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答問《鐵市長》
- 和谷文集(卷十三 文論)
- 和谷
- 2365字
- 2021-04-23 10:12:15
那天中午我剛端住飯碗,又有人敲門。來客是鄭定于老師。他從胳肢窩里抽出兩盤錄像帶放在桌上,高興地說,《鐵》劇終于弄完了,你看看。之后,我便坐在攝影師的客廳里看張鐵民和李默然,看我親切的城市和熟識的故事,看機位和蒙太奇,看畫面氛圍和流動渦旋的情緒。導演在客廳一旁尋找音樂旋律的契機,日本人寫的黃河交響樂神秘地奔涌著,搭不搭調地作為眼前畫面的陪襯和補充。當初在我拙笨的筆下艱難行走的故事,轉換成畫面的符號的時候,使我感到了熟識中的陌生與新鮮。有幾場戲使我為劇中的主人公或沉郁或感奮,以致潮濕了眼睛。從表演藝術家李默然的神態氣質中,我似乎感到了張鐵民的復活??上卟幌缕聊粊恚c我重溫燃煙侃談的憶念。他如果走下屏幕,我卻清醒我握住的是李默然的手。作為紀實性的多集電視劇,似乎是再現重現一個過去了的人物的故事,這話沒錯??墒?,一個真實的人物故事一旦變成文字尤其是畫面之后,“真實”二字的前面便得加上“藝術”二字。藝術的真實來源于生活,卻也離不開虛構,而虛構則基于真實,總而言之它是真的。這話說得甚妙。我是想,在強調再現真實生活時表現當在其中,值得看重的是蘊藏于真實人物故事中的生活的本質。有人也許從貌相上說,李默然有點像張鐵民。我覺得,從形象上說,他是鐵市長。作為一種藝術勞動的參與者,我當為之慰藉。
六年前的那個雨雪交加的深秋,我是那么單純而冒昧地去采訪辭去市長職務的病中的張鐵民。他身患絕癥,臨近生命的終點,卻那么坦蕩達觀,肯與我侃談他當市長的苦衷和如煙如夢的往事以及人生的命運。我不僅僅是被一個采訪對象的故事所感動,更是被一種巨大的人格力量所融化。這是一個老共產黨人的故事,是一個人與一座城市的故事。它惹人情懷,令人感奮。它雄渾,壯美,凝重,憂郁。它是以古城墻和余暉作背景的一棵燃燒的楓樹,是經霜的如焰如綃的一枚落葉,是一匹踏遍歷程后沉靜地注目于遠天的老馬。古都市同秋天一起老了,它是從古都之秋的背上滾落的一顆成熟的果子。這種詩情,是我從張鐵民的眸子里從他的咆哮聲中從病理單上從他蹣跚的步子和微微駝背的肩頭聳動的瞬間感受到的,更是從眾口皆碑中領悟到的。人們稱頌鐵市長,是在贊美和呼喚一種精神。街談巷議的逸聞趣事中不免真假參差,有社會性民間文學的編織成分,正是出自一種理想和希望。當然,非議也是少不了的。這很正常。《延河》編輯部約請我寫張鐵民時,一起掂量過這個人物的分量和意義,同時也琢磨過它的難度。好在我以激奮和勇氣戰勝了顧慮,好在許多出自正義的鼓勵,好在一些我所尊敬的人們的支持和爭取,五萬字的報告文學《市長張鐵民》得以問世并在全國獲獎。令人慰藉的是張鐵民在臨終的病床上看到了發表的拙文,他會怎么想呢?他校閱過文稿,向我提出過修改意見,那么慎重,刪去了文中的溢美之詞。文章發了,他也許看得很淡。輕視于功名利祿,本是他的秉性。之后他去了,我夾雜在簇擁的人群中淚眼送別,看著他的靈魂在裊裊青煙中升入天空。續篇《鐵市長之死》作了一周年忌日的祭文。
關于“鐵市長”的前后兩篇報告文學的采寫過程,使我的精神受到了深刻的觸動。審查和發表以及編拍成電視劇的過程,則從另外一個角度給我增長了不少見識。其實,兩種過程是有機聯系的。在歷史變革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在其中生活著,有喜怒哀樂,有悲歡離合,所發生的故事千千萬萬,奇奇怪怪,“鐵市長”的故事不過是其中的一個。老百姓為這樣的“父母官”而叫好,為這樣的共產黨人而叫好。人們希冀于好的黨風好的民風,渴望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真誠,呼喚奉獻和愛,珍惜每一個好日子。崇高與卑微,美與丑,善良與邪惡,率真與虛假,其間所構成的矛盾則是個永遠的命題。“鐵市長”是一個領導干部的形象,同時是一個普通人的形象。他生活著,工作著,在他所生存的時間和空間里,可以體悟到一些社會狀態和人生價值意義上的味道。作為文字的報告文學中的張鐵民是全景式的,屏幕形象的“鐵市長”則是截取了一個橫斷面從枝干的年輪窺其全貌的,從表現形式上我想是各有各的長處和短處,但它們都不僅是在具體記述某一個所謂好人。至于文章內外,電視劇內外,可以說故事中有故事,我且將其看作一個流動環繞交錯紛紜的生活大舞臺罷了。生活著,同時體察于藝術勞作的妙趣,如此而已。
由文字而畫面,卻也是形式上的再創作。我作為原著和編劇,在其中所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眾多此劇的參與者,所費的心血和勞動值得贊嘆。五易其稿,歷時三載,三換人馬,實屬艱難。真人真事類的電視劇,從紀實性的效應上是不錯的,但要處理得恰如其分卻也很是棘手。如同原報告文學,此劇回避了主人公周圍的一些主要人物關系的拓展,重在反映其與群眾的關系和家庭矛盾沖突上。事件是零碎的,以人物貫穿起來,也可以說是散文式的散點透視。盡管如此,也不難揣摩出“鐵市長”周圍的情狀。此劇不是傳記片,時間跨度僅三四年,景地也未出西安這座城市?;旧弦詫嵕芭臄z,貼近生活原型,又不完全拘泥于真實,在符合藝術真實和人物本質的前提下將事件情節以至細節做了相應的移位處理。不追求戲劇性,卻也企圖處理得有戲,有味道。所以,希望知道張鐵民底細的人們不必去深究具體的事實,多多給予寬恕。也許隨便在街頭拉住一個西安人,他也會講出一段關于“鐵市長”的佳話。所以,每一個居住在這座城市的人或者更多的人都有權威來評說此劇的得失。要緊的是它屬于一種精神一種人格力量的反映,而絕不單單是某一個人。特定的歷史階段和人物所置身的空間,本來就蘊含了一種形式上的意味。古都市,深秋,落日,和一位老人,其情調是有韻致的。而新與舊,日出日落,四季輪回,老人和孩子,生與死,其間的新陳代謝是這個世界的原理。千年帝王之都,有這樣一段一個人與這座城市的故事,會說明什么呢?此劇顯然有不少的缺憾和毛病,但我想,它畢竟是一個真誠坦率的產物。仁智之見,是在觀眾。
《電視劇》 199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