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膾炙

《論語·鄉黨》篇中描述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是一句人們耳熟能詳的話,意思是:飯食越精細越好,魚和肉切得越細越好。

還有一個使用頻率非常高的成語“膾炙人口”,今天已經只具備比喻義了,比喻好的詩文為眾人所稱美。那么,“膾炙”到底是什么東西?

《說文解字》:“膾,細切肉也。”切得細細的肉叫“膾”?!爸耍谌庖病!迸谌饩褪强救?,烤熟的肉叫“炙”。因此,“膾炙”分別指細切的肉和烤熟的肉。

《禮記·曲禮上》篇中規定了詳細的進食之禮:“凡進食之禮,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醯醬處內。蔥渫處末,酒漿處右。以脯修置者,左朐右末。”

“殽(xiáo)”是帶骨頭的熟肉,“胾(zì)”是切成大塊的肉,“醯(xī)”是醋,“蔥渫(yì)”指用來調味的蔥和腌菜,“脯修”指干肉,“朐(qú)”指呈曲狀的干肉。

這段進食的禮儀是:帶骨頭的肉要放在左邊,大塊的純肉要放在右邊。飯食要放在人的左邊,羹湯要放在人的右邊。細切的肉和烤熟的肉要放得遠一點,醋和肉醬要放得近一點。蔥和腌菜之類的佐料要放在醬醋的左邊,酒漿之類的飲品要放在羹湯的右邊。如果陳設干肉,則彎曲的放在左邊,挺直的放在右邊。

各種食物、飲品、佐料放的位置規定得如此細致,古人吃個飯真是繁瑣!當然,正如鄭玄所說,此乃“大夫、士與賓客燕食之禮”,普通老百姓是沒有資格享用的。

《孟子·盡心下》篇中記載了一則關于“膾炙”的有趣故事:“曾皙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父親曾皙和兒子曾參(即曾子)都是孔子的學生,公孫丑則是孟子的學生。羊棗又稱羊矢棗,顧名思義,長得像羊拉的屎。

曾皙喜歡吃羊棗,曾皙死后,他的兒子曾參不忍心再吃羊棗。

公孫丑問老師:“切細的肉、烤熟的肉和羊棗哪個味道更好?”

孟子回答說:“切細的肉和烤熟的肉味道更好!”

公孫丑說:“那么曾參為什么吃切細的肉和烤熟的肉,卻不吃羊棗呢?”

孟子回答說:“切細的肉和烤熟的肉是人人都喜歡的,羊棗卻只有曾皙一個人喜歡吃。就像避諱是避諱名而不避諱姓,姓是人人都有的,而名是一個人獨有的?!?/p>

聽了老師這番深入淺出的解釋,公孫丑恍然大悟,我們也恍然大悟。

孟子所說的“膾炙所同也”,即人人口中都能品嘗出膾炙的美味,但濃縮為“膾炙人口”這一成語,還要后延到五代時期王定保所著《唐摭言》一書。“摭(zhí)”是有選擇地拾取之意,《唐摭言》一書即記載了大量的唐代詩人文士的趣聞軼事。

該書中寫道:“李濤,長沙人也,篇詠甚著,如‘水聲長在耳,山色不離門’,又‘帚地樹留影,拂床琴有聲’,又‘落日長安道,秋槐滿地花’,皆膾炙人口?!庇扇说目诟R甓扔骱玫脑娢娜缤巳硕枷矚g吃的膾炙,以至于今人雖然會熟練地使用這個成語,卻不知“膾炙”為何物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国市| 宽城| 南涧| 渑池县| 饶河县| 康定县| 莱州市| 岳池县| 乌恰县| 通化市| 山东省| 竹溪县| 潼南县| 花垣县| 池州市| 北安市| 霍州市| 阿瓦提县| 历史| 皋兰县| 冷水江市| 孝感市| 安义县| 镶黄旗| 保德县| 彰化县| 大竹县| 喀喇沁旗| 奉贤区| 宁南县| 邵阳市| 满城县| 达州市| 邮箱| 鲁山县| 台北市| 泰和县| 石棉县| 察哈| 巴彦淖尔市| 台湾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