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狈g:不推崇有才能的人,使人民不爭名奪位;不以奇珍異寶為貴重之物,使人民不做偷盜的事情;不展示可貪的事物,來讓民心不產生亂念。因此,有道的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凈化人民的心靈,滿足人民的溫飽,減少人民的野心,提高人民的能力。經常讓人民達到沒有固有見識,沒有過多欲望的狀態。使那些有智巧的人不敢肆意妄為。以無為的方式去施為,那么就沒有什么治理不好的。道德經的眾妙之門在于妙徼相生,這個視角也是道祖的視角,能用去看待后面的經文,并能為之用,就近乎于大道了這個視角不明晰,可以從天地人三才來看,天,是存乎道中的客觀規律;地,是存乎治國治業治家等諸象中的規律;人,是存乎自身修行中的規律。這一章,看上去是治國策,但天地人三才來看,都有內涵,道德經有云“治大國若烹小鮮”什么是烹小鮮呢?漢初《毛詩故訓傳》曰:“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鼻〕芳幮藓际莉E曾著《訂訛類編》曰:“烹小鮮不可擾,治大國不可煩。煩則人勞,擾則魚潰?!焙由献ⅲ骸芭胄◆~不去腸,不去鱗,不敢撓,恐其糜也?!薄痘茨献印R俗訓》說:“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為寬裕者,曰勿數撓,為刻削者,曰致其咸酸而已。’”《韓非子·解老》篇:“事大眾而數搖之,則少成功;藏大器而數徙之,則多敗傷;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貴靜,不重變法。故曰:‘治大國者若烹小鮮?!睆倪@里可以看到,烹小鮮,就是烹飪小魚。其中的技巧在于不能過多干預,烹魚繁則碎這個道理,帶到本章里去看。從天的角度,正是順應自然,順道而為,減少對于民眾的干預。把對于才名的推崇,貴物的價值,相比之欲,從治理中去除,去關心更加實在的東西什么是無為呢,前面說過了,就不詳細闡述了,“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也即是順應自然本來的生長,去推動它“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所以無為的治理方式是讓民眾先虛心,減少驕狂,達到踏實沉穩這樣的態度,才能夠有所增進空杯心態屬于心理學概念,象征意義是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態。如果想學到更多學問,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空著的杯子”,而不是驕傲自滿。一代武學宗師李小龍也非常推崇這句話,他說:“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滿,空無以求全。”虛心之后,是“實其腹”,實腹就是充實自己,讓自己肚子里有貨空杯以入酒,空無以求全在增長自己學識的同時,要“弱其志”這里的志,和項羽謀士范增對劉邦的評價一樣“其志非小”是野心的意思,“弱其志”就是在見識增長后,仍然能保持虛心,很多人的野心會因為學識的增長而膨脹,變得自大驕狂,所以在增長學識的同時要學會控制自己的心,清空里面的傲慢和野心,這個過程就叫做“弱其志”“弱其志”之后,是“強其骨”這個骨有兩種意思,也可以看做兩種見解,一個是身體骨骼,這種意思下,“強其骨”就是強健民眾的體魄,這種治國方式就類似于道教個人修行里的“性命雙修”第二個是說風骨,這種意思下,民眾的心態沉穩了,學識增長了,就要樹立風骨,有民族風骨,國風,也有個人的風骨。有學識但是沒有風骨的人很多,所以從這里看,要讓所學為國為家為民謀利,就需要塑造風骨,這兩個意思都對人有增益,可以踐行“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話不解釋了,我們看“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這里不好解的地方,不在“無欲”,在“無知”和“智者”無知,不是沒有學識知識,而是沒有固定見識,仿若無知,理解這個意思,可以從“智者”入手,“智者”不是說有大智慧的人,而是說“聰明巧智之人”從現在看,詐騙犯就屬于這種人詐騙犯的伎倆,比較出名的有冒充銀行人員和冒充警察如果人心沉穩,不被固定的見識所阻礙,就不會被他們偽裝外衣所帶有的權威性震懾,從而沉穩的觀察他們,這就是無知相對應的有知,就是認識事物時,會被已有的見識所阻礙,心中有了偏離,就無法窺見真知,這里,我把字面意思都解釋了一遍,其中的“天”就在于“無為”“地”在于字面,治國意,可以引申到治家治業那么“人”,如何解呢?放到修身里,可以把這一章里的“民”和“其”換成“我”或者“心”如下“不尚賢,使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我心,實我腹,弱我志,強我骨;常使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亂為。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個自己理解,放到自我修行里,“智者”又是什么呢,就是“智”,人心分為“理”“智”“欲”智就是智力聰明,理和欲相對,欲是執著一物不管其他任何,理是相對欲存在的人對自己的約束,所以有理智,也有欲智,為了實現自己的欲望,讓欲望駕馭智力,就會衍生很多可怕的東西,所以要約束好欲望,讓“智”不妄為,放到“天”里,就不是可以從字面領會的了,需要歸納總結:以“理”(圣人之治)束“欲”,“智”不亂為,這里有幾個概念解釋一下,圣人,是至理之人,對于欲望的控制達到了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所以圣人之治,就是至理之治,存欲而去執,清靜經里有“遣欲澄心”只說,這個“遣”是管理的意思“遣散”也是管理命令使之散的意思道家并不認為欲是絕對壞的東西,在第二章里就說過萬態都是相對存在的,欲也有清欲和執欲的區別這個區別在于哪里呢?前面說了,欲是對一樣情感的向往執欲就是不顧一切,不受理約束的欲,特點是“求愈多”“放不下”,清欲則屬于“不貪求”“放得下”我以前有個比方,人和欲的關系就像遛狗,清欲就是人遛狗,執欲就是狗遛人人遛狗可以“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狗遛人就是“撞南墻而不止”,因此有欲望過重會招致毀滅的說法,拿情欲來說,“執情欲”可以因愛生恨,“清情欲”可以放下,這就是執欲生禍。其他不說太多了,一個道理,可以在不同情境里有不同運用,列舉只是為了使人明白,后來人總能舉一反三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人類但凡想求進步,永遠是這四個步驟。這是一切修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