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自華傳(桐鄉歷史文化叢書)
- 徐盈哲 徐玲芬
- 4047字
- 2021-04-13 15:45:03
書香世家
1661年,清朝第四位皇帝登上歷史舞臺,年僅八歲的愛新覺羅·玄燁即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康熙”。新帝登基、廣頒政令。為了避清太宗皇太極“崇德”年號之諱,崇德縣被更改了名字。從康熙元年開始,之后兩百多年的時間里,這里都被稱為石門縣,而徐自華的家族,當時便是石門縣有名的望族。
若要追根溯源,石門徐氏,或者說崇德徐氏祖上并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據記載,徐氏祖籍是浙江衢州。或許是這里宜居的水鄉小城頗具有吸引力吧,明代時徐氏先祖徐思椿便決心離開家鄉,舉家遷來崇德一地,定居在縣城外的九里塘,過起了隱居生活。徐思椿也成了崇德徐氏始遷祖。
到了明末清初,徐氏家族傳到了六世孫徐克祥的手里,也就是徐自華的曾祖父。徐克祥是清貢生,官至戶部郎中,然而他卻并沒有將前途孤注一擲在仕途上。之后,他由儒轉商,經營起了綢布業。盡管史料上并沒有記載徐克祥自主創業的成績如何,但從他能在石門縣城里置地買屋來看,相信他的綢布生意一定是經營有道。于是,徐氏家族搬進了縣城,在城西呂氏故址安了家,建起了“頤志堂”。
由此,徐氏一族漸漸成為石門縣城一大望族。不僅如此,從《徐氏家譜》中可以看到,徐氏家族可謂是書香門第,單是第六代子孫當中,就有六名國學生,足見家族內勤學讀書風氣之盛。
盡管后來不作文章轉而經商,徐克祥仍把讀書和科舉的希望寄托在子孫身上。在《語溪徐氏三世遺詩·莼湖公遺詩》中,記載著他七十九歲時,也就是去世那一年所寫的幾句話:“科名且看子孫傳”, “草堂小葺仍頤志,惟愿詩書永寶田”。徐克祥當年曾因戰亂不得不拋下“頤志堂”,帶著全家四代人離家避難,多年后才得以回鄉。好在“頤志堂”雖遭遇兵燹,卻并未盡毀。而在他有生之年還可以看到“頤志堂”的重修,親眼見證它在子孫手中傳承,一定是大感欣慰的吧。徐氏一族詩書傳家的美名,從這短短幾句寄語當中,也可見一斑了。

《語溪徐氏三世遺詩》

《崇德徐氏家譜》
徐克祥的后一代到底沒有辜負父輩的殷切期望,三個兒子都非常爭氣,尤其是長子徐寶謙更是在官場頗有建樹。
自古以來,孟子“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一番論調鼓勵了多少在困境中掙扎的人。而從徐寶謙所寫的自述來看,他或許也是被這“大任”選中的一員。徐寶謙出生沒多久就遭遇了命運的坎坷安排。在他三歲的時候,生母王氏就過世了,家里只好請了乳母,尚不知事的他無法適應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只好用拒絕進食來抗議。束手無策之下,還是祖母想出了辦法,用龍眼、大棗煮湯作為替代食物給他吃。大概是年幼喪母的經歷使他早早培養起獨立的性格,年僅八歲便外出求學。讀書的時候,甚至每晚都要“開夜車”,總要學習到打了“四鼓”才睡,相當于現在的凌晨兩點左右。在古代,大多數讀書人想要走上仕途,科舉考試是他們唯一的出路,所有懷揣這個夢想的人都鉚足了勁兒。但中華大地人才濟濟,想要脫穎而出,談何容易呢?盡管多年來始終刻苦努力,十四歲第一次參加童試的徐寶謙還是未能被錄取為生員。不過,知縣盧昆鑾倒是很欣賞這個聰明的孩子,幫他修改詩文,在朋友面前也毫不掩飾對他的夸獎。事實證明,知縣的眼光并沒有錯,兩年后,徐寶謙便以第三名的成績成為縣學的一名庠生。然而,他的科舉之路,始終走得不那么順暢。
之后,徐寶謙成了家,但讀書求學仍未有絲毫放松,早出晚歸,同時趕兩處課堂學習。二十四歲的時候,他通過了本省學政巡回舉行的科考,并位列一等第三名,成為享受廩膳補貼的生員,謂之“食餼”,即廩生。取得廩生資格,除了可得到每月的銀糧補貼以外,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參加更高一級考試的資格,或許還有機會被選為貢生。因為當時已有了家室,徐寶謙便在縣學里謀了個訓導的工作,一邊繼續參加科舉考試,一邊期待著被舉薦去深造。然而,多年之后,依舊是“竟未得選,且屢困場屋”,早已過了而立之年的徐寶謙陷入了兩頭落空的尷尬境地。事已至此,也只好憋著一股勁,繼續往科舉這條獨木橋上走。直到年號變為“咸豐”的頭一年,徐寶謙終于通過了鄉試,在他三十五歲的時候中了舉,這已經是他第十次參加考試了。然后又是近三十年過去了,年號從“道光”到“咸豐”再到“光緒”,年逾花甲的徐寶謙才被命運眷顧了一次,中了進士。
在仕途生涯中,徐寶謙曾官至刑部郎中,安徽廬州知府。《崇德徐氏家譜》中就記載了一些他在廬州府任上的故事。徐寶謙剛就任廬州府知府,老天爺就給他出了一個大難題。那一年,大江南北蝗災肆虐,災情嚴重,刻不容緩。徐寶謙一面去各處查勘受災情況,一面又下命令立刻籌辦賑災事務。并在郡城四面都設了粥廠,專門用來向饑民廣施救濟,惠及無數饑民,使他們得以生存下來。徐寶謙在任的時候,還解決了不少當地的陳年積案。值得一提的是,在處理這些案子的時候,徐寶謙并沒有下令使用酷刑求口供,只用幾句話就判斷出雙方爭論的是非,從而將案子順利了結。因此徐寶謙在當地贏得了口碑,后來,他任期已滿,要離開廬州。離任的那天,百姓們自發來為他送行。成群結隊的人們拿著匾額牌傘。或是自己寫了詩來為他們的知府大人餞行。不難想象,徐寶謙在當時一定深受廬州百姓的信賴和支持。
為官時如此體恤百姓,告老還鄉后,徐寶謙也不忘為家鄉做貢獻。上一篇提過的傳貽書院,在那段時間里,徐寶謙就是書院的主講人,每每論文校藝,他都是親閱評點,傾囊相授,毫無私心。
除了入仕為官、教書育人,徐寶謙的涉獵十分廣泛,甚至在醫學方面也有所研究,著有《簡要良方》《灸法心傳》兩書。不過,在他的著作中最為主要的,還是有關詩文的作品,著有《琴言室詩稿》十六卷、《倡和雪泥集》《花韻軒鞠令譜》等。而他對詩詞創作的愛好和才華也傳承到子孫后輩的身上。徐自華很早就表現出詩文方面的天賦,大概也與她從小就在祖父身邊耳濡目染分不開。
徐寶謙那一輩,他還有兩個弟弟,徐福謙和徐著謙。二弟徐福謙是優行附貢生,官至戶部郎中。三弟徐著謙是附貢生,候選光祿寺署正。
二弟徐福謙個性恬淡,對他來說,更自在的工作是擔任教職,他曾經先后在當時的海寧、歸安、蕭山、宣平、云和、武義、仁和等州縣做儒學訓導,協助教誨生員。不就縣令而改教職,顯而易見,徐福謙對于爭名逐利確實并不在意。而他最放不下的愛好就是作詩吟誦,尤其古絕是他的拿手好戲。話到這里,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語溪十二景》了。徐福謙晚年的時候回到家鄉,闊別已久的故鄉之景觸動了他的詩情,于是他便將眼前景心中情寫進詩里,寫成了《語溪十二景》。透過這些文字,可以看到“晚涼閑逐花驄去,為洗征塵傍柳溪”的趣景,知曉“片石飛來粵海云、酬恩曾記雪中人”的奇遇,體會“越女名亭跡已非,荒煙蔓草認依稀”的惆悵,感受“兩岸蘆花秋似雪,誰描雁影綠波涵”的風光……一夢千年,這些名勝古跡許多都已無從尋覓,但徐福謙的詩句卻將它們最迷人的模樣永久地定格,一直流傳至今,讓后人仍可借此想象當時的美景,仿佛穿越時空般令人感同身受。
家風始終影響著徐氏一族的后代。到徐自華父親那一輩,家族中仍維持著這樣的良好傳統,既有能詩善文者,也不乏走科舉仕途的人。不過,和他的同胞兄弟相比,徐自華的父親徐多镠實在有些特別。
徐多镠是徐寶謙的長子,通常長子總是背負著家族更多的希望和責任,可他卻是個瀟灑自在的性情中人。在才學上,徐多镠完全遺傳了父親,是當時的國學生。然而,他卻完全不像他父親那樣對科舉仕途有鍥而不舍的執著追求,反而對做官絲毫不感興趣。徐自華的外甥女林北麗曾寫了一篇關于自己家族的回憶,說她的這位“逍遙自在”的外祖父和《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有點像,這便完全可以想象得到這位官家大少爺是多么別具一格了。據說,徐多镠還酷愛音樂,古典樂器幾乎樣樣精通,尤其喜唱昆曲,可以說是遠近聞名。不僅如此,他還把這項愛好傳授給女兒徐自華,昆曲表演一度成為家庭集體娛樂活動。當年,徐多镠所居住的“月到樓”中有時會絲竹達旦,父親按笛奏曲,徐自華和義妹呂韻清則負責譜成《賞秋》等闋,閑情雅致,其樂融融。
旅行歷來為許多文人騷客所熱愛,徐多镠自然也同樣向往著外面的世界。他自己制了兩艘船,一到春秋兩季適合出行的好天氣,便會帶著孩子一起坐船去游覽各地風光。
有這樣一位與眾不同的父親,想必徐自華的成長過程中一定充滿了詩書曲樂的熏陶,還有灑脫自由的空氣。
至于徐自華的生母馬氏亦有故事可說。馬氏亦是出生于石門縣城一戶秀才家庭,雖然六歲時失去父親,但得外祖母悉心教養,出落得聰穎秀茁、德才兼備。嫁到徐家之后,侍奉長輩、操持家政,事事都打理得井井有條。更難得的是,馬氏有著舊時代女子少有的遠見和開明。因自己從小遭遇禍亂,沒有機會讀書,常常私下感慨遺憾。于是,她便對子女們的教育很是上心。徐自華五歲時,母親便要她跟著舅父讀書,并且親自督課。徐自華說,雖然母親沒學過詩詞,卻很喜歡聽人吟詠,而且很快便能領悟其意義。徐自華與父輩學習酬唱寫的詩作,母親一聽就懂了。后來,母親又要求徐自華教小妹蘊華學習。姐妹倆挑燈夜讀的時候,母親在一旁看著,總會面露喜色,很是欣慰。
既有愉悅的氛圍,又有嚴格的督教,從徐自華姐妹自小就出眾的詩文才華和勤勉的人生態度中,完全可以感受到父母輩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
關于本書主人公的故事留待之后再慢慢細說,且略談談她的胞妹徐蘊華。徐蘊華比姐姐小十一歲,是家中最小的女兒,深受父親和兄姐們的寵愛。和姐姐徐自華一樣,徐蘊華也是小小年紀便顯露出出眾的才華。她從小就跟在父親身邊,在游山玩水中被自然美景所滋養,七歲的她就已經能寫成詩句,與父輩酬唱。十歲開始,跟著姐姐學習,更是迅速成長。
徐氏家族這一輩的子孫當中,會寫詩的女孩也并不只有自華姐妹倆,徐自華叔父的女兒蘭湘也是一位才女。當年徐自華隨父親去廣東順德,便在叔父家中與蘭湘切磋詩藝,互相酬唱。父輩對子女一視同仁地悉心栽培,同齡兄弟姐妹又能相互學習促進,生活狀態包容且寬松,這樣的家庭氛圍始終圍繞著徐氏一族的后代,將他們一個個送上成人、成才的舞臺。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是第一個課堂,亦是影響最深遠的一環。崇尚詩書傳家的徐氏大家族在徐自華的人生道路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在那個風云變幻的時代,造就了這位來自江南小城的奇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