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弗里德曼說,下一個一百年地緣大沖突
- (美)喬治·弗里德曼
- 1748字
- 2021-04-22 15:17:14
麥金德VS馬漢:陸權與海權的較量
地緣政治學在地理和國家實力方面存在兩個相互沖突的觀點。
第一個觀點的創始人是英國人哈爾福德·約翰·麥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他認為控制了亞歐大陸就意味著控制了世界。就像他所說的“控制了東歐(俄羅斯歐洲部分)也就是控制了亞歐大陸的中心區域,而控制了這個中心區域就控制了亞歐大陸,進而也就控制了整個世界”。這一思想在冷戰時期主導了英國和美國的戰略,促使他們尋求遏制和絞殺俄羅斯歐洲部分。
持有另一個觀點的是美國人艾德米拉·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Admiral Alfred Thayer Mahan),他是美國最著名的地緣政治思想家。在他名為《海軍實力對歷史的影響》(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on History)一書中,馬漢闡述了一個與麥金德完全不同的觀點,他認為控制海洋才等同于控制全球。
歷史證明,兩人的觀點在一定意義上都是正確的。麥金德的觀點之所以正確,在于蘇聯解體將美國提升到了全球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而馬漢這個美國人則理解了兩個關鍵因素:蘇聯解體是因為美國海軍力量的強大,而前者也為美國海軍打開了統治全球的大門。此外,馬漢認為海運是最廉價的貨物運輸方式,在這個意義上,馬漢的觀點也是正確的。早在公元前5世紀,雅典人就比斯巴達人富裕,因為他們有港口和商船,以及保護港口和商船的海軍。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擁有海軍的國家一直都比沒有海軍的鄰國富裕。隨著全球化在15世紀出現,這個事實越發接近人們在地緣政治學中得到的絕對真理。[6]
美國控制海洋,意味著這個國家不但能參與全球海上貿易,還能對其進行控制。它能制定規則,或者至少打破其他國家制定的規則。它以非公開的方式來阻止其他國家進入世界貿易路線來限制海上貿易(盡管它偶爾借助制裁來實施這一策略)。總之,美國借助其他國家進入巨大的美國市場這一杠桿,以更加微妙的方式決定了國際貿易體系。這是理解美國是如何靠強大的海軍力量稱霸全球的關鍵。除卻自身的天然資源外,美國依靠其海軍力量變得無比繁榮,而被陸地包圍的蘇聯則無力與之競爭。
此外,控制海洋還給美國提供了巨大的政治優勢。美國可免于被他國入侵,但卻具備侵犯他國的實力——無論選擇何時以及何種方式。1945年以來,美國可以給其他國家提供戰爭給養而不必擔心補給路線被切斷。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在北美大陸上發動戰爭。事實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在未得到美國許可的情況下發動海陸空軍事行動。英國和阿根廷1982年因福克蘭海峽而大動干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時,只有得到美國的默許,兩國才可以兵戎相見。而在另一個例子中,由于英國、法國和以色列1956年入侵埃及的做法違背了美國的意愿,它們不得不看美國的臉色結束戰爭。
在整個冷戰過程中,與美國結盟的利益永遠大于與蘇聯結盟的好處。蘇聯能夠提供武器、技術、政治支持和其他東西,但美國卻能夠提供進入全球貿易體系的途徑,以及將商品銷往美國的權利。這令其他的一切條件都相形見絀。被排除在全球貿易體系之外意味著貧窮,而進入這個體系則意味著富裕。朝鮮與韓國以及東德與西德之間的差異就是最好的例證。
有趣的是,在冷戰過程中,美國在心理上一直處于防御姿態。朝鮮、麥卡錫主義、古巴、越南、人造衛星、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左翼恐怖主義,以及歐洲盟友對里根政府的嚴厲批評,都使美國產生了持久的沮喪和不安。外部環境使美國不斷感覺到:自己在冷戰中的優勢正在逐漸消失。然而,在憂傷的表象以及客觀權力關系的現實中,蘇聯永遠沒有取勝的機會。
記住,美國人的心理與地緣政治現實之間的脫節至關重要,原因有二:第一,這表明美國國力還沒有成熟;第二,這也揭示了美國巨大的潛能。因為美國人處于一種不安全的狀態,這使得他們更發奮進取。在冷戰期間,美國人民(上至政治領導人,下至工程師和軍事情報人員)一直都沒什么信心。
這也是美國取得冷戰勝利之后,美國人感到意外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國及其盟國包圍了蘇聯,后者無力承擔在海洋上挑戰美國的成本,只好轉而致力于陸軍建設和導彈研究,但他們根本不能在經濟增長率上與美國相匹敵,更不用說拿經濟利益引誘其盟國。因此,蘇聯越來越落后,最終以解體收場。
蘇聯在1991年(也是哥倫布第一次遠航探險后的第499年)的解體,終結了一個歷史時代。500年以來,世界的權杖首次沒有駐足歐洲,歐洲也不再是全球競爭的焦點。這一年之后,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是美國,它已名副其實地成為全球體系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