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雜說 啟愉按: 《要術》卷三已另有《雜說》一篇,這一插在《序》和卷前之間的《雜說》,并非賈思勰原作,已為研究《要術》者所公認。據文內名物和用詞,疑是唐代人所偽托。

夫治生之道,不仕則農;若昧于田疇,則多匱乏。只如稼穡之力,雖未逮于老農;規畫之間,竊自同于“后稷”〔1〕。所為之術,條列后行。

凡人家營田,須量己力,寧可少好,不可多惡。假如一具牛〔2〕,總營得小畝三頃—據齊地大畝,一頃三十五畝也。每年一易,必莫頻種。其雜田地,即是來年谷資。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悅以使人,人忘其勞。且須調習器械,務令快利;秣飼牛畜,事須肥健;撫恤其人,常遣歡悅。

觀其地勢,干濕得所,禾秋收了,先耕蕎麥地〔3〕,次耕余地。務遣深細,不得趁多。看干濕,隨時蓋磨著切〔4〕。見世人耕了,仰著土塊,并待孟春蓋,若冬乏水雪,連夏亢陽,徒道秋耕不堪下種!無問耕得多少,皆須旋蓋磨如法。

【注釋】

〔1〕后稷: 這里不是指后稷這個人,也許是當時流傳著的托名后稷的農書,或者是農業生產的方法,如《氾勝之書》(簡稱《氾書》)提到的“后稷法”。

〔2〕一具牛: 具,通“犋”,北方耕地使用畜力的能量單位。通常以兩牛或兩牛以上共拉一犁為“一犋”;大牲畜一頭能拉動一張犁,也可叫一犋。

〔3〕先耕蕎麥地: 指蕎麥收割后的地,非指準備種蕎麥的地,因為下文明說陰歷五月耕翻種蕎麥的地,立秋前后播種。蕎麥從種到收大約兩個月,如果七月立秋播種,到九月可收,與收粟黍類作物先后臨近,所以安排在收谷后先耕收割后的蕎麥地。如果是秋耕播種蕎麥地,到翌年立秋下種,那片地要休閑一年,坐失地利,《雜說》的作者以善于規劃自負,那算什么經營能手?

〔4〕“切”,各本相同,作密切解釋。但《東魯王氏農書》(簡稱《王氏農書》)《耙勞篇》引《要術》作“竊”,似是王禎改的,則連下句讀。

【譯文】

謀生的方法,不做官便是當農民;種田如果糊里糊涂不懂得怎樣經營,那就往往會貧乏。我種莊稼的體力,雖然比不上老農,但在經營規劃方面,自己覺得同“后稷”沒有兩樣。經營的方法,分條列在下面。

凡是莊戶人家經營田地,必須衡量一下自己的能力,寧可種得少些好些,不可貪多帶來惡果。比如拿一犋牛來說,總共管得小畝三頃的地—折算成齊地的大畝,一共是一頃又三十五畝〔不可貪多超過負荷〕。〔谷子地〕要每年更換一次,一定不能連種。這樣,其他雜項作物的地,就可作為明年的谷田。

要想工作做得好,一定要先有精良的工具。用人要使人心里暢快,就會忘記疲勞。并且一定要把農具調試得好,務必使之快利;飼養耕畜,一定要做到體肥力壯;安慰體恤下面的人,常常使他們高高興興。

察看地里的情況,干濕合適,秋谷收割之后,先耕蕎麥地,再耕其余的地。務須耕得深耕得細,不得貪多圖快。再看干濕情況,隨即耢蓋著使貼切。我看到一般人秋耕的地,總是仰著土塊暴露著,一直到正月里才耢蓋,要是冬天雨雪稀少,入夏又碰上連續干旱,白白地埋怨秋耕之地不好播種!所以無論耕得多少,都必須隨時依法耢蓋好。

如一具牛,兩個月秋耕,計得小畝三頃。經冬加料喂。至十二月內,即須排比農具使足。一入正月初,未開陽氣上,即更蓋所耕得地一遍。

凡田地中有良有薄者,即須加糞糞之。

其踏糞法: 凡人家秋收治田后,場上所有穰、谷〔1〕,并須收貯一處。每日布牛腳下,三寸厚;每平旦收聚堆積之;還依前布之,經宿即堆聚。計經冬一具牛,踏成三十車糞。至十二月、正月之間,即載糞糞地。計小畝畝別用五車,計糞得六畝。勻攤,耕,蓋著,未須轉起〔2〕

自地亢后,但所耕地,隨餉蓋之;待一段總轉了,即橫蓋一遍。計正月、二月兩個月,又轉一遍。

然后看地宜納粟: 先種黑地、微帶下地,即種糙種〔3〕;然后種高壤白地。其白地,候寒食后榆莢盛時納種〔4〕。以次種大豆、油麻等田。

然后轉所糞得地,耕五六遍。每耕一遍,蓋兩遍,最后蓋三遍;還縱橫蓋之。候昏房、心中〔5〕,下黍種無問。

谷,小畝一升下子,則稀穊得所。

候黍、粟苗未與垅齊,即鋤一遍。黍經五日,更報鋤第二遍。候未蠶老畢,報鋤第三遍。如無力,即止;如有余力,秀后更鋤第四遍。油麻、大豆,并鋤兩遍止;亦不厭早鋤。谷,第一遍便科定,每科只留兩莖,更不得留多。每科相去一尺。兩垅頭空,務欲深細。第一遍鋤,未可全深;第二遍,唯深是求;第三遍,較淺于第二遍;第四遍較淺。

凡蕎麥,五月耕;經二十五日,草爛得轉;并種,耕三遍。立秋前后,皆十日內種之。假如耕地三遍,即三重著子〔6〕。下兩重子黑,上頭一重子白,皆是白汁,滿似如濃,即須收刈之。但對梢相答鋪之,其白者日漸盡變為黑〔7〕,如此乃為得所。若待上頭總黑,半已下黑子,盡總落矣。

其所糞種黍地,亦刈黍了,即耕兩遍,熟蓋,下糠麥〔8〕。至春,鋤三遍止。

凡種小麥地,以五月內耕一遍,看干濕轉之,耕三遍為度。亦秋社后即種〔9〕。至春,能鋤得兩遍最好。

凡種麻地,須耕五六遍,倍蓋之。以夏至前十日下子。亦鋤兩遍。仍須用心細意抽拔全稠鬧細弱不堪留者,即去卻。

一切但依此法,除蟲災外,小小旱,不至全損。何者?緣蓋磨數多故也。又鋤耨以時。諺曰:“鋤頭三寸澤。”此之謂也。堯湯旱澇之年,則不敢保。雖然,此乃常式。古人云:“耕鋤不以水旱息功,必獲豐年之收。”

【注釋】

〔1〕谷(yì): 谷糠。

〔2〕轉起:“轉”是農耕術語,即再耕、第二次耕。《要術》有“再轉”,是第三次耕。

〔3〕種糙種: 按: 《廣雅·釋詁一》:“造……始也。”造,念cāo,即糙字,是糙有“早”義,今河南仍稱早麥子為“糙麥”。這里“糙種”即指谷子的早熟品種。

〔4〕寒食: 舊時時節名,在清明前一日或兩日。

〔5〕房、心: 星宿名,各為二十八宿之一。我國古代以觀測二十八宿的某一星宿在黃昏或破曉時運行到正南方的節候而定某種作物的播種期。房、心二宿也可總名“大火”。“大火”黃昏中在南方,一般說在陰歷四月。

〔6〕三重著子: 結三層的子。蕎麥根系纖細,必須精細整地,才能有利于出苗、生長和發育。整地精細或粗放,無論植株高度、分枝數以及單株結實率等,都相差懸殊。這里所謂結三層的子,當是指整地較細,出現有三級分枝,但結子的層數與耕地遍數不可能有相應的關系。

〔7〕其白者日漸盡變為黑: 這只是強調及早收割而已。這里種的是秋蕎,北方立秋后種,容易遭到早霜之害,趁早收割,還有避免霜害的作用。所謂青子灌滿了白漿(原文“白汁”,即乳白色的稠汁),實際只能是即將成熟的子粒,后熟作用可以使之變黑,但最上層的幼嫩子粒是不能跟著變黑的,萬一遭到早霜,也只能變成黑褐色的癟殼。下文說的一半黑子便會掉盡,這倒是千真萬確的。

〔8〕“糠”,各本同,無可解釋,疑“”之誤。麥即裸大麥,亦稱元麥。

〔9〕秋社: 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在秋分前或秋分后。

【譯文】

比如一犋牛,安排兩個月秋耕,共耕得小畝三頃的地。過冬要加精料喂養。到十二月里,就該安排整治好農具使充足。一到正月初,土面還沒有升溫化凍的時候,就把秋耕的地頂凌耢蓋一遍。

凡田地中有肥有瘦的,瘦地必須上糞糞過。

踏糞的方法: 莊戶人家在大田秋收后,打谷場上的所有秸稈、殼秕等等,都必須收聚起來堆貯在一處。每天拿它來鋪墊在牛圈里牛腳底下,鋪上三寸厚;第二天清早,耙出來堆積在另外的地方;又照樣鋪進去,過一夜又耙出來堆聚著。這樣經過一冬的積聚,一犋牛可以踏成三十車的廄肥。到十二月、正月之間,就把糞載運出去糞地。每一小畝載上五車糞,一共可以糞六畝地。把糞均勻地攤開來,將地耕翻,耢蓋著,無須急著再次耕翻。

地顯得有些干燥之后,只要是再耕的地,都要隨時〔縱向〕拖耢蓋過;等到一段地都再耕完了,隨即再橫向蓋一遍。正月、二月兩個月,又再耕翻一遍。

然后看土地所宜,種下谷子: 先種黑土的地和稍微低下的地,就種早谷子;之后,種高田白土的地。這白土地,等寒食節后榆莢旺盛時下種。接下來依次種大豆、油麻等地。

然后再耕翻上過踏糞的地,要耕五六遍。每耕一遍,蓋兩遍,最后一次耕,蓋三遍;都要一縱一橫地蓋過。候看到黃昏時房星、心星運行到正南方的節候,就種黍子,切勿遲疑。

谷子,每一小畝下一升種子,稀密正合適。

候到黍、粟苗還沒有與垅溝齊平的時候,就鋤第一遍。黍,五天之后,回頭鋤第二遍。到蠶還沒上簇時,再鋤第三遍。如果人力不足,就停止不鋤;倘若還有余力,孕穗后再鋤第四遍。油麻、大豆,都鋤兩遍停止;也不嫌早鋤。谷子,鋤第一遍時便間苗留定,每窠只留兩株,再不能多留。窠間相距一尺。兩垅之間的空余土壤,須要鋤得深細些〔,以利扎根〕。第一遍鋤,還不能過深;第二遍鋤,盡量深些;第三遍,比第二遍淺些;第四遍,又比較淺。

種蕎麥,五月耕地;耕后二十五天,草腐爛了,可以耕第二遍;連種前耕一遍,共耕三遍。都是在立秋前后的十天內下種。假如地耕得三遍,蕎麥便會結三層的子。到下面兩層的子已經黑熟了,上面一層還是青的,里面灌滿著白漿,像膿一樣,這時便該收割。割下來只要梢對梢地搭鋪起來,過幾天青子漸漸地全會變黑,這樣才是合規矩的收獲。如果等到上面的子全黑了才收,那下面的黑子有一半便會掉落盡了。

至于那上過基肥種黍的地,一到黍收割完了,就耕兩遍,縱橫反復地蓋過,種下〔〕麥。到來年春天,鋤過三遍停止。

種小麥的地,五月里耕一遍,看干濕合適時,再耕第二遍,要耕三遍才合適。到秋社后就下種。到了春天,能鋤兩遍最好。

種大麻的地,須要耕五六遍,蓋的遍數要加倍。在夏至前十天下種。以后也是鋤兩遍。照樣要細心地拔出那些極為稠密細弱、不堪留養的苗,都給丟掉。

一切只要依照上面的辦法去做,除去蟲災之外,小小的干旱,不至于全部失收。什么道理呢?就因為蓋耱的次數多,加之鋤草松土又及時。農諺說:“鋤頭自有三寸澤。”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除非遇上堯時的大水,湯時的大旱,那就不敢保證。不過話得說回來,在平常的年景下,這樣的常規法則是不能丟的。古人說:“耕田鋤地不因水旱災害而松懈,定能獲得豐年的收成。”

如去城郭近,務須多種瓜、菜、茄子等,且得供家,有余出賣。只如十畝之地,灼然良沃者,選得五畝,二畝半種蔥,二畝半種諸雜菜;似校平者種瓜、蘿卜〔1〕。其菜每至春二月內〔2〕,選良沃地二畝熟,種葵、萵苣。作畦,栽蔓菁,收子〔3〕。至五月、六月,拔諸菜先熟者,并須盛裹〔4〕,亦收子訖。應空閑地種蔓菁、萵苣、蘿卜等〔5〕,看稀稠鋤其科。至七月六日、十四日〔6〕,如有車牛,盡割賣之;如自無車牛,輸與人。即取地種秋菜。

蔥,四月種。蘿卜及葵,六月種。蔓菁,七月種。芥,八月種。瓜,二月種;如擬種瓜四畝,留四月種〔7〕;并鋤十遍。蔓菁、芥子,并鋤兩遍。葵、蘿卜,鋤三遍。蔥,但培鋤四遍。白豆、小豆〔8〕,一時種,齊熟,且免摘角。但能依此方法,即萬不失一。

【注釋】

〔1〕“校平”,金抄等如字,明抄等作“邵平”。啟愉按: 邵平即召平,以種瓜著稱(卷二《種瓜》有引述),但無種蘿卜事跡,湖湘本校語已疑其訛。“校”通“較”,“平”謂平常、一般,“似”為比擬之詞,含有“超過”的意思。“似校平”者是說比一般的土地要好些的拿來種瓜、蘿卜,這是比較“灼然良沃”(明顯肥沃)的土地說的。

〔2〕“其菜”,指什么菜,是回指上文二畝半的“諸雜菜”?還是懸擬之詞,另作一端,如說“至于種別的菜”?如指前者,則“良沃地二畝”,少了半畝,應補“半”字;如指后者,雖可解釋,但很勉強。

〔3〕 “作畦,栽蔓菁,收子。”啟愉按: 這是秋種蔓菁至冬選收種株,假植在蔭室內或避風凍處,到來春移植于露地,至夏收子。移植時可預先作畦栽植。《農桑輯要》卷五《蘿卜》“新添”記載至冬拔取蘿卜,去葉留心,埋藏在窖內,中間放通氣草一把,至春芽生,取出,“作垅或畦,下糞栽之”,“夏至后收子,可為秋種”。這里移植蔓菁收子,與此相類。

〔4〕 “并須盛裹”,不大好理解。陰歷五六月老熟收子的菜是不少的,作一年生、兩年生或三年生栽培的有春葵、萵苣、芥菜、蔓菁、蘿卜、大蔥等等。菜老熟了自然要收,但為什么都要包裹起來,不明。如果是指留種的植株,拔后包裹起來以免交叉混雜,那該說“留種者并須盛裹”,則有脫文。可又為什么不留種的不早早拔去,爭取早些整地,卻留著消耗地力?總之,本篇敘述,頗多不明,疑傳刻中有錯亂。

〔5〕萵苣: 這是夏萵苣。上文二月種的是春萵苣。

〔6〕這兩天的后一天,是七月初七“乞巧節”和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城市里需要較多的瓜果蔬菜,所以先一日準備好趕節去賣。舊時乞巧節,婦女陳設瓜果于庭院中以乞巧;道觀在中元節作齋醮,佛寺在中元節作盂蘭盆會,需要百味瓜菜供祭,僧俗仕女麕集,百戲紛呈,瓜菜消費量也大。

〔7〕留四月種: 等到四月里種。也可以解釋為留四月熟的瓜子作種。不過,上句二月種瓜,四月不可能有老熟瓜子作種。“留”是延遲、等待的意思,所以這句應作推遲播種解釋。其所以推遲,大概因為播種面積較大,而夏日成熟快,好湊在炎熱天消費量大時上市,也可以去盂蘭盆會趕鬧市。

〔8〕白豆: 當指飯豆(Phaseolus calcaratus)之白色者。 小豆: 現在通常指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但古時非指一種,赤豆、赤小豆、綠豆、黑小豆等等都可以叫小豆。綠豆、赤小豆一般先后分批成熟,但也有不少是一齊成熟整株拔收的。《雜說》取其一齊成熟,則亦不排除綠豆、赤小豆之一齊成熟者。但白豆、小豆同時種,不一定同時成熟,所謂“一齊成熟”只是指其本種一齊成熟而已。

【譯文】

如果距離城市近,一定要多種瓜、蔬菜、茄子等,可以供給自家吃用,有余還可以出賣。比如有十畝的地,選得顯然肥沃的五畝,拿二畝半種蔥,二畝半種各種雜菜;其余比一般的地肥些的種瓜、蘿卜。種菜,每年春天二月里,選擇肥熟的地二畝,種葵菜、萵苣。作好畦,移植蔓菁〔種株〕,收種子。到五月、六月,拔掉各種先成熟的菜,都必須包裹起來(?),并把種子打收完畢。該在空出地上種上蔓菁、萵苣、蘿卜等,看稀稠情況鋤間定苗。到七月初六和十四日這兩天,如果自家有車有牛,全都割下來運到城里去賣;如果沒有車牛,可以整批地盤給人家。隨即在那空菜地接著種秋菜。

蔥,四月種。蘿卜和葵菜,六月里種。蔓菁,七月種。芥,八月種。瓜,二月種;如果準備種四畝地的瓜,等到四月里種;都要鋤十遍。蔓菁、芥子,都鋤兩遍。葵、蘿卜,鋤三遍。蔥,特別邊鋤邊培土四遍。白豆、小豆,同時種,〔各自〕一齊成熟,免得分批摘莢。只要依照這些方法去做,萬無一失。

[1] 啟愉按: 《要術》卷三已另有《雜說》一篇,這一插在《序》和卷前之間的《雜說》,并非賈思勰原作,已為研究《要術》者所公認。據文內名物和用詞,疑是唐代人所偽托。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江市| 青川县| 平原县| 阜南县| 奉节县| 财经| 临江市| 玉山县| 璧山县| 梓潼县| 喜德县| 叶城县| 额济纳旗| 奇台县| 乌审旗| 胶州市| 五莲县| 湖口县| 罗源县| 兴国县| 汤原县| 阿尔山市| 抚顺县| 孟连| 左贡县| 定安县| 屏南县| 西和县| 罗江县| 正镶白旗| 天全县| 隆林| 监利县| 馆陶县| 长乐市| 云南省| 泰州市| 南木林县| 冷水江市| 佛教| 锦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