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巔峰狀態
- 思考致富:拿破侖·希爾寫給男人的365堂成功課
- 雅瑟
- 11858字
- 2021-04-15 17:55:22
成功基石——所有成功人士都知道的一件事情
對于你的批評者,你不必太在意,你不要忘記:人們從來不會為批判者樹碑立傳的,而被批判的人卻常常受到這種禮遇。
目標與計劃是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基礎。你只要想象一下,若是處于頂峰的麥金納和路易斯被新聞記者問及他們是如何取得成功的,那么他們也許會回答說:“噢,很簡單,我們從前天就開始跑了……”
不,所有成功人士都總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當然,你不可以因此成為“成功狂想癥患者”。對這樣的“患者”而言只有成功才是唯一,他認為只有實現了目標自己才會找到幸福。然而實現目標只會帶給他一秒鐘的幸福,然后就又消失了。也就是說,你必須學會享受奮斗過程中所帶來的快樂與幸福,套用一句道家的話就是:“道即是到。”
每條路都有開始、有方向、有結束。沒有目標就沒有道路,因此你要通過確立明確的目標來使自己知道:我將去何方!但一定不要抱有這種想法,認為只有在到達目標的時候自己才會幸福。許多人把實現目標看作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而即使他們達到了目標,也無法盡情享受成功的快樂,因為他們又踏上了通往另一個頂峰的征程。
比如,麥金納確立了目標,要戰勝某一座大山。他堅持這個目標,制定了具體的計劃,如時間進程表等,最終他實現了目標,取得了成功。這時,他會休整一段時間,開始去各地作演講報告,接著再好好放松放松,享受成功帶來的快樂,然后又開始確定新的遠大目標。
你要這樣想:你并非在實現目標的時候才會幸福,而應該為有機會努力工作以實現下一個目標而感到快樂!如果一個人只是一個接一個地追逐目標,那么盡管在別人眼里他是成功的,但他自己卻一點也不會感到幸福。
并非每一個為“免遭解雇而努力工作的人”都熱愛自己的工作,恰恰相反,這樣的人很可能只是被工作占有了,成為了工作的奴隸。他們依賴工作,對工作上癮了。
首先是有目標,然后你必須在向目標邁進的途中獲取幸福。
無所不能——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悲觀的人
你相信你能,你就能。
對“無所不能”持懷疑態度的人,他們孤獨、失業、疾病纏身、貧窮或是郁郁寡歡,且總是從外界找尋造成這些不幸原因。他們總是帶著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面孔——作出充滿懷疑的表情,袖手而坐、側眼旁觀——總而言之,他們的行為舉止非常消極。他們總是問別人,他是否可以有所改變?而與此相反的是,相信“無所不能”的人則會問,他如何才能有所改變。
有人說,積極的思想是不正確的,至少是評價過高。事實上,除了積極思維,我們究竟還有何種選擇呢?答案只可能有一個,即消極看待世界,或者說,悲觀主義。與積極思維相反、與樂觀主義態度相悖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消極思想、悲觀態度!通過悲觀的態度、消極的思想可以取得成功嗎?
有這樣的企業家,他們從一無所有到擁有世界級跨國公司;有這樣的運動員,他們獲得奧林匹克金牌,成為世界體育大師;有這樣的藝術家,他們的唱片銷量數以百萬計。然而,卻沒有一個是因為對人生、對未來持有消極悲觀的態度而取得成功的。
那么,為什么在這個世界上有那么多悲觀的人呢?答案是:由于消極的感應作用。哈佛大學的研究表明,我們在18歲之前所受到的消極感應作用高達150000個!這種消極的意志移植聽起來幾乎都一樣,并且總在傳播著同樣的信息:你完不成的!你太小了!你是個孩子!你不能做!你太笨了!你太胖了!你做不了!你是個女孩!你年紀太大了!等等。這樣的例子枚不勝舉。
在這樣的“動力”作用下,在這樣的條件限制下,我們成為失敗者、成為輸家就毫不奇怪了。我們當然不能在一開始就對那些消極悲觀的人大聲斥責,說他們已成為了失敗者、輸家。但有一點還是可行的:你為什么不設法改變現狀呢?你為什么不從現在、從此刻就開始下決心去成為一個成功者,成為一名贏家呢?
成功者的反義詞就是失敗者,這絕不是說你的成功之路必須建立在失敗的基礎之上。你是否曾想過,你是否真的能夠解除困擾,你是否真的能夠戰勝困難,你是否真的能夠從失敗中站起?
試想一下,如果每一位為人師者都沒有戰勝愚蠢的愿望,那么這個世界會成為什么樣子?
如果每一位環保人員都沒有戰勝水污染、空氣污染以及森林污染的目標,又會出現怎樣的狀況?
如果每一位醫生都沒有戰勝疾病的渴望,又將會如何?
不,我們需要勝者!勝利絕對沒有踏著別人的“尸體”前進的內涵,而首先意味著消除弊病、糾正不良狀況。
讓我們捫心自問,有誰不想當贏家,有誰不想成為一名勝者!
專注的習慣——什么辦法能使你牢記對方名字
成功和失敗,都源于你所養成的習慣。有些人做每一件事,都能選定目標,全力以赴;另外一種人則習慣隨波逐流,凡事碰運氣。不論你是哪一種人,一旦養成習慣,都很難改變。這種情形我們稱之為“慣性”,是宇宙共通的法則。
大自然利用慣性定律,維持宇宙萬物彼此之間的關系。小至原子的排列組合,大至星球的運行,一年四季、疾病與健康、生和死,形成井然有序的系統。
拿破侖·希爾在《思考與致富》中說:一粒橡籽可以長成橡樹,松子萌芽長成松樹。大自然從來不會出差錯,讓橡籽長出松樹,或是讓松子長成橡樹。這些都是你看得到的事實。但你是否看得出來,這些都不是偶然發生的,有一種力量造就了它們!
專注的習慣不只是幫助你聽和看,還讓你記住聽到和看到的內容。我們經常發現才過了兩分鐘,剛才認識的人叫什么名字,就已經想不起來了。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第一次聽到對方的名字時就心不在焉。
詹姆士·菲利的記性過人。只要見過一次,他就可以牢牢地記住對方的名字,一個都不會忘記。他的方法是,請對方把名字拼出來,菲利會復述一次,問對方是否正確。
卡耐基基曾經說過:“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然后站在旁邊守著,不讓人踢翻籃子。”憑著這種專注的精神,他創立了美國鋼鐵公司。
成功的人對于目標十分專注,完全無暇顧及其余的事情。他們心無旁騖地做一件事,直到成功為止,然后再設定新的目標,繼續努力。
你是否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么?是否有確實的計劃?那么接下來你就必須專注于這個目標和計劃,下定決心,任何阻礙都不能使你動搖。
記住,只要你不自我設限,就不再有任何限制。突破自我設限,任何事情都不能阻止你。
堅決相信——從小兒麻痹癥到奧運會金牌得主的發展簡史
曾經有一位黑人女孩,她生活在美國南部,她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有一天,這個女孩不幸患了小兒麻痹癥。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夠重新站起來,能夠和別的孩子一起奔跑跳躍、玩耍嬉戲。對她而言,那個總是由她的11位姐妹中的某一位推著的輪椅只是個虛弱的替代品。
有一天,她的母親聽說在城里有個醫院,那里有一位醫生愿意免費為窮人家的孩子治療。于是,她把女兒抱進手推車,推著她沿著那崎嶇不平、塵土滾滾的鄉村小道走了三天三夜,終于來到了城里。她充滿希望地請求那位醫生予以幫助,醫生答應了,并拿來一副拐杖。那位母親看了看拄著拐杖的女兒卻說道:“謝謝您,醫生!但是我所希望看到的并不是拄著拐杖的女兒,而是能夠自己走路的女兒。她好想能夠自己走路啊!”醫生回答說:“很抱歉!您女兒的小兒麻痹癥十分嚴重,沒有拐杖,她永遠無法走路了。”
母親對這個回答很不滿意。為什么醫生就不會犯錯呢?此前不正是由于醫生犯錯才導致孩子得病的嗎?于是,她開始有規律地給小女孩的腿涂抹一些藥草,然后按摩——同時向上帝祈禱。6個月之后,她感到孩子的腿有所好轉,于是又帶著孩子來到那位醫生的診所。醫生查了查小女孩的腿后很遺憾地告訴那位母親,孩子的腿并無好轉跡象,并希望她不要盲目樂觀。
盡管很失望,盡管她也感到懷疑,盡管她飽受打擊,但這位母親與女兒都絕不放棄希望。許多人都說她們太不理智了。然而,母親繼續按摩著女兒的病腿,繼續幫女兒作康復運動,繼續向上帝祈禱。終于有一天,小女孩的腿部有了感覺,接著又第一次可以在別人的幫助下筆挺地站直了,然后一小步一小步地重新開始學習行走。一旦她能夠走,她就絕不再停下,仿佛要把曾經由于腿疾而錯失的每一個步伐、每一次跳躍都重新補回。她跑啊、跑啊、跑啊——終于在1960年的羅馬奧運會上得到了100米、200米以及接力賽三枚金牌。直到今天,威爾瑪·魯道夫依然是許多田徑運動愛好者心目中的英雄。您也許知道她的別名,這個別名是她在不朽的羅馬城因為其完美優雅的跑步風格而榮獲的:“黑羚羊。”
精神力量絕對是無窮的。你要做的只有一點,就是堅決相信你自己。如果你堅信,你就能夠從你的潛意識中汲取無盡的力量,并能夠充分利用這種力量。只有那些相信自我的人,才能超越種種障礙,并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只有相信自我的人,才能克服種種困難,無論這種困難是多么巨大、多么難以逾越;只有相信自我的人,才能坦然地直面對其持批評態度的人并最終獲得認可;只有相信自我的人,才能成為最后的贏家!
你相信自己嗎?你相信自己能夠很快在人生中不同領域——事業、金錢、婚姻、健康、家庭、親朋好友——使自己的生活品質出現根本性改善嗎?你相信自己天生就是個贏家嗎?如果到目前為止你還不曾有過這樣的想法的話,那么,你就必須下定決心,從現在開始相信自己、相信未來光明無比、相信自己可以實現目標。
只有相信,你才能看見。上帝不會獎勵一個不相信它的人。
轉移思緒——4位偉大作家遭遇的那些不幸事兒
身體對于食物的反應,決定身體健康。情緒對于外在刺激所產生的反應,則影響心理的健康。每天所經歷的事情,有些有益心理健康,有些則必須及時排除,以免危害心理健康。
如果你的心境理智平和,自然會過濾所有對你不利的思想和情緒,而不會受到影響。你必須先拋開所有消極與否定的思想,才能達到此種理想的境界。所謂的“拋開”,就是把消極的思想,轉變為積極的思想。只要轉移你的思緒,多想想愉快的事情,你的內心將非常的平靜。
歐·亨利曾經因為犯案而被判刑,其后他致力于寫作,終于成為文學史上不朽的人物。
杰克·倫敦把早年遭受的挫折寫成小說,成為舉國知名的作家,那些故事至今仍然被視為文學的瑰寶。
挪威的移民努特·漢生一生嘗試許多事情都告失敗。最后,在絕望之中,他決定把所有失望的故事寫成一本書,書名是《饑餓》。這本書讓漢生贏得諾貝爾文學獎,來自世界各地登門求稿的出版商絡繹不絕,使他名利雙收,從此悠閑度日。
每個人一生所經歷的事情,不論是好或壞,事件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對事情的感受及反應。每個人都可以把所有不愉快的經驗,轉變成對個人及世界極有利的契機。
狄更斯的初戀失敗了。他沒有從高樓跳下輕生,或是吞服大量的安眠藥。他把苦戀寫成《大衛·科波菲爾》一書,使他在文壇大放異彩,擁有無上的榮耀和財富。
我們必須承受一連串的挫折、失望、打擊和失敗,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我們所謂的失敗和打擊,大多是使我們發掘更多的機會,得到更大的快樂,更能領悟人生的真意。
人們通常會在遭受災難之后,才能找到自己,為什么呢?除了造物者刻意的安排,似乎沒有其他的解釋。有一名礦工窮其一生都在尋找金礦。他忠實的騾子,馱著所有家當和淘金的工具,跟著他四處尋寶。有一次騾子掉進一個洞里,跌斷了腿,礦工只好開槍射殺騾子。在他設法把騾子的腿從洞里拉出來時,意外發現了世界上最豐富的銅礦。
記住,每當你遭遇挫折或逆境,都可能有一位無形的朋友默默地努力,想要解救你脫離困境。你是不是準備好去抓他的手呢?
巔峰狀態——世界第一名的汽車推銷大師演講之前做什么
快樂的人會微笑或哼唱,甚至吹口哨。有快樂的想法,你就會飛起來。專注地想快樂的事,讓自己產生向上飛躍的力量。日積月累,快樂會變成一種習慣。
肢體動作是可以創造情緒的。弱者任思緒控制行為,強者讓行為控制思緒。通常我們都覺得是高興了以后才會笑,可是,只要我們的思維逆向一下就會知道,其實笑了以后也會高興的——“高興”是一種情緒反應,而“笑”是一種生理動作,是人的面部八十多條肌肉動作的效果。
《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中有這樣一段關于“肢體創造情緒”的雋永語句:
“沮喪時,我引吭高歌;悲傷時,我開懷大笑;病痛時,我加倍工作;不安時,我提高嗓音;自卑時,我換上新裝……”
這樣做,都是為了讓自己用行為,動作創造良好的情緒狀態。
在工作中,如果我們能時刻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到巔峰狀態,那么我們的工作效率也會隨之變得越來越高。
大凡是一些頂尖的銷售高手,他們都是懂得用肢體語言創造巔峰情緒的楷模。
世界第一名的汽車推銷大師喬·吉拉德在上臺演講前,一定會在后臺蹦蹦跳跳,一會兒大幅度舒展著自己的身體,一會兒又高喊著“我是最棒的”、“我是創造世界的人”諸如此類的自我激勵口號。這位推銷大師沒等上臺,就已經讓自己額頭冒汗了——他在每場演講之前,情緒就已經完全達到了巔峰狀態了。
喬·吉拉德的做法不得不值得我們思考。一個人在不同的精神狀態下,對工作表現出來的熱情和干勁也會有所不同。這是顯而易見的。切莫說工作熱情,就是外在給人的感覺也會大相徑庭。
一個人情緒狀態很差的時候,他會怎么站著?
他的頭會低下,肩膀下垂,胸含著,全身都是有氣無力快要松垮的樣子。
假設狀態很好,那他會怎么站?
昂首挺胸,背直腹收,一副精神抖擻的樣子。
記住,情緒達到巔峰狀態,就要先有好的肢體姿勢。那么,如果有時情緒不好你該怎么辦?
每天上班當你一覺察到情緒不好時,就要及時調整自己的肢體動作:
做做深呼吸,抬頭挺胸,甚至可以把頭抬向天空或天花板,張大嘴讓臉上綻放燦爛的笑容,頭腦中想想讓你快樂的事。
你甚至可以手舞足蹈一番,讓自己興奮起來。
你甚至還可以發出歡快的聲音。
通過這樣的肢體動作,讓自己馬上走出低落的情緒,讓自己的身心完全進入即將開始的工作的巔峰狀態。
越戰越勇——面對大火過后的廢墟愛迪生怎么說
沖出去就有希望——
有一天,毛毛蟲問蝴蝶:“我要怎樣才能變成一只蝴蝶?”
“要成為蝴蝶,首先要有飛行的渴望,其次要有勇氣沖出束縛你的安全、溫暖的繭。”
“那不就是死亡嗎?”
“表面看是死亡,實際上是新生。在現實生活中,這就是差別。有的成為蝴蝶,有的因逃避而死亡。”
某些時候,不是因為難我們才不敢去做,而是因為我們不敢去做事情才變得困難。關鍵是沖出去!沖出去,才有希望!
從打擊中重新站起來——
1914年12月,大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的實驗室在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損失超過200萬美金。那個晚上,愛迪生一生的心血成果在無情的大火中付之一炬了。
大火最兇的時候,愛迪生24歲的兒子查里斯在濃煙和廢墟中發瘋似地尋找他的父親。他最終找到了:愛迪生平靜地看著火勢,他的臉在火光搖曳中閃亮,他的白發在寒風中飄動著。
“我真為他難過,”查里斯后來寫道,“他都67歲了,不再年輕了,可眼下這一切都付諸東流了”。他看到我就嚷道:“查里斯,你母親去哪兒了?去,快去把她找來,這輩子恐怕再也見不著這樣的場面了。”第二天早上,愛迪生看著一片廢墟說道:“災難自有它的價值,瞧,這不,我們以前所有的謬誤過失都給大火燒了個一干二凈,感謝上帝,這下我們又可以從頭再來了。”火災剛過去三個星期,愛迪生就開始著手推出他的第一部留聲機。
是的,當你的人生遭遇無情災難的時候,仍要去感謝上帝,它讓我們懺悔,讓我們反省,讓我們總結經驗——它是在讓我們在災難中找出價值。
奮力一拼,絕境創造奇跡——
在法國一個位于野外的軍用飛機場上,一位名叫桑尼耳的飛行員正在專心致志地用自來水槍清洗戰斗機。突然,他感到有人用手拍了一下他的后背。回頭一看,他嚇得大叫一聲,拍他的哪里是人,一只碩大的狗熊正舉著兩只前爪站在他的背后!桑尼耳急中生智,迅速把自來水槍轉向狗熊。也許是用力太猛,在這萬分緊急的時刻,自來水槍竟從手上滑了下來,而狗熊已朝他撲了過去……他閉上雙眼,用盡吃奶的力氣縱身一躍,跳上了機翼;然后大聲呼救。
警戒哨里的哨兵聽見了呼救聲,急忙端著沖鋒槍跑了出來。兩分鐘后,狗熊被擊斃了。
事后,許多人都大惑不解:機翼離地面最起碼有2.5米的高度,桑尼耳在沒有助跑的情況下居然跳了上去,這可能嗎?如果真是這樣,桑尼耳不必再當飛行員了,而應當一名跳高運動員,去創造世界紀錄。
然而,事實確實如此。
后來,桑尼耳做了無數次試驗,再也沒能跳上機翼。
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絕境就是一次挑戰、一次機遇,如果你不是被嚇倒,而是奮力一搏,也許你會因此而創造超越自我的奇跡。
目標細化——6個月完成25萬字的一本書的方法
一位著名作家曾說:“當我打算寫一本25萬字的書時,我從不考慮整個寫作計劃是多么的龐大和自己所要付出怎樣的犧牲。我只想下一段怎么去寫,而不是下一頁、下一章。整整6個月,我除了一段一段地往后面寫以外,再沒有想過其他的。結果,書自然就寫成了。”
可見,只要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往前面走,什么樣的目標都是可以達到的。
鉆頭為了一個垂直的目標而靈活地旋轉,人實現目標的過程同樣不能太呆板。對于那些一時難以實現的目標,我們可以將它細化之后,再一點點地接近它。具體來說,就是將一個長期目標分解成幾個有希望達到的中長期目標,再把每個中長期目標分解成幾個小的中短期目標,然后把中短期目標分解成每月、每周、每天必須執行的任務,并以此作為指導我們生活和工作的藍圖。
有一年,在馬拉松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選手A出人意料地奪得了世界冠軍。當別人問A憑什么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時,他只說了這么一句話:憑智慧戰勝對手。當時許多人都認為這個偶然跑到前面的矮個子選手是在故弄玄虛。馬拉松賽是體力和耐力的運動,只要身體素質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奪冠,爆發力和速度都還在其次,說用智慧取勝實在有點勉強。
兩年后,國際馬拉松邀請賽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蘭舉行,A參加比賽。這一次,他又獲得了世界冠軍。于是,別人又請他談經驗。A不善言談,性情木訥,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話:用智慧戰勝對手。這回沒人再挖苦他,但大家對他所謂的智慧還是迷惑不解。
10年后,這個謎終于被解開了,A在他的自傳中是這么說的: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沖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后,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目標沖去。就這樣,40多公里的賽程被我分解成了若干個小目標,我由此得以輕松地跑完全程。
獲取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都需要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許多人做事之所以半途而廢,并不是因為能力不夠或者困難太大,而是由于他與目標的距離太遠了。所以,我們不妨把大目標分解成若干小目標,然后再逐一完成它。凡事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這才是成功者應有的處世方式和人生態度。
超越自卑——你愿意當懦夫還是希望闖一闖
自卑如能被超越,便成了我們成功做事的本錢。
只要改變心態,將自卑變為發奮的動力,就能走向成功和卓越。戰勝自卑的心態,其實就是戰勝一種喪失信心的自我。喪失自信通常可分為兩種情形:一種是前面所說暫時性喪失信心,一種則是從小養成的根深蒂固的自卑感。自卑感并非無法克服,就怕你不去克服。綜觀世上,許多成功者都是在克服了自己的自卑后走向成功的。他們能,你也能。
譬如,你在與比你強的人相處時總覺得自己矮半截而坐立不安,這便是自卑心理所造成。若不設法克服,這種想法會經常給你帶來困擾。
曾經有一位推銷員,他在開始從事這份工作之前,也常為自卑感到苦惱。每當他站在某位大人物面前,就會變得局促不安,結結巴巴地不知道在說什么。但最后他終于利用下面的方法克服了這種困難。
他在開始從事推銷工作之初,非常膽怯,雖然對方親切地款待他,但他總覺得站在人家面前自己變得很渺小。他透露當時的心情說:“在那些人面前,我覺得自己好像是個小孩。由于自卑心理作祟,當時我腦袋里一片空白,原已演練多遍的推銷辭令變成雜亂無章的喃喃自語。坐在大人物面前,我只覺得自己不斷地縮小,他們一個個都變成了可怕的巨人!”
“但這種現象我沒讓它持續下去,因為我警覺到如果不想辦法扭轉逆勢,這種工作再干下去也沒什么意思。而且那時候我也快被自卑感逼至崩潰邊緣,但我又一想,把大人物看成是穿開襠褲的小娃兒又會是什么情況?”
“從我開始有了這種想法,便開始嘗試,沒想到效果出奇的好。當然,他們并不是真正變成了小孩子,只是在我眼里他們都成了十四五歲的毛頭小伙子。不過,事情真的是有所轉變,他們都像朋友一般,說起話來非常自然。我也一樣,自從能站在平等立場與他們交談之后,我的心情就變得輕松自然多了。從此之后,我的觀念就有了180度的大轉變,自卑感也不見了!”
自卑是自信的俘虜,當你樹立了自信之后,自卑也就自然而然地煙消云散了。你若想在自己內心建立起自信心,就應該像清掃街道一樣,首先將相當于街道最潮濕角落的自卑感清除干凈,然后再樹立信心,并加以鞏固。如果信心得以樹立,則新的工作機會就會伴隨而來。
在樹立信心的過程上,首先你應觀察自己的自卑感相當于前面所提到的哪一種,找到相似之處,便應馬上溯其根源。你發現原來自己的自我主義、膽怯心、憂慮及自認比不上他人的感覺小時候就已存在,而自己和家人、同學、朋友之間的摩擦即為這些否定感覺充塞敏感之心所導致。
若對此能有所了解,你就等于踏出了克服自卑感的第一步。為了證明你不再是孩子,你若能將小時候不愉快的記憶從內心消除,即表示你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成長需要經歷一個過程,在掃除自卑障礙的同時,你不妨將自己的興趣、嗜好、才能、專長全部列在紙上,這樣你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另外,你也可以將做過的事制成一覽表。譬如,你會寫文章,記下來;你善于談判,記下來;另外,你會打字,你會彈奏幾種樂器,你會修理機器等,你都可以記下來,知道自己會做哪些事,再去和同年齡的人做比較,你便能了解自己的能力程度。
永遠都不晚——日本人把“不倒翁”稱為“永遠向上的小法師”的原因
人生成功的秘訣只有那些在奮斗中尚未成功的人才知道。成功就像是馬拉松式的長跑,只有最后沖刺的瞬間,你才實現了質變!而在此之前,你一直都被定義為失敗者,或者被定義為尚未成功者。但正是這漫長的積累,才鑄就最終的沖刺。在沒有成功以前,你需要保持企圖心的活力,無論什么時候開始奮斗,都不晚。
每當我們開始干一件事時,總難免要失敗。你的人生也是這樣的。如果害怕失敗,那你將一事無成。如果你已經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子或者女兒,常常跟同樣有孩子的人在一起,你就會常常聽到這樣的話:“孩子只要能立就能走,能走就能跑。”每個家長都懂得孩子不摔幾次跤是學不會走和跑的。而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跌倒中學會走路時,心情是非常激動的。事實上,所有人都是這樣長大的。
生活也是如此,工作也是一樣。只有在失敗中,我們才能真正學到本領。
英國小說家、劇作家柯魯德·史密斯曾經這樣說:“對于我們來說,最大的榮幸就是每個人都失敗過。而且每當我們跌倒時都能爬起來。”
日本人把“不倒翁”這一玩具稱為“永遠向上的小法師”。每當人們參加競選的時候,就有用它當成裝飾品的習慣。有的人把“不倒翁”的一只眼涂黑;還有的人若是當選了,就把“不倒翁”的下半身涂黑,以示慶祝。
“不倒翁”因為重心在下面,所以無論你怎樣推它,只要一松手,它就會馬上彈起來,因此是個很招人喜歡的玩具。
正是因為不斷地經受磨難,人才能變得更加堅強。在日本有“八起會”,這是那些因不走運而倒閉的經營者們的集會。他們的領導者曾以“失敗是開路的手杖”為題,為“八起會”的成員們做了講演,這給予當時在座者以極大的鼓舞。
的確,人們從失敗的教訓中學到的東西,比從成功的經驗中學到的還要多。
失敗的原因很多。其中有驕傲自大、過分自滿、夸海口、濫用職權等。總之,大體上都是因為一些小事而導致巨大的損失。韓非子曾說過:“不會被一座山壓倒,卻可能被一塊石頭絆倒。”但是,無論什么樣的失敗,只要你跌倒后又爬起來,跌倒的教訓就會成為有益的經驗,幫助你取得未來的成功。
戰斗精神——命運向你擲刀時你要抓住兩個地方
積極成功的心態之所以會使人心想事成,走向成功,是因為每個人都有巨大無比的潛能等待我們去開發;消極失敗的心態之所以會使人怯弱無能,走向失敗,是因為放棄了偉大潛能的開發,讓潛能在那里沉睡,白白浪費。
人們都渴望成功,那么,成功有無“秘訣”?這里,拿破侖·希爾就要把一個巨大的“秘訣”告訴你:
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開發了人的無窮無盡的潛能,只要你抱著積極心態去開發你的潛能,你就會有用不完的能量,你的能力就會越用越強。相反,如果你抱著消極心態,不去開發自己的潛能,那你只有嘆息命運不公,并且越消極越無能!
每一個人都有相當大的潛能。愛迪生曾經說:“如果我們做出所有我們能做的事情,毫無疑問地會使我們自己大吃一驚。”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提出一個相當科學的問題:“你一生有沒有使自己驚奇過?”有一次,拿破侖·希爾閱讀到一件極富戲劇性的事,說的是戰爭期間一名海軍水兵的事。這位頭腦清楚、思路條理分明的人使得他身邊的人無不感到驚奇,毫無疑問的,他在危機中表現出來的能力也使他自己驚奇不已。
現在我們來說這段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期間,一艘美國驅逐艦停泊在某國的港灣,那天晚上萬里無云。明月高照,一片寧靜。一名士兵按例巡視全艦時突然停步站立不動,他看到一個烏黑的大東西在不遠的水上浮動著。他驚駭地看出那是一枚觸發水雷,可能是從一處雷區脫離出來的,正隨著退潮慢慢向著艦身中央漂來。
抓起艦內通訊電話機,他通知了值日官,值日官馬上快步跑來。他們也很快通知了艦長,并且發出全艦戒備訊號,全艦立時動員了起來。官兵都愕然地注視著那枚慢慢漂近的水雷,大家都了解眼前的狀況,災難即將來臨。軍官立刻提出各種辦法。他們該起錨嗎?不行,沒有足夠時間。發動引擎使水雷漂走?不行,因為螺旋槳轉動只會使水雷更快地漂向艦身。以槍炮引發水雷?也不行,因為那枚水雷太接近艦里面的彈藥庫。那么該怎么辦呢?放下一支小艇,用一支長桿把水雷攜走?這也不行,因為那是一枚觸發水雷,同時也沒有時間去拆下水雷的雷管。悲劇似乎是沒有辦法避免了。
突然一名水兵想出了比所有軍官所想的更好的辦法。“把消防水管拿來。”他大喊著。大家立刻明白這個辦法有道理。他們向艇和水雷之間的海水噴水,制造一條水流,把水雷帶向遠方,然后再用艦炮引炸了水雷。這位水兵真是了不起,他當然不凡——但是他卻只是個凡人。不過他卻具有在危機狀況下冷靜而正確思考的能力。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內部都有這種天賦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創造的潛能。
不論有什么樣的困難或危機影響到你的狀況,只要你認為你行,你就能夠處理和解決這些困難或危機。對你的能力抱著肯定的想法就能發揮出積極心智的力量,并且因而產生有效的行動。
在命運向你擲來一把刀的時候,你要抓住它的兩個地方:刀口或刀柄。如果你抓住刀口,它會割傷你,甚至使你致死;但是如果你抓住刀柄,你就可以用它來打開一條大道。因此當遭遇到大障礙的時候,你要抓住它的柄。換句話說,讓挑戰提高你的戰斗精神。你沒有充足的戰斗精神,你就不可能有任何的成就。因此你要能發揮戰斗精神,它會引出你內部的力量,而把它付諸行動。
弱化困難——成就平平的人每天喜歡干什么
當你足夠強大,困難和障礙就微不足道;如果你很弱小,障礙和困難就顯得難以克服。
向困難屈服的人必定一事無成。很多人不明白這一點,一個人的成就與他戰勝困難的能力成正比。他戰勝越多,取得成就越大。
成就平平的人往往是善于發現困難的天才,善于在每一項任務中都看到困難。他們莫名其妙地擔心,使自己喪盡勇氣。一旦開始行動,就開始尋找困難,時時刻刻等待困難出現。當然,最終他們發現了困難,并且為困難所擊敗。
他們善于夸大困難,缺少必勝的決心和勇氣。即使為了贏得成功,也不愿意犧牲一點點安樂和舒適作為代價。總是希望別人能幫助他們,給他們支持。
如果機遇總是不曾垂青他,他總是找不到自己喜歡做的事,那他就承認自己不是環境的主人,他不得不向困難低頭,因為他沒有足夠的力量。
那些只看到困難的人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沒有堅強的意志去驅除障礙。他沒有下定決心去完成艱苦工作的意愿。他渴望成功,卻不想付出代價。他習慣于隨波逐流,淺嘗輒止,貪圖安樂,胸無大志。
這些人似乎戴著一副有色眼鏡。除了困難什么也看不見。他們前進的路上總是充滿了“如果”、“但是”、“或者”和“不能”。
他們認為,去爭取獲得一個著名公司招聘的職位是毫無希望的。因為當他去申請的時候,已經有數百個申請者遞交了申請書。失業者如此之多,他怎么可能得到工作呢?如果他有一份工作,他會覺得許多同事都做得比他好,更得老板賞識,他要晉升存在很大的障礙。
有一個年輕人哀嘆他沒有機會,抱怨命運注定讓他平庸,他自己永遠都不可能開創自己的事業,而只能為別人打工。這樣的人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處處看到不可征服的困難。他告訴別人說,如果別人能幫助他開辦一個企業,他一定能取得成功。這樣的年輕人,他不太可能取得成功,因為他不具備成功的品質。他承認他不能泰然自若地面對危機,他承認自己軟弱,他承認在面對困難時自己顯得無能為力,而別人卻能克服這些困難。
另一個年輕人說,他渴望受教育,渴望上大學,但他沒錢,沒有一個富翁爸爸,他自己無法供自己上學。這個年輕人其實并不真的渴望求學,他只想不勞而獲。有的年輕人知道自己追求什么,卻畏懼成功道路上的困難。他把一個小困難想象的比登天還難,一味悲觀嘆息,直到失去克服困難的機會,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惡性循環,終將一事無成。
意志堅定、行動積極、決策果斷、目標明確的人能排除萬難,勇敢地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去爭取勝利。成就大業的人,面對困難時從不猶豫徘徊,從不懷疑是否能克服困難,他們總是能緊緊抓住自己的目標。自己的目標是偉大而令人興奮的,他們會作堅持不懈地努力,暫時的困難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