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特王國史(華文全球史)
- (英)亨利·布拉德利
- 2373字
- 2021-04-13 15:44:36
第4章 哥特人與君士坦丁大帝的戰爭

精彩看點
哥特人在達契亞行省——打破長期以來的和平局面——勝利女神眷顧的君士坦丁大帝——格貝里克與汪達爾人
在哥特人與羅馬帝國和平相處的五十年里,哥特人的歷史是一片空白的。這一時期的哥特人歷史沒有任何編年記載,哪怕是哥特人的某位首領的名諱,抑或是一個簡簡單單、無論真實或荒誕的逸聞。或許,歷史學家們對于這五十年歷史的集體緘默也沒有讓我們錯過關鍵的信息,因為一個荒蠻民族的故事除了戰爭及遷徙值得記錄,并沒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成分。然而,我們想知道哥特人與本土的達契亞人是在怎樣的條約下共處,因為有充足的證據顯示,并非所有的達契亞人都應奧勒良的邀請遷往默西亞行省,有些達契亞人選擇了繼續居住在自己古老的家園,接受哥特人的統治。我們可以猜想達契亞人并沒有淪為奴隸,而哥特人則學會了尊敬鄰邦的先進文明。久而久之,原住的達契亞人與后來定居的哥特人逐漸融合成一個族群。如果事實真是如此,我們便能夠理解歷史記錄中沒有這五十年的痕跡的原因,就如同我們已經了解到的那樣,6世紀的哥特史學家們一提到古達契亞的英雄及圣賢,便會聯想到哥特先輩們的榮光。
然而,如果我們認為達契亞行省是當時唯一被哥特人占據的地方,那就大錯特錯了。269年,雖然有大批哥特人沿黑海北岸返回了原住地,但仍然有眾多哥特人留守了下來。至于俄羅斯南部的哥特人是否也與奧勒良簽訂了和平條約,我們不得而知。但在這平靜的五十年中,俄羅斯南部的哥特人一直按兵不動,從未意欲對羅馬帝國發動任何攻擊。達契亞行省的哥特人和位于東部的本族同胞分別以古老的名稱“維斯哥特”與“奧托哥特”來區分。雖然命名方式相同,但達契亞行省的哥特人和達契亞行省東部的哥特人究竟分別與早期的維斯哥特人及奧托哥特人有怎樣的血親關系,我們不得而知。奧托哥特人似乎是建立了一個聯合國家,而維斯哥特人則獨立于奧托哥特人之外,分散而居,沒有一個共同的首領,成了受不同首領指揮的獨立部落。
在這五十年中,哥特人沒有發生什么事情,生活風平浪靜,而羅馬帝國在這五十年中發生了一系列驚心動魄的事。在這五十年中,羅馬由幾任能力卓越的皇帝統治,其中有一位尤其出類拔萃。他就是戴克里先。在位期間,戴克里先改革政府,其具體做法我們不再贅述。至于羅馬帝國內戰、羅馬人陷入與法蘭克人及其他族群的斗爭等,我們也不再詳細解說。

戴克里先

君士坦丁大帝
當哥特人最終打破與羅馬帝國維持的長期的和平狀態時,羅馬帝國正處在君士坦丁大帝的統治之下。君士坦丁大帝采取的兩項舉措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君士坦丁大帝將基督教立為羅馬帝國國教,同時將首都從羅馬遷往君士坦丁堡。我們需謹記,帝國雖然仍稱作羅馬帝國,但羅馬帝國自古以來以之命名的首都羅馬城現在已經變成了屈居第二的城市。
322年,哥特人與君士坦丁大帝之間爆發了第一次沖突。323年,君士坦丁大帝大敗共治帝國的對手李錫尼,繼而成為羅馬帝國的獨裁統治者。維斯哥特人與奧托哥特人組建了一支有遠東斯拉夫人加盟的聯合軍隊。在首領阿利夸卡(也稱阿爾瓦卡爾斯)的指揮下,這支聯合軍隊對多瑙河南部的羅馬行省發動了攻擊。君士坦丁大帝在三場戰役中接連獲勝,連敗哥特軍隊,迫使哥特人投降。君士坦丁大帝授意給哥特人一些優惠條款作為投降條件。后來的事實證明,君士坦丁大帝當時的決定是明智的。因為在323年,君士坦丁大帝在亞得里亞堡與李錫尼背水一戰時,受到了阿利夸卡麾下軍隊的支援。據說當時哥特援軍由四萬人組成。

李錫尼

亞得里亞堡戰役
然而,331年,君士坦丁大帝在戰場上與哥特人狹路相逢。當時,具體人數不詳的汪達爾人大約居住在今天的匈牙利西部區域。該區域以底比斯河為界,河兩側分別為汪達爾人和哥特人的領地。汪達爾人與哥特人紛爭不斷。之后,哥特人以絕對優勢侵襲了汪達爾人的領土。汪達爾人轉而向君士坦丁大帝求助。聽了汪達爾人的哭訴后,君士坦丁大帝親自率軍,準備嚴懲侵略者哥特人。得知君士坦丁大帝大兵將至,哥特人在兩個首領阿瑞里克和奧里克的帶領下迅速渡過多瑙河,一路馬不停蹄,前去迎戰羅馬帝國軍隊。在雙方的第一次交戰中,君士坦丁大帝慘敗。這也是君士坦丁大帝戎馬生涯中第一次嘗到失敗的滋味。但在接下來的戰役中,羅馬帝國軍隊取得節節勝利。曾經因不敵哥特人而淪為階下囚的居住在克里米亞半島的希臘人的后代終于等到了向曾經侵略自己的宿敵哥特人報仇雪恨的機會,因此無不紛紛上陣,幫助君士坦丁大帝攻打哥特人。哥特人頹然敗北,便傾向于向羅馬帝國乞和。君士坦丁大帝的政策一向都是通過友好手段與手下敗將化敵為友,至少在對付荒蠻民族時都是如此。哥特國王和貴族收到了君士坦丁大帝慷慨贈送的禮物及尊崇的榮譽。哥特人與羅馬帝國雙方再次達成盟約。為了確保哥特人不背叛約定,哥特國王阿瑞里克須將長子作為人質交給君士坦丁大帝。
自此之后,天下太平。哥特人在超過三十年的時間里未對羅馬帝國有過任何侵擾,卻在其他戰場上奪取了事關重大的勝利。阿瑞里克去世后,民眾選舉了出身于另一家族的一位新首領格貝里克。格貝里克是盛名卓著的英雄家族的后代。雖然我們對格貝里克的父親希爾德里克、祖父奧維德及曾祖父尼達達均一無所知,但從約旦尼斯的描述中,我們會很容易發現格貝里克祖輩們的大名和事跡在當時古老的哥特民謠中廣為傳頌。格貝里克下定決心要完成前輩沒有完成的使命,即驅逐汪達爾人。君士坦丁大帝沒有再次阻止,而是默許了格貝里克的想法,因為汪達爾人不僅不思感恩當年羅馬帝國的恩澤,反而攻擊掠奪羅馬帝國的行省。在爆發于瑪洛什河河畔的一場戰役中,汪達爾人首領威斯瑪去世,汪達爾人潰不成軍、血流成河。戰敗的汪達爾人再次向君士坦丁大帝求助。君士坦丁大帝批準汪達爾人居住在潘諾尼亞行省及羅馬帝國的其他一些地方。哥特人則占據了汪達爾人遺留下來的土地。此后,哥特人的領地西面也不再有任何敵對勢力。很快,哥特人開始打起準備進攻東面鄰邦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