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鳳凰涅 般化身西北

西北聯大分兩次分立:第一次是工、農兩院的分立;第二次是西北大學的“令改”和師范學院、醫學院的分立。然而,這種“分立”,卻又同時伴隨了新的“聯合”。因此。應該辯證地認識西北聯大的這種分分合合,不能簡單地以“好”與“不好”, “解體”與“結束”來判別這種“分”與“合”。其實是,合中有分,分中有合。西南聯大的合中有分、南渡北返和西北聯大的分中有合、扎根西北,同樣精彩,同樣是一曲壯美的歷史樂章。

西工是第一個自西北聯大母體分出并獨立的學院,卻又合入了東北、中原新的高校。1938年7月27日,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陳立夫令:“西北聯合大學工學院與國立東北大學工學院及私立焦作工學院合組為國立西北工學院”。李書田初任籌備主任,賴璉、潘承孝相繼任院長。其地址,教育部初定設于岷縣或天水,但實際上一直以在西北聯大借用的意大利天主教堂之一部做院址,即漢中城固縣東南部的古路壩天主教堂(今城固縣城南20公里處董家營鄉古路壩村)。初設有土木、電機、化工、紡織、機械、礦冶、水利、航空八系,后又增設工業管理系。西工與西大等西北五校關系極為緊密,一度甚至兩校共有一位校長。其中賴璉任西北工學院院長任內,于1942年春至1943年12月,一身兩職,同時兼任西北大學校長。直到1943年底潘承孝繼任西工院長后,教育部始準予他辭去院長兼職。西北工學院前承北平大學工學院,復匯入東北、中原工學高等教育,形成了土木、礦冶、機械、電機、化工、紡織、水利、航空、工業管理,以及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完整高等工程教育體系,從而奠定了西北高等工程教育和工程學術的基礎。

西農是與西工同時自西北聯大母體分出并獨立的學院,卻又合入了北平、陜西新的高校。1938年7月27日,開始籌備由西北聯大農學院、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合組的西北農學院,1939年4月20日教育部宣布撤銷籌委會,正式成立。原西安臨時大學籌備委員、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校長辛樹幟為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西北聯大農學院原院長周建侯教授等為委員。設有農藝學、森林學、農田水利學、畜牧獸醫學和農業化學等六系和農業經濟專修科。1940年增設植物病蟲害系、農業經濟系。1941年增設農業科學研究所農田水利學部。1946年增設農業機械學系和農產制造學系。西農新聯合體的誕生,提升了西北農林高等教育由專科過渡到本科,也使戰時“流亡高校”居有定處,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由此奠定了西北農林高等教育體系。西農在專科學校時即與西安臨大有密切聯系。其一是西安臨大之前,已經與臨大五大前身之一——以北平大學研究機構為基礎創建的北平研究院發生合作關系;其二是,與西安臨時大學和西北聯大也有頻繁的教學與學術交流。

1939年8月8日,國民政府教育部令: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改為國立西北大學。按照《國立西北大學組織規程》,學校“以研究高深學術,陶鑄健全品格,培養專門人才為職責”。賴璉校長補充提出“遠觀周秦漢唐之興盛,環視大西北區域之雄偉,應以恢復舊的光榮,建設新的文化為己任,為最高理想”。初設文學院(中國文學系、外國語文學系、歷史學系)、理學院(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物學系、地質地理學系)、法商學院(法律系、政治系、經濟系、商學系)三院12個系,另有與西工、西農合辦的一個先修班。1944年9月奉教育部令,文學院添設邊政學系。1945年奉教育部令增設教育學系。1946年5月奉教育部令,西醫漢中部分自1946年度起并入西大。8月1日,自聯大分出的西醫正式并入西大,為醫學院。1947年初,報教育部批準,理學院地質地理系分為地質、地理兩系。1947年12月報經教育部批準,原隸屬文學院之邊政系,改屬法商學院。西北大學在陜南由西北聯大改設同樣伴隨了新的“并序連黌”,前后合合分分,并入或分出了30余所大中專學校。它在戰后遷建西安陜源西大原址辦學,標志著京陜兩源的合流,激活了本已奄奄一息的西北大學陜源,形成了“學源于京,地緣于陜”的基本形態,同時也形成了文學、史學、哲學、經濟學、法學、社會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地質學等完整的基礎高等教育體系,奠定了西北高等教育和人文社會科學、基礎自然科學學術的基礎。

西醫于1939年8月8日完成獨立設置,同樣也伴隨了新的聯合。1945年蘭州的西北醫學專科學校并入,并設西北醫學院蘭州分院。1946年8月1日并入西大,并由漢中遷回西安,為國立西北大學醫學院。由此,有了較大發展,使其初具規模。1947年,始下設醫學研究所。1947年11月在西安建成西北大學附設醫院并開診。1949年8月將陜西省立醫學專科學校并入西北大學醫學院。遷回西安后,以西安總醫院為實習基地。西醫保存我國最早的醫學高等教育火種,匯入陜甘醫學教育,奠定了西北醫學高等教育和西北醫學科學的基礎。

西師于1939年8月8日分出獨立,校址仍在漢中城固文廟舊縣學內,與西北大學隔街為鄰,聯合辦學。1944年11月西師全部遷移蘭州,教育部將其城固校址全部贈予西大。1944年城固分院學生全部畢業,宣布撤銷城固分院。1946年7月下旬,教育部電令西師繼續獨立設置。其相繼設有國文、英語、史地、數學、理化、教育、體育、家政8系,及勞作、史地、理化、國語、體育5個專修科,以及師范研究所、附中(由西北聯大高中部改稱)、附小、附中師范部、勞作師資班、優良教師訓練班和先修班等。城固時期的西師與西大,可以說完全處于合而未分的狀態。其文、理、教育和各科學生的宿舍、教室、圖書館、操場都是與西北大學合用,合聘教授。西師為陜南、甘肅地方文化與西北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奠定了西北地區高等師范教育的基礎,同時也是中國首次由“教育學院”規范為“師范學院”并創制辦學規則的五所大學(中央大學、西南聯大、西北聯大、中山大學、浙江大學)之一。

矯正以往中國高等教育區域分布的不平衡性,面向西北均衡展布,服務于西北,建設西北,是國立西北五校最大的共性。國民政府行政院確定“為發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邊省文化起見,擬令該校院(西北聯大)逐漸向西北陜甘一帶移布”。1938年,西安臨大南遷漢中以后,西北聯大徐誦明、陳劍翛二常委赴漢口面謁教育部陳立夫部長匯報工作與請示今后工作時,本有繼續向四川遷移的設想,但陳立夫部長指出:“西北聯合大學系經最高會議通過,尤負西北文化重責,鈞以為非在萬不得已時,總以不離開西北為佳”;他順便還提到入川大學過多,“并無余地容納”。徐誦明也總結指出:“任何學校所在地,均當與文化中心及經濟中心發生迅速聯絡”,亦即應主動融入地方,成為所處地域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擔當起教化一方的責任。這是西北聯大后繼學校——國立西北五校的重要特征之一。

抗戰勝利前后,北平大學永遠留在西北,文理法商主體和綜合屬性被西北大學所繼承。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工學院、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私立焦作工學院遷回原地復員。國立西北五校分別自陜南遷蘭州、西安、咸陽或武功辦學。實際上,這些子體院校的創建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意義,即保存、激活或匯聚了更多的地方高等教育的“小江”“小河”,這既保存了我國最早的綜合性高等教育和最強的工科,以及礦冶高等教育、師范高等教育、女子師范教育、醫學高等教育、農學高等教育的火種,借西北聯大之“殼”得以保存和延續,同時也在國土面積占全國1/3、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1/3、古代四大文化(中原文化、古希臘文化、美索不達米亞文化和印度文化)、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語系(阿爾泰語系、印歐語系和漢藏語系)交錯的西北地區創建了現代高等教育體系。其意義遠比在平津滬沿鐵路線或大江流域“重床迭屋”式建大學的意義深遠得多。東南與西北風氣懸殊,風霜之苦,跋涉之艱,與鞍馬之馳驟,食麥飲酥之淡泊,皆西北之所長。民國初年的陜源西北大學創設會會長張鳳翙就認為:交通便利之省份,設立大學尚可緩圖,若西北則地方如此遼闊,關系如此重大,人才如此缺乏,求根本之解決,必賴大學之發生。這關乎于現時之建設、關系于將來之建設、關系于外部之防御。看來,在西北創建現代高等教育,是百年來數代有識之士的夢想,而正是西北聯大的“并序連黌”、扎根西北,實現了這一百年夢想,從而奠定了21世紀西部大開發的一支重要的文明根基。

西北聯大及其后繼院校在高等教育上獲得極大成功,做出重大貢獻:

其一是形成了南鄭區、昆明區、四川區三大戰時高等教育基地,實現了從“點線大學”向“面的大學”的轉折,而且形成了“尤負西北文化重責”“要負起開發西北教育的使命”;形成西大“恢復歷史的光榮,創建新興的文化”, “成為名副其實的西北最高學府”的思想;西師“負起西北中等學校師資訓練之重大使命”的思想;西工“奠立西北工程教育之基礎”的思想;西農負起“領導西北農業建設之責任”, “成為全國最完善之農業學府”的思想;西醫“以培植醫學專才,發展西北衛生事業,促進民族健康為職志”的思想等。由此,漸成一種戰略責任與使命,在教化一方、為西北地方文化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實踐中發生了重要影響。

其二是,形成了融匯世界教育辦學的寬廣視野,提出:“當本‘天下一家’與‘世界大同’之理想,努力爭取人類的互助合作與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為世界和平計,為將來大同計”, “教育家的眼界”“不能不注射于世界教育”; “未敢以自滿,且以世界學術進步之速,時以落后為懼”, “俾漸漸走入世界學術之林,肩負挽救國家之重責”; “世界各主要國家的不同教育思想“可以充作吾人參考資料及研究方法”; “研究東西學術,融匯現世界之思想”為建國先決條件的思想,等等。而且,黃文弼在推動中西歷史考古學融匯、黃國璋在推動中國古地理學與世界新地理學的融匯、黎錦熙在面向世界科學的新趨勢,推動“地志歷史化”和“歷史地志化”方面,作了與世界學術融匯的有益嘗試,各個后繼院校也有著豐富的國際學術交流實踐,是為其重要辦學成就之一,至今仍有其重大借鑒意義。

其三是開創我國西北新學制,存續中華民族文脈的根基,奠定近現代西北高等教育格局;形成705名教授、副教授和2 169名教職員的師資隊伍,奠定了我國西北高等教育的師資基礎;培養9 015名文理工農醫師范各科學生,為西部大開發奠定人力資源基礎;向抗日前線輸送400余名高學歷青年遠征軍戰士;首創我國高等教育訓導制,發展導師制;五校首批實施我國第一個《師范學院規程并辦法》,并成為我國六大師范區中地域范圍最大的師范區;開辦我國最早的師范研究機構與研究生教育;創立我國最早的兩個考古學學科之一;創辦我國最早的兩個邊政學系之一;開展我國北方最早的電化教育;第一次提出中國申辦奧運會;贏得我國第一個國際籃球比賽冠軍;贏得第一個遠東運動會長跑冠軍;等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陵县| 江门市| 晋城| 天水市| 永丰县| 丹巴县| 祁连县| 怀柔区| 新竹市| 金秀| 藁城市| 肃南| 台南市| 清涧县| 桑日县| 韩城市| 清镇市| 沙坪坝区| 米易县| 景泰县| 四会市| 抚远县| 辉县市| 弋阳县| 望奎县| 阜平县| 若尔盖县| 胶南市| 探索| 安阳县| 台北市| 安阳县| 民丰县| 辽宁省| 荥阳市| 禄丰县| 巴彦淖尔市| 依兰县| 马山县| 云霄县| 成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