。寧夏固原博物館館藏有一組王莽時期的陶質貨泉錢范,形體完整,制作精美,泥沙混合質地經低溫烘烤而成,是陶質錢范中難得的精品。

一、貨泉錢范的發現與特征

1995年5月,隆德縣神林鄉神林村,在深1.3 m的地下發現一個灰坑,內有陶片、古錢與錢范。固原博物館聞訊后,派人前往收回較完整的錢范及部分貨泉錢幣。據研究這批錢范為王莽貨泉錢范,古錢幣均為貨泉。

(一)錢范

當時出土的錢范數量較多,但由于其質地為泥沙混合,比較松軟,大量被毀壞。固原博物館只收回了較為完整的6付錢范及疊范座2個。依據錢范的形狀和大小可分為3種。

第一種(圖1):范面呈腰鼓,無邊框,為黃土與細沙混合質,經過低溫燒制而成。最長處78 mm,最寬處75 mm。一付為兩片,兩個背面粘合在一起,兩個正面向外。范中心有圓柱形澆鑄口,澆鑄口周圍有6條分流槽輻射分別與錢模相連,分流槽在連模處為方形,長為8 mm,寬為4~6 mm不等。在范的弧邊處,分別有三角形子母榫兩對。范設錢模6枚,3枚背面,3枚正面,分兩行排列,錢模直徑為21 mm,穿為4 mm。“貨泉”二字及廓均為陰刻,“泉”字直豎中斷。錢范使用痕跡明顯,表面呈焦黑色。

第二種(圖2):范呈圓角四邊形,周圍無邊框,為黃土與細沙混合質,經過低溫燒制而成。范長70 mm,寬65 mm,厚9 mm。兩片為一付,兩個背面粘合在一起,兩個正面向外。范中心有圓柱形澆鑄口,澆鑄口周圍有四條方形分流槽與錢模連接,分流槽長4 mm,寬3 mm。兩邊有乳丁狀子母榫一對。設錢模四枚,兩個背面與兩個正面分左右排列,錢模直徑22 mm、穿4.5 mm, “貨泉”二字及廓也為陰刻,“泉”字直豎中斷。該范沒有使用的痕跡。

第三種(圖3):范呈圓角正方形,邊長50 mm,厚7 mm,與第二種范基本相同,也未曾使用過。

圖1 第一種貨泉錢范

圖2 第二種貨泉錢范

圖3 第三種貨泉錢范

疊范座據形狀分為兩種。

第一種:圓角多邊形,長90 mm,寬80 mm,厚20 mm,一面較光滑平整,另一面較粗糙。光滑的一面中心有黑色燒灼痕,這與錢范中心澆鑄口的位置相合,鑄錢時錢范放在底座上。

第二種:圓角四邊形狀,長70 mm,寬65 mm,厚20 mm。特征與第一種基本相同。

圖4固原博物館收藏貨泉錢幣拓片

(二)貨泉

與錢范一起出土的貨泉錢幣有600多枚,固原博物館收集到了較為完整的200多枚,可分別為3種(圖4)。一種寬廓,廓1~2 mm,直徑18~23 mm;一種細廓,廓0.2 mm,直徑17~21 mm ;一種無廓,即剪輪,剪邊錢,直徑16~20 mm。

二、貨泉錢范的制作

這批貨泉錢范均為疊范,出土時雖然絕大部分毀壞,但固原博物館收回的6付錢范,范面模印的錢文工整、筆畫纖細秀麗,形體基本完整,制作十分細致。

從制作材料而言,這批錢范的制作材料質地色澤泛黃,結構呈微小沙粒樣晶體,且有一定強度。應該是錢范制作過程中,在所使用的泥土中摻和了細小沙粒,并加入了適量脂松香粉(脂松香是一種含有各種同分異構樹脂酸的熔合物,具有防潮、防腐、乳化、黏合等性能)充分調和,使其柔性增強,易于脫模。然后把翻制好的錢范放入溫火爐內烘烤,使其質地材料中所含脂松香粉熔化,細沙料與脂松香粉互相黏接,產生強度。

從制作方法而言,這批貨泉錢范,有的使用過,大部分沒有使用過,據出土狀況推測應不是原始錢范,因為出土時每套錢范都伴隨同出有1~2枚貨泉銅錢,同出的貨泉銅錢恰好和范面模印錢痕大小吻合。因此這批貨泉錢范,應是以貨泉銅錢作模翻制的。首先,制作翻范圍框,圍框木制,外形呈方形或六邊形,四角圓弧,易于和范脫離,高度0.5 cm,是單范的厚度。圍框對角可拆下,錢范翻制完成,取掉圍框。其次,將圍框放在平臺上,圍框中間位置放圓形澆口塞,把調和好的細沙料填入圍框中,輕輕夯實,刮平圍框上部,拿去澆口塞。把銅錢按錢文兩正兩背在范面四角均等位置放好,輕輕按下銅錢錢廓厚度一半,范面即產生錢文兩正面兩背面模印痕,然后在范面兩側做榫卯各一。范面模印完成后,脫去圍框,把翻制好的單范放入溫火爐內烘烤,范從爐內取出后,自然充分涼透,促使錢范強度大增。先制作好的這件錢范即成為翻制這套疊范最底下的邊范,也可稱為母范。最后,把制作好的母范放在平臺上,銅錢放入模印痕內,母范套上圍框,放澆口塞,把調好的細沙料填入圍框,輕輕夯實,刮平圍框上部,取掉澆口塞,將銅錢按相應位置放上,輕輕按下錢廓厚度的一半深,然后在范面兩側做出榫卯各一。揭去圍框和翻制的范,拿掉圍框,這塊單范便兩面都模印了錢文、澆口、榫卯。新翻制的單范送入爐內烘烤、涼透,即完成。以此程序反復可翻制出無數個單范,最后逐層疊合。

三、相關的問題

這批貨泉錢范在寧夏南部是首次發現,雖然沒有經過科學、系統、大面積的發掘,但灰坑內伴隨出土有大量錢幣和漢代繩紋陶,說明這是一處稍具規模的制范并鑄幣的作坊。從錢范和底座看,這種鑄幣方法就是疊鑄工藝。鑄造過程大致為:先把做好的錢范套合起來,放在底座上,為了防止泥沙范質地松軟而引起開裂現象,在范的周圍用黃土埋起來,然后才把熔化好的銅液灌入錢范的澆鑄口,待冷卻后取出錢范打開,一枚枚銅錢應運而生。值得注意的是剪輪貨泉,過去人們普遍認為,鑄造剪輪錢是因為經濟凋敝、社會落后,為了節省原材料不得已而為之,但是該遺址出土的剪輪貨泉,無論大小,還是質量,都不遜于出土的其他類型的貨泉。應該說,剪輪錢是錢幣大家族中的一個品種。

這批貨泉錢范的出土實證了西漢晚期王莽政權時期與東漢早期寧夏六盤山一帶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發展。隆德位于六盤山西麓,西漢早期為北地郡管轄,屬邊鄙之地,經濟形態延續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畜牧業經濟。西漢中期,北方匈奴崛起,時常南下寇略不止,公元前166年,匈奴單于率“十四萬騎入朝那、蕭關,殺北地都尉卬,虜人民畜產甚多”。漢武帝時,設置安定郡,治高平(今固原),隆德遂屬安定郡管轄。漢武帝先后6 次巡省,采取多種政策措施,鼓勵發展生產。到西漢末期,六盤山一帶“牛羊塞道,饒谷多畜”,畜牧業與農業經濟有了根本的發展,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出現了“人民熾盛,牛馬布野”, “畜牧為天下饒”的繁榮景象,具備了鑄造貨幣的政治經濟實力。同時證明了當時經濟領域中最重要的行業手工業在六盤山一帶發展良好,尤其在制陶業與青銅、鐵等金屬鑄造業方面更加突出,制作技藝達到了較高水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庆市| 南和县| 贵定县| 海丰县| 新闻| 阳东县| 新宁县| 丹凤县| 宁南县| 仙桃市| 仙居县| 察雅县| 偃师市| 阿拉善右旗| 舞阳县| 宜兰市| 南郑县| 茌平县| 大荔县| 临泉县| 常宁市| 循化| 洞头县| 专栏| 阳江市| 合作市| 曲靖市| 柏乡县| 常州市| 汤阴县| 双峰县| 仙桃市| 温泉县| 恩施市| 昭苏县| 寿宁县| 南乐县| 永吉县| 南召县| 疏附县| 凌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