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論西夏貨幣與經濟貿易

楊秀山

西夏建立之初,李元昊為了實行政治上的獨立,雖然也采取了諸如創造西夏文字、修改禮樂、頒布“禿發令”等一些有別于中原王朝的文化政策和恢復本民族生活習俗的法規,但就其總體的立國之策而言,基本上仿效了中原王朝的政體禮儀。同時,西夏漢文錢與西夏文錢并用,為了防止銅流失,采取銅錢與鐵錢通行的方式。在經濟貿易方面,西夏與遼、宋、金進行榷場貿易,與西域諸國通過絲路進行貿易。

一、西夏貨幣的種類與考古發現

黨項民族消亡后,經明末、清初,西夏文字已無人所識。清嘉慶九年(1804年),我國著名史地學家張澍(字介侯)在家鄉武威養病期間,在武威清應寺里發現一通鑿刻于西夏崇宗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的“涼州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就在張澍發現涼州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之后不久,清代著名的金石學家劉青園又在甘肅武威發現了幾壇窖藏的圓形方孔銅質錢,壇內裝的絕大部分是宋代及漢、唐錢幣,但其中也有一些西夏時期鑄造的漢文年號錢和所謂的“梵字錢”。

劉青園在發現這批錢幣之前,曾去清應寺(又稱大云寺)看過寺內新發現的西夏碑,他將“梵字錢”上的錢文,與張澍發現的涼州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陽面的文字相比較,發現兩處文字完全相同。劉青園通過新發現的重修涼州護國寺感應塔碑銘,考證出《泉志》所錄“梵字錢”和其于涼州所得數枚“梵字錢”即為西夏文年號錢,而窖藏的年代也應在西夏時期。這一發現,使劉青園成為中國第一個能夠識別出西夏文錢幣的人。

從目前傳世和出土的西夏錢幣來看,西夏的金屬貨幣主要為銅錢和鐵錢,同時又分為漢文錢和西夏文錢。而無論是漢文錢,還是西夏文錢,均為年號錢。

目前已知的西夏錢幣有以下幾種。

1. 西夏文福圣寶錢。夏毅宗李諒祚福圣承道年間(1053—1057年)所鑄,銅質小平錢,直徑2.35 cm、孔徑0.55 cm,重3.8 g。旋讀,楷書。穿上西夏字直譯為“圣”,穿右直譯為“福”, “圣福”按西夏文語法譯作漢文為“福圣”,穿下、穿左二字譯為“寶錢”。此錢最早著錄于羅福萇《西夏國書略說》,書中附有拓本。之后,方若撰《言錢別錄》、丁福葆編《歷代古錢圖說》,均予收錄。1985年在寧夏鹽池縣萌城鄉出土的西夏窖藏錢幣中,發現兩枚西夏文福圣寶錢。雖大小、形制差不多,但厚薄、重量不同。1987年在內蒙古烏審旗出土的西夏窖藏錢幣中,發現7枚。

2. 漢文大安通寶。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年間(1075—1085年)所鑄,銅質小平錢,直徑2.3 cm,孔徑0.67 cm,重4.04 g。錢文直讀,“大安”二字為楷隸,“通寶”二字為隸書。錢幣制作規整,錢文端正莊重。在中國歷史上,以“大安”為年號的,除西夏惠宗外,還有遼國道宗耶律洪基、金國衛紹王完顏永濟。歷代錢譜多將此錢歸屬遼或金。唯清代孟麟撰《泉布統志》,列漢文大安通寶銅質錢為西夏錢。因此書錯訛較多,而漢文大安通寶銅質錢在當時又為傳世孤品,故后人多不肯信。直至1981年7月,在內蒙古林西縣三道營子的窖藏錢幣中,發現了一枚漢文大安通寶銅質錢,形制與前人所列傳世大安通寶相同。內蒙古文物工作者吳宗信依據窖藏年代、錢幣風格、鑄造工藝,提出漢文大安通寶銅質錢應是西夏惠宗時所鑄。寧夏錢幣專家張志超認為:惠宗李秉常一朝乃后族梁氏專權,以“番禮”為重,鑄西夏文錢籠絡黨項貴族,不可能鑄造漢文錢,李秉常雖主張實行“漢禮”,但其親政時間較短,且實權掌握在后黨手中,所以李秉常沒有鑄造漢文錢的時間和實力。漢文大安通寶銅質錢是否為西夏所鑄,尚有待進一步考證和研究。

3. 西夏文大安寶錢。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年間所鑄,銅質小平錢,直徑2.35 cm、孔徑0.55 cm,重3.9 g。錢文旋讀,楷書,錢文直譯為“大安寶錢”,較西夏文“福圣寶錢”字跡清晰,反映了西夏鑄錢技術的進步。此錢最早著錄于南宋洪遵(1120—1174年)編著的《泉志》,但洪遵未能識別出是西夏錢。清代劉青園通過新發現的“重修涼州護國寺感應塔碑銘”,考證出《泉志》所錄“梵字錢”和其于涼州所得數枚“梵字錢”為西夏錢。近年來,在寧夏賀蘭山滾鐘口、內蒙古林西縣、內蒙古烏審旗等地發現的大安寶錢,均為小平錢。錢文字跡上,有筆畫粗細之分,版式多達7種。

4. 西夏文貞觀元寶。夏崇宗李乾順貞觀年間(1101—1114年)所鑄,銅質小平錢,直徑2.51 cm,孔徑0.69 cm,重3.8 g。錢文旋讀,楷書,前二字譯為“貞觀”,后二字直譯為“寶元”,但據漢文習慣,當譯作“元寶”。清代以前,未見著錄。20世紀40年代初,錢幣收藏家趙權之于《泉幣》雜志第三期上,首次撰文介紹并考證了其“重游故都”所獲的一枚西夏文錢。因前人將所見西夏文錢都譯作“寶錢”,故趙氏在文中亦將這枚錢釋為“貞觀寶錢”。趙權之偶得的貞觀元寶,如今已不知收藏在何處。西夏博物館目前所藏貞觀元寶,成了孤品。

5. 漢文元德重寶。夏崇宗李乾順貞觀年間所鑄,銅質折二錢,直徑2.9 cm,孔徑0.65 cm,重6 g。錢文直讀,楷書。鮑子年《古泉叢書》、方若《言錢別錄》、丁福葆《歷代古錢圖說》等均有著錄。《言錢別錄》評價曰:“西夏錢以元德品類為多”, “元德且作重寶,似折二”。1979年,在內蒙古鄂克托旗二道川出土了一枚。中國錢幣博物館收藏了一枚。

6. 漢文元德通寶。夏崇宗李乾順貞觀年間所鑄,銅質小平錢,有大小、楷隸之分。楷書小錢,直徑2.2 cm,孔徑0.53 cm,重3.4 g。楷書大錢,直徑2.35 cm,孔徑0.7 cm,重3.8 g。另有楷隸混書者,直徑2.4 cm,孔徑0.6 cm,重3.8 g。又分寬緣、窄緣兩種。寬緣者,錢文筆畫較粗;窄緣者,錢文筆畫較細。《歷代古錢圖說》中,將漢文楷書元德通寶錢,確定為西夏錢,并標明由戴葆庭審定。1987年在內蒙古烏審旗出土的西夏錢幣中,就有楷隸混書的元德通寶。

7. 漢文天盛元寶。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年間(1149—1170年)所鑄,小平錢,分銅質、鐵質兩種。銅質錢,直徑2.4 cm,孔徑0.56 cm,重3.4 g。鐵質錢,直徑2.2 cm,孔徑0.53 cm,重3.2 g。兩種質地的天盛元寶,均為楷書,旋讀。有光背,也有背西錢。光背者,最早著錄于清乾隆十五年梁詩正等編纂的《欽定錢錄》中,后各家著書多予以收錄。存世的西夏錢中,以天盛元寶最為常見,寧夏、內蒙古、甘肅、陜西、青海等原屬西夏統轄的地區內,時有出土。

8. 西夏文乾祐寶錢。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年間所鑄,銅質小平錢,直徑2.4 cm,孔徑0.53 cm,重3.8 g。楷書,旋讀。李佐賢《古泉匯》、方若《言錢別錄》、王錫棨《泉貨匯考》、羅福萇《西夏國書略說》《國立北京圖書館館刊》(四卷三號)等均有著錄,但《國立北京圖書館館刊》(四卷三號)把“乾祐”誤為“天祐”,且將釋文與大安寶錢釋文相互置錯了位置。此錢近年來在寧夏、內蒙古、甘肅等地出土較多。

9. 漢文乾祐元寶。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年間所鑄,小平錢。從錢質上,可分銅質、鐵質兩種。在銅質錢中,從字體上又可分楷書、行書兩種。在銅質楷書錢中,又分大字錢和小字錢。在鐵質錢中,可分大錢和小錢兩種。但所見漢文乾祐元寶,均為旋讀。銅質楷書大字錢,直徑2.45 cm,孔徑0.55 cm,重4.5 g。銅質楷書小字錢,直徑2.39 cm,孔徑0.57 cm,重4.1 g。銅質行書錢,直徑2.56 cm,孔徑0.57 cm,重5.8 g。鐵質大錢,直徑2.5 cm,孔徑0.6 cm,重4.5 g。鐵質小錢,直徑1.9 cm,孔徑0.5 cm,重1.9 g。乾祐元寶存世較多。

10. 西夏文天慶寶錢。夏桓宗李純祐天慶年間(1194—1205年)所鑄,銅質小平錢,直徑2.4 cm,孔徑0.53 cm,重4 g。錢文楷書,旋讀。《吉金所見錄》《古泉匯》《言錢別錄》《西夏國書略說》等多有著錄。早年就有出土,近年來又有較多發現。

11. 漢文天慶元寶。夏桓宗李純祐天慶年間所鑄,銅質小平錢,直徑2.42 cm,孔徑0.55 cm,重4.2 g。錢文楷書,旋讀。錢幣制作精細、輪廓規整、字體秀麗,存世較多,但背月者較為罕見。

12. 漢文皇建元寶。夏襄宗李安全皇建年間(1210—1211年)所鑄,銅質小平錢,直徑2.5 cm,孔徑0.7 cm,重4.4 g。錢文楷書,旋讀。錢幣制作精致,字體美觀大方,傳世和出土品極為豐富。但“元”字行書的皇建元寶,存世較少。

13. 漢文光定元寶。夏神宗李遵頊光定年間(1211—1224年)所鑄,銅質小平錢,直徑2.5 cm,孔徑0.6 cm,重4.5 g。錢文有楷書、篆書兩種,旋讀。錢幣制作精致、錢文美觀大方。尤其是篆書者,“光”“定”“元”三字為篆,筆畫勻稱而優美,“寶”字則隸化而功整,迄今出土品僅寧夏賀蘭山滾鐘口窖藏一枚。楷書光定元寶傳世和出土品數量都較多。

二、西夏貨幣經濟的特點

西夏之所以出現漢、夏兩種文字的年號錢,與西夏皇室的權力之爭和在西夏國內究竟是推行漢禮還是實行“番儀”,有著直接的關系。李元昊被弒后,皇權落入太后沒藏氏和國相沒藏訛龐兄妹手中。為了進一步籠絡黨項的豪門貴族,沒藏氏在李元昊時期推行的“番族”禮儀基礎上,更加強化了“番儀”。夏毅宗李福圣承道年間,西夏首次鑄西夏文錢,就是沒藏氏在社會經濟領域強化“番儀”的具體體現。夏毅宗死后,即位的夏惠宗年僅8歲,皇權依然被后族太后梁氏和國相梁乙埋姐弟所控制。夏大安年間,正是夏惠宗李秉常年滿十六,開始親政的階段。大安六年(1079年),李秉常在皇族的支持下,下令恢復漢禮,但遭到了母黨勢力的強烈反對。第二年梁氏即將李秉常囚禁在興慶府城外的別宮內,造成西夏大亂。在西夏歷史上,首次出現在同一年號內,鑄有漢文、西夏文兩種文字錢幣的現象,也反映了西夏皇室內的這場權力之爭和“番漢”禮儀之爭。夏崇宗即位之初,雖然因年幼,國政被后族控制了十余年,但崇宗李乾順親政后,采取了果斷措施,借助遼國的軍事力量,結束了梁氏“一門二后”的專權統治。其后的西夏幣制,沿用了前代兩種文字錢幣并行的鑄法。

兩種錢質通行,則是西夏境內銅礦貧乏而以鐵代銅的具體體現。西夏境內缺少銅礦,目前所見的西夏史料中,雖有西夏境內茶山、葭蘆山(均在今陜西北部)“茶鐵財用之饒”,以及夏州設“冶鐵務”的記載,卻不見有西夏產銅的記述。西夏境內銅的來源,主要依賴于與鄰國北宋、遼、金之間的貿易。但鄰國為防止西夏以銅鐵鑄造兵器,多次頒布不許銅鐵出境的禁令。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后不久即下詔:“銅鐵不得闌出蕃界及化外。”遼興宗重熙二年(1033年)下詔:“禁夏國使私市金鐵。”遼道宗清寧二年(1056年),再次下詔:“禁民鬻銅于夏。”西夏即使從與鄰國的貿易中得到一些銅鐵,也主要用于鑄造兵器,由于沒有鑄造銅幣的足夠原料,不得不大量使用宋朝和前朝以及遼、金的貨幣。

從西夏窖藏、墓葬、遺址出土的錢幣分析,北宋錢幣所占比例較大。西夏由于缺銅,同時商品經濟也沒有宋朝那樣發達,因此所鑄錢幣十分有限,更沒有像宋朝那樣,每次改元都要鑄造新的年號錢,所以西夏錢幣在數量上無法同宋朝錢幣相比。西夏從“歲賜”和“互市”等渠道獲得大量宋錢在本國流通,既可以彌補本國銅礦稀缺之不足,又可滿足商品流通之需要。大量北宋錢幣在西夏的流通說明,西夏經濟對北宋有很強的依賴性,后者發達的貨幣經濟對其影響巨大,西夏設有專門機構通濟監負責監察管理錢幣鑄造就是一個佐證。一個國家或政權,可以不以本朝鑄幣為主要流通貨幣的現象,是與金屬貨幣的特性,即“等值貨幣”有很大關系的。雖然在西夏境內流通的貨幣主要為北宋貨幣,但由于金屬貨幣的“等值”特性,也就意味著西夏境內儲存了大量的金屬銅。因此,這些外來貨幣大量流入西夏,不僅不會造成西夏金融的失控,反而能促進西夏商品經濟的加速發展。

西夏貨幣與其他流通貨幣一樣,也充當著一般等價物的角色,是西夏社會衡量價值尺度的標準。在西夏法典《天盛律令》中,貨幣被定為量刑的標準,如官庫管理者丟失官物,則“總計所亡失之數量當錢償”。貨幣也是物價和稅收的主要內容,如“烏池之鹽者,一斗一百五十錢,其余各池一斗一百錢,當記稅實抽納,不許隨意偷稅”。在經濟處罰和舉告賞賜中,貨幣成為價值尺度,如宋夏戰爭中宋帥夏竦召榜“得元昊首級者,賞錢五百萬貫”,而元昊反譏“得夏竦首級者,與錢三千文”。官吏的部分俸祿也以貨幣支付,如《天盛律令》規定:“租院、踏賣曲院等種種庫局分之祿食價錢次第,依以下所定施行……出納二百,掌鑰匙一百。”可見,西夏貨幣在社會經濟領域得到廣泛使用。

三、西夏社會經濟的發展

西夏建立以前就有夏州、綏州、銀州、宥州、靜州等地(均在今陜西北部),良田不下兩萬余頃,以盛產糧食而著名。陜北的無定河流域,土地肥沃,有利于發展農業,“夏人賴以為國”。蘭州(今甘肅蘭州)附近的質孤堡、勝如堡周圍,也有大片肥沃的農田,以兩泉水灌溉,夏人稱為“御莊”。

夏仁宗乾祐二十一年(1190年),由黨項族人骨勒茂才編撰的夏、漢文音義對譯詞典《番漢合時掌中珠》一書,和西夏的另一位不知名作者編寫的字書《雜字》中,都記錄了西夏種植的糧食和蔬菜品種。糧食主要有麥(小麥)、大麥、蕎麥、糜、粟、青稞、黍、黃谷、粳米、糯米、秫米(高粱米)、大豆、豌豆、黑豆、小豆、豇豆、蓽豆、紅豆、綠豆等;蔬菜主要有芥菜、薄荷、菠菱、茵蔯、香菜、蔓菁菜、蘿卜、茄子、胡蘿卜、漢蘿卜、苦蕖、半春菜、馬齒菜、菰、常蔥、蒜、韭、辣椒、瓠子、筍蕨、越瓜、春瓜、南瓜、冬瓜等。農耕和打場的工具主要有耕牛、犁、鏵、鐮、鋤、镢、锨、鍬、子耬、碾、碡碌、刻叉、芭罷、簸箕、掃帚等。

畜牧業是黨項民族傳統的產業,他們在從業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西夏境內有大面積的天然牧場,如李元昊的祖父李繼遷曾經起事過的地斤澤地區(今內蒙古鄂托克旗東北)、興慶府以北的定州(今寧夏平羅縣姚伏鎮)一帶、西夏黑水鎮燕軍司所在地黑水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周圍、河西走廊的瓜(今甘肅安西縣)沙(今甘肅敦煌縣)二州都有廣袤的草原,可供放牧。尤其是西夏設立西涼府的涼州地區,“善水草,宜畜牧”,素有“涼州畜牧甲天下”的美譽。西夏的畜牧品種主要有馬、羊、駱駝、牦牛等;家畜家禽主要有牛、驢、騾、豬、狗、雞等。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西夏省嵬城遺址出土的大量馬、羊、駱駝、牛畜骨,在西夏陵區墓葬中出土的幼羊、幼狗、雞等完整骨架和銅牛、石馬、石狗等隨葬品,都反映了畜牧業在西夏的經濟生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西夏的畜牧業,分為官營和私營兩種經營方式。由官府經營的畜牧業規模較大,牧養的牲畜也較多。西夏專門設立了“群牧司”,為畜牧業的最高管理機構。

西夏建立以前,就已經有了皮革、毛紡、木器、制陶、釀酒等家庭作坊式的手工業。西夏政權建立后,社會對手工業產品的需求增大,所需產品的種類也不斷增多,刺激了西夏社會化手工業的迅猛發展。從文獻和考古發掘資料來看,西夏至少在冶金鑄造、皮毛加工、絲麻紡織、湖鹽提煉、陶瓷燒制、木器制作、雕版和活字版印刷、釀酒等方面建立了有利于封建社會商品流通長足發展的手工業體系。

在對宋貿易中,西夏建立以前購買的物資品種較多,建立后隨著西夏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逐年減少。宋室南遷后,西夏基本上與宋停止了貿易往來。西夏早期從宋購入的商品主要有糧食、食品、絲織品、麻織品、茶葉、漆器、瓷器、兵器、香料等。西夏除主要與宋貿易外,與周邊的遼國和金國,以及西州回鶻、大食國等也進行貿易交往。由于這些國家或政權所轄區域的自然環境與西夏大致相仿(宋室南遷后金統轄了中國北方,情況又有所不同),因此貿易交往的品種也大致相同,只是在具體的商品物資上,互通有無。不過西夏更希望從遼、金得到銅、鐵,從回鶻、大食得到寶玉和西夏缺少的藥材。

西夏在同宋、遼、金及周邊鄰國或地方政權的貿易交往中,獲取了巨額利潤,這為西夏畜牧業、農業和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證。西夏從崇宗李乾順親政起,采取了建立國學、尊行儒教、推廣漢學等一整套強化對黨項貴族子弟漢文化教育的措施。同時,李乾順又推行“聯遼和宋”的外交政策,并健全法律,保護封建私有制,進一步推動了西夏社會經濟的發展。夏仁宗天盛、乾祐年間,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西夏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苏市| 大新县| 上虞市| 闸北区| 麻阳| 天峨县| 磐石市| 昆明市| 乐平市| 伊通| 巧家县| 定兴县| 巴南区| 望谟县| 牡丹江市| 遵义市| 关岭| 东阳市| 皮山县| 乌兰察布市| 富平县| 江阴市| 罗定市| 永胜县| 乐至县| 延安市| 荥经县| 中山市| 灌阳县| 寻乌县| 亳州市| 乐平市| 黄山市| 资兴市| 天等县| 苍南县| 宣化县| 三穗县| 沂南县| 荣成市| 托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