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可以創造歷史1:挑戰世界觀的金融故事
- 王巍
- 2858字
- 2021-04-21 15:58:40
自序
我為什么要寫這本書
2011—2012年間,我應《創業家》雜志和《財經》雜志之約開了專欄,討論金融觀念和金融史事件,陸續寫了20多篇文章。這些文章發表后,不斷被各種網絡媒體轉發,引起了業界的注意。我也有機會應邀在長江商學院的課堂上開了幾次課,有很多企業家朋友選修,這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此次得到出版社青睞,結集出版,很是忐忑。我本商人,非金融學出身,更與歷史學無緣,只是參與創建了幾個與金融相關的博物館,因此拔幟登場,自然會貽笑廟堂高人,至少也會落個跨界忽悠、投機取巧之名。好在我一向行走江湖,內心執著,低級錯誤犯得太多了,再多犯一個也不會受傷害的,何況因此也會得到高人指教。孜孜向學,何其樂也。
需要坦率報告讀者的是,創建并管理金融博物館并非我的初衷,不過是側面推動而已。不期在籌備金融博物館的過程中了解到,我們幾乎已經沒有像樣的金融史家了。出現這種狀況有幾個原因:第一,中國文化里“士農工商”排序中,商一直地位最低,商業史本就很少被整理,金融史料更是缺乏,民國以來就沒有這方面的研究積累;第二,共和國以來的金融學者基本上以意識形態統領學術研究,缺乏客觀立場,加上中國金融業態始終置于財政管理之下,時而取消,時而恢復,沒有連續歷史周期,也難有真正的金融史專家產生;第三,近30年來,人們更重視市場開拓和財富積累,金融史專業沒有市場前景,大多數院校已經取消這個專業,教授們也改弦更張。所以,當下的金融史觀是一個空白區域,偶有專著也多是所謂的陰謀論和文學戲說。
再需要坦誠報告讀者的是:本書不是金融史,缺乏嚴謹的文字和資料考證;更不是金融思想史,因為沒有太多的知識資源和思想資源;當然,也絕不是故事和戲說,筆者長達30年的金融歷練和學習過程還是可以保證有個知識底線的。我愿意稱之為“金融觀念史”,緣于我們有太多的金融觀念似是而非。而建立在這些糊涂觀念基礎上的思維模塊混沌不清,但常常潛意識地支配著我們的金融思想。因此我們需要一個啟蒙,金融觀念的厘清是唯一的起點。這本書就是為年輕人,也包括企業家和金融家們講述金融歷史和觀念的。
為什么要面對年輕人講述金融歷史和觀念呢?年輕人是擁有不屈不撓的精神、懷著極大的夢想、勇于開拓創新的一群人。他們從無到有,面向的是未來,向未來發掘并創造財富。在這些成功的年輕人背后,金融的觀念和資本的支持始終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意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在研究力學和物理學的實驗過程中,得到了佛羅倫薩銀行家美第奇家族的資助;瓦特在發明蒸汽機的過程中幾度資金缺乏,幸而得到工廠主博爾頓的投資;J.P.摩根相中愛迪生這個從小被嘲笑為“弱智”的天才少年,聯合一批投資者共同資助了他的發明,人類這才開始了電燈的使用;再看看比爾·蓋茨和馬克·扎克伯格,微軟和Facebook成功的背后也同樣是金融的創新、資本運作的力量。
創新源泉的另一個重要方向,就是面向歷史的發掘。每一次回顧歷史都可能是一次觀念的清理和創新。研究和發掘新的史料,也是一次價值觀的梳理。克羅齊講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重新發現歷史,建立當下社會觀念與歷史價值的承繼關系,這是奠定創新思維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要在前人的肩膀上瞭望未來,不是簡單地忽略或者漠視歷史積累,不斷復制曾經的創新過程。當今社會,創業者的主體是80后一代,他們代表著未來。而我們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用了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改變固有的舊體制,所謂殺敵一萬,自損三千。盡管我們在中國資本市場上留下了一抹足跡,但畢竟已是傷痕累累。如何消除自身殘留的舊體制痕跡,給新一代人創造更好的未來環境,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和義務。
在高度監管的體制下,金融作為一種擁有特殊地位的行業被不斷神秘化,離大眾生活越來越遠,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事情。金融簡單地說,就是一種制度安排。它幫助資金融通,讓項目能找到錢,讓錢能投到合適的項目中,讓百姓生活更加便利,讓企業家能夠自主創業。但由于中國的特殊國情,金融這個看似簡單的工具被賦予了太多特殊的含義,嚴密的金融監管體制使得很多自由有效的金融渠道被封鎖,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讓金融行業變得更加故步自封。好的金融制度要保證渠道暢通和融資成本的合理。Access(渠道)和Cost(成本)便是金融改革的核心。
在中國金融博物館的開館銘義中我曾提到,金融是一種制度,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價值的取舍,更是一種充滿激情的朗朗大道。只有穩定而有效率的金融制度才能平衡投資者和創業者之間需求與供給的關系,在這種平穩的金融環境下,才能更有精力放眼未來,借助未來的資源提升今天的生活品質,培育具有安全感的生活態度。
建立正確的金融觀念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現今社會中充斥了金融陰謀論。鼓吹陰謀論的人實際上是對風險的不理解,他們恐懼變化、抵御變化。他們更習慣用一種妖魔化的方式描繪金融市場前景,煽動大眾情緒,阻礙理性分析和創新發展的進程。比如2007年次貸危機,很多人悲觀地認為華爾街垮了,金融市場就此崩潰。但是如果了解了金融的歷史,就會在冷靜地思考后知道這并不是崩潰,而僅僅是金融發展中的一個小挫折,新的金融創新的機會正在孕育和發生。就像20世紀20年代早期航空運輸行業中墜機事故頻繁發生一樣,如果人類因此只看到這種交通工具的風險性,而沒有堅持繼續完善和發展它,又何來今日安全便捷的航空產業?所以創業者要在復雜多變的金融環境中始終保持自己清醒的判斷和理性的認知。
我希望能和讀者們共同回顧一系列與金融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再現金融歷史場景,體驗金融觀念,把握歷史進程中人們意識形態的進化節律。例如,辛亥革命背后的金融導火索、中日甲午戰爭的金融對決、王莽改幣導致的王朝崩潰、科學家牛頓的皇家造幣主管生涯等。凱恩斯講過,如果以貨幣的角度發掘歷史,整個歷史將會被顛覆。當然,觀念的調整也會不時地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隨著新的資料和新的角度出現,我們也會不斷調整自己的看法,這也是我要出版這本書的目的。
另外,我也希望能和讀者朋友們有一個彼此的互動,如果你對任何金融歷史事件感興趣,都可以發郵件與我聯系,一起加入討論并發掘更獨特的視角。書中的許多內容都取材于中國金融博物館在天津、蘇州、北京三個場館的展品。我特別感謝《南方人物周刊》的記者李超和中國金融博物館書院秘書長漁童兩位同學的推動、資料協助和文字整理。李超的工作大大提升了這本書的內容質量。
最后還要特別聲明的是,盡管本書并非學術之作,但依據史料的態度卻是嚴謹自律的。在廣泛利用互聯網的便利和中、英、日三種語言閱讀的能力之上,筆者盡可能地參考了重要的相關金融史資料。但是史料浩如煙海,盤根錯節,基于本書的寫作目的,筆者還是整理了一個大體參考書目(見本書最后),避免各位見木不見林。此書目也同時掛在中國金融博物館的網站上,期待大家一起補充。特別感謝周其仁教授,這是出于他的建議。
中國金融博物館書院自2011年7月啟動以來,舉辦了近30場活動,有1.5萬人到場,50多位在思想界、商界、藝術界和政界享有盛譽的導師貢獻了自己的心得。我的想法受益于他們,因此本書的全部稿費將捐贈給書院。
王 巍
中國金融博物館理事長
E-mail:wangwei@mergers-china.com
2012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