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事物是美的,就顯露了丑的東西。天下都知道善的事物是善的,就顯露了惡的東西。所以有和無相互對立而依存,難和易相互對立而形成,長和短相互對立而顯現(xiàn),高和下相互對立而充實,音和聲相互對立而協(xié)調,前和后相互對立而追隨。這是萬物不變的規(guī)律。因此圣人用無為的觀點去對待事物,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干預,生養(yǎng)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于天地施為卻不施加自己的意志,功成業(yè)就而不以此自居。也正是因為不居功,所以也不會損耗。作而弗始:爰始爰謀,爰契我龜。——《詩·大雅·緜》,始就是謀的意思這里我們分作兩個部分來看呈象,析象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這個是把客觀的象呈現(xiàn)給我們看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這個是進行分析和總結天下人知道美,就顯現(xiàn)了丑的東西,知道善,就顯露了不善的東西美丑,善惡,難易,長短,高下,前后,都是相對的也就是名萬物之所以辨別不同而各自有名,成為“萬物”,都是因為狀態(tài)的不同而狀態(tài)這個東西,是相對出現(xiàn)的它出現(xiàn)的前提,就是“自我意識”對它們的辨別所以有了善惡,難易,長短,高下,前后這些狀態(tài)舉個例子,“物”里的“男”,就是因為田和力的組合顯示了男性的狀態(tài)“石”這個名的出現(xiàn),也是被認識到“硬”“地”的屬性后誕生的所以三生萬物,是“我”一朝逢天地,萬物各有狀態(tài),形成了區(qū)別分明的“萬物”在我沒有以自我為中心辨別出這些東西的狀態(tài)之前它們只能算“有”,也就是存在沒有高下,軟硬,冷熱的狀態(tài)概念這里要注意,道祖將善惡和高下,難易,長短,前后放在一起可以思考一下道家的善惡觀,此處不贅述象已呈,析之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所以圣人“無為”思考一下,從前面的象,怎么得出要“無為”的所有“狀態(tài)”都是相對產生的所以人“為”,一定會有“阻為”的誕生即使人做慈善,也會被一些人抨擊質疑,這是常態(tài)所以隱名,不爭,在“為”的時候順應大勢,而隱匿自己的意志這就是由前面“萬態(tài)對立”的象,得出“無為”之法的聯(lián)系再看“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個眾妙之門,既是眾妙誕生的源頭,也就是萬物生發(fā)的源頭也是我們窺見一切奧妙的門戶具體理解,可以參照易經,進行對照思考這兩章,第一個闡述道祖思想的根基;第二個提供道祖思想根基上衍生而出的獨特視角“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三個闡明道祖以“眾妙之門”觀看世界以后得出的做法——“無為”也是道德經的總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