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織田信長
- 代路
- 2934字
- 2021-06-21 16:48:42
第4章 尾張的大傻瓜
為了統治不斷擴大的領地,織田信秀的居城一移再移。天文八年(1539),織田信秀以那古野城旁邊的古渡城為居城,到了天文十七年(1548)年,又建筑末森城并移住該地。
織田信秀的原配正室是主家清洲城主織田達勝之女,后來由于與達勝的沖突,信秀便與正室離婚,又娶了弟弟織田信康的家臣、尾張海東郡豪族土田下總守之女為妻,這位繼室被后世稱為土田御前。土田御前與信秀生下了四男一女:信長、信行、秀孝、信包以及市公主。另外信秀還與多位側室生下信廣、信時、信治、信興、秀成、長益、長利、犬公主等子女。
天文三年(1534)五月十二日,在尾張勝幡城,土田御前生下了織田信秀的嫡子,這個孩子的幼名叫吉法師。盡管信秀之前已與側室生下一個庶長子織田信廣,但吉法師作為正室所生的嫡子,注定將成為織田信秀的繼承人。
出于對孩子的重視,織田信秀先是將家臣池田恒利的妻子安排為吉法師的乳母,這個乳母有一個兒子名為池田恒興,由此也就成了吉法師的乳兄弟。第二年,信秀又將那座今川氏親安置幼子的城池那古野城送給吉法師作居城,同時給2歲的吉法師安排了四位家老料理城中的政務,按其身份上下依次是:林秀貞、平手中務丞政秀、青山與三右衛門信昌、內藤勝介。
在孩童之時,織田信秀便賜給吉法師居城,并為他配備重臣,可以說是為了把兒子培養成一個天生的統治者與領袖而煞費苦心。而夫人土田御前也對吉法師寄予厚望,特地安排平手政秀成為吉法師的傳役,也既是老師又兼輔佐人。平手政秀除了身為信秀的重臣之外,同時也精通茶道與和歌,是織田家中第一淵博的文化人。天文二年(1533)京都的公卿山科言繼訪問尾張時,對平手政秀的學識大為嘆賞。另外,政秀還精通各種武家與公家之禮儀,曾作為織田信秀的外交官與京都的朝廷進行交涉,進獻過天皇居的修理費用。織田家并非信濃小笠原、甲斐武田那種弓馬禮儀世代相傳的武家之名門,但還是為吉法師配備了尾張國內最優秀的老師,家中上下對他的期盼可想而知。
天文十五年(1546),織田信秀的居城古渡城中,時年13歲的吉法師由林秀貞與平手政秀服侍,在家中眾人的關注之下元服行成年之禮,此后他的正式名字為織田三郎信長。第二年,織田信秀進攻三河時,信長被安排為大將,在三河國的吉良大濱放火,又在外野營了一晚便匆匆回陣,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初陣。

織田信長初陣圖

織田家的“木瓜”家紋
到了十六七歲的時候,織田信長的行事卻逐漸讓人感到大為不可思議:從三月到九月之間,信長時常不顧水溫跳到河里游泳;又不分身份尊卑,成天與鄉間農民的孩子嬉鬧到一起,拿著竹槍打來打去;田地中的瓜果、店鋪里的糕餅,只要肚子一餓取來便吃,從來不問主人也不給報酬;更讓人側目的是,一年到頭信長的裝扮幾乎都像一個瘋子一般:每天頭發亂成一團、胡亂穿一件小袖袒出半邊臂膀、腰中扎著一些彩色的布袋,拿著竹刀、騎著馬在街市里橫沖直撞。那古野城下街町里的人們,每天早晚兩次,只要聽到織田信長的馬蹄聲,就得趕緊讓到大路的兩旁以免被撞傷。
以上的種種行為,在崇尚質樸剛健、嚴正守禮的武士之家看來,都是輕浮而沒有廉恥的。特別是織田家這種武門中的后起之秀,由于興起得過于迅猛,為了能在世人的眼中與鐮倉、室町開幕以來的名門并列,家中之人心目中的領導者,是那種保守穩健、嚴守禮儀、有古代武士之風的大將。但是織田信長成年后的形儀舉動,卻與眾人的憧憬格格不入。家老林秀貞、平手政秀等重臣,不約而同都對信長感到失望,而母親土田御前也開始嫌棄信長,轉而疼愛信長的弟弟、品行方正的織田信行。由于織田家的家紋為“木瓜紋”,尾張的百姓們便以此借喻,將信長稱作“尾張的大傻瓜”,信長的頑劣之名由此也傳遍了鄰國。
在室町幕府開創的年代里,曾涌現出一批守護大名如佐佐木道譽、土岐賴康等,作為元勛為幕府的開創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些在時代中呼風喚雨的成功者,為了顯示自己與一般人的不同,也做出過一些讓世人側目的異行:如佐佐木道譽大鬧佛都比睿山、土岐賴康撞翻天皇的牛車等。在當時這樣一群人被稱作“婆娑羅大名”,即行為怪異的諸侯。戰亂減少之后,室町幕府的統治走向穩定,各國的諸侯漸漸趨向于謹慎守成,像“婆娑羅大名”這類人便幾乎絕跡了。后來織田信長的種種舉動,正是這種風格的再現。雖然當時織田家內人都無法理解,但是在亂世時代,具有婆娑羅風格的人,敢于打破一切常規理念,往往會引導家族實現飛躍。或許織田信秀也明白這一點,所以無論是土田御前還是重臣們的投訴,信秀都一笑置之。
在織田信長的奇裝異行背后,也隱藏著他好武愛學的一面:通過游泳與策馬到野外放鷹狩獵,信長鍛煉出了強健的體魄;整日在鄉間田下與農民們接觸,讓他更深入地了解到尾張的國情民情。此外信長還師從市川大介學習弓術、向平田三位學習兵法,并向尾張北部的盜賊頭領橋本一巴學習并掌握了新武器“鐵炮”(火繩槍)的使用方法。
雖然日本早期也應用過中國制的土制火器,但其射程、精度卻遠不如西洋的火器,所以對戰爭的影響微乎其微。西洋鐵炮傳入日本的時間為天文十二年(1543),那一年有一艘中國船遭遇大風而在九州島大隅國的種子島拋錨。船主是一個名叫“五峰”的中國儒生。后來的記載表明,“五峰”就是明朝時期中國最大的海盜及走私商團首領王直。
經過當地小地主西村織部的引薦,種子島的島主種子島惠時、時堯父子接見了王直與船員。當時船上還有兩名葡萄牙商人,他們向種子島惠時展示了手中的新式武器“鐵炮”的威力。種子島惠時在震撼之余,敏銳地感覺到了這種武器的軍事價值,當即便花黃金2000兩從葡萄牙人手中買下了兩支鐵炮,并交給島上的鐵匠八板金兵衛清定去拆解復制。然而八板復制出了大部分的零件,卻始終無法制出槍膛里的螺釘。當他找葡萄牙人請教時,葡萄牙人卻要娶金兵衛美貌的女兒為妻才肯告知螺釘的制法。最后金兵衛不得不忍痛將自己17歲的女兒若狹交給葡萄牙人,由此得到完整的工藝圖,終于將鐵炮復制成功。
鐵炮復制成功之后,以種子島為起點,這種新式武器與用法開始向全日本緩慢傳播。
紀伊國的僧人同時也是大領主津田監物丞算長從種子島時堯處獲贈了一支鐵炮,而后帶回老家紀伊,并成功復制。從此津田算長的大本營紀伊根來寺成為日本一大鐵炮產地。

種子島上的“鐵炮傳來記功碑”
另外當時日本國內最大的港口堺町有一名商人名為橘屋又三郎,也慕名到種子島造訪八板清定,并花重金學得了鐵炮的制作方法,他回到堺町之后開始了鐵炮的量產。
不久,京都的將軍足利義晴也得知了鐵炮這一新事物的存在,于是命令管領細川晴元尋訪各地的知名鐵匠研究鐵炮技術,其中近江國國友村的鐵匠國友善兵衛率先仿制成功,國友村由此也成為日本中部最重要的鐵炮產地之一。
但是由于鐵炮的制作工藝復雜,對鐵砂的品質要求極高,加上傳入日本時的昂貴代價,使得其售價十分高昂,一般的諸侯只是將它作為寶物收藏,而很少大量應用到戰場上。
橋本一巴是尾張與美濃國界上的豪族“川并眾”中的一員,除了在長良川及其支流上打劫之外,同時做一些水運與貿易,在貿易的往來中結識了堺町的商人并學得了鐵炮的用法。而織田信長聽說橋本一巴精通一種新武器,立刻大剌剌地跑到對方的家中觀賞,看過橋本的演練之后,信長感到如果將這種武器應用到戰爭中,會給戰局帶來無數種改變的可能,于是便請求他教授鐵炮的用法。但是這在重臣們看來,不過又是信長的一種獵奇舉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