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翻譯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的存在,是因為不為了自己的存在而自然運行著,所以能夠長生。所以圣人處事退讓謙后而能占先,將自己置于度外而能保全自身,不正是因為圣人不以自己的私念施為,所以才能夠成就自身么?很多人把道德經割裂來看,以此章求長生,實際上道祖的傳授是循序漸進的,后為前闡,而前為后基。從對道的認識,到窺探道的門徑,再到以此門徑窺探天地而得無為,再到天地不仁象,天地根生象,再到天地長久象,是一步步漸漸深入的過程。修長生也一樣有著前提,觀妙徼、行無為、知開源,然后才有修長生。第八章里說了守谷神,做到這點才有修長生這個步驟。“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這一章實際上和前面的二章敘述了同一個道理——為無為。“不自生”,就是“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所以能夠長生。將天地的大道容納到人身,這就是德。所以道德經,不是割裂的道經和德經,而是以道為師、法至身而成德的一體渾然。不自生,是無為的一種體現。那么人的長生是不是“不自生”呢,非也,長生是守谷神而不自生。在丹道中,守谷神需要長久的修煉,而不自生則是需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讓自己的身心為了欲望而去改變,說一些很常見的,就是“不手yin”、“不熬夜”。這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事,要如同道的長久運行一般“綿綿呵,用之不堇”,去始終堅持。那么再看下一句:“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這里可以看出,圣人的做法是后其身、外其身,做到這點是有一個前提的,就是洗象,也作觀象。“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人在身處其中處理很多具體事情的時候是看不到這些事物的內外前后的,做起事來就是盲人摸象,只能憑觸聽聞味及寸光。只有識象本真才知道什么是內外、前后。那么說無私,無私是放棄一切么,非也,無私的目的是成其私。無私、后身、外身本來就是妙徼的一種運用,前面也說過這種運用的前提,是明白舍棄什么能得到什么,得到什么要舍棄什么,以及如何得到,如何舍棄。仍然回歸兩點,明道理,辨大象。這是道家人做出具體舉動前事先要考慮清楚的事。第七章第八章渾然一體,而非人為劃分割裂的九九八十一章中的分別兩章,這種人為的分割讓很多人對道德經這個“一體渾然”的認識不足。從初窺門徑到修無為,再到洗象,講述的都是道家人眼界和行為的基礎準則。而到了第七和第八章,道祖在這個基礎上開始說立天地根、授予學生以“長生”。這也說明修道的根基是長生久視,“身”乃是人修行的本錢,只有安身立命后,才有認識世界和自己、清靜牢固的根基,才可以進行后續的修行。道祖的考慮和教導是非常實際的,在基礎的眼界和行為準則后,第一個講述的就是“長生之道”丹道成就,在道教的說法不是實體的丹狀物,而是指氣息金性圓滿,渾然一體而無漏。守谷神,以至精、氣、神滿是其一;為無為,以至無逆、無礙、無矩是其二。在前面,我闡述過無為的緣由,世上的事物在道的運轉中因為自身的形體固定而被不斷的磨損,“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只有順應自然去施為,才能“成其功而不去”,漸臻“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這也是道祖講“上善若水”之前的的一個鋪墊,容后再說。這一章我和前兩章一起歸納,是“守谷神,常用勤,觀象動,不自生,乃得長生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