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草原絲茶駝路貿易的社會經濟影響

蘇利德

成吉思汗建立橫跨亞歐的蒙古汗國,忽必烈建立統一的大元王朝,使得亞歐之間暢通無阻,草原絲綢之路達到全面鼎盛。明朝時草原絲路日漸式微,清朝隨著漠南蒙古各部又進一步加大了與西北及喀爾喀蒙古、俄羅斯的友好往來,使草原絲綢古道重現繁華。此外,還有一條并未引起人們注意和重視的草原絲路,那就是由祖國北部邊陲重鎮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張家口等地,向西北延伸,以沙漠之舟——駱駝為主要運輸工具,由駝工們開拓出的通往我國新疆及蒙古、俄羅斯的商路。由于運輸的貨物主要是綢緞、布匹和茶葉等物,所以,史學界將此條草原絲路定名為“絲茶駝路”或“絲茶駝道”。

一、草原絲茶駝路的形成、發展及走向

16世紀中葉,俺答汗統領土默特部駐牧豐州灘,統一漠南蒙古各部后,中國北方出現了相對和平穩定的局面,實現了歷史上著名的“隆慶和議”“俺答封貢”。“封貢”的實現,對于促進土默特萬戶以及右翼三萬戶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從此,歸化城成為了明蒙互市的重要集市及晉、陜、蒙、新商業貿易的中介。當時明王朝規定,中原商賈不許深入蒙古腹地貿易,于是每年漠南、漠北、漠西蒙古貴族就領大批駝隊來到歸化城購買他們所需的生活用品,同時也出售帶來的畜產品。這樣,蒙古腹地和歸化城之間,就逐漸出現了幾條或長或短、斷斷續續的駝運棧道,這便是草原絲茶駝路的雛形。

清朝初年,在歸化城的清軍隊伍里,出現了一種為清軍在外地提供軍需服務的隨軍經商的商人。康熙帝率大軍親征準噶爾(在今新疆西部)叛亂的時候,由于戰線拉長,清政府的隨軍貿易做得就更為龐大。隨軍商賈除為部隊販運軍稂、馬匹等軍需外,同時還兼做當地的民間生意。他們把從中原地區購買的茶葉、布匹、糧食以及草原牧民所需的生活日用品運往草原,換回牲畜、皮毛等畜產品。人們把這些隨軍流動經商的商賈稱作“旅蒙商”,當時旅蒙商的流動經商活動主要以駱駝為運輸工具,一般都是沿歷史上的古驛站棧道和明代蒙古腹地盟旗來歸化城易貨的駝路逐水草而開拓前進,足跡遍布漠南、漠北、漠西廣大草原。

康熙三十年,清政府召集漠北喀爾喀三部和漠南內蒙古四十九旗的王公貴族在多倫諾爾會盟時,蒙古王公一致向康熙帝上書,請求政府派遣更多旅蒙商深入蒙古地區進行貿易。康熙帝應允了他們的請求,但考慮到當時北方的威脅還沒有完全消除,所以清政府對旅蒙商設定了嚴格的限制。旅蒙的商隊出關時,必須在經商許可證上注明商隊人數、貨物品種、數量以及起程和返程的日期等諸多內容,到達蒙古地區后,也必須要在當地官吏的監督下進行貿易。清政府盡管對旅蒙商給以種種限制,但畢竟入蒙經商已合法化,所以中原商人,特別是山西、直隸等地的商人蜂擁而至。于是,旅蒙商通過長城沿邊道口,循著中原通往蒙古地區的驛道,由近及遠,逐漸深入漠北的庫倫、烏里雅蘇臺、科布多,至更遠的唐努烏梁海,以及漠西的古城、迪化、伊犁、塔爾巴哈臺等地的厄魯特蒙古地區。這樣,通往漠南、漠北、漠西的駝道逐漸拓展、疏通、延長。

乾隆中期以后,清政府對蒙地的封禁政策和對旅蒙商入蒙地的限制進一步松弛,遂使蒙古地區的商業貿易日趨興旺,旅蒙商在蒙古地區開始設立永久性的商號。特別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軍平定青海、新疆占領伊犁后,旅蒙商開辟了一條由前營到后營到西營的“營路”, “起初繁榮時期,每年輸入70萬~80萬只羊、3萬匹馬、1萬頭駱駝和牛;輸入五六百萬兩的皮革、毛絨;而由新疆伊犁一帶運來的貨物也達到一二百萬兩”。①

清乾隆中期以后,由于草原絲茶駝路上的商貿活動進入繁榮階段,絲茶駝路站段固定,線路暢通,遂成為我國中原內地與西北蒙地以及中亞、沙俄商貿的最大經濟命脈。據《蒙古與蒙古人》一書記載,光緒初年歸化城每年的茶葉輸出量為10余萬箱,主要是磚茶。

自鴉片戰爭以后,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被迫與帝國主義列強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帝國主義列強憑借這些不平等條約攫取了許多商業特權,使奔走于草原絲茶駝路上的旅蒙商在貿易成本上處于劣勢地位,民族商貿受到嚴重沖擊。進入20世紀初,隨著西伯利亞鐵路、中東鐵路以及京張鐵路、京綏鐵路的通車,俄國把對華貿易的中心由蒙古轉移到東北。俄商還利用享有的通商特權,直接深入中國內地進行貿易,這種狀況使旅蒙商在對俄貿易中的中介作用喪失殆盡,也導致了歸化城、張家口、庫倫、恰克圖等傳統邊貿中心日趨沒落。辛亥革命后,由于國內軍閥混戰,局勢動蕩,再加上蒙古在沙俄支持下宣布獨立,沒收了旅蒙商在蒙古的資產,使旅蒙商遭受了重創。遭此變故,歸綏最大的旅蒙商號大盛魁也于民國十八年(1929年)關閉歇業。1929年以后經常往來于草原絲茶駝路,承擔與西北地區貿易的商人是歸綏的回族駝戶。當時這些駝戶有駱駝五千多峰,每年營業額約30萬銀元。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后,對華實行了經濟統制,歸綏的日本人對駝戶的外出經商規定了若干限制。其中規定,凡出境(出日占領區)商貿,必須經貿易通商會的審查,即使得到許可,也要派人跟隨駝隊監督貿易。加之當時統治新疆的軍閥盛世才實行全面封鎖政策,出入新疆的貿易皆被封死。從此草原絲茶駝路開始衰敗。抗戰勝利后,通往新疆的駝道又重新開放,歸綏和包頭的駝商又開辟了新的駝道,繼續與西北邊陲進行貿易,一直延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

二、草原絲茶駝路的主要路線

清代至民國時期以歸化城為起始點,通往漠北、漠西的草原絲茶駝路各有三條。每條線路上的站段,雖在這幾百年中時有變遷,但整條線路走向變化均不大。

通往漠北的駝路有以下三條。

前營路:歸化城—可可以力更(武川)—召河—烏里雅蘇臺(前營,今蒙古國扎希哈朗特),共經60站,全程5320~5630里。

后營路:歸化城—可可以力更—召河,沿前營路行54站至格里塔拉分道,向西行110里到川鏡,經察汗哀勒更到科布多(后營,今蒙古國吉爾格朗圖),計73站,全程約6620里。

庫倫路:歸化城—可可以力更—召河—濟斯洪果爾(從此站進入蒙古國)—庫倫(今烏蘭巴托),計39站,全程約2870里。

前營路、后營路、庫倫路從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即關閉。呼和浩特的駝運就只有走大西北去新疆的古城子路。古城子路實際上有三條,即大西路、小西路、新辟路。

大西路:歸綏(今呼和浩特)—可可以力更—召河—百靈廟—老爺廟(從此站進入新疆地界)—木炭窯子—臥龍駒口—只幾湖—古城子(新疆奇臺縣),計72站,全程約5430里。

小西路:歸綏—可可以力更—召河—百靈廟—什拉哈達(從此站進入蒙古地界)—哈拉紐獨(與大西路線合并)—古城子,計72站,全程約5470里。

大西路、小西路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一直是內地進入新疆的駝運通道。它基本上是沿著我國與蒙古國邊界行走,時而在我國內蒙古,時而在蒙古。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封鎖了邊境,中國駝隊就不能再進入蒙古行走,所以駝工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在舊路之南沿邊境中國一側,另辟出一條新路。這條路走內蒙古的達爾罕旗、茂明安旗、烏拉特旗,然后入寧夏、甘肅,最后進入新疆。這條路主要是由歸化城的回族駝工開拓出來的,路途中雖然水草不佳、流沙擁阻、地匪經常出沒,但其為溝通內地與新疆的商貿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新辟路:歸綏—可可以力更—召河—百靈廟—察哈點勒素—拐子湖腦包泉—蘆草井子(從此到下站稱“連四旱”,計350里,即走四程路都沒水)—野馬井子(從此到下站稱“連三旱”,路程為310里)—駱駝泉—只幾湖—古城子,全程約7660里,計74站。

三、草原絲茶駝路的貿易及貨幣

清朝和民國時期,隨著草原絲茶駝路的暢通,從事商業活動的各類商鋪遍布陰山南北及草原地帶。據不完全統計,從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60年代,僅漠北地區定居的旅蒙商號多達500余家,商人多達20余萬。他們在庫倫、恰克圖、烏里雅蘇臺、科布多等地建了許多寬敞的店鋪、貨棧,形成了蒙漢等民族進行貿易交換的“買賣城”。當時產于湖北、安徽、福建的磚茶,產于河南、江西、山東的布匹、生煙、陶器、瓷器,產于河北、山西、陜西的面粉、金屬器皿、供佛用品,產于江浙、兩廣的綢緞、蔗糖,源源不斷集中到歸化城、張家口等地,然后再由草原絲茶駝路運往漠南、漠北、漠西草原。

商隊從歸化城起程時,所運貨物有磚茶、米性茶(紅茶末)、布匹、綢緞、生煙、麥粉、蔗糖、調味品、陶器、瓷器、金屬器皿、佛事用品、小百貨、日雜用品及家具。從新疆、俄羅斯等地和國家回程時,所運貨物有老羊皮、羔皮、細獵皮、羊毛、駝毛等皮毛,甘草、枸杞、黃芪、貝母、靈羊角、鹿茸等藥材,葡萄干等干果,以及玉石、金屬用品等。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金融業的繁榮,貨幣的需求量和流通量大大增加,呈現新舊交替、中外混雜的局面。但蒙古地區由于受牧業經濟基礎、地域環境、交通條件等方面的限制,金屬貨幣往往不能適應商品交易的需要。因此,其商業貿易還主要是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換,形成了草原牧區以土布、磚茶、綿羊等作為交換媒介的特殊貨幣形式,同時,也流通有各種貨幣。

(一)特殊貨幣

這一時期旅蒙商采取南買北賣、北買南賣的形式,即從張家口、天津、北京、上海等地販上土布、花緞、絲綢、茶葉、瓷器及藥品等,運到西北各省及庫倫、科布多、烏里雅蘇臺、恰克圖等地銷售;再從銷售地收上灰鼠、旱獺、北極狐、狼、貂等皮張、皮革制品及貴重藥材,如鹿茸、貝母、枸杞、麝香等物,運銷各省。

土布在當時是十分重要的交換媒介,旅蒙商人在恰克圖的商貿往來都是用土布來作價的。據張誠《韃靼旅行記》記載,1688年,法國傳教士曾如此描繪他們和蒙古人之間的以貨易貨:“在路上,我們碰見幾位喀爾喀韃靼人。他們攜帶著駱駝、馬匹和羊出售或進行交換。我們用茶葉和煙草與之交易,價格約為十五索爾可換一只羊……用他們的牲畜交換布、煙草及茶葉……他們不愿收錢,而只需布……拒絕收錢,但要布、茶葉、煙草和食鹽作補償。”

《綏遠通志稿》記載,清代歸化城在以貨易貨中,主要用綿羊和磚茶作為交換媒介。磚茶與綿羊的比價是每只綿羊相當于7塊三九磚茶(三九磚茶指每箱包裝39塊磚茶,每塊值白銀三錢左右)的價值,好綿羊可達12塊三九磚茶。《蒙古地志》載恰克圖磚茶市情:“凡市場商店購買物件,有以小片磚茶標價者,土人亦喜相接受,如碎切之銀兩。大抵一頭羊換磚茶十二至十五個,駱駝可換百二十個至百五十個。”

磚茶與羊皮的比價是每張綿羊皮約相當于1.4塊三九磚茶;與羊肉的比價是每塊磚茶相當于3斤綿羊肉;與羊毛的比價是每塊三九磚茶相當于2.5斤綿羊毛。磚茶與馬的比價是每匹普通馬相當于46塊三九磚茶,每匹好馬可達86塊三九磚茶。

歸化城的綿羊和磚茶比價在科布多、烏里雅蘇臺等地有明顯的物價差距。土布、綿羊和磚茶是在絲茶駝路以貨易貨中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二)金屬貨幣

由于草原絲茶駝路商業日趨興旺發達,旅蒙商隊把銀兩、銀元、銅錢、銅元相繼帶入駝路,同時也使許多外國錢幣流通到駝路上,成為絲茶駝路上流通貨幣的一部分。

清代以前的草原絲茶駝路上,已有貨幣流通,以銀兩和銅錢為主;入清后,仍流通銀兩和銅錢。從清代晚期開始出現了銀元、銅元,與銀兩和銅錢混合流通于草原絲茶駝路上。

1. 銀幣。在清代,白銀和銅錢均可平行使用,交易額大就用白銀,小則用銅錢。歸化城及草原絲茶駝路上用銀兩多于銅錢,晚清開始使用銀、銅幣。銀幣分銀錠和銀元兩種,常見的有山西省清代和民國初年的大小元寶,如大同元寶和太谷寶等,也有歸化元寶。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國民黨在全國推行廢兩改元,以銀元為貨幣單位,白銀才退出流通領域。大量流入草原絲茶駝路的銀元主要有袁大頭、孫中山小人頭、英國站洋、墨西哥鷹洋、航船、俄國羌人頭等,還有日本、美國貿易銀元,但流通量不大。

2. 銅錢。草原絲茶駝路上流通的銅錢以清政府或各省官錢局鑄為多,間雜有前朝銅錢,品種有樣錢、制錢、黃錢、白錢、青錢、紅錢、普爾錢等。

3. 銅元。清末民初流通于草原絲茶駝路的銅元,常見的有山西銅元局所鑄的紅銅元,另有光緒元寶和大清銅幣等。

(三)紙幣

紙幣有兩種,一種是地方官銀號或銀行發行的兌換券;一種是商會或商行發行的帖子。

歸化城及草原絲茶駝路上流通的紙幣有以下幾種。

1. 大清銀行紙幣。面額有100元、10元、5元、1元數種。

2. 俄國國立銀行兌換券(羌帖)。面額分500留、100留、50留、25留、10留、5留、3留、1留幾種。日俄戰爭后禁止流通。

3. 地方票券。民國時期還有許多地方票券流通于草原絲茶駝路上,如綏遠平市官錢局發行的平市票、山西省銀行發行的晉鈔、西北軍隨軍銀行發行的西北銀行票、歸綏市豐業銀行發行的豐業票、太原晉綏公署創辦發行的綏西墾業銀號票、蒙疆銀行發行的蒙疆票、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發行的中央銀行券和法幣、綏遠省銀行發行的銀元券以及大盛魁印票莊發行的帖子等。

上述流通的諸多錢幣,雖然其制造與發行并非專為草原絲茶駝路貿易使用,但確實流通到了歸綏地區的草原絲茶駝路上,其中不能排除部分貨幣參與或充當了絲茶駝路的貿易貨幣。由于政治和軍事原因,各官私銀行發行大量紙幣,使草原絲茶駝路貿易貨幣豐富多彩,同時也造成了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這也是大批旅蒙商家在民國年間紛紛倒閉的一個重要原因。草原絲茶駝路上大量外幣的流入,給蒙漢兩族人民帶來了災難,也反映出了外國列強對中國赤裸裸的經濟掠奪。

總之,千百年來,絲茶駝路除了源源不斷的絲綢、瓷器、金銀、茶葉、煙草、玉石、皮毛等大宗商品的往返,還有與之相伴的文化、政治交流。絲茶駝路在中國乃至世界古代東西方交通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是一條經濟與文化之路,也是軍事與政治之路。在溝通中原地區和祖國西北邊陲的政治經濟、鞏固祖國北部邊防、維護祖國統一、促進中國對外貿易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①內蒙古社科院歷史所《蒙古族通史》編寫組.蒙古族通史(修訂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49.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港市| 济源市| 临高县| 天镇县| 酒泉市| 丹棱县| 蕲春县| 秦安县| 云梦县| 休宁县| 额敏县| 清丰县| 开鲁县| 桐梓县| 盈江县| 新河县| 蕲春县| 株洲县| 阿尔山市| 特克斯县| 息烽县| 双柏县| 古蔺县| 湘潭县| 思茅市| 宜章县| 尉氏县| 珲春市| 宁国市| 建阳市| 崇明县| 陈巴尔虎旗| 福贡县| 永登县| 西乌| 兴安盟| 大埔县| 吉首市| 迭部县| 栖霞市| 拜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