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絕漠拓荒的學術貢獻

西北聯大及其后繼院校在人文社科學術與科學技術學術方面也獲得極大成就。

其一是在人文社科領域:沈志遠的譯著《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對毛澤東寫作《實踐論》和《矛盾論》產生重要影響,完成第一部馬克思主義哲學辭典,完成了介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第一部著作《新經濟學大綱》,并傳承和光大了自北平大學法商學院陳豹隱、侯外廬首譯《資本論》、李達著《辯證法唯物論教程》《社會學大綱》以來的傳統,成為俄文教育首善學府和馬克思主義傳播源之一;汪奠基最早介紹數理邏輯的著作和完成第一部中國邏輯思想通史;黎錦熙第一次科學、系統地揭示了我國白話文內在的語言規律,提出“言文一致”“拼音絕非文字”的國語統一原則,確定以北京音為國語標準,創制注音符號草體、設計注音漢字銅模、持續推進注音—拼音的正確發展,創制注音符號草體,并參加審音工作,創立“明三術,立兩標,廣四用,破四障”的民國新方志理論,首開戰時人文學科服務地方文化建設的先河;對漢博望侯張騫墓的首次科學發掘與維護和西北考古事業的肇始,引發民國時期絲路研究的熱潮;陸懋德完成我國第一部《史學方法大綱》并形成中國近代九大歷史研究法之一;蕭一山完成中國第一部《清代通史》,繼承和發展了“新史學”流派;黃文弼提出和踐行“三重證據法”,完成我國第一部符合現代考古學體例的考古報告,開辟我國西北考古和科學考古;王子云首先建議教育部設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發起我國現代美術運動,完成第一部《中國雕塑藝術史》,開創我國藝術考古事業;羅章龍完成第一部以“國民經濟史”命名的通史性經濟史學著作,取得經濟史學研究方法的重要理論成果;等等。

其二是在自然科學領域:哥廷根學派的中國傳人、我國抽象代數第一人曾炯以其“曾定理”“曾層次”將我國抽象代數推進到國際最前沿;傅種孫首次引入并詳介幾何公理,創造性地用現代數學方法研究中國古算;張伯聲創立被公認為我國五大地質構造學派之一的地殼波浪狀鑲嵌構造學說,發現了“嵩陽運動”界面,發現了“黃土線”現象,為黃土“水積說”提供了有力的佐證;閻隆飛在植物葉綠體中發現碳酸酐酶,被美國宇航局引用并應用于宇航艙中以維持氣體平衡,在世界上首先發現高等植物收縮蛋白,成為國際高等植物細胞骨架研究的里程碑;周堯對昆蟲高級階元類群進行了重新劃分,建立23個新亞目、45個新總科和2個新科,發現420多個新種與26個新屬,創建我國第一家和全球最大的昆蟲博物館,完成最完善的中國蝶類志;李賦京專攻血吸蟲的中間宿主釘螺研究,在安徽發現的釘螺新種被命名為“李氏安徽釘螺”;田在藝歷任大慶油田地質調查處處長兼總地質師和勘探指揮部副指揮兼總地質師,是大慶油田的重要發現人之一;虞宏正專注于膠體化學和物理化學研究,結合西北地區特點開展土壤改良研究,開創土壤熱力學,曾獲13項國家獎勵和45項省部級獎勵;魏壽昆開展鋼鐵脫硫、鋼液脫磷、選擇性氧化、固體電解質電池定氧和冶金熱力學應用等研究,首次提出轉化溫度概念及活度理論,奠定中國冶金物理化學基礎;汪堃仁發現了迷走神經與垂體后葉反射的關系,以組織化學方法研究胃、胰細胞的機能定位,開拓組織化學;黃國璋先后擔任7所大學的地理系主任,是擔任地理系主任時間最長、創辦大學地理系最多的人,開拓與奠基中國近代地理學。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西北聯大工學院講座教授李儼是中國科學史學科的開拓者之一,對中國古代數學史作了大量研究;石聲漢是中國農史學科奠基人之一,致力于中國古代農業科學技術研究;從西北醫學院和國立西北大學醫學院走出了李經緯、趙石麟、張學文等三位著名的醫史學家;李約瑟三次到訪西北大學,提升了其科學史研究的國際化程度,促成了今日西北科學史研究的繁榮。其中,特別是傅角今任方域司司長期間,明確南海領土范圍最南應至曾母灘,并主持印制《南海諸島位置圖》,用十一段國界線圈定了南海海域范圍,恢復了我國版圖輪廓南北長于東西的本來面目,成為如今中國堅持的南海主權九段線的來源。1946年10月23日,鄭資約與助手曹昭孟及西北大學地理系4位學生登上太平艦,代表我國接收南海諸島,至1947年12月26日完成工作,經兩月余,行程2 000海里;完成《南海諸島地理志略》,奠定了南海諸島統一名稱的基礎,完整標繪了諸島地圖。

其三是在工程技術領域:吳自良帶領團隊經3年研制出鈾生產關鍵部件“甲種分離膜”,使中國成為除美、英、蘇外第4個獨立掌握濃縮鈾生產技術的國家,打破了核壟斷;李恒德在國際上最早進行鈹單晶塑性形變研究,發現了鈹的脆性機制和本質,對核反應堆用鑄管軋制工藝和氫化物分布關系、核燃料微芯試制等做出巨大貢獻;師昌緒研發出中國第一個鐵基高溫合金,領導開發中國第一代空心氣冷鑄造鎳基高溫合金渦輪葉片,開拓材料腐蝕領域;高景德參與開辟電力系統線性與非線性最優控制研究領域,創造性地研究了串聯電容引起交流電動機自激問題;傅恒志作為當時鑄造學科唯一的留蘇研究生,在留學期間即研發出新型高溫合金,填補國際空白并獲蘇聯專利,創建了國內唯一的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培養出中國第一位鑄造工程博士;李儀祉把國外技術與我國古代經驗相結合,首次提出黃河綜合治理學說,以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運、灌溉、水電兼顧為治水指導思想,主持建設“八惠渠”,受益農田在1948年即達到330萬畝(22萬公頃),是民國時期全國最大的模范灌溉區;李書田長校9所,是中國近代水利科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水工試驗所和首批水利專業,開研究生教育之先河,為美國土木工程學會終身會員,是該會100多年歷史上第61位獲此殊榮者;曹楚生20世紀60年代主持設計的鹽鍋峽水電站是黃河上第一座水電站,70年代設計的碧口大壩是我國第一座大型碾壓式堆石壩,80年代在潘家口工程中首次采用帶寬尾墩溢留壩并建成我國第一座大型混合式蓄能電站;陳秉聰首次提出將“畸變模型理論”應用于松軟地面,提出“半步行理論”“仿生步行與仿生脫附理論”,使仿生步行機械和脫附技術進入工程化實用階段;劉廣志豎起新中國第一部地質鉆塔,用3個月時間鉆成一口500米深的鉆孔,向建國獻禮;葉培大設計安裝了我國第一部杜黑特線路100千瓦大功率廣播發射機,設計安裝了天安門廣場的廣播系統,奠基我國微波、光纖通信與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周志宏帶領同事完成了錢塘江大橋橋梁橋座的鑄造和加工任務,研制出中國最早的大型鑄鍛件;史紹熙研發出我國第一臺轉速為3 000 r/min以上的高速柴油機和第一臺兩級自由活塞式發動機壓氣機;靳樹梁開拓釩鈦磁鐵礦高爐冶煉新工藝,首創“高風溫、高堿度、適宜高爐溫、低渣量”冶煉方法;高為炳首創變結構控制系統設計的“趨近律”方法(又稱“高為炳方法”),出版我國第一部《變結構控制理論基礎》;關紹宗是礦山通風與安全技術學科的創始人之一,組建了國內第一座礦山通風實習實驗室;朱寶鏞創建我國第一個食品工業系、第一個發酵專業,招收我國第一個發酵工學碩士生,第一個提出用大米與玉米代替部分麥芽釀造啤酒,等等。

其四是在農業技術領域:趙洪璋以“碧螞1號”“豐產3號”和“矮豐3號”推動小麥育種連上三級臺階,創我國一個品種年種植面積的最高紀錄,“碧螞1號”使畝產從100多公斤提高到200多公斤,15年間累計增產155億公斤,被毛澤東盛贊道“‘碧螞1號’救了大半個新中國”;涂治推翻西方“北緯45度地區不能植棉”的論斷,首先引入草田輪作制,成功地將中國棉區向北推移并獲得大豐產,單產籽棉201公斤,最高畝產674.5公斤,創全國最高紀錄;李振岐系統研究小麥抗條銹性喪失規律,發現隴南“越夏易變區”,為解決小麥病害問題提供了有力依據,主編我國第一部《植物免疫學》,建立西北第一個植物病理專業學科點和植物病理研究所;王綬育成“金大332”大豆、“王氏大麥”(美國定名)等優良品種,是我國育種學和生物統計學的奠基人之一;孔憲武在小五臺山上采集到忍冬科新種,經專家鑒定,用拉丁文作了準確記述并用英文發表,命名為“孔氏忍冬”(Loni cera Kun-geana K·S·Hao),為世界植物學界公認;汪厥明以其《圃場試驗誤差及其估計理論》詳論農業試驗技術基礎理論,開我國試驗研究應用統計之先河,創立中國生物統計學;劉慎諤在1936年主持成立西北最早的植物研究機構——西北植物調查所,籌建武功植物園,并收集4 500余號標本,開拓歷史植物地理學與森林生態學,并將現代科學研究體制植入西北高等教育;林镕開拓菌物學和真菌學研究,并發現了菊科新屬——重羽菊屬,描述和探討了近千種中國菊科植物,奠基中國菊科、旋花科和龍膽科植物系統分類;侯光炯提出土壤肥力生物勢力學理論,開拓自然免耕技術,實現橡膠種植北移的世界性突破;虞宏正開創土壤熱力學,創建中國科學院生物土壤研究所;于天仁創建國際上第一個電化學研究室,并創立土壤電化學分支;周堯提出時空統一的進化分類與歧序分類理論,完成最完善的中國蝶類志,創建我國第一家和全球最大的昆蟲博物館;薛愚是我國較早研究中草藥化學成分和發掘整理中藥的開拓者之一;沈學年是農藝學系早期創建者之一,中國耕作學創始人之一;沙玉清是我國農田水利學科的創始人,著有我國第一本《農田水利學》;盛彤笙創立了我國第一所獸醫學院,組織了我國西部歷史上第一次畜牧獸醫的實地考察,開創獸醫學;等等。

其五是在醫學領域:徐誦明于1919年在北京醫學專門學校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病理學教研室,沖破迷信觀念,力主尸體解剖,翻譯了一批病理學專著并主持審定病理學中文名詞,奠定我國病理學基礎,李佩琳、毛鴻志、馬馥庭繼承了徐誦明的研究,在開拓西北病理學研究和教育方面卓有成就;蹇先器于1920年創立皮膚花柳科并任主任,診治梅毒7 962例,成為李洪迥編著《梅毒學》的臨床基礎,劉蔚同繼承蹇先器的研究,與其共同奠基中國西醫皮膚性病學;徐佐夏最早研究海洋藥物河豚毒,主持研制“血壓立定片”“抗哮喘片”等10多種新藥和“蘇木對人體各系統的作用”等研究,發展了藥理學高等教育;林幾招收法醫學研究生,創辦《法醫月刊》,建立法醫學研究會,創立我國現代法醫學;顏守民1929年創建我國第一個現代兒科學教研室、兒科門診,建立兒科病房,成為我國現代西醫兒科學創建的標志;侯宗濂致力于探究針刺鎮痛原理,把針刺穴位的生理功能與結構統一起來進行系統研究,論證了不同穴位的針感感受器和針感傳入纖維,開辟針感生理學新領域;張同和推行蘇聯組織療法、封閉療法、休克綜合療法等,推動我國外科向專業化方向發展,是我國西醫外科事業的開拓者之一,為西北地區培養了第一代外科專家;李賦京是我國最早研究釘螺的專家之一,1936年在安徽發現一個釘螺新種;尚天裕首創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摸索出一套以手法復位、小夾板局部外固定和患者主動功能鍛煉為主要內容的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新方法,成為當時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的療法;湯澤光與他人合作報告我國首例“頻繁陣發性心停跳性癲癇”,在國內首次診斷罕見的脊髓腫瘤,首先發現并證實“出血性黃疸病”病原為鉤端螺旋體;毛鴻志1942年實施陜西第一例臨床法醫學尸檢,首倡我國防癌立法;嚴鏡清首倡我國遺體捐獻, 93歲時寫下捐獻遺囑,最終將遺體捐獻給首都醫科大學;謝景奎發現大劑量維生素C靜脈注射可治療克山病心源性休克,提出“水土病因說”,奠定地方病防治的全國領先地位,王世臣繼承其研究使全國急性克山病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等等。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殷培璞教授,從國立西北大學醫學院畢業后,即參加解放戰爭渡江戰役救治大批解放軍傷員,復領導大骨節病研究,選定駐地最偏僻、發病最高、村民居住最分散的崔木鄉楊家堡村作為工作基地,老兩口自己起灶做飯,下溝挑水,挨家挨戶進行調查,行程數萬公里,治療患者萬余例,所創編的系統的大骨節病矯形手術治療法,完成晚期患者手術1 000余例,三年間大骨節病患病率下降了33.84%,由衛生部在全國推廣,最后在他去世后,連自己的骨灰也安葬于他傾盡心血的病區。

如此巨大的學術貢獻,產生于日機的轟炸之下,產生于輾轉數千里大遷徙的途中,產生在泥巴茅草屋和破廟舊祠的教室之中,產生在風餐露宿的大漠駝背之上,產生于那些衣服肘部磨得發亮、袖口、下擺“無邊無疆”、過著“活蒸螃蟹”般生活的教授們之中,產生于“水煮白菜一口沙”“長袖變短袖、長褲變短褲”“晝夜燈火無眠”的近萬名優秀學子之中。

截至2018年底從相關10所高校師生中走出195名學部委員、兩院院士,在人文與科學領域成就70余項重大發現,成為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史上最絢麗奪目的篇章之一。

學界對此逐漸達成共識: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宗興認為,西北聯大在延續和發展中國高等教育上,發揮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在開發西北和鞏固抗戰后方上,發揮了拯危救困的重要作用,今天,中國高校推進“雙一流”建設,西北聯大仍有它的精神價值和啟示意義;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原會長周遠清先生認為,缺少了西北聯大的歷史,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史就是一部不完整的歷史;《光明日報》總編輯何東平強調,西北聯大取得了巨大的辦學成就,形成了獨特的辦學精神,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中具有特殊地位,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世界一流大學的創建和大學優秀文化傳統的弘揚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張豈之先生認為,西北聯大與其后繼院校取得了巨大的辦學成就,將現代高等教育制度和理念向西北和向西南推進了數千公里,開創我國西北新學制,存續中華民族文脈的根基,奠定近現代西北高等教育格局,為西部大開發奠定人力資源基礎,大大推進了西部社會的現代化;潘懋元先生認為,西北聯大“公誠勤樸”等統一的優良校風,與組成西北聯大的原平津院校的光榮傳統一脈相承,表達了西北聯大公而忘私、興學報國的高遠追求;顧明遠先生回顧了西北聯大的歷史及其在中國教育發展史上的重要作用,結合自身經歷闡述了北京師范大學與西北地區尤其是西北師范大學的歷史淵源和深厚感情,認為西北聯大的師生具有遠大理想信念,匯聚了一批德才兼備的名師,同時具有艱苦奮斗團結合作的校風。在“雙一流”建設的新長征中,我們要繼續學習發揚西北聯大師生的理想信念和勤樸的精神。

這就是西北聯大的歷史梗概及其歷史意義和現實的意義,也是這本簡史的大致脈絡。

歷史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但它從來不是創新的反義詞。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里,我們可以更智慧地利用現在的、過去的知識,創造出新的價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鲁木齐市| 宁安市| 新平| 合阳县| 西乌| 关岭| 电白县| 太原市| 五莲县| 西藏| 安康市| 阜平县| 高清| 定远县| 商水县| 盐边县| 西丰县| 万年县| 平邑县| 拉孜县| 石渠县| 中西区| 昆明市| 满洲里市| 德令哈市| 庆云县| 陵川县| 克什克腾旗| 兰西县| 新余市| 刚察县| 仙桃市| 宜城市| 越西县| 咸丰县| 泉州市| 丰都县| 平山县| 芜湖县| 霍山县| 玉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