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人四十:越放下越自在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男人四十,沒有未完成的事業,只有未死的心》:笑到最后的往往是急流而上的人
人到四十,生命的旅程已經走完了一半,而四十歲男人中,一部分已經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功,春風得意;另一部分人卻境遇不順,屢遭挫折。得意也好,失意也罷,在任何時候,一個男人都不應停止對事業的追求。四十歲男人在知識、能力、經驗方面都具有優勢,因此只要你愿意不懈登攀,你就一定能夠登上事業的巔峰。
不可否認,四十歲男人大多有一種求穩、畏懼競爭的心理。然而競爭在世界上是客觀存在的,根本無法逃避。中年男人必須適應競爭,勇于競爭,才能成為成功者。
不可否認的是,在任何一個領域內,人與人之間都存在競爭。有人給競爭下了一個定義,那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團體在一定范圍內為了奪取共同需要的對象而展開較量的過程。大千世界,因為存在競爭而充滿生機和活力;蕓蕓眾生,也由于競爭才能使得人才脫穎而出。時代的每一步發展,社會的每一次變革,無不充滿競爭。競爭的結果就是優勝劣汰,成功者前進,失敗者落伍。古往今來,概莫如此。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人類有五種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情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其中自我實現需要是人們最高層次的需要,人類往往為了得到一個與自己的能力及其他條件相適應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而競爭,這些需要導致人們去參與競爭。同時,競爭成功也可滿足需要。而當人們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時,則會自然而然地萌發新的需要,出現新的競爭。所以競爭和需要是作用和反作用的關系。社會的不斷發展,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物質,而人們在不斷追求生活的更高目標時,則將競爭注入了激烈和殘酷的內容。
積極的競爭能給生活帶來生機,能使工作和學習產生動力,這都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在看到其積極的一面時,你卻沒有理由忽視它所存在的另一方面。由于不能正確認識競爭而造成的負面影響,一位自尋短見的大學生在寫給父母的遺書中悲傷地感到,未來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不善于競爭者則不能生存,像自己這樣的人怎能適應呢?每天處在使人十分厭倦的這種充滿競爭的學習環境之中,還不如及早地徹底解脫。某公司的一位干部也因長期處在一種激烈的競爭氣氛中,感到十分沉重的壓力,終于不堪重負而做出了極端的行為。類似于這樣的事例并不少見。人們在嘆息之余,也不由自主地去認真思考其悲劇的原因所在。
因此,在激烈的競爭中如何給自己定位,怎樣才能保持一種正常的心態,這是必須首先弄明白的問題,然后才是如何去正確地對待競爭這一問題。二者的順序不能倒置。同任何道理一樣,不弄清楚事情的意義就匆匆忙忙去做,終究會將事情做壞。
由于企業機制的改革,大批的四十歲男人下崗,面臨著再就業的挑戰;同樣也是由于機制的改革,不少人主動“跳槽”,去尋求更好的發展。兩者之間有相同之處,即都面臨著重新擇業的問題,但又有著本質的不同:下崗之后的再就業是由于生存的需要而參與競爭,而“跳槽”者的愿望則是為了改善工作環境,選擇一項更適合于自己的工作。客觀地認識自己,給自己在生活中定位,則可以使自己在競爭中制定出可行的方案,而不致脫離實際導致失敗。對于前者來說,這種競爭必須全力以赴,認真地評估當前的形勢和選擇方向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還要客觀地檢驗自己所具備的條件,包括本人的能力、家庭的態度以及思想上和物質上的準備,等等。只有將目標條件達到統一時,然后再進行努力,這樣才有成功的把握。對于后者來說,盡管目標定位高,但若自己各方面的條件不具備,則這種競爭就會顯得沒有必要。因此,即使不“跳槽”,也不會出現生存危機。相比之下,后者較之前者具有更大的安全性。不少人在“跳槽”前過多地考慮到實現目標后的美好前景,面對實現目標的可能性考慮過少,從而導致適得其反的后果而追悔莫及。
人到中年,對自身以及外部環境的把握更理性,這就在如何給自己的定位方面提供了可貴的經驗和把握。雖然說,四十歲的男人在人生中負擔最重、責任最大,但當他們經過了相當長的一段工作歷程之后,基本上沒有生存上的危機,是處在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時機。在保證已有成果的前提下進取,并獲得更大的收益固然可喜,但要以這些成果作為籌碼去進行冒險,則應謹慎從事,要盡量減少或根本杜絕在自身進一步發展時出現的痛苦。
在解決了如何正確定位的問題后,再來看待競爭的態度才是可取的。既然是競爭,肯定會出現勝與負、成與敗的結果。對此,能否持有科學的認識是至關重要的。換言之,正確對待成敗是人們參與競爭后所得結果的關鍵。不可避免的客觀現實是,只要存在著主觀要求與客觀可能的矛盾,就會出現競爭。就如下崗人數與就業機會之間的供求矛盾,導致出現“僧多粥少”的局面,并因此而引發競爭。在這一過程中,許多人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但也有更多的人未能如愿。我們還可以用體育競賽來加以說明,冠軍只有一個。可以肯定,這是經過努力拼搏才取得的,但其他名次的獲得者也同樣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一場激烈的比賽結束后,人們自然對首先沖線的運動員報以熱烈的掌聲和真誠的祝賀。然而,沒有人會認為跑在最后一名的運動員不是在頑強拼搏。所以說凡是參與競爭的人,尤其是失敗者,既要敬重競爭中的強者,也要正確對待自己的失利。處理不好這一點,就會因失敗造成極不平衡的心態,導致做出不理智的行為。
要想培養和完善自己的競爭意識,就要做到既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不甘落后的進取精神,還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這種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表現在歡迎別人超過自己并認可這一事實,同時還要有勇于趕超他人的雄心大志。生活中,有些人對于自己的失敗尚能正確對待,但對于別人的成功則由羨慕進而嫉妒甚至仇視,這些都不能說是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競爭中要審時度勢,善于適時轉移競爭方向。一個人的需要、興趣和能力的表現是多方面的,人與人又各有千秋。在某一競爭領域內的失敗,并不意味著在別的領域內不成功。況且,每個人幾乎都有未被自己意識到的潛能,要在競爭的實踐中不斷升華和提高,注意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有效地轉移目標,可以增加競爭成功的概率,從而減輕或者消除競爭造成的負面影響。
即使自己幾次努力均遭到了失敗,也不要認為這就是恥辱,覺得自己沒臉見人。既然明知努力者并不一定是優勝者,那么,再持有悲觀的自暴自棄就不是明智之舉了。在這種情況下,要善于轉化這種危機感。當你創業失敗后,可以和自己的親人或朋友訴說自己的苦惱和氣憤,可以通過體育活動去宣泄心中的沖動,還可以到文化娛樂場所去調整一下自己不平靜的心態,而不能一頭頂在南墻上不轉身,自己和自己過不去、生悶氣,此種做法不可取。因為,一次兩次的失敗并不等于喪失了所有的機會。盡管你可能面臨“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尷尬,但誰能擔保不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轉機呢?比如乘公交車上班的人經常會碰到這種情況:一輛車過來后,拼命往上擠也沒擠上去,正氣喘吁吁地自嘆倒霉時,后面很快又來了一輛空車。這回不但輕松上車,還有座位,你說走運不走運?當你幸運地坐在座位上時,別光顧了暗自慶幸,仔細想想,正是有了前面那輛車擁擠的前因,才出現了后面這輛車空蕩蕩的后果。作為一個經多見廣的中年人,化解自己失敗情緒的方法是很多的。
我們都聽說過“酸葡萄”的故事:一只狐貍看到藤架上的葡萄非常誘人,可是跳躍了幾次都夠不著。于是這只聰明的狐貍說,這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吃無所謂。“酸葡萄心理”是化解憂愁的一劑良藥。此外,阿Q的“精神勝利法”對化解沮喪情緒也有奇效,小說中的阿Q若不用這個“精神勝利法”來自慰,恐怕他早已走上極端的道路了。在自我安慰中尋求自我解脫并自得其樂,這是男人們應該而且能夠做到的。
當然,參與競爭時也要有個度,如果競爭的壓力超過了你能承受的限度,弄得自己心神不定,疲憊不堪,那么這種做法就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