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縱橫心法:鬼谷子的權(quán)謀與韜略
- 曹勝高
- 5404字
- 2021-12-31 13:27:22
四、以心兼聽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要聽到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要擇善而從,才能做出合理的決策。那么聽取建議、吸收意見的最高明的做法是什么呢?這些做法又該如何實施呢?
《鬼谷子·符言》第三條講了“聽之術(shù)”:
“勿堅而拒之。”許之則防守,拒之則閉塞。高山仰之可極,深淵度之可測;神明之聽術(shù)正靜,其莫之極。右主聽。
這段話中的“聽”,流傳的《鬼谷子》版本寫作“德”,東晉陶弘景作注時說“崇德之術(shù)”如何如何,其實這里應(yīng)該是“聽”,“聽”的繁體字是“聽”。為什么這么說呢?
一是《管子·九守》明確說的是“聽之術(shù)”,我們前面講過,《管子·九守》與《鬼谷子·符言》的內(nèi)容一致,字句稍有不同。
二是《六韜·文韜·大禮》中講君臣如何相處時,文王明確問:“主聽如何?”姜太公回答了一段話,跟這段話字句基本一致。
三是在討論治國理政的語境中,“聽”,不是簡單的“聽到”,而是“聽政”,即《周易·系辭》中所說的:“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聽天下,是“治理天下”。主聽,就是要采用什么樣的做法來處理政事。
四是劉向《說苑·政理》記載了一個故事,說孔子的弟子宓子賤要去“單”這個地方做“宰”,向孔夫子告辭,孔子就給了他最后的教誨:“毋迎而距也,毋望而許也。許之則失守,距之則閉塞。譬如高山深淵,仰之不可極,度之不可測也。”宓子賤頓時大悟,回答說:“善!敢不承命乎。”孔子的說法,與《鬼谷子》《管子》《六韜》遙相呼應(yīng),可以看出鬼谷子這里講的,正是如何處事。
1.善聽
《鬼谷子》提出了一個原則:“勿堅而拒之。”堅,不動搖,不改變。就是處理事務(wù)不要抱著固執(zhí)己見的態(tài)度,拒絕建議和意見。我們做事,需要傾聽多方面的意見,才能尋找到最為恰當(dāng)?shù)慕鉀Q辦法。尤其是做決策,需要最大限度地吸收包括反對者、建議者、參與者的各種看法,才能做出最為妥當(dāng)?shù)姆桨浮?/p>
我們知道,對于一個固執(zhí)的人,起初還有人去勸一下,提個醒,當(dāng)說了兩遍不聽,接觸了幾次還那樣時,即便是親人都不愿再說了,更何況同事和屬下?這個“拒”是拒絕改變的意思。因而當(dāng)一個人抱著不改變、不變通的態(tài)度時,基本就會成為孤家寡人,不僅事業(yè)不能發(fā)展,恐怕連個知己都沒有。所以,鬼谷子告誡弟子: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不要擺出一副拒不改變的樣子。為什么這么說呢?難道我們就不能有預(yù)設(shè)的立場嗎?
這要從兩方面看:一是個人必須持有開明的態(tài)度。在鬼谷子看來,“許之則防守,拒之則閉塞”。“防守”, 《管子》《六韜》《說苑》都寫作“失守”,意思是輕易答應(yīng)就會失去主見,一味拒絕就會閉塞耳目。《鬼谷子》是教弟子去游說國君的,這樣的修改可能性不大,應(yīng)該是后世傳抄的錯誤。這里的意思應(yīng)該是:輕易答應(yīng),輕易許諾,就容易失去底線和原則。
二是一個成熟睿智的人,必須要堅持基本立場,有自己的判斷,這樣才能避免被他人輕易改變或者徹底改變。《尚書·大禹謨》中有一句話被視為治國聽政的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大致意思是說,人心深不可測,而道則微妙無窮,只有聚精會神,以心觀心,一心一意守住中正之道,才能窺得“道”的一角。
這是中國古代聽政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在一個社會,由于階層不同、境遇不同,要求也不同,出發(fā)點不一樣,對待一個問題的看法自然千差萬別,那就要決策層認(rèn)真聽取不同的聲音,設(shè)身處地地理解這些不同聲音背后的期許、所代表的利益,不要被華美的表象所迷惑,不要被既得利益的鼓噪所蒙蔽。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有些看似很有道理的論證,其實不過是為了壯膽去蒙蔽別人的;有些說法看似為了大家的利益,其實不過是扯虎皮做大旗,去謀取一己之私的東西。
在這十六字心法之后,《尚書·大禹謨》還說了兩句很好理解的話:“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稽,就是考核、核查,沒有經(jīng)過核查的話不要去聽信;詢,就是詢問、咨詢,沒有經(jīng)過反復(fù)討論的策略不要輕易使用。前一句話講了如何去聽,去聽什么。聽政需要核查。核查有兩種,一是派人核查有無此事,二是根據(jù)常識、經(jīng)驗,邊聽邊核查對方的話是真是假,是對是錯,是中正是偏頗。
后一句話的意思是說,經(jīng)過了這樣的思考便有了基本的判斷,就不會面對一個建議、聽到一種說法就輕易表態(tài),而是先虛心聽取,認(rèn)真對待,只有做到從善如流,大家才會源源不斷地提供可資參考的意見,才有可能做到擇善而從,有較多的決策選擇。
問題是,有時候意見不一致怎么辦呢?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方利益需求沖突很大,那如何處理呢?
2.兼聽
鬼谷子沒有直說,《管子·明法解》提供了答案:“明主者,兼聽獨斷。”兼聽,就是要全面聽取各方意見然后做出決策。董仲舒總結(jié)漢武帝的經(jīng)驗,說他“廣覽兼聽,極群下之知,盡天下之美”。就是讓屬下充分發(fā)表意見,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決策就是要凝聚全天下最高明的智慧,選取最恰當(dāng)?shù)牟呗浴:髞硖铺谂c魏徵討論國君如何做到圣明,魏征總結(jié)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作為國君,能夠廣泛聽取意見就能明辨是非,如果只聽取一方意見就會昏庸糊涂。魏徵舉例說歷史上高明的決策者,都是能夠及時向民眾了解情況,作惡之事可以及時掌握;耳聽四面,眼觀八方,再親近的屬下、再可信賴的機構(gòu)都不能蒙蔽他。
那么,如何做到兼聽呢?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的霸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但不少人卻不太清楚他的兒子齊威王,打敗了橫行天下的魏國,廢掉了列祖列宗“稱公”的傳統(tǒng),直接稱“王”,而且還被大家承認(rèn)。證明了“沒有最牛,只有更牛”。
齊威王即位之初就是一個混混,朝廷大事全部交給大臣們,自己干嗎呢?唱歌、彈琴、喝酒。周邊的諸侯一看齊威王如此荒唐,于是接連進(jìn)犯,齊國當(dāng)然連吃敗仗。
這時候出現(xiàn)了一個扭轉(zhuǎn)齊國乾坤的人:鄒忌。
鄒忌自稱是齊國最高明的琴師,就對侍臣說:“齊國史上最偉大的琴師前來拜見,愿為大王撫琴。”
齊威王一聽:“好啊,請。”
鄒忌進(jìn)宮,先請齊威王彈。
一曲奏罷,鄒忌連聲稱贊道:“好!高!妙!”
面對傳說中的偉大琴師,情趣相投的齊威王問道:“好在哪里?高在何處?妙在何方?”鄒忌起身一拜說:“大弦彈出來的聲音十分莊重,就像一個明君;小弦的聲音清晰明朗,就像一位賢相;大王的指法精湛熟練,各個音符和諧動聽,該深沉的深沉,該舒展的舒展,變化靈活,而又協(xié)調(diào)有序,簡直就像政令一樣。琴聲之美,令我叫好啊!”
聽別人贊美是一件很舒服的事,看齊威王聽得專心,鄒忌接著說:
“我從大王彈琴的專心致志看到了大王治國也能專心致志。大弦如君,小弦如臣,君臣協(xié)調(diào),該誰動誰動,該誰響誰響,這就是政令。彈琴真是與治國同理啊!”
齊威王說:“先生說得不錯,算是懂音;高明的琴師不能光說不練啊,彈一曲交流一下吧。”
鄒忌離開琴位,擺出彈琴的樣子,卻沒有去彈。
齊威王一看按劍大發(fā)雷霆:“有琴不彈,你擺什么造型啊,我殺了你!”
鄒忌這才直身答道:“琴師以彈琴為職業(yè),要專心研究琴法。大王您的職責(zé)是治理國家,為什么要同我研究琴法呢?我撫琴不彈,擺個空架子,您就惱怒,說我不務(wù)正業(yè),大王您呢?咱齊國都這個樣子了,您還在那里吹拉彈唱,吃喝玩樂,老百姓望眼欲穿,您不怕他們惱怒嗎?這個道理想必大王一定比我明白。”
齊威王一聽,愣了一會兒說:“說得好!”
要是鄒忌沒有見證齊威王轉(zhuǎn)變這個奇跡,就沒有后來跌宕起伏的故事了。鄒忌從齊威王最喜歡的彈琴入手,講了各司其職的重要性,使得齊威王幡然醒悟,開始與鄒忌討論治國稱霸的大業(yè)。
故事到這里已經(jīng)告訴了我們“聽之術(shù)”的第一個要領(lǐng):傾聽。對于聽從者來說,要讓對方把話說完,不僅要聽他講得有無道理,而且要聽清楚人家講的是什么意思。說得合情合理,那就要接受,立刻改變。對于游說者來說,要想讓對方聽進(jìn)去,那就要先從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入手,步步深入,引人入勝,只有對方認(rèn)真傾聽,才能接受你的意見。
接著,鄒忌給齊威王出了第二個主意:兼聽。
一天早晨,鄒忌著裝時照鏡子,隨口問妻子:“我同城北的徐公,誰更帥?”
妻子說:“當(dāng)然是您了,徐公怎能跟您比?”
城北徐公是齊國著名的美男子,雖然鄒忌身高八尺,但他不相信會比徐公更高更帥,就問小妾:“我同徐公比,誰更帥?”
妾說:“他怎么能比得上您?”
第二天,有個客人來拜訪,鄒忌閑聊時問他:“我與徐公比,誰更帥?”
客人說:“徐公不如您。”
真是想到曹操,曹操就到。過了一天,徐公居然來拜訪鄒忌,鄒忌終于見到了傳說中的徐公,立刻覺得自己比不上徐公;再照鏡子仔細(xì)觀察,發(fā)現(xiàn)遠(yuǎn)遠(yuǎn)不如徐公。
鄒忌真是有心人,晚上就反思這件事:“妻子覺得我?guī)洠菒畚遥绘f我?guī)洠怯懞梦遥豢腿苏f我?guī)洠怯星笥谖遥际窍胱屛腋吲d。三人成虎,要不是我見了徐公,我還以為他們說的都是真的呢。”
天一亮,鄒忌立刻去拜見齊威王,跟齊威王談?wù)撨@件事:“我不如徐公又高又帥。可是妻子偏愛我,小妾討好我,客人有求于我,他們都說我比徐公漂亮。現(xiàn)在咱們齊國有方圓千里的領(lǐng)土,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妃子、身邊的侍臣沒有誰不偏愛您,朝廷上的大臣沒有誰不害怕您,全國沒有誰不有求于您:由小見大,大王您也受很深的蒙蔽啊!”
齊威王一聽就知道什么意思了:“說得有道理!”立刻下命令:“各級官吏、全國百姓,能夠當(dāng)面指責(zé)我的過失的,受上等獎賞;用書面勸諫的,受中等獎賞;能夠公開議論我的過失,讓我知道的,受下等獎賞。”
這開門納諫的命令一下達(dá),官員百姓都來提意見,最初宮廷里等著提建議的人像集市一樣擁擠,幾個月后,偶爾還有人來建議,一年以后,就是想提意見也沒話說了。
齊威王這就是兼聽,眾口鑠金,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大家都能暢所欲言,就沒有人敢胡說,沒有人敢瞎說,各級官員也不敢胡作非為、為所欲為,頓時,齊威王就做到了“以天下之目視,以天下之耳聽,以天下之智慮”。
燕、趙、韓、魏這幾個諸侯國一聽說齊威王這么做,覺得齊國很快就能振興起來,不僅停下了對齊國的戰(zhàn)爭準(zhǔn)備,而且紛紛派使者朝見齊王,因為單憑廣開言論,善于用賢,齊威王就在內(nèi)政上戰(zhàn)勝了他們。
3.心聽
鬼谷子說:“高山仰之可極,深淵度之可測;神明之聽術(shù),正靜其莫之極 。”意思是說再高的山也有峰,再深的淵也有底,真正英明神武的管理者采用“正靜”的態(tài)度對待意見和建議,那就深不可測了。“正”和“靜”是前面提到的“主位”的要求,那么究竟該如何操作呢?齊威王是如何在不動聲色中判斷出意見的對錯呢?當(dāng)時官員對即墨大夫和阿地大夫的看法存在兩極化的評論,再問近臣,都說阿地大夫是德才兼?zhèn)涞暮妙I(lǐng)導(dǎo),即墨大夫不僅一般,好像還有不少問題。齊威王專門派人去實地調(diào)查后,便把兩個大夫召回朝廷。
齊威王先對即墨大夫說:“自從你到即墨任官幾乎每天都能聽到指責(zé)你的話。我派人去即墨察看,發(fā)現(xiàn)田地整齊,百姓豐足,官府清靜無事,這個地區(qū)十分安定。為什么還有人指責(zé)你?是你不巴結(jié)我的左右內(nèi)臣,不來跑官,不去宣傳,沒人替你說好話。”說完,便賜即墨大夫享用一萬戶的俸祿。
接著他又召見阿地大夫說:“自從你到阿地鎮(zhèn)守,我每天都聽到稱贊你的好話。但我派人前去阿地察看,田地荒蕪,百姓貧困;當(dāng)初趙國攻打臨近的鄄地你不去救,衛(wèi)國奪取旁邊的薛陵你裝作不知道。為什么還有人替你說好話?是你用重金買通我的左右來這里替你宣傳!”
說完,他便下令將那些收受賄賂的左右近臣和阿地大夫處死,嚇得大臣們毛骨悚然。從此大家知道了齊威王不僅能兼聽不同的意見,而且還調(diào)查取證實地考核,都不敢再胡說瞎說了。踏實工作的,造福百姓的,即使不跑官不要官也會受到重用;弄虛作假禍害一方的,拉攏關(guān)系跑官要官的,連同幫忙的、幫閑的一起懲處,齊國官場風(fēng)氣煥然一新,大家都轉(zhuǎn)而開始做正事了。
如何才能做到在眾多意見中擇善而從,如何才能達(dá)到鬼谷子所說的“正靜”呢?這要達(dá)到聽政的最好境界:心聽。為什么古人總是在推崇“心聽”呢?心聽是什么樣的境界呢?
老子說:“聽之不足聞。”(《道德經(jīng)》第三十五章)真正的道是聽不到的,聽到的不一定是真。我們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莊子更絕,直接說:“聽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聽到的看到的都不一定是真的。這我們都有體會,自然界有海市蜃樓,人類有魔術(shù)幻象。所以古人認(rèn)為聽和看的最高境界是“望之不見其象,聽之不聞其聲”,從無字句處讀書,從無聲處聽音,才是真正的看清聽懂。
不見形象的看、沒有聲音的聽,這不是故弄玄虛嗎?這不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是要去其糟粕。比如看人,能看出高富帥、白富美,是表象;而看出人的德行和本質(zhì),這才是那傳說中明亮而閃爍的大眼睛。所有的潛力股最初都是埋在垃圾股之中的,關(guān)鍵是自己有沒有發(fā)現(xiàn)的眼光。
最高明的聽話的方式,莊子是這么總結(jié)的:“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即聽別人講話要摒除雜念,專一心思,不光用耳去聽,更要用心去領(lǐng)悟;不光用心去領(lǐng)悟,還要用空靈安詳?shù)男木橙ジ袘?yīng)。耳的功用僅在于聆聽,而心的功用是去判斷事物的真相。莊子說的“無聽之以耳”就是鬼谷子所說的“勿堅而拒之”,對待一個提意見、提建議的人,不僅要聽他在說什么,還要想他說的是什么意思。在聽的過程中,既不輕易贊成,也不輕易拒絕,一要認(rèn)真思考他說得對錯、虛實,這就是“聽之以心”;二要設(shè)身處地想他為什么這么說,然后去查證、去分析、去總結(jié)、去決策,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去做出判斷,這就是“聽之以氣”,有了這些再決定自己該如何做。
有了虛靜的心態(tài)就能傾聽,有了開放的態(tài)度就能兼聽,有了中正的標(biāo)準(zhǔn)就能心聽。這樣廣泛聽取意見,集中大家的智慧,就能夠不被蒙蔽,集思廣益,這樣做出的決策才能夠順利執(zhí)行。
那么,如何提高執(zhí)行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