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撰寫演講稿(2)

美國國慶日,反奴隸制運動中的宣傳家道格拉斯被邀發表演講。接到這個邀請,他開始思考講什么的問題。走在街上,看到白人正興高采烈地為慶祝國慶節張燈結彩做著準備工作,作為美國人中的一員他卻一點也興奮不起來,聯想到國家信奉的自由、獨立、平等、人權原則與現實的反差,他腦子里立刻浮現出一幅頗帶諷刺性的滑稽畫面:自由女神右手高擎著“人生而平等”的標牌,左手卻死掐著黑人的脖子,欲將其踩到腳下。這個畫面越來越清晰和真實,使他揮之不去。

他想象了一下,這種感受到底有多大的普遍性,他認定,所有的黑人和那些有理智的白人都會產生他的這種感受。于是,他決定抓住這幅諷刺性的滑稽畫面做文章,說出這份真實的感受并拓展到對現存奴隸制度的抨擊上面去。他選擇了提問式開頭,他發問道:“為什么今天邀請我在這里發言?我和我所代表的奴隸們,同你們的國慶節有什么相干?”接著,他說他自己在這樣一個本該是舉國同慶的節日里感到的卻是凄涼。他設想,聽眾聽到這里肯定會大惑不解:為什么國慶節與你不相干,在此喜慶的日子里何以會有凄涼的感覺,這種疑惑是他所需要的,但無需急于破題。說完國慶意義,蓄足“能量”后,方施破題之策。

到這里,他用一個轉折語過渡到后面要說的最主要的話題——鞭撻奴隸制上。這個轉折語是:“但是,情況并非如此,我是懷著一種與你們截然不同的凄涼心情來談論國慶的。我并不置身于歡慶的行列,你們昂首挺胸,只是更顯露出我們之間難以度量的差距。”通過這句話,道格拉斯逐漸把演講引入高潮。整體設計完成后,賦標題“譴責奴隸制”。

從一點真實的感受出發,讓思維呈扇面形式深入展開聯想,也是一種不錯的挖掘話題的方法。

◎ 不停留在事物表面,向縱深挖掘

四川李安娜的《人才在哪里》的演講,就是通過深度思維得到超出常人的結論,從而開發自己的主題的。

估計這位演講者首先讀到了一則報道,該報道記述了這樣一件事: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邀請國外學者來華講學,被邀外籍學者很驚訝,聲稱他所講的專題本就是中國一個叫陸加曦的人發現并建立的,而“陸加曦博士”肯定還活著。按照這個外國學者提供的線索,中國政府在內蒙古找到了陸加曦的工作單位——一所偏僻的中學。然而,此人已在窮困潦倒中去世多年了。可他在世之時,誰也沒把他看成是個人才,他未得到當時國內任何人的支持和賞識。根據這則報道,演講者進行了深思,得出結論:中國大地十億多人口中不是沒有人才,而是缺少發現人才的伯樂,是中國的伯樂們評價人才的標準觀念系統出了大差錯。

想到這里,他思緒飛揚,立刻找到了要說的豐富話題:第一,伯樂當年的識才觀;第二,當今識才標準的差錯和造成的悲哀(舉陸加曦的例子說明);第三,人才特點及其辨識。

有些演講者所做的演講很有思想深度,其思想深度往往來源于他們不停留于事物的表面而善做尋根性的聯想。

◎ 從時間的角度挖掘

一位有名望的理想主義學者被邀請為青年學生做一場以“博愛”為話題的演講。拿到這個話題后,他開始思考。“博愛”這個話題是他所喜歡談論的話題,但眼下真要有深度、有啟發性地面對公眾來談這個話題,似乎并不是平日里隨便說說那么簡單容易。因為聽眾對博愛一詞的內涵和關于博愛的理論并不生疏,一般地談論博愛,近乎陳詞濫調,體現不了自己被仰視的卓識和水平。于是,他調動自己的歷史知識,從“博愛”這個詞的原始含義,聯想到人類博愛行為的歷史及其理論的發展。在這種聯想中,他發現了幾種對博愛的不同理解,比較了它們各自的特點,選取認可了一種他所欣賞的“博愛觀”,并指出這種博愛論恰恰是有待于在人們心中予以扶正并能糾正人們通常所做的那種膚淺理解。有了這種聯想,“涌泉”便源源不斷。

事例中所用的方法就是把講題或講題的核心概念放到歷史進程中去聯想。通過這種聯想找到自己要展開的話題內容。

◎ 對內容對應的原理挖掘

某大學一位老師被學生邀請去談“人究竟需不需要信仰”的問題。

接到這個講題,這位老師聯系發展理論的原理展開聯想,決定以生動的形式重點談談發展問題。

簡短開頭之后,這位老師就快速進入主題內容。他先是單刀直入地連發三問,然后圍繞此三問展開論說。這三問是:“有誰能指出這個宇宙世界存在著永不運動變化的物體?有誰能告訴我自然和社會運動的總趨勢不是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方向發展的?又有哪位同學能夠否認在總體比較中,現代人的生活遠比古代和近代人好?”……“既然我們能夠看到我們的父輩比我們的爺輩好,我們又比我們的父輩好,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我們的子輩、孫輩會比我們好?這種不斷好下去的結果是什么,難道還用說嗎?”

繼而,他從另一個角度挖掘:“到一個陌生的目的地去,你可能要走許多迂回的彎路,只要大方向正確,你不會在意這些彎路,而且確信自己能夠到達目的地。可歷史走上同樣的彎路時,總有一些認識膚淺的人猶豫彷徨……膚淺導致脆弱,脆弱導致懷疑和放棄……只有理論上的盡快成熟,才能遠離膚淺、浮躁和脆弱。”他還引用現代西方學者的一些有用觀點發揮說:“現代西方一些哲學家(如尼采、薩特等)曾在揭示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本性時說,人的本性就是永不滿足于當下的自我而趨向于對自我的不斷超越,而這種超越之動力就來自信仰和理想。因此,人不能沒有信仰!沒有信仰和理想是生物性的回歸與降格!”

將眼下欲解決的思想問題與一兩條原理聯系起來進行思考,并通過挖掘原理來化解問題就是這種方法的好處。

◎ 從自身感受出發挖掘內容

一位從事監獄工作30多年的老同志應邀為青少年做法制演講。構思演講主題內容時,他腦子里浮現最多的東西就是在監獄工作時看到的害人害己的罪惡結果和痛苦懺悔的眼淚。多年的工作經歷使他有了一種認識:犯法犯罪的事千萬做不得。于是,他決定圍繞這個主題講三點:一是引用典型事例展現罪惡、痛苦和眼淚的獄中情景;二是以犯罪的手段絕對謀取不到幸福;三是一切罪惡終將有報,并告誡青年牢記這些用鮮血和眼淚寫成的真理。

話題挖掘方式當然不局限于上面所述,留心一些優秀的演講詞,我們還會得到其他一些啟示。

◎ 逆向思考挖掘內容

古希臘有一個名叫高爾吉亞的“智者”,對演講術和雄辯術有相當精深的研究,最擅長發表雄辯式演講,而且自信自己能夠對任何話題發表長篇大論。為了演示這種能力,他曾做過兩次非常著名的演講,其中一篇被后人追加題為《為海倫辯》。

海倫是公元前12世紀的希臘美女和希臘一個城邦國王的妻子,由于她與西亞特洛伊王子私奔而導致了整個希臘與特洛伊的戰爭。這場戰爭耗時10年,雙方犧牲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后才以希臘方的微弱勝利而結束。對于這場戰爭,希臘人一直持否定態度,并把戰爭的全部責任歸給了海倫。通過荷馬對這場戰爭的記述,海倫永遠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海倫有罪”成了全希臘人的普遍共識。

高爾吉亞是意大利西西里東部林地尼城邦政治家。他作為使者來到雅典,完成使命后,因雅典人驚羨其口才,曾一度逗留雅典,成了教授口才的“智者”。在教學中,他夸下海口,聲稱能把任何“死話”說活。學生選擇“海倫有罪”的反面話題——“海倫無罪”讓他示范。于是,他擬就了一篇為海倫辯護的演講詞。

對于這種要逆公眾意見而動的講題,他被迫做逆向思考聯想到了一個計策。

高爾吉亞首先提出一個大前提:“人之有非凡之舉,多為迫不得已而為之。”然后,他認定,作為女流之輩的海倫,其私奔的“非凡之舉”背后肯定有“迫不得已”的原因。最后,他圍繞“迫不得已”大做文章,窮盡所有“迫不得已”的原因,只有下面幾條:一是神意的安排或命運的驅使;二是為暴力所劫;三是為甜言蜜語所惑(他稱其是比“硬暴力”還厲害的“軟暴力”);四是由情愛促逼(他說女子一旦落入愛河,神力都奈何不了)。高爾吉亞逐一說明這些都是海倫無法抗拒的原因后,以“海倫無罪”之結論圓滿結束了演講,成功地為海倫“翻了案”。

高爾吉亞這篇演講詞的主體內容構成,用的是邏輯演繹法來搭建的。大前提中的“迫不得已”是關鍵詞,然后說出四個可能存在的“迫不得已”作為理由的小前提,并順利地推出了結論。

以今天的眼光看,這篇演講詞中的論證當然經不起推敲,但其挖掘話題的技術卻是值得學習的。

從事物的反面來思考,會有不同的內容。按照這種方法挖掘內容也是一種挖掘演講內容的方法。

◎ 對事物進行對比引發思考

上海的石亞男同志于20世紀80年代曾有一篇呼喚改革的演講。他的這篇演講不是泛泛論述改革的必要性,而是抓住一件事情,把西方人的做法和中國人的做法進行一番對照,現出我們的落后性,從而表明中國的現行體制——尤其是用人制度——實在有改革的必要。

這篇演講稿從這樣一件事出發:西德德馬克公司與我國某研究機構洽談一種設備的引進時,我方派出一個龐大的出國團體,而對方只派出兩名精通業務的人員與我方接洽,“一名是開發部的經理碩士,另一名是代理商”。我方人員由于大部分是不懂業務的行政要員,因此真正能派上用場的人不多,而實際發揮作用的人又沒有拍板實權,結果導致重復引進或以次充好。石亞男同志在演講中運用正反事例對比,夾敘夾議,給人以深深的震動。演講主題內容豐滿后,還有一個整體布局的問題要交代。

通過對事物進行對比挖掘主題內容,也是演講內容的一種有效挖掘方法。

演講稿別出新意的方法

只有創造之花才有永開不敗的美麗,觀點表述的創新是演講生命力的源泉。掌握創新思維的方法,提出新穎而富有吸引力的觀點,是演講者水平和實力的真正體現。創新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我們熟練地掌握一些創新思維的方法,就能在演講實踐中提出新穎而富有吸引力的觀點,從而使我們的演講更為聽眾所喜聞樂見。

◎ 提升內涵

對待事業,即使有心栽花花不開,也要栽;對待名利,即使無心插柳柳成蔭,也無心。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句俗話的形式和內涵廣為人知,筆者借用它,稍加改動,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就得到了聽眾的認可。

生活中有許多流傳甚廣的話,如民謠、俗語、諺語等,它們被人們所理解的內涵是相對固定的,如果演講者能巧妙地借用這些老的形式,并加以改進,賦予它新的內涵,就能為在演講中進行觀點創新,找到取之不竭的寶貴資源,只要演講者能自圓其說且言之有理,就能在聽眾的認識上達成一種新的和諧。

◎ 破舊立新

一位演講者在《我們不愿做睡獅》的演講中說:“有人曾預言,中國是一頭睡獅,就這樣我們被人家當了一百年睡獅,我們也把自己當睡獅自我陶醉了百年。獅子是百獸之王,但一頭酣睡的獅子能稱得上是百獸之王嗎?一只睡而不醒的獅子,一個名義上的百獸之王,并不值得我們為之驕傲。如果我們為這樣一個預言而陶醉,就好比陶醉于人家說我們祖上也曾闊過一樣,真是脆弱而又可憐。我們不要偉大的預言,我們只要強大的實力,我們不要做睡獅,只要我們覺醒著、前進著,就比做睡著的什么都強。”人家的預言曾是我們驕傲的資本,但仔細分析起來,為一個過去的預言而陶醉或昏睡,于實際又有何益處呢?所以演講者鮮明地提出“我們不愿做睡獅”的觀點,猶如當頭棒喝,既促人清醒,又激人奮發。

破舊立新,就是在否定、破除舊的觀點之后,提出與舊觀點相反或相對的新觀點,雖然破舊立新的難度和風險較大,但只要有前人所未言的勇氣,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就能收到語出驚人、震撼人心的特殊效果。

◎ 由此及彼

深圳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在演講中曾提出一個重要的新觀點“要提倡思想上的艱苦奮斗”,他說:“生活上和工作上的艱苦奮斗,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而思想上的艱苦奮斗,看不見,摸不著,難以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正因為如此,有些人就越來越淡化了思想上的艱苦奮斗精神,其突出表現就是身勤腦懶,整天東跑西顛,顯得忙忙碌碌,可一旦遇到費腦筋的事,卻不肯或不善于下一番工夫去深入思索,因而這些人跑得再勤,也跑不出多大所以然來……唐代韓愈有句名言‘行成于思毀于隨’,這句話是很有哲理的,所以我們要提倡思想上的艱苦奮斗,本質的要求就是要在思想上吃得起苦,深入進行理論思維。以往我們對艱苦奮斗的理解普遍停留在能吃苦、不怕累、出大力、流大汗的層次上,關注點主要集中在生活和工作方面,提倡這一點無疑是應該的,但在知識經濟背景下的高科技企業的競爭當中,光講生活上和工作上的艱苦奮斗是不夠的,還應該突出強調思想上的艱苦奮斗。”

演講者提出的這一新觀點,對市場競爭中的高科技企業來說,其深意和新意是不言而喻的。

問題總有多面性,但由于我們認識上的局限性或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規律性的影響,我們在表達某一觀點時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只講其一,不講其二。當然,堅持和強調“這一方面”是應該的,因為它也是正確的公認的觀點,但如果我們顧此而失彼,就會妨礙認識的深入和工作的改進,因為隨著事物的發展,堅持和強調“另一方面”的意義也非常重要。如果演講者能由此及彼,即在不否認現有觀點的前提下,敏銳地發現問題的“另一方面”并適當加以強調,就能達到演講觀點深、新并舉的目的。

◎ 由淺入深

索尼公司的創始人井深大曾于1971年出版過一本極為暢銷的書《始于幼兒園為時過晚》。當時人們普遍認定的是:大學教育的基礎在中學,中學教育的基礎在小學,而井深大則把問題再深入挖掘一層,認為還要重視幼兒園的教育,最后的結論是:不!始于幼兒園也已經太遲。從大腦生理學的角度來看,生下來的嬰兒具有100億以上的腦細胞,同沒有“接線”的計算機一樣,在這樣的頭腦還沒有成熟時,是否給予刺激,將決定“接線”即組成頭腦的形狀的好壞,所謂“接線”在四歲時要完成60%,八九歲時要完成95%,十七歲時要全部完成,所以,在幼兒時,如果缺乏良好的刺激是不行的。

這雖然不是一個演講實例,但從思維的角度來說,對演講的創新思維無疑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有時關于某一問題已形成結論并被人們當做定論廣為接受,似乎再也沒有思考下去的必要了,但實際情形遠非如此,只要我們再往前走一步,就會發現“風景那邊更好”。

◎ 舊話題出新的方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丽水市| 卫辉市| 芦山县| 边坝县| 南昌县| 沂水县| 东丽区| 中江县| 巫溪县| 呈贡县| 客服| 灵寿县| 连江县| 大渡口区| 宣化县| 铁岭市| 建湖县| 泉州市| 朔州市| 普洱| 浪卡子县| 峨眉山市| 化隆| 格尔木市| 攀枝花市| 遂宁市| 利川市| 当涂县| 永济市| 永平县| 临海市| 石家庄市| 景洪市| 砀山县| 彭阳县| 广安市| 石林| 吉林市| 梅河口市| 炎陵县| 望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