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民要術譯注(修訂本)
- (北朝)賈思勰著 繆啟愉 繆桂龍譯注
- 7字
- 2021-04-02 14:16:09
齊民要術卷第一
耕田第一
《周書》曰〔1〕:“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斤斧,為耒耜、鋤、耨〔2〕,以墾草莽,然后五谷興,助百果藏實。”
《世本》曰〔3〕:“倕作耒耜。”〔4〕“倕,神農之臣也。”〔5〕
《呂氏春秋》曰〔6〕:“耜博六寸。”〔7〕
《爾雅》曰:“斪謂之定。”〔8〕犍為舍人曰〔9〕:“斪
,鋤也,名定。”
《纂文》曰〔10〕:“養苗之道,鋤不如耨,耨不如鏟。鏟柄長二尺,刃廣二寸,以刬地除草。”〔11〕
許慎《說文》曰:“耒,手耕曲木也。”“耜,耒端木也。”“,斫也,齊謂之镃基〔12〕。一曰,斤柄性自曲者也。”“田,陳也,樹谷曰田,象四口,十,阡陌之制也。”“耕,犁也。從耒,井聲。一曰,古者井田。”〔13〕劉熙《釋名》曰〔14〕:“田,填也,五谷填滿其中。”“犁,利也,利則發土絕草根。”“耨,似鋤,嫗耨禾也。”“
,誅也,主以誅鋤物根株也。”〔15〕
【注釋】
〔1〕《周書》: 也叫《逸周書》,是記載周代史事的先秦古書。今傳本并非完秩,本條不見于今本,當是佚文。《太平御覽》(簡稱《御覽》)卷七八“炎帝神農氏”及卷八四〇“粟”均有引到,文句基本相同。
〔2〕耨(·任地》:“耨,柄尺,此其度也。”柄長只有一尺,操作時只能俯身或蹲著單手使用,就是《釋名·釋用器》說的“嫗耨禾也”(“嫗”通“傴”,曲背彎腰)。《說文》:“,立薅斫也。”“
”即“鋤”字,才是立著薅草的長柄鋤。
〔3〕《世本》: 已佚。《漢書·藝文志》著錄有《世本》十五篇,注云:“古史官記黃帝以來訖春秋時諸侯大夫。”(后人增補至漢)有《帝系》、《氏姓》、《居》、《作》等篇。本條出《作篇》。原書宋代亡佚。清人有多種輯佚本。
〔4〕南宋羅泌《路史·余論》引《世本》同《要術》(“倕”作“垂”)。
〔5〕此為東漢末宋衷的注。倕(chuí),相傳是古代的巧匠。
〔6〕《呂氏春秋》: 戰國末秦相呂不韋(?—前235)集合門客編寫,內容以儒、道思想為主,兼及名、法、墨、農及陰陽家言。其中《上農》、《任地》、《辯土》、《審時》四篇是我國最早論述農學的專篇。有東漢高誘注本。
〔7〕《呂氏春秋·任地》所記是耜寬八寸,耨寬六寸,《要術》引作“耜博六寸”,疑有誤。
〔8〕見《爾雅·釋器》,文同。斪(qú),鋤頭一類的工具。
〔9〕犍為舍人: 漢武帝時人,《爾雅》的最早注釋者,曾任犍為郡文學卒史,后內遷舍人(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敘錄》),故又稱犍為文學。或謂姓郭。其他不詳。其注本已亡佚。
〔10〕《纂文》: 南朝宋何承天(370—447)撰,纂錄雜記之作。書已佚失。
〔11〕本條《御覽》卷八二三“耨”引到,脫訛頗多,不及《要術》完好。鏟,短把狹刃的小手鏟,比耨更狹小,用它俯身刬除苗間雜草時更方便。
〔12〕镃(zī)基: 古代的鋤頭。
〔13〕《要術》所引以上5條《說文》,與今本《說文》頗有差異。《說文》有“枱”無“耜”,“木”部:“枱,耒耑也。”即“耜”字。“”字所釋云云,見于“木”部“
”字下,而“斤”部“
”字只是:“斫也。從斤,屬聲。”“田”字的“象四口”,《說文》作“象四囗”,“囗”即古“圍”字。“耕”字的“一曰,古者井田”,徐鍇本《說文》是“古者井田,故從井”。而“一曰”之說,與“耕”字不協,據唐釋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四一“耕”字注引《說文》尚有“或作畊,古字也”一語,則異釋的“古者井田”是對異寫的“畊”字說的。古書流傳至今,每多嬗變,《說文》亦然。
〔14〕《釋名》: 東漢劉熙撰,訓詁書,特點以音同、音近的字解釋字義,推究其所以命名的由來,為漢語語源學的重要著作。
〔15〕以上所引《釋名》第一條見《釋名·釋地》,下三條見《釋名·釋用器》,有個別字差異,不礙原義。
【譯文】
《周書》說:“神農時候,天上落下了粟,神農就墾地把它種下去。創制陶器;鑄造斧頭,作成耒耜、鋤頭和耨,用來墾辟草莽荒地,然后五谷才能興盛起來,在天然百果之外,擴大了食物儲藏。”
《世本》說:“倕,創作了耒耜。”〔注說:〕“倕是神農之臣。”
《呂氏春秋》說:“耜的寬度是六寸(?)。”
《爾雅》說:“斪叫作‘定’。”犍為舍人注解說:“斪
就是鋤,也叫作定。”
《纂文》說:“養苗的方法,用鋤不如用耨,用耨不如用鏟。鏟的柄二尺長,刃二寸寬,用來貼地平推刬除雜草的。”
許慎《說文》說:“耒是手工翻土的彎曲木杖。”“耜是耒頭上的木刃。”“,就是斫,齊地叫作‘镃基’。一說,用天然彎曲的木柄裝的橫刃斧頭叫作
。”“田,陳列的意思,種植谷物的地叫作田,形狀是四面的‘口’圍著,當中的‘十’是縱橫的阡陌分布著。”“耕,就是犁。從耒,從井的聲。一說〔或作畊〕,是古時的井田。”
劉熙《釋名》說:“田是填的意思,是說在里面填滿著五谷。”“犁是利的意思,銳利了就能起土斷絕草根。”“耨,像鋤,是彎著腰除草的。”“是誅的意思,靠它刨土誅殺雜草的根株。”
凡開荒山澤田,皆七月芟艾之〔1〕,草干即放火,至春而開墾。根朽省功。其林木大者烏更反殺之〔2〕,葉死不扇,便任耕種。三歲后,根枯莖朽,以火燒之。入地盡矣〔3〕。耕荒畢,以鐵齒
楱俎候反再遍耙之〔4〕,漫擲黍穄,勞郎到反亦再遍〔5〕。明年,乃中為谷田。
凡耕高下田,不問春秋,必須燥濕得所為佳。若水旱不調,寧燥不濕。燥耕雖塊,一經得雨,地則粉解。濕耕堅垎(胡格反)〔6〕,數年不佳。諺曰:“濕耕澤鋤,不如歸去。”言無益而有損。濕耕者,白背速楱之,亦無傷;否則大惡也。春耕尋手勞,古曰“耰”〔7〕,今曰“勞”。《說文》曰:“耰〔8〕,摩田器。”今人亦名勞曰“摩”,鄙語曰“耕田摩勞”也。秋耕待白背勞。春既多風,若不尋勞,地必虛燥。秋田
(長劫反)實〔9〕,濕勞令地硬。諺曰:“耕而不勞,不如作暴。”蓋言澤難遇〔10〕,喜天時故也。桓寬《鹽鐵論》曰:“茂木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11〕
【注釋】
〔1〕芟(shān)艾(yì):除去雜草。艾,通“刈”。
〔2〕(yīng)殺之:
,環割。這是在主干近根處環割去一圈寬闊的樹皮,使不能愈合,深及新的木質部,阻止樹體內營養物質的上下輸送,使樹自然枯死。有些像現在的“環狀剝皮”,但措施和目的要求不同。
〔3〕入地盡矣: 連地下的根也死盡了。大樹在環割去樹皮后,第二年雖然不再長葉遮陰,但還沒有全部枯死。三年后可以砍掉全枯的樹干,堆在根樁上添柴草引火燃燒,連帶燒及地下的根系。燒過有暖土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腐殖質的分解轉化,有利于作物的吸收。灰燼可以增加土壤中的鉀肥含量。
〔4〕鐵齒(lòu)楱(còu): 這是牲畜拉的鐵齒耙,不是手持的釘耙。《東魯王氏農書》(簡稱《王氏農書》)認為就是人字耙,但也不排斥方耙,今采其圖作參考(見圖一)。它用于耕翻后的耙細土塊,平整土地,滅茬除草。也用于苗期的中耕松土。都是有利于保墑抗旱的。

圖一 耙
〔5〕勞: 耢,無齒耙,是用荊條、藤條之類編成的整地農具,也叫“蓋”或“摩”(今寫作“耱”)。用于耙后進一步平地和碎土,兼有輕微壓土保墑作用,故又得“摩”、“蓋”之名。也用于下種后覆土和苗期中耕。見圖二(采自《王氏農書》)。

圖二 耢
〔6〕垎(hè): 土板結堅硬。
〔7〕耰: 一種木制的大椎,最早的碎土、平地農具,也用于覆土。現在也還有應用。所謂古時叫耰,現在叫耢,只是就兩者的功用和整地作業而言,不是說兩者的形制等同。見圖三。

圖三 耰
〔8〕“耰”,今本《說文》從木作“櫌”,入“木”部,“從木,憂聲”。
〔9〕(zhí): 低洼田。
,同隰。
〔10〕澤: 指土壤水分。從水分來源說,指雨水,灌溉水;就水分含量說,包括漬水、潮濕、濕潤適度、水分不足等狀況。這里是指土壤有良好的墑情。這樣,就要想法保住它。耢就是為保墑創造良好條件。這在華北旱作地區是尤其重要的。所以,耕而不耢,就等于自己搗亂胡鬧了。
〔11〕見《鹽鐵論·輕重》,“木”作“林”,余同。
【譯文】
凡在山地和低洼地開荒,都要在七月里先把草割下來,草干了就放火燒它,到第二年春天再開墾。這時草根腐朽了就省功力。其中那些大的樹木,在樹干上切割去一圈樹皮,使樹枯死,葉死了就不再遮陰,便可以耕種了。三年之后,樹根枯了,枝干也朽了,再放火燒它。這樣,連地下的根也死盡了。耕墾完畢,便用鐵齒耙耙兩遍,撒播上黍或穄,接著耢蓋兩遍。到明年,便可以用來種谷子。
凡耕高田低地,不論春季還是秋季,都必須在土壤燥濕合宜的時候去耕為好。如果雨水或多或旱不調勻,寧可在干燥時去耕,切不可濕時去耕。干燥時耕,雖然土垡成大塊,只要一下雨,土塊就會碎解開來。濕時去耕,土垡干后結成硬塊,〔土圪垯散不開,〕那地幾年搞不好。農諺說:“濕時去耕,雨后去鋤,還不如回去。”這是說不但無益,而且有害。萬一濕耕了,到稍微干燥土面發白時,趕緊用鐵齒耙耙過,還不妨事;不然的話,結果很壞很壞。春耕的地,隨手就耢過,古時叫作“耰”,現在叫作“耢”。《說文》說:“耰,是摩田的農器。”現在人也還有稱耢為“摩”的,俗話就說“耕田摩耢”嘛。秋耕的地,等到土背發白時再耢。春天干風多,如果不隨手耢蓋,土壤便會透風干燥。秋天多雨,土壤下塌緊實,濕時耢蓋,便會板結堅硬。農諺說:“耕后不耢,如同作耗胡鬧。”這就是說,土壤潤澤是難得的機會,要珍惜不容易碰上的好時機啊!桓寬《鹽鐵論》說:“茂密的林木之下沒有豐草,大塊的土壤中間沒有好苗。”
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淺〔1〕。犁欲廉,勞欲再。犁廉耕細,牛復不疲;再勞地熟,旱亦保澤也〔2〕。秋耕一感反青者為上。比至冬月,青草復生者,其美與小豆同也。初耕欲深,轉地欲淺。耕不深,地不熟;轉不淺,動生土也。菅茅之地〔3〕,宜縱牛羊踐之,踐則根浮。七月耕之則死。非七月,復生矣。
凡美田之法,綠豆為上〔4〕,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羹懿反種〔5〕,七月、八月犁
殺之,為春谷田,則畝收十石,其美與蠶矢、熟糞同。
凡秋收之后,牛力弱,未及即秋耕者,谷、黍、穄、粱、秫茇方末反之下〔6〕,即移羸速鋒之〔7〕,地恒潤澤而不堅硬。乃至冬初,常得耕勞,不患枯旱。若牛力少者,但九月、十月一勞之,至春湯歷反種亦得〔8〕。
【注釋】
〔1〕秋耕欲深,春夏欲淺: 華北秋季常有陣雨,秋耕深了有利于收墑、蓄墑,為來年春播提供好墑情;秋耕后經冬入春,土壤經過反復凍融,促進風化,使土體酥散,結構良好,而且深耕加深了耕作層,有利于深土熟化,所以秋耕宜深。春夏沒有這樣的條件,而且北方春多風旱,夏天進入高溫,如果深翻,等于揭底跑墑,土壤又不易熟化,所以不宜深耕。
〔2〕旱亦保澤也: 天旱也能保住下墑。啟愉按: 北方旱作農業最重要的一環是保墑防旱。僅僅做到解凍后及時耕地,遠遠解決不了春播要求,必須進一步設法保住土壤中的原有水分,才能滿足出苗生長的要求。這就要依靠耕后隨即耙地,把土塊耙碎耙細,切斷和打亂毛細管通道,使上行水分阻斷在細土層之下,因而保住下層的墑。《要術》強調耕后耙地,金元時期的北方旱作農書《種蒔直說》要求犁一次耙六次,都是這個道理。但是,僅僅依靠耙松土壤還是不能保證不跑墑的。因為耙后雖然切斷了毛管水的上升蒸發,但松土層存在著大量的非毛管孔隙,水分會以氣態水的形式通過松土層孔隙而擴散損失。隨著氣溫的繼續上升,底墑、深墑上升到松土層之下而以水汽的形態散失就更加嚴重。因此,必須采取另一種措施予以補救。這補救措施就是“耢”。因為耢有蓋壓的功效,通過耢,使上層松土輕輕壓緊,堵塞非毛管孔隙,避免漏風汽化失墑,也阻斷了底、深墑的跑失。《要術》對耢比耙更強調,更隨處關照,卷前《雜說》尤其諄諄告誡耢的重要和急迫,都是這個原因。所以,耕后不耙不行,耙后不耢更不行。這里說天旱也能保住下墑,并非虛語。
〔3〕菅茅: 茅草。菅、茅本是兩種禾本科的雜草,但古時常是統指茅草。茅草具有長根莖,蔓延很深很廣,生長力極強,生命力亦極頑固,很難根除,最為可惡。《要術》采取的辦法,短期間有效,要根絕仍有困難,因為沒有踩斷的深層根莖,要不了很久仍會死灰復燃。
〔4〕把青草耕埋在地里作綠肥,《氾書》已有記載,《要術》叫作“青”。這里是進一步有意識地播種豆科作物作綠肥,并已認識到豆科作物有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種豆科作物作綠肥,最早見于《廣志》,見《要術》卷十“苕(六八)”。
〔5〕: 疑當為“穊”,稠密。
〔6〕穄: 黍之不黏者。穄,后人與稷混淆,但《要術》中稷是指粟。 粱:粟的一種好品種,不是高粱。 秫: 糯性的粟,不是糯稻。 茇(bá): 根。
〔7〕鋒: 一種有尖銳的犁镵而無犁壁的農具,起土淺,不覆土壅土,起破碎表土、切斷毛細管通道、保蓄下墑和滅茬作用。夏秋之間,牛要夏耕和運載秋收作物,容易疲勞,而鋒的拉力輕,所以趕緊用來淺鋒滅茬,借以鋒破表土,保住下墑,避免秋收的地暴露著失墑干硬。這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的應急措施。
〔8〕(dì)種: 指不耕而種。種法沒有講,可能是點播,但也不排斥耬車冬播,或撒播蓋耱。下文《種谷》,瘦地就有不耕而種。
【譯文】
秋天耕地要深,春天、夏天要淺。犁起的土條要窄些,耢的次數要兩遍。犁條窄了就耕得細,牛也省力不疲勞。耢過兩遍,地整熟了蓋壓著,天旱也能保住下墑。秋耕要把青草掩埋在地里最好。等到冬天,冬草又長出來,〔來春再耕翻,〕就同小豆一樣肥美。初耕的地要深,再耕的地要淺。初耕如果不深,地不會勻熟;再耕如果不淺,會把生土翻上來。長著茅草的地,要趕進牛羊在地上踐踏過,踐踏過根會向上面浮起來。到七月里耕翻,就會枯死。不是七月里耕翻,仍然會復活。
使土地肥美的方法,種上綠豆最好,其次是種小豆、芝麻。都要在五月、六月里密播,到七月、八月耕翻,掩殺在地里面。明年春天作為早谷子田,一畝可以收到十石,它的肥力同蠶沙、熟糞一樣好。
秋收之后,如果牛力疲弱,沒力量隨即秋耕的,就在谷子、黍子、穄子、粱和秫的根茬下,趕緊把弱牛移用來鋒地,進行淺鋒滅茬。這樣,鋒過的地可以時常保持潤澤,不至于堅硬;到了初冬,還常常可以耕翻、耱耢,不愁枯燥干硬。假如牛力實在少,就在九月、十月里耢一次,到明年春天不耕翻就這樣播種也可以。
《禮記·月令》曰〔1〕:“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鄭玄注曰:“謂上辛日,郊祭天〔2〕。《春秋傳》曰〔3〕:‘春郊祀后稷〔4〕,以祈農事。是故啟蟄而郊〔5〕,郊而后耕。’上帝,太微之帝〔6〕。”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籍〔7〕。“元辰,蓋郊后吉辰也。……帝籍,為天神借民力所治之田也。”……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同和,草木萌動。“此陽氣蒸達,可耕之候也。農書曰〔8〕‘土長冒橛,陳根可拔,耕者急發’也。”……命田司“司謂田畯〔9〕,主農之官。”……善相丘陵、阪險、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導民。……田事既飭,先定準直,農乃不惑。
“仲春之月……耕者少舍,乃修闔扇。“舍,猶止也。蟄蟲啟戶,耕事少閑,而治門戶。用木曰闔,用竹、葦曰扇。”……無作大事,以妨農事。
“孟夏之月……勞農勸民,無或失時。“重力勞來之。”……命農勉作,無休于都〔10〕。“急趣農也。……《王居明堂禮》曰‘無宿于國’也。”
“季秋之月……蟄蟲咸俯在內,皆墐其戶〔11〕。“墐,謂涂閉之,此避殺氣也。”
“孟冬之月……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天地不通,閉藏而成冬。……勞農以休息之。“‘黨正’‘屬民飲酒,正齒位’是也。”〔12〕
“仲冬之月……土事無作,慎無發蓋,無發屋室……地氣且泄,是謂發天地之房,諸蟄則死,民必疾疫。“大陰用事,尤重閉藏。”按: 今世有十月、十一月耕者,非直逆天道,害蟄蟲,地亦無膏潤,收必薄少也。〔13〕
“季冬之月……命田官告人出五種。“命田官告民出五種,大寒過,農事將起也。”命農計耦耕事〔14〕,修耒耜,具田器。“耜者,耒之金,耜廣五寸。田器,镃之屬。”是月也,日窮于次,月窮于紀,星回于天,數將幾終,“言日月星辰運行至此月,皆匝于故基。次,舍也;紀,猶合也。”歲且更始,專而農民,毋有所使。“而,猶汝也;言專一汝農民之心,令人預有志于耕稼之事;不可徭役,徭役之則志散〔15〕,失其業也。””
【注釋】
〔1〕下引《禮記·月令》,與今本稍有異文。引號內小注均鄭玄注,亦稍有異文。均不礙原義。
〔2〕古代帝王在京城南郊祭天叫作“郊”,在北郊祭地叫作“社”,合稱“郊社”。
〔3〕鄭玄注引《春秋傳》,語出《左傳·襄公七年》。
〔4〕這是“社祭”,祭土神和谷神。春社二月祭,祈求豐年;秋社八月祭,收獲后報答神靈。后稷,相傳是周代的始祖,出生后曾被認為不祥而被拋棄,因名“棄”。善于種植各種糧食作物,曾任堯和舜的農官。這里是后世懷念他“播殖百谷”的功勞,把他作為谷神來祭祀。
〔5〕啟蟄: 即驚蟄,但是正月中節氣,和現在以驚蟄為二月節氣不同。西漢以前的節氣順序是: 立春、驚蟄、雨水、春分,現在的農歷將中間的兩個節氣倒過來,那是西漢末劉歆(?—23)造“三統歷”以后的事。
〔6〕太微: 我國古代天文學將全天分為三垣、二十八宿等天區,太微是三垣的上垣,又名“天庭”,中有五帝座,五個帝君,總稱“太微之帝”。
〔7〕帝籍: 古代天子“親耕”的籍田。天子推三下犁,象征性地表示親耕。相傳天子籍田千畝,其耕種的全功由征召的民力來完成。
〔8〕鄭玄注引農書,《月令》孔穎達疏稱:“鄭所引農書,先師以為《氾勝之書》也。”又《國語·周語上》“土乃脈發”下韋昭注也引到這條,都是節引。參見下文賈引《氾勝之書》(簡稱《氾書》)。
〔9〕田畯: 周代主管土地和生產的官員,又叫“田大夫”。
〔10〕都: 邑城,猶言街坊。下文中“國”字意同。古代有“五畝之宅”的制度,后人解釋其中·小雅·信南山》說的“中田有廬”;另·豳風·七月》說的“曰為改歲,入此室處”。農夫春夏耕作時住在田野的廬,秋冬收獲后住進城中的廛,猶如后世的街坊。這里是說四月進入農忙,不可讓農民停留在廛里,要趕緊下地勞動。
〔11〕墐(jìn): 涂塞。
〔12〕見《周禮·地官·黨正》,以意掇引,非原文。古代地方組織以五百家為一黨,由“黨正”掌管。黨內百姓三季務農,十月收獲后舉行飲酒禮,按年齡入座,以示慰勞,同時以上面的政令法規教育大家。
〔13〕此是賈思勰按語。
〔·考工記·匠人》:“耜廣五寸,二耜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但二耜究竟怎樣耦法,古人解釋也有不同,或說是二人并肩而耕,或說是一前一后各執一耜翻土。到現在,說法更多,莫衷一是。但無論如何是兩人配合為一組的,所以說要組合耦耕的事。
〔15〕“徭役之”,各本均脫此三字,據鄭玄注補。
【譯文】
《禮記·月令》說:“孟春正月……天子在一個好日子,向上帝祈求好收成。鄭玄注解說:“這是說在正月上旬的辛日,在京城郊外祭祀天帝。《春秋左氏傳》說:‘春天在郊外祭祀后稷,祈求莊稼豐收。因此在“啟蟄”舉行郊祭,郊祭后開始耕地。’上帝,是太微星座的帝君。”接著選一個‘元辰’,天子親自載著耒耜……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帝籍’去親耕籍田。“元辰,是郊祭后的一個吉祥日子。……帝籍,是為了祭祀天神需要祭品,借助于民力來完成耕作的籍田。”……這個月,天氣開始下降,地氣開始上騰,天地二氣融和,草木都開始萌芽長出。“這時地里陽氣上達通暢,正是可以耕地的征候。這就是農書上說的:‘土壤風化了向上面隆起,蓋沒了小木樁,地下的枯根也可以隨手拔出來,這時要抓緊趕快耕地。’”……命令田司“田司指田畯,就是主管農業的官。”……細心地察看丘陵、斜坡、山險、高平、低平的地,按照土地所宜,該種哪些谷物合適,就教導農民去種。……種的事情既已準備就緒,事先還要把疆界阡陌規定好,農民才不至于迷惑爭鬧。
“仲春二月……耕地的事稍稍可以舍開,就該修葺闔扇。“舍,停止的意思,〔就是閑空些了〕。這時蟄伏在地下的蟲類都漸漸鉆出來了,所以在稍為空閑的時候,就把門戶修治好。闔是木板作的門,扇是竹子、葦稈作的門。”……上面不可派徭役給農民,以免妨礙農家的耕作。
“孟夏四月……慰勞農民,勉勵他們加勁干,切不可錯過農時。“再三地慰勞勸導他們。”……命令農民勤懇地工作,不可在邑城里呆著。“急迫地催促去耕作。……《王居明堂禮》說:‘不可在邑城里歇宿。’也是這個意思。”
“季秋九月……蟲子都潛伏在地下,都把洞戶墐閉起來。“墐,就是涂抹封閉,這是避免秋天的殺氣。”
“孟冬十月……天氣開始上升,地氣開始下降,天氣地氣不交通,閉塞著成為冬天。……慰勞農民讓他們休息。“這就是‘黨正’說的‘召集一黨的人舉行飲酒禮,按年齡排定座次慰勞他們’。”
“仲冬十一月……不要興工動土,千萬不可翻開蓋藏著的地,不可打開閉好著的房屋……否則,會泄漏地氣,這叫作揭露天地的‘房’,地下的蟄蟲都會死去,人們一定會發生疫病。“這時是太陰當令,更要注重閉藏。”〔思勰〕按: 現在有在十月、十一月耕地的,非但違背了天然的道理,傷害了蟄蟲,就是耕翻的地也沒有潤澤,明年的收成必然減少。
“季冬十二月……命令田官告訴農民拿出各種種子。“這是因為大寒過后,農業生產就要開始了。”命令農家組合耦耕的事,修治耒耜,準備好田器。“耜是耒頭上的金屬裝置,耜的寬度是五寸。田器是鋤頭之類。”這個月,太陽運行到了終點的‘次’,月亮運行到了終點的‘紀’,星辰在天上繞行也回到了原來的地方,一年的日數將要終止了,“這是說日、月、星辰運行到這個月,都環繞一周回到原來的地方。次,止舍的地方;紀,交會的地方。”一歲將要重新開始了,使而農民專心農業生產,不可另外役使他們。“而,就是你;這是說,要使你的農民們專心下來,思想上一心一意地考慮種好莊稼;不可讓他們服徭役,服徭役了就會意志分散,擾亂了他們的本業。””
《孟子》曰:“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1〕趙岐注曰:“言仕之為急,若農夫不耕不可〔2〕。”
魏文侯曰〔3〕:“民春以力耕,夏以強耘,秋以收斂。”〔4〕
《雜陰陽書》曰〔5〕:“亥為天倉〔6〕,耕之始。”
《呂氏春秋》曰:“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7〕高誘注曰〔8〕:“昌,昌蒲,水草也。”
《淮南子》曰:“耕之為事也勞,織之為事也擾。擾勞之事而民不舍者,知其可以衣食也。人之情,不能無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織。……物之若耕織,始初甚勞,終必利也眾。”又曰:“不能耕而欲黍粱,不能織而喜縫裳,無其事而求其功,難矣。”〔9〕
【注釋】
〔1〕見《孟子·滕文公下》。
〔2〕“不耕不可”,今本趙岐注作“不可不耕”。
〔3〕魏文侯(?—前396): 戰國時魏國的創建者。在位期間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使魏國在當時成為強國。
〔4〕魏文侯語見《淮南子·人間訓》,“夏”作“暑”,余同。
〔5〕《雜陰陽書》: 已佚,今類書每有引錄。《漢書·藝文志》著錄有《雜陰陽》三十八篇,未知即其書否。作者時代無可考,或是漢代陰陽家所寫。
〔6〕天倉: 星名,即胃宿。《史記·天官書》:“胃為天倉。”唐張守節《正義》:“胃主倉廩,五谷之府也。”《禮記·月令》正月“元辰”天子耕籍田,唐孔穎達疏:“耕用亥日。”“正月亥為天倉,以其耕事,故用天倉。”是說正月的亥日為天倉,因此天子始耕籍田,用天倉當令之日即亥日耕之。
〔7〕見《呂氏春秋·任地》,有個別字差異。
〔8〕高誘: 東漢末學者,曾任縣令和司空掾等職。曾注《孟子》、《孝經》,已佚;又注《呂氏春秋》、《淮南子》,今存,但《淮南子》與許慎注有混雜。
〔9〕前一條引文見《淮南子·主術訓》,后一條見《淮南子·說林訓》,個別字有差異。
【譯文】
《孟子》說:“讀書人要做官,如同農夫要耕種。”趙岐注解說:“這是說讀書人急于做官,好像農夫非耕種不可一樣。”
魏文侯說:“農民春天努力耕地,夏天淌汗鋤草,秋天才有收獲儲藏。”
《雜陰陽書》說:“亥日是天倉〔當令〕,是耕地開始的時候。”
《呂氏春秋》說:“冬至以后五十七天,昌開始發芽。昌是百草中最先發芽的,就在這個時候開始耕地。”高誘注說:“昌,就是菖蒲,是一種水草。”
《淮南子》說:“耕種的事情是辛苦的,織布的事情是勞累的,可辛苦勞累的事情人們終是不放棄,就因為知道從那里可以得到飯吃,得到衣穿。人的生活,不能沒有衣和食。衣食的來源,必須從耕田織布中產生……像耕田織布這種事情,最初是很勞苦的,但終究必然獲得很多的利益。”又說:“不去耕種而想得到美味的黍粱,不去織布而喜歡新縫的衣裳,這樣,不做事情而想求得實績,那是很難的啊!”
《氾勝之書》曰〔1〕:“凡耕之本,在于趣時,和土,務糞澤,早鋤,早獲。
“春凍解,地氣始通,土一和解〔2〕。夏至,天氣始暑,陰氣始盛〔3〕,土復解。夏至后九十日,晝夜分,天地氣和。以此時耕田,一而當五,名曰膏澤〔4〕,皆得時功。
“春地氣通,可耕堅硬強地黑壚土〔5〕,輒平摩其塊以生草〔6〕;草生,復耕之;天有小雨,復耕和之,勿令有塊以待時。所謂強土而弱之也。
“春候地氣始通: 椓橛木長尺二寸,埋尺,見其二寸;立春后,土塊散,上沒橛,陳根可拔。此時二十日以后,和氣去,即土剛。以時耕,一而當四;和氣去耕,四不當一。
“杏始華榮,輒耕輕土弱土〔7〕。望杏花落,復耕。耕輒藺之〔8〕。草生,有雨澤,耕,重藺之。土甚輕者,以牛羊踐之。如此則土強。此謂弱土而強之也。
“春氣未通,則土歷適不保澤,終歲不宜稼,非糞不解〔9〕。慎無旱耕。須草生,至可耕時,有雨即耕〔10〕,土相親,苗獨生,草穢爛,皆成良田。此一耕而當五也。不如此而旱地,塊硬,苗穢同孔出,不可鋤治,反為敗田。秋無雨而耕,絕土氣,土堅垎,名曰‘臘田’〔11〕。及盛冬耕,泄陰氣,土枯燥,名曰‘脯田’。脯田與臘田,皆傷田,二歲不起稼,則一歲休之。
“凡麥田,常以五月耕,六月再耕,七月勿耕,謹摩平以待種時。五月耕,一當三。六月耕,一當再。若七月耕,五不當一。
“冬雨雪止,輒以藺之,掩地雪,勿使從風飛去;后雪,復藺之。則立春保澤,凍蟲死,來年宜稼。
“得時之和,適地之宜,田雖薄惡,收可畝十石。”
【注釋】
〔1〕氾勝之: 漢成帝(前·藝文志》著錄的九家農書之一,后世通稱《氾勝之書》。原書已佚,雖偶見引錄,但多有脫錯。幸賴《要術》的引錄而保存其主要內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綜合性農業專著,有相當高的農學水平。
〔2〕和解: 表示土壤柔和而容易碎解,實際就是土壤達到了適合耕作的濕潤狀態。
〔3〕陰氣始盛: 北半球夏至晝最長,夜最短,過了夏至,夜就開始轉長。“陰氣”,就是“地氣”,古人籠統地表示土壤性狀的一種說法,主要包括土壤的溫度和水分,兼及土中水和氣體的流通情況。夏至在《易經》的卦象上是五條陽爻底下潛伏著一條陰爻,即古人所謂“夏至一陰生”。因此,夏至氣溫轉熱的時候,土壤“陰氣”也開始轉盛,這樣陰陽交替,土壤就再一次和解。這種說法,有它長期的歷史根源,但作為土壤和解的理論是唯心的。
〔4〕膏澤: 土壤形成良好結構,肥美潤澤,并有利于保墑。
〔5〕黑壚土: 一種石灰性黏土,堅硬黏重,古人也叫“強土”或“剛土”。現在黃河流域民間仍有“壚土”的名稱。這種黏質壚土,過濕則黏重,過干則堅硬,都不好耕,只有在干濕適度的時候耕,既好耕,又耕得疏松,土塊容易碎解,可以改良土壤結構,有利于保墑,有利于發芽出土,生長發育。春初解凍時,正是土壤干濕適度的時候。可是這種時機是短暫的,稍縱即逝,一旦土壤過干變堅硬,就不好耕了,而且北方多春旱,以后可能不會再有這種適耕期,所以必須抓緊這個時機首先急耕黑壚土。
〔6〕《氾書》的“摩”,究竟是什么農具,是早期的“耰”(木斫,木榔頭),還是后來的“勞”(耢),書中沒有明確的跡象提供我們作判斷,只有麥的中耕提到牽引“棘柴”壅麥根(卷二《大小麥》引),像帶刺的枝條扎成的掃把之類,似乎有些像耢的雛形,但要達到耢的功用,尚有待于發展。
〔7〕輕土弱土: 相當于現代土壤學上的輕土。它的措施是使過于松散的弱土變得緊密些,就是使土粒結成小塊而形成結構。
〔8〕藺之: 鎮壓的意思,指對松散的弱土鎮壓緊實些。藺法采用什么器具,雖然沒有明說,但從鎮壓踐踏使松土變得緊密來考慮,當是一種具有重力能壓緊松土的工具。《要術》用“撻”,后世有“砘車”(用于覆種),但《氾書》不明。《輯要》改“藺”為“勞”,不妥。
〔9〕非糞不解: 解,據上文應指碎解。但干燥的土塊單靠加糞是不能使之碎解的。在這種情況下,加糞可使莊稼長得好一些,是補救的措施,故后面譯文作“非加糞不能補救”。
〔10〕這里上下兩句的兩個“耕”字,《要術》各本均作“種”,不合適,據上下文義及耕作原理改正為“耕”。
〔11〕臘(xī)田: 干枯的田。指秋天缺少雨水時所耕之田。
【譯文】
《氾勝之書》說:“種莊稼的根本大法,在于趕上時機,松和土壤,注重施肥和灌水,及時鋤地,及時收割。
“春天初解凍的時候,地氣開始通順,土壤第一次和解。到了夏至,天氣開始暑熱了,陰氣開始回升,土壤又一次和解。夏至后九十天〔到秋分〕,白天、黑夜的長短相等,天氣和地氣調和,〔土壤也就和解。〕在這些時候耕地,耕一次抵得上五次,那地叫作‘膏澤’,都得到適合時令的功效。
“春天地氣開始通順的時候,該先耕堅硬的強地—黑壚土。耕后把土塊摩碎摩平,讓它長出草來。雜草長出后,再一次耕翻。天下了小雨,又耕一遍,要把土搞松和,不讓它有土塊存在。就這樣,等待著合適的時機下種。這就是所謂把強土變弱的辦法。
“測候春天地氣開始通順的方法: 把一根一尺兩寸長的小木樁,打進地里去,一尺埋在地底下,兩寸露出在地面上。立春之后,土塊〔經過反復凍融后〕酥碎了,〔體積增大,〕向上面高起,掩蓋了露出地面的兩寸木樁,地底下的陳根也可以隨手拔出來了,〔這就表明地氣已經開始通順,土壤濕潤合適,正好耕地。〕錯過這時二十天以后,土壤的濕潤調和狀態消失,地就變得剛硬難耕。在合適的時機耕地,耕一次抵得上四次;調和狀態消失時才去耕,耕四次還抵不上一次。
“杏花開始盛開時,就耕輕土、弱土。到杏花凋落的時候,再耕一次。耕后隨即鎮壓緊實。雜草長出來,遇著下雨土壤潤澤時,再耕,再壓緊。十分輕松的土,趕著牛羊上去踐踏。這樣,土壤就比較堅強了。這就是所謂把弱土變強的辦法。
“春天地氣還沒通順時耕地,就會耕起錯錯落落不密接的土塊,不能保墑,這一年就長不成好莊稼,非加糞不能補救。千萬不要在土壤干燥的時候耕地。要等雜草長出來,到可以耕的時候,遇著下雨土壤濕潤時就耕。這樣,土壤〔和種子〕緊密相親,單單長出莊稼的苗,而翻在地里的雜草也腐爛了,都成為好田。這樣,耕一次可以抵得上五次。如果不這樣,卻在土壤干燥的時候去耕,耕起的土塊是堅硬的,秧苗和雜草在同一個空隙里長出來,沒法鋤草松土,反而成為壞田。秋天沒有雨的時候耕地,會使地下的水分跑失,土壤變得干燥堅硬,這樣的田叫作‘臘田’。還有,如果在大冬天耕地,會泄漏土中的水潤氣,使土壤枯燥,這樣的田叫作‘脯田’。脯田和臘田都是受了傷的田,接連兩年長不成好莊稼,非讓它休閑一年不可。
“凡是種麥的田,正常要在五月耕一遍,六月再耕一遍,七月不要耕;耕后好好地摩平,等待合適時候下種。五月里耕,一遍抵得上三遍。六月里耕,一遍抵得上兩遍。如果七月里耕,五遍抵不上一遍。
“冬天下雪停止后,隨即用器具在雪上鎮壓過,把雪壓實蓋好,不讓雪被風吹走。以后下雪,照樣鎮壓。這樣,解凍后土中保有多量雪水,同時蟲也凍死了,適宜于春播作物的生長。
“得到時令的調和,適應土地的所宜,田地即使是瘠薄的,也可以一畝收到十石。”
崔寔《四民月令》曰〔1〕:“正月,地氣上騰,土長冒橛,陳根可拔,急菑強土黑壚之田。二月,陰凍畢澤,可菑美田緩土及河渚小處。三月,杏華盛,可菑沙白輕土之田。五月、六月,可菑麥田。”
崔寔《政論》曰〔2〕:“武帝以趙過為搜粟都尉〔3〕,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4〕,皆取備焉。日種一頃。至今三輔猶賴其利〔5〕。今遼東耕犁〔6〕,轅長四尺,回轉相妨,既用兩牛,兩人牽之,一人將耕,一人下種,二人挽耬: 凡用兩牛六人,一日才種二十五畝。其懸絕如此。”按〔7〕: 三犁共一牛,若今三腳耬矣〔8〕,未知耕法如何?今自濟州以西,猶用長轅犁、兩腳耬。長轅耕平地尚可,于山澗之間則不任用,且回轉至難,費力,未若齊人蔚犁之柔便也〔9〕。兩腳耬種,垅穊,亦不如一腳耬之得中也。
【注釋】
〔1〕《四民月令》: 東漢崔寔(?—170)撰。逐月安排農業生產和生活活動等事項,每月一篇,是我國最早的月令式農書。書中二月的樹木壓條,三月的“封生姜”(種姜催芽),五月的“別稻”(水稻移栽),都是我國農書中最早的記載。書已失傳。《要術》所引,不分月份,采用連類匯錄的方式;其無關農業生產者,匯錄于卷三《雜說》中。隋代杜臺卿的月令式書《玉燭寶典》,按月引錄了它的材料,但今缺九月一個月。其他類書等有零星引錄。
〔2〕《政論》: 崔寔的政治論著,已佚。其書主張崇本抑末,發展農業生產,嚴刑峻法,廢舊革新,抨擊當時黑暗政治,言詞頗為激烈,與王符的《潛夫論》和仲長統的《昌言》同為當時政治名著。《政論》此條《御覽》卷八二二“耕”和卷八二三“犁”有引錄,但有嚴重錯簡和訛誤。
〔3〕搜粟都尉: 協助大司農的中央高級農官,主要管農業收入和教導農業生產,但不常設。據南宋朱熹《通鑒綱目》,趙過任搜粟都尉在漢武帝征和四年(前89),是接桑弘羊的差的。
〔4〕挽耬: 拉耬覆土。這個“耬”不能是耬車,因為上文已經一個人掌握著耬犁,不能再說“挽耬”,這只能是耙耬之“耬”,即耬土的器具,拖在耬犁后面用以覆土者。這樣,耩溝、下種、覆土三項工作,同時完成,功效大增。
〔5〕三輔: 約當今陜西關中平原地區。
〔6〕遼東: 漢郡名,約為今遼寧東南部遼河以東地區。崔寔曾被任命為遼東太守,但因母死,并未到任。
〔7〕這是賈思勰按語。《王氏農書·耬車》引《政論》題此按語為“自注云”,則誤為崔寔自注。
〔8〕三腳耬: 耬車,也叫耬犁,現在也叫耩子,有一腳、兩腳、三腳等分,北方通用的條播器。由耬架、耬斗、耬腳、耬镵等構成,由牲畜牽挽,以耬镵開播種溝,種子從耬斗中通過中空的耬腳下到溝里,開溝下種同時完成。茲采《王氏農書》的兩腳耬供參考(見圖四)。

圖四 耬車
〔9〕齊人: 齊指齊郡,賈思勰的家鄉益都是齊郡的郡治。郡的轄境為今山東中部和偏東一帶地方。上文濟州(今濟南)以西,在齊郡之外,用的卻是長轅犁。 蔚犁: 沒有具體記述,但與長轅犁作優劣比較,應是改進和減輕了重量的短轅犁。再從《要術》所用犁的性能看,它既能翻土作垅,可深可淺,又能自由掌握犁條的廣狹粗細,并可在山澗、河邊等的彎地狹地上使用,至少已有搖擺性的犁床、連續曲面的犁鏵犁壁和可以調節深淺的犁箭裝置,顯然比長轅犁有所改進。《要術》用的應該就是這種蔚犁。
【譯文】
崔寔《四民月令》說:“正月,地氣上升,土壤松散高起,掩沒了露出地面上的木樁,去年的陳根也可以隨手拔出來,這時趕快耕翻強土—黑壚土的田。二月,凍冰完全融化了,可以耕翻松緊適中的壤土好田和河灘沙洲的小片土地。三月,杏花盛開的時候,可以耕翻沙土輕土的田。五月、六月,可以耕翻種麥的田。”
崔寔《政論》說:“漢武帝任命趙過為搜粟都尉,教老百姓耕種。方法是: 一頭牛拉三個犁,一個人掌握著,下種,拉耬覆土,步驟都一一完成。一天種一頃地。到現在三輔地方,還沾受著他的利益。現在遼東所用的耕犁,犁轅有四尺長,掉頭轉彎都自相妨礙,耕地時用兩頭牛,由兩個人牽著,一個人掌犁犁地,一個人下種,又由兩個人拉耬覆土: 一共用兩頭牛六個人,一天只種二十五畝地。二者懸殊實在太大了。”〔思勰〕按: 三犁共一頭牛,像現在的三腳耬,不知道怎樣耕法。現在濟州以西的地方,還是用長轅犁和兩腳耬。長轅犁耕平地還可以,耕山澗之間的狹地就不合用,而且掉頭轉彎都很困難,費力氣,不如齊人蔚犁的靈活方便。至于兩腳耬,種的行垅太密,也不如一腳耬的寬狹隨意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