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展現風采,活出自我淡定(1)
- 淡定的人生沒煩惱大全集(超值金版)
- 牧之
- 5568字
- 2014-06-12 10:53:20
★ 抓牢夢想,積極努力淡定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沒有捕捉不到的獵物,就看你有沒有雄心去捕;沒有完成不了的事情,就看你有沒有雄心去做。即使你現在兩手空空,但如果自始至終懷揣著雄心壯志,你就不是一無所有;懷揣著夢想,在人生旅途上精疲力竭時你就可以隨時充饑!
多年前,一位父親領著兩個年幼的兒子在農場上玩耍。這時,一群大雁叫著從他們的頭頂上飛過,并很快消失在遠處。小兒子問他的父親:“大雁要往哪里飛?”“它們要去一個溫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過寒冷的冬天。”他的大兒子眨著眼睛羨慕地說:“要是我們也能像大雁一樣飛起來就好了,那我就要飛得比大雁還要高。”小兒子也對父親說:“做個會飛的大雁多好啊!可以飛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父親沉默了一下,然后對兩個兒子說:“只要你們想,你們也能飛起來。”兩個兒子試了試,并沒有飛起來。他們用懷疑的眼神看著父親。
父親說:讓我飛給你們看,于是他飛了兩下,也沒飛起來。”父親肯定地說:我是因為年紀大了才飛不起來,你們還小,只要不斷努力,就一定能飛起來,去想去的地方。”
兒子們牢牢記住了父親的話,并一直不斷地努力,等他們長大以后果然飛起來了,他們發明了飛機,他們就是美國的萊特兄弟。
如果人生沒有目標,就好比陷在黑暗當中,不知道哪里才是方向。人生要有目標,一輩子的目標,一個時期的目標,一個階段的目標,一個年度的目標,一個月份的目標,一個星期的目標,一天的目標……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越直接,他進步的越快,對社會也就會越有益。有了崇高的目標,再加上矢志不渝地努力,沒有什么不能成為現實。
如果將心理學家的結論用哲人的語言來表達,那就是,偉大的目標構成偉大的心靈,偉大的目標產生偉大的動力,偉大的目標形成偉大的人物。
20世紀初,有個年輕的美國人,他確立的人生目標是當美國總統。1910年,他就當選為紐約的參議員;1913年,任海軍部助理部長;1920年他出任了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1921年在他39歲時突染重病,他成了一個雙腿不能活動的殘廢人。但是這個人并沒有因此放棄當總統的夢想。
他制定了一個旁人看來十分笨拙的身體復元計劃——從練習爬行開始。為了激勵自己的意志,每次練爬的時候他都把家人、傭人叫到大廳來看。他說:“我不需要掩蓋自己的丑態。”他雖然用盡全力爬得汗如雨下,卻還趕不上剛會走的小兒子。他的妻子后來回憶說:“見他這樣就像有千把尖刀刺在我的心上,可是他從來不聽勸阻,堅持到底。”將近七年的堅持苦練終于使他從爬到能夠站立起來,雖然僅僅能夠站立一小時。1928年他競選紐約州州長成功,1933年3月4日就任了美國第32任總統,終于實現了他的夢想。并于1936年、1940年、1944年破例的三次連任,成為了一位美國歷史上長達12年的偉大的美國總統。是他實行新政先將美國從經濟的大蕭條中解脫出來;之后又帶領美國向法西斯宣戰,同全世界一起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1945年4月12日,63歲的他因突發大面積腦溢血而去世于美國總統的任上。這位美國總統是誰呢?他就是富蘭克林·羅斯福。目標使他的生命力出現了超乎尋常的奇跡,他的成功就是追求目標的勝利!
其實,懷有遠大的理想,你希望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就是什么樣的人。我們應該相信,只要有遠大的目標,有積極的心態,就有可能創造奇跡,也就有可能改變世界。
人生就是要立大志:如果你還因為人生猶豫不決的選擇而苦惱,那么,基于使命的選擇就是你最正確的選擇。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人生來就有“做偉人”的欲望。“做偉人”其實就是“成功”的集中表現。弗氏之后的一些心理學家經過研究,也得出一個相似的結論:不論民族、文化、歷史、家庭、性別和年齡,人天生就有愛受贊美、喜愛被尊重的強烈愿望和傾向。這是“人”的共性。因此,可以這么說,成功的渴求與生俱來——因為,成功是獲得贊美與尊重最有效的途徑。
正如美國的約翰·杜威所認為,人類本質里最深遠的驅策力是“希望有重要性”。所以,追求成功是人類的一種精神需求上的本能。絕大多數人能堅韌不拔地走完人生歷程,就是因為成功的渴望始終存在。把它稱做信念也好,使命也好,責任也好,任務也好,總有期盼和牽掛,總有要完成的欲求。否則心有不甘,難以瞑目。成功意味著富足、健康、幸福、快樂、力量……在人類社會里,這些東西總能獲得最多的尊重和贊美。人人追求成功,普天之下,貧富貴賤,有誰會站出來說,我不想成功,我不愿成功?
洛克菲勒曾對兒子說:“西恩,我記得我曾對你說過你在現在這種年齡,務必做好的事情就是想好10年之后從事什么工作,你對將來必須具有想象力。”
無論你現在處于什么環境,你要在心里問自己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將來想成為什么人?無論是否有人對你說過“這是不可能的”,這對你來說并不重要;在你的生活中是否還有這樣的人存在也不重要,重要的只有一點,如果有一個人不同意這個說法,那這個人就應該是你自己。
你絕不能認定你的生命已經“過去了”。因為,如果你不抓住自己的夢想,那就沒有人會這樣做了。扼殺你的夢想的還有另一個陷阱,這就是那種認為眼下還不能追求自己夢想的想法,也就是說現在還沒到適當的時候。你要相信,根本不存在開始一件新事情的最佳時刻。每當你推遲開始做一件事情時,你離它也就又遠了一步。
人生感悟
成功是每一個人朝思暮想的美夢。這個夢與生命同在,至死方休。
★ 激發興趣,飽含熱忱淡定
勵志大師卡耐基曾經說:“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可以將你的思想從憂慮中移開,最后,還可能帶來晉升和加薪。即使不能這樣,也可以把疲乏減至最低,并幫助你享受自己的閑暇時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快樂的秘訣就是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能夠讓自己充滿熱情,使自己更加充實,增進整體生命的品質。只有飽含熱情、心情愉快地工作,才不會有疲憊感,才會樂此不疲。
有人說工作實在是很辛苦,但當你全神貫注于自己喜歡的工作時,你會感到那是在享受,而不是在受苦。如果能夠對工作保持熱忱的態度,能夠微笑面對自己從事的一切,那工作和休閑還有什么區別呢?愛迪生整天沒日沒夜地在實驗室工作,有人問他天天這樣工作累不累,誰知他頗為驚訝地說:“我這輩子一天都沒有工作過!”“壓力之父”塞葉博士曾經說,盡管他每天從早晨五點工作到深夜,但他認為自己這輩子從未做過一件工作,自己整天都在“游玩”。因為對他而言,從事自己喜歡的研究就是游戲。布洛斯說:“做自己真正喜愛的工作就會快樂。一個人如果有一份投合興趣的工作,有可以讓他全心投入的職業,他生命中的力量便可找到充分的出口發揮作用。這樣的人是幸福的。”
人生快樂莫過于在工作上取得成就,而最大的快樂莫過于在自己喜歡的工作上取得成就。當一個人為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付出而不顧一切時,他獲得成功的機會更大。沒有聽說過一個人在自己不喜歡的領域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成績的。正如華特·迪斯尼所說:“一個人除非做自己喜歡的事,否則就很難有所成就,要想快樂也就更難。”
人生感悟
興趣不僅可以讓人感到工作的快樂,減輕疲憊感,興趣也是事業成功的助推劑。
★ 以小愛好,成大作為淡定
一位拉丁作家這樣描述過“機會女神”的樣子:機會女神的前額上長著頭發,但她的后腦沒有頭發。如果你能夠抓住她前額上的頭發,你就能夠抓住她。然而,如果被她掙脫逃走的話,即使萬神之王宙斯也無法將她捉住。所以,要想抓住“機會女神”,必須注意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特別是自己喜歡的事情,這可能就是“機會女神”的藏身所在。
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即使在戰爭最艱苦的年代里,仍然堅持每天抽出一點時間來從事自己的小愛好——集郵。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可以讓他忘記周圍的一切煩心事,讓心情徹底放松,讓大腦重新清醒起來。
小愛好不但可以愉悅身心,放松心情,而且還有延年益壽之功。有人做過這樣的研究,他們試圖找到長壽老人的共同特點。他們研究了食物、運動、觀念等多方面因素對健康的影響,結果令人驚訝,長壽老人們在飲食和運動方面幾乎沒有共同的特點,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即他們都有自己的小愛好,并且把這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為之奮斗,這是他們的精神寄托。
在美國長島,有一位名叫萊伯曼的百歲老人,他頭發花白,但精神矍鑠,老人看上去最多不超過80歲。據老人講,他根本沒想到自己能活這么大年紀,因為在他80歲的時候,曾對生命失去了興趣,以為自己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那時他健康狀況很差,看上去像是真的要不行了,可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與繪畫結緣,從此,他迎來了自己人生的第二次青春。
萊伯曼是在一家老年人俱樂部里和繪畫結下緣分的。那時,老人歇業已多年,他常到城里的俱樂部去下棋,以此消磨時間。一天,女辦事員告訴他,往常那位棋友因身體不適,不能前來作陪。看到老人的失望神情,這位熱情的辦事員就建議他到畫室去轉一轉,還可以試畫幾下。
“您說什么,讓我作畫?”老人好奇地問道,“我從來沒摸過畫筆。”
“那不要緊,試試看嘛!說不定你會覺得很有意思呢!”
在女辦事員的堅持下,萊伯曼到了畫室,平生第一次擺弄起畫筆和顏料,但他很快就入迷了,周圍的人也都認為他簡直就是一個天生的畫家。
81歲那年,老人開始去聽繪畫課,開始學習繪畫知識。從此,老人感到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樂趣,精神一天天好了起來。
1997年,洛杉磯一家頗有名望的藝術陳列館專門為萊伯曼舉辦了一次畫展。此時,已年過百歲的萊伯曼筆直地站在入口處,笑容滿面,迎接參加開幕式儀式的來賓——許多有名的收藏家、評論家和新聞記者全都慕名而來。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活力,贏得了許多觀眾的贊賞。
老人在展后接受采訪時意興盎然地說:“我不說我有101歲的年紀,而是說有101年的成熟。我要借此機會向那些自認為上了年紀的人表明,這不是生活暮年,不要總去想還能活到哪年,而要想還能做什么,著手做點自己喜歡的事,這才是生活。”
人生感悟
無論你對生活多么不滿,一定要有人生目標,要有點愛好,有點精神食糧,因為它能使你看清人生的使命,能讓你找到心靈家園。
★ 走自己的路才淡定
貝多芬學拉小提琴時,技術并不高明,他寧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師說他絕不是個當作曲家的料。
歌劇演員卡羅素美妙的歌聲享譽全球。但當初他的父母希望他能當工程師;而他的老師則說他那副嗓子是不能唱歌的。
發表《進化論》的達爾文當年決定放棄行醫時,遭到父親的斥責:“你放著正經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獵、捉狗捉耗子的。”另外,達爾文在自傳上透露:“小時候,所有的老師和長輩都認為我資質平庸,我與聰明是沾不上邊的。”
沃特·迪斯尼當年被報社主編以缺乏創意的理由開除,建立迪斯尼樂園前也曾破產好幾次。
愛因斯坦四歲才會說話,七歲才會認字。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不合群,滿腦袋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學的命運。
法國化學家巴斯德在讀大學時表現并不突出,他的化學成績在22人中排第15名。
牛頓在小學的成績一團糟,曾被老師和同學稱為“呆子”。
羅丹的父親曾怨嘆自己有個白癡兒子,在眾人眼中,他曾是個前途無“亮”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三次還考不進去。他的叔叔曾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
《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讀大學時因成績太差而被勸退學。老師認為他:“既沒讀書的頭腦,又缺乏學習的興趣。”
如果這些人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被別人的評論所左右,怎么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
人生的成功自然包含有功成名就的意思,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你只有做出了舉世無雙的事業,才算得上成功。世界上永遠沒有絕對的第一。看過馬拉多納踢球的人,還想一身臭汗地在足球隊里混嗎?聽過帕瓦羅蒂的歌聲的人,還想修煉美聲唱法嗎?——其實,如果總是擔心自己比不上別人,只想功成名就,那么世界上也就沒有曹雪芹、帕瓦羅蒂、馬拉多納這類人了。
俄國作家契訶夫說得好:“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該因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亂。所有的狗都應當叫,就讓它們各自用自己的聲音叫好了。”
小狗也要大聲叫!實際上,追求一種充實有益的生活,其本質并不是競爭性的,并不是把奪取第一看得高于一切,它只是個人對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和美好幸福的生活的追求。那些每天一早來到公園練武打拳、練健美操、跳迪斯科的人,那些只要有空就練習書法繪畫、設計剪裁服裝和唱戲奏樂的人,根本不在意別人對他們的姿態和成果品頭論足,也不會因沒人叫好或有人挑剔就停止練習、情緒消沉。他們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當眾展示、參賽獲獎,而是自得其樂、自有收益。滿足自己對生活美和藝術美的渴求。
人生感悟
這個世界上最難做的不是別人恰恰是自己,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 淡定人生不會迷失自己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這些問題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就開始問自己,然而都沒有得出令人滿意的結果。
然而,即便如此,人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自我的追尋。正因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當中,很容易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從眾心理便是典型的證明。其實,人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受到他人的影響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車上,你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一個人張大嘴打了個哈欠,他周圍會有幾個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為他們受暗示性不強。哪些人受暗示性強呢?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測試檢查出來。
讓一個人水平伸出雙手,掌心朝上,閉上雙眼。告訴他現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個氫氣球,并且不斷向上飄;他的右手上綁了一塊大石頭,向下墜。三分鐘以后,看他雙手之間的差距,距離越大,則受暗示性越強。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個人了解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時每刻都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來觀察自己。正因為如此,個人便借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常常不能正確地知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