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特王國史(華文全球史)
- (英)亨利·布拉德利
- 3927字
- 2021-04-13 15:44:35
第3章 亞洲和希臘的血雨腥風

精彩看點
悲催的羅馬皇帝加盧斯——痛苦的十五年——雅典慘遭洗劫——“讓希臘人留著自己的書”——昆提盧斯——五十年的和平時光
加盧斯為乞和而賄賂哥特人的消息令羅馬人義憤填膺,引發了人們強烈的抗議。人人都控訴加盧斯是叛徒,甚至有人指責正是加盧斯在戰爭中故意提出糟糕的建議才直接導致德西烏斯喪命。屋漏偏逢連夜雨,正在人心惶惶的關鍵時刻,羅馬城爆發了一場瘟疫。羅馬人臆測這場瘟疫是因為加盧斯背叛上帝而降怒于羅馬的。沒過多少時日,事實證明加盧斯與哥特人簽的屈辱條約并未能保住羅馬城的太平,因為有一部分哥特人背棄了與羅馬人簽訂的條約,繼續馬不停蹄地掠奪伊利里亞行省。埃米利亞努斯將軍帶兵打敗了哥特人,之后登上了羅馬皇位。加盧斯則喪命于一些倒戈的士兵手中。歷史在不久后又重新上演:埃米利亞努斯也因遇刺而駕崩。羅馬帝國再次易主。瓦勒利安及兒子蓋利恩努斯登上了帝位。

加盧斯

埃米利亞努斯
在瓦勒利安及蓋利恩努斯執政的253年到268年,羅馬帝國國運慘淡、民不聊生。日耳曼人在羅馬帝國西部虎視眈眈,東部則因波斯的問題而危如累卵,各行省相繼叛亂并自立為王的消息不絕于耳。如果要解決上述一系列危機,那就需要一位睿智過人的領袖來擔此重任。瓦勒利安為人英勇而正直,卻做出了一個欠妥甚至愚蠢的決定——遠征波斯。260年,瓦勒利安被俘,從此家國茫茫再無歸期。當蓋利恩努斯得知父親瓦勒利安成為波斯人的階下囚時,他并未表現出一絲波動。當時一些趨炎附勢之流非但沒有責備蓋利恩努斯的麻木不仁,反倒稱贊蓋利恩努斯這是“臥薪嘗膽”。蓋利恩努斯并不懦弱,他的性格中也沒有殘暴或者邪惡的成分,但他唯一在乎的只有自娛自樂這一件事。每每有邊遠行省遭受巨大不幸的消息傳來時,蓋利恩努斯通常只會講一些愚不可及的玩笑話來應付一番,之后便繼續去寫辭藻浮華的詩詞,又或者去收集繪畫和雕塑。當時的羅馬帝國就是處在這樣一位帝王的統治之下,整個帝國危機四伏。這是過往歷史中從未有過的。羅馬帝國亟待一位英雄和統帥橫空出世,能夠力挽狂瀾,幫助羅馬帝國擺脫危機。

瓦勒利安被俘,遭到波斯國王的羞辱

蓋利恩努斯
我們回過頭來看哥特人在這令羅馬帝國暗無天日的十五年中的歷史,便會發現這是一段殘酷的屠殺史,也是一段對富饒美麗的城市的毀滅和掠奪史。哥特人的一個分支攻占了克里米亞半島,繼而穿越黑海,拿下了赫赫有名的特拉布宗城,并在此帶走了數不勝數的戰利品和俘虜。此外,哥特人在另外一次遠征中攻占了卡爾西登和尼科美底亞地區許多美麗的城市,以及比提尼亞地區眾多富饒的城鎮。盡管淪陷的城市都有裝備精良的強兵駐守,但哥特人驍勇善戰、名聲在外。因此,在哥特人兵臨城下后,對手便都聞風喪膽,不攻自破。然而,最值得引起后世關注的是哥特人的第三次掠奪式進攻。這不僅是因為第三次掠奪式進攻作戰涉及范圍更廣,還因為我們對這次進攻途經的一些古老地域的興趣。一支有五百艘船,載著由哥特人和赫魯利人組成的強大水師,穿行經過伊斯坦布爾海峽及達達尼爾海峽。這支水師在行軍途中毀滅了島城庫齊庫斯,沿途還在小亞細亞半島西海岸的多個據點登陸。哥特人大肆進行燒殺搶掠,甚至燒毀了被列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雄偉的“阿耳忒彌斯神廟”。這個希臘最偉大的工匠們的杰作,隨著神廟中的數百根高聳的大理石柱及頗多精美絕倫的雕塑一道被付之一炬。隨后,哥特軍隊渡過愛琴海,在雅典登陸。雅典曾孕育了世界上精美絕倫的詩歌、哲學及藝術,此刻卻在泣血,慘遭野蠻的哥特軍隊的踐踏與洗劫。

阿耳忒彌斯神廟
哥特人在雅典大肆破壞,卻并未將其焚毀。據我所知,是土耳其人在許久之后毀壞了雅典的很多宏偉的建筑及精美的藝術品。關于哥特人當時具體的所作所為,我們只能從傳說中得知。相傳哥特人曾將雅典所有圖書館里的書收集起來,堆積成巨大的一堆,準備焚毀,或許哥特人是因為懼怕雅典人的文字會同如尼字母一樣,具有某種神秘力量并給入侵者帶來不幸吧。然而,當時哥特人隊伍中有一位以智慧著稱的年邁首領力勸哥特人改變主意。這位智者勸道:“就讓希臘人留著自己的書吧,只要希臘人成天沉迷于書本這些消磨意志的東西中,我們便會高枕無憂,再也不必擔心希臘人能在戰爭中生事了。”這個關于焚書的逸聞并沒有權威的依據,但我們也沒有理由對此進行反駁。或許哥特人的想法的確有幾分道理。然而,一個有著蓬勃生命力的民族是能夠在本民族的學者和思想家的探索中汲取新鮮力量的。但當一個民族將重心全部放在書本上,而將其他一切東西都視為身外之物、對其毫不在意時,對文學的沉迷就只能加速該民族的滅亡。此外,孕育在這種環境中的文學也會變得迂腐沉悶、乏味無比,滋生出的作品大多是“全世界均不看好,定會在物競天擇中自然消失”之流。這種現象正是3世紀時希臘的真實寫照。然而,即便哥特人在希臘戰場勢如破竹,雅典也讓哥特人意識到學習并非只會將人變成懦夫。當時有一個叫帕布利亞斯·赫倫尼烏斯·德克西普斯的希臘文人,他飽讀詩書并深諳古老輝煌的希臘歷史,曾率領一眾勇士在比雷埃夫斯港焚毀了許多哥特人的船。
然而,像帕布利亞斯·赫倫尼烏斯·德克西普斯一樣英勇的希臘人畢竟是少數。哥特人和赫魯利人在希臘人的土地上所向披靡,不斷攻城略地,攻克了一座座赫赫有名的城市,并不斷用戰利品擴充自己。哥特人將希臘洗劫一空后,便開始向亞得里亞海行進,似乎是動了進攻意大利的念頭。在這種緊要關頭,蓋利恩努斯終于不再一如既往地不作為,親自率軍在陣前與哥特人對峙。哥特人中的蠻族首領們起了分歧,其中一個有著赫魯利人般壯碩身軀的叫那勒布特斯的首領,背棄了自己的同胞,臨陣倒戈加入了羅馬軍隊。蓋利恩努斯欣然接受了那勒布特斯,并給那勒布特斯授予“領事”頭銜。這是當時羅馬國民所能擁有的最高榮譽。從此,哥特人一分為二。其中一支哥特人返回希臘東海岸登船,在色雷斯行省的安基亞盧斯上岸后,安然返回黑海北岸的本族駐地;另外一支哥特人則繼續進攻默西亞行省,并且肆無忌憚地掃蕩了一年時光。當時的羅馬將軍們各持己見、爭執不下,致使羅馬帝國未能做出任何有效的反擊。
當時的羅馬帝國有一位驍勇善戰、能力出眾的將軍,叫昆提盧斯。268年3月,蓋利恩努斯遇刺身亡。之后,昆提盧斯稱帝,他隨即大力整頓羅馬軍隊,同時著手肅清游蕩在羅馬帝國的北方荒蠻民族。這注定是一場血戰,因為昆提盧斯即將面臨的是一場新的攻擊,一場羅馬帝國史上從未經歷過的高強度攻擊。當時,哥特人盤踞在德涅斯特河河口附近。聽聞南部的土地物產豐饒、黃金遍地,哥特人興奮不已,下定決心要征服羅馬帝國,將其納為己有并安居于此。哥特人軟硬兼施,通過蹂躪征討和巧言令色勸說,讓眾多斯拉夫人部落同他們并肩作戰。一支浩浩蕩蕩的船隊穿行在黑海及達達尼爾海峽上,滿載三十萬大軍,同時還帶著家眷和子嗣。之后,哥特軍隊在帖撒羅尼迦城登陸。聽聞昆提盧斯親自率兵前來征討,哥特人便快馬加鞭前去迎戰,幻想著此次勢在必得。在納伊蘇斯戰役中,昆提盧斯雖然戰勝,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曾有作家稱羅馬軍隊在此次戰役中雖死傷無數,但哥特人也損兵折將,有五萬將士在此次戰役中喪命。哥特人不僅失去了這五萬將士,而且失去了信心。戰役持續不斷。很快,曾經聲勢浩大的哥特軍隊便兵敗如山倒,徹底土崩瓦解。成千上萬的哥特戰俘被賣作奴隸。很多年輕的哥特男子被帶到羅馬軍隊中服役。剩余的一些已經分崩離析的部族則倉皇逃往巴爾干半島的大山深處。當地氣候嚴寒再加上一場肆虐的瘟疫爆發,導致很多哥特人因此喪命。然而,昆提盧斯也因這場瘟疫于270年春天去世。為了紀念昆提盧斯的赫赫戰績,羅馬民眾為其加謚號為“哥特庫斯”。羅馬民眾認為昆提盧斯是極其罕見的偉大君主,其戰績惠澤百世。試想如果當年哥特人的侵略未被阻止,那會給全世界帶來什么樣的后果?一旦哥特人成功入侵,歐洲南部必定會遭遇殘暴無度、橫行無忌的大屠殺,而古老的藝術和文學杰作也將消失殆盡,多年以來積累的文明傳統也大多會化為泡影。這的確令人毛骨悚然。的確,昆提盧斯的勝利只是暫時推遲了哥特人的勝利,但哥特人后來奪取勝利之時已經信奉基督教。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后來的哥特人已經進化和文明了許多,也知曉了如何以更加柔和且智慧的方式去展現勝利者的姿態。哥特人再度起兵征討羅馬帝國時,已不再是當年野蠻的蹂躪者,而是將羅馬帝國從腐朽墮落的文明及孱弱腐化的統治者手中解救出來的救世主。雖然來自外部的征服通常伴隨著累累罪行,但總體來說,哥特人在統治意大利期間極大地造福了當地人民。這甚至會讓我們為哥特人統治的驟然終止而扼腕嘆息。

昆提盧斯
昆提盧斯在臨危之際授命奧勒良為繼承者。奧勒良是將軍出身,手下士兵都知道奧勒良的綽號——“刀鋒劍客”。軍隊接受了昆提盧斯的臨終任命。奧勒良治國有方,統治了五年時間。奧勒良登基后,哥特人便按捺不住了。在首領坎納鮑德斯的指揮下,哥特人再次發動了戰爭。在這場節奏拖沓的戰爭中,羅馬軍隊損失慘重,同時哥特人也元氣大傷,亟待議和。此時,奧勒良聽聞意大利遭到日耳曼人的入侵,需要出兵討伐。但更明智的做法是給予侵略者一些優惠條件以避免兵戎相見。雙方達成共識,即哥特人退至達契亞行省。達契亞行省包含現在的羅馬尼亞及匈牙利東部區域,全部作為哥特人的統治范圍。當地的原住民可以跨越多瑙河,遷到默西亞行省居住。作為回禮,哥特人需向羅馬軍隊進貢兩千名騎兵。同時,為預防哥特人背信棄義,哥特貴族的眾多子嗣交由羅馬帝國皇帝撫養,接受權貴階層享有的教育,最終以風光體面的方式任職,從而為羅馬帝國皇帝效力。其中,未婚少女將與羅馬帝國的主要官員結婚。和平共識的一系列措施換來了哥特人與羅馬帝國長達五十年的堅不可摧的同盟關系。哥特人在達契亞行省的原住民身上體會到了和平的好處,同時為日后通過武力東山再起積蓄了力量。

奧勒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