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1)
——中國人智慧的總源頭
不讀《易》不可為將相。
——唐太宗的宰相、著名書法家 虞世南
《易經》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源。
——當代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 季羨林
《易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最高典籍。
——當代著名的哲學家、哲學史家、國學大師 張岱年
周易哲學可以稱為宇宙代數學。
——現代著名哲學家 馮友蘭
《易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梁漱溟
中國人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純粹的范疇。古代的《易經》是這類思想的基礎。《易經》包含著中國人的智慧,是有絕對權威的。
——德國古典哲學家 黑格爾
★甲、智典概貌
●1、書名探微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神奇的書,就連它的書名也是那么的神奇。“周易”二字,令人乍看之下,不知所云。其實細細味之,這兩個字含義蘊藉,頗有來歷。
先說“周”字。這個字有四種解釋。
一說為“周代”,是朝代名
鄭玄《易贊》:“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又文王作《易》之時,正在羑里,周德未興,猶是殷世也,故題周別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謂之周易。其猶周書、周禮,題周以別余代。”朱熹《周易本義》:“周,代名也。”
二說為“周地”,是地名。
孔穎達《周易正義》:“連山、歸藏并是代名,則周易稱周取岐陽地名。《毛詩》云:‘周原月無月無’是也。”“周”地即岐陽(今陜西省岐山縣)。
三說周為“周普”
鄭玄《易論》:“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唐人陸德明《經典釋文》:“周,代名地,周至也,遍也,備也,今名書,義取周普。”清人姚配中《周易姚氏學》以鄭玄說為是,并舉《系辭傳》“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知周乎萬物”、“周流六虛”等語句為佐證。
四說周為“周期、周環”
“周易”就是周而復始的變易規律。這從《周易》卦爻象與卦爻辭中可以得到證明。如六十四卦從乾、坤開始到既濟、未濟,是一個運動周期(“既濟”為本次周期的完結,“未濟”為下次周期的開始)。循環、周期是《周易》揭示的宇宙生命的最根本規律。
再說“易字”字。“易”字之義,古今歧異之說尤多。擇其主要者,約有七種:
其一,許慎《說文解字》認為,“易”是壁虎類動物“晰易”的名稱,是個象形字。
如果將篆文“易”字把它橫過來看,正像一只壁虎,頭、身、足、尾俱全。這種“晰易”,舊說能在一天十二個時辰中改變十二種顏色、以作掩護而免遭外物侵害,故假借為“變易”之“易”。《周易》言陰陽運行、萬物變化之理,于是取“易”字為名。
其二,《周易乾鑿度》認為,“易”字含有“簡易”、“變易”、“不易”三層意義。簡易,指《周易》的陰陽之理在人類社會、大自然之間處處可見,無所隱奧,毫不繁雜;變易,指《周易》之道,盡在于“變”,如四季更替周轉,事物運動、變化、發展之類均是;不易,指《周易》又把某些事理看成是不可變易的,如天在上、地在下,父尊子卑之類均是。
其三,《說文解字》又引“秘書說”認為,“易”字的部首由上“日”下“月”構成,謂“日月為易”,即取日月更迭、交相變易為說。
其四,毛奇齡撰《仲氏易》,略總前人之說,認為“易”兼有“變易”、“交易”、“反易”、“對易”、“移易”五義。所謂“反易”,即三國虞翻所言兩卦“反對”(卦體相互顛倒);所謂“移易”,即東漢荀爽所言陰陽“升降”(陽爻上升,陰爻下降);所謂“對易”,亦即虞翻所言兩卦“旁通”(兩卦六爻相互交變)。可見,毛氏多取漢魏《易》家說《易》條例以釋“易”名。
其五,吳汝綸《易說》認為,“易”字本指“占卜”,古代掌占卜之官亦稱為“易”。《周易》為占卜之書,遂取以為書名。
其六,余永梁著《易卦爻辭的時代及其作者》一文,認為筮法是周人所創,以代替或輔助卜法,較龜卜為簡易,以其簡易,故名其書曰《易》。此說與上舉《周易乾鑿度》所云“簡易”之義,名同而實異。
其七,黃振華著《論日出為易》一文,認為殷代甲骨文“易”字形象征“日出”,上半部尖頂表示初出的太陽,中間弧線表示海的水平線或山的輪廓線,下半部三斜撇線表示太陽的光芒。認為“日出”體現陰陽變化,因此取“易”字為書名,其主旨不離前人的“變易”之說。
當前,歐美諸國漢學界對《周易》書名的西語意譯,多作《變化的書》(The Book of Changes),顯然是立足于“變易”之義。
●2、內容結構
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周易》的全部內容包括“經”、“傳”兩部分。
(一)《周易》“經”部
《周易》的“經”部,包含六十四卦的卦形符號和六十四卦的卦、爻辭。
1.六十四卦的卦形符號
要弄明白《周易》的六十四卦是怎么回事,不能不先敘及“八卦”;而敘及“八卦”,又不能不先推述“陰陽”概念。不論是八卦,還是六十四卦,均由“陰”、“陽”兩種符號組構而成。《周易》的“陰”、“陽”符號,分別呈中斷的與相連的線條形狀,其式如下:
陽 陰
▄▄▄▄▄ ▄▄ ▄▄
古人用這兩種符號代表“陰”、“陽”,其所喻示的事物、現象至為眾多。在古人心目中,寒暑、日月、男女、晝夜、表里、正反、勝負、黑白等等,均屬陰陽范疇。
此后,古人將這兩種符號三疊而成八種不同形狀的三劃線條組合體,構成不同的卦形,命為不同的卦名,這就是八卦(也稱“經卦”)并擬取不同的象征物,賦予其特定的象征意義。其間的對應關系大致如下:
卦形 卦名 象征物 象征意義
? 乾 天 健
? 坤 地 順
? 震 雷 動
? 巽 風 入
? 坎 水 陷
? 離 火 麗
? 艮 山 止
? 兌 澤 悅
由于八卦的象征旨趣在六十四卦大義中得到反復印證,因此,理解、熟悉八卦的構成形態與名義,是探討《周易》的基礎。
南宋易學大家朱熹的《周易本義》卷首載有一首《八卦取象歌》說:
? 乾三連,? 坤六斷;
? 震仰盂,? 艮覆碗;
? 離中虛,? 坎中滿;
? 兌上缺,? 巽下斷。
這八句,把八卦的卦形特點講述得十分明白易懂,有助于初學者熟記八卦的卦形。
后來,古人又將八卦兩兩相重,于是產生了六十四種不同形狀的六劃線組合體,即“六十四卦”(也稱“別卦”)。每卦中居下的三劃稱“下卦”(或“內卦”),居上的三劃稱“上卦”(或“外卦”)。六十四卦各有各的卦名及所喻示的象征涵義。其中,凡屬八卦自相重成之卦,仍以八卦之本名為卦名。如兩乾相重,仍名《乾》卦(請造字,下同:?下?上),擬取天體運行不止之象,喻示開創萬物的“陽剛元氣”之發展規律;凡八卦交錯重成之卦,則別取一名。如坤下離上相重,則為《晉》卦(?下?上),擬取火在地上,如日升起之象,喻示事物“晉長”之時的情狀。六十四卦出現的重大價值在于:形成了《周易》以陰陽線條為核心,以八卦物象為基礎的完整的符號象征體系。
六十四卦的每一卦,皆有六條線條,這些線條被稱為“爻”。 ▄▄▄▄▄具有陽剛、積極、獨立的性格,用奇數一、三、五、七、九中最大的九代表,所以又稱作“九”;▄▄ ▄▄具有陰柔、消極、依附的性格,用成對偶的偶數二、四、六、八、十中間的六代表,所以又稱作“六”。因此,《周易》所言“九”,皆指陽爻;所言“六”,皆指陰爻。
六十四卦,每卦六劃,又有高低不等的“爻位”,自下而上,分別稱為“初位”、“二位”、“三位”、“四位”、“五位”、“上位”。于是,各卦凡是陽爻(九)居此六位者,依次稱“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凡是陰爻(六)居此六位者,依次稱“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下面舉《乾》、《屯》兩卦為例,以展示每卦中陰陽爻位及下卦(內卦)、上卦(外卦)的程式:
▄▄▄▄▄ 上九 ▄▄ ▄▄ 上六
上卦▄▄▄▄▄ 九五 上卦▄▄▄▄▄ 九五
▄▄▄▄▄ 九四 ▄▄ ▄▄ 六四
▄▄▄▄▄ 九三 ▄▄ ▄▄ 六三
下卦▄▄▄▄▄ 九二 下卦▄▄ ▄▄ 六二
▄▄▄▄▄ 初九 ▄▄▄▄▄ 初九
有人要問,為何六十四卦中每卦六爻位序均自下而上排次呢?前人解釋說:這是《易》氣從下生的原理,因為一切事物均是從小及大、由低漸高、自幼而壯的發展的。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六十四卦的構成,以八卦為基礎;八卦的產生,又以陰陽爻劃為根柢。因此,陰陽兩爻,實屬《周易》六十四卦符號系統的內核。
2.六十四卦的卦、爻辭
《周易》“經”部分的另一方面重要內容,是六十四卦的卦辭以及諸卦各爻的爻辭。
卦爻辭是附系于六十四卦符號下的文辭,分別表明各卦各爻的寓意。卦辭每卦一則,總括全卦大意;爻辭每爻一則,揭示該爻旨趣。
《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故相應有六十四則卦辭、三百八十四則爻辭(因《乾》、《坤》兩卦分別多出“用九”、“用六”文辭,故有人亦將之合入爻辭計算,這樣一來就有386則爻辭)。
卦爻辭的出現,使《周易》“經”部分成為卦形符號與語言文字有機結合的一部特殊的哲學著作。本來,僅有六十四卦符號,不過是一套自成象征體系的圖案而已;加入文字,圖文參證,則使之具備哲理書籍的規模。
如果僅憑隱晦的卦爻符號,一卦一爻的內在含義未能顯明;有了卦辭、爻辭的說明,則方便于讀者的理解。
卦爻辭的基本特色是“假象喻意”,即借用人們生活中習見常聞的物象,通過文字的具體表述,使卦形、爻形內涵的象征旨趣更為鮮明生動。如《中孚》卦(?下?上),卦名“中孚”的意思是“中心誠信”,九二爻以陽居下卦第二位,與上卦九五真誠相應,象征篤實誠信的“君子”,其爻辭用譬喻性語言說道:“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意思是:“鶴在山陰鳴唱,其子聲聲應和;我有一壺美酒,愿與你共飲同樂。”這些擬取生動的事象、物象來說明卦義、爻義的文辭,稱為“擬象辭”。擬象辭中有不少是用韻文寫成的,如上引中孚卦九二爻辭甚至采用了“比興”的手法。所以宋代陳骙《文則》認為《周易》的文辭像詩歌,并說有些卦爻辭足以與“詩經”相媲美,此言不虛。
卦爻辭的另一個特色,是常用“吉”、“兇”、“利”、“貞”、“無咎”等詞來表示該卦該爻所寓含的對事物、現象或褒或貶的義理。這些揭示利弊之詞,稱為“占驗辭”。占驗辭在《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出現很多,使《周易》經文帶有濃厚的卜筮色彩。
《周易》六十四卦經文有一定的編排次序,前三十卦(自《乾》卦到《離》卦)為“上經”,后三十四卦(自《咸》卦至《未濟》卦)為“下經”。
先秦文獻(如《左傳》、《國語》等)所稱“《周易》”者,特指“經”部分。
(二)《周易》“傳”部
《周易》的“傳”部,包含闡釋《周易》經文的專著。這些解經之論,包括《彖(音tuàn)傳》上下,《象傳》上下,《文言傳》,《系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等七種十篇。這十篇的創作宗旨,均在解說“經”文大義,猶如“經”之羽翼,故漢代人合稱之為《十翼》,后世統稱之為《易傳》。
1.《彖傳》
《彖傳》隨上下經分為上下兩篇,共六十四節,分釋六十四卦卦名、卦辭及一卦大旨。
“彖”字之義,猶言“斷”,謂“斷定一卦之義”。《彖傳》闡釋卦名、卦辭、卦義的體例,往往取上下卦象、主要爻象為說,多能指明每卦中的為主之爻,而以簡約明了之文字論斷該卦之主旨。
2.《象傳》
《象傳》也隨上下經分為上下兩篇,闡釋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象”字之義,猶言“形象”、“象征”。其中釋卦象者每卦一則,共六十四則,稱《大象傳》;釋爻象者每爻一則,共三百八十四則(《乾》、《坤》兩卦多出“用九”、“用六”文辭之象,若合計入,即有三百八十六則),稱《小象傳》。
《大象傳》的體例,是先釋每卦上下象相重之旨,然后從重卦的卦象中推衍出切近人事的象征意義,文辭多取“君子”的言行、道德為喻。如《損》卦的《大象傳》稱“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即表明該卦上艮(? )為山、下兌(?)為澤,有“損澤益山”、“損下益上”之象,君子當效法此象,時時懲戒忿怒、抑止邪欲、自損不善。其他諸卦《大象傳》的義例,無不如此。
《小象傳》的體例,是根據每爻的性質、處位特點,分析爻義吉兇利弊之所以然。如《明夷》卦六二爻《小象傳》曰:“六二之吉,順以則也”,即指明此爻柔順中正,不違法則,故獲吉祥。其他諸爻《小象傳》義例亦無不如此。
《象傳》以言簡意明的文辭,逐卦逐爻地解說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立象所在,使《周易》經文的象征意趣有了比較整齊劃一的闡說。
3.《文言傳》
《文言傳》分前后兩節,分別解說《乾》、《坤》兩卦的象征意旨,所以前節稱“乾文言”,后節稱《坤文言》。
《文言》兩字之義,即謂“文飾《乾》、《坤》兩卦之言”。《文言傳》所闡發《乾》、《坤》兩卦的卦辭與爻辭的意義,是在這兩卦《彖傳》、《象傳》的基礎上作出進一步的拓展,因而其文意至為深刻詳明而廣為引申旁通。
為什么《文言傳》只釋《乾》、《坤》兩卦,不涉及其他各卦?朱熹先生在《周易本義》中認為:是衍發《彖傳》、《象傳》之旨,以盡《乾》、《坤》兩卦的意蘊;而其余六十二卦之說,即可依此例類推。
4.《系辭傳》
《系辭傳》又稱《系辭》,是《易傳》的第四種,因其篇幅較長,分為上下兩篇,前篇稱《系辭上傳》,后篇稱《系辭下傳》。《系辭傳》通論《易經》和筮法大義,對一些重要的觀念和爻辭又作了重點詮釋。
《系辭傳》可視為早期的《易》義通論,對《周易》“經”文的各方面內容作了較為全面、可取的辨析、闡發,有助于后人理解八卦、六十四卦及卦爻辭的通常義例。其中有對《周易》作者、成書年代的推測,有對《周易》“觀物取象”創作方法的追述,或辨陰陽之理,或釋八卦之象,或疏解乾坤要旨,或展示《易》筮略例,并穿插解說了19則爻辭的象征意義(集中見于《系辭上傳》者7則,集中見于《系辭下傳》者11則,散見于《系辭上傳》者1則,共19則)。當然,《系辭傳》在通說《易》義的過程中,也充分表露了作者的哲學觀點。但就其創作宗旨分析,這些哲學觀點,又無不歸趨于《易》理范疇。
一言以蔽之,《系辭傳》的本質意義,在于抒發《易》理之精微,展示讀《易》之范例。
5.《說卦傳》
《說卦傳》是闡說八卦取象大例的專論。全文先追述作《易》者用“蓍草”演卦之歷史;再申言八卦的兩種排列方位(宋代人稱為“先天”、“后天”方位);然后集中說明八卦的取象特點,并廣引眾多象例,是今天理解、探討《易》象產生及推展的重要資料。
朱熹《周易本義》將《說卦傳》分為十一章。第一、二章講的是“六畫而成卦”、“六位而成章”,顯然是就六畫卦而言。三至第十一章是“專說八卦”。很明顯,大而言之,《說卦傳》可分為兩大部分。言及八卦的最基本象例: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為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八種大體不變的象征意義:乾健,坤順,震動,巽入,坎陷,離麗(附著),艮止,兌說(悅)。這在《周易》六十四卦象征義理中幾乎是每卦必用的象喻條例,對于明確《周易》卦形符號的構成原理,具有不可忽視的參考價值。
總之,《說卦傳》在論述《周易》的象數、闡發《周易》義理方面,提出了不少見解,對后人理解《周易》奧義,大有幫助。
6.《序卦傳》
《序卦傳》旨在說明《周易》六十四卦的編排次序,揭示諸卦相承相受的意義。全文分兩部分:前部分敘上經《乾》至《離》三十卦次序,后部分敘下經《咸》至《未濟》三十四卦次序。這種卦序,顯然是相沿已久的。而文中所明各卦相次依承的意義,含有事物向正面發展或向反面轉化的辯證觀點。可以說,《序卦傳》是一篇頗具哲理深度的六十四卦推衍綱要。
7.《雜卦傳》
《雜卦傳》取名為“雜”之義,猶言“雜糅眾卦,錯綜其義”,即打散《序卦傳》所揭示的卦序,把六十四卦重新排成三十二組兩兩對舉,同時以精要的語言概括卦旨。文中對舉的兩卦之間,其卦形的構成狀態或“錯”(亦稱“旁通”,意為六爻相互交變,如《乾》與《坤》即是),或“綜”(亦稱“反對”,意為上下卦體相互倒置,如《比》與《師》即是),其卦義多成相反。這種“錯”、“綜”現象,是六十四卦符號形式的重要特征。從《雜卦傳》,可以窺探出該傳作者對《周易》卦形結構的進一步認識,其哲學意義在于表明事物的發展在正反相對的因素中體現其變化規律。
綜上可知《易傳》諸篇的創作,盡管其抒論角度各不相同,或敘述的重點各有所側重,但“萬變不離其宗”,其基本宗旨無不是就《周易》經文而發。作為《周易》經文出現之后而產生的,并成為自古以來眾所公認、無與倫比的解經專著的《易傳》,不但是今天研究《周易》經文的最重要“津梁”,而且其本身的智慧內涵也發人至深。
還應當明確,《易傳》七種最初都是單獨刊行,后來被合入六十四卦經文并行。所以,今本《周易》中,凡《彖傳》、《象傳》均附于相應的六十四卦卦爻辭之后;《文言傳》分附于《乾》、《坤》兩卦之后;而《系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則依次列于六十四卦后。這種經傳合編的《周易》本子,是古代《易》學家們為了便于初學者將經文與傳文相對照誦讀而編成的。大約編定于漢魏期間。
后代學者多依此種本子研習《周易》,由于影響至為廣泛,遂使《易傳》的學術價值提高到與“經”并駕齊驅的地位。乃至人們在論及《周易》一書一時,往往兼指“經”、“傳”兩部分的“合璧”。
●3、作者簡介
《周易》這部神奇而偉大的智慧經典,其作者是何代何人呢?這既有傳說,又有學者的考證,至今仍然莫衷一是。
在中華民族的古老傳說中,上古之時,伏羲氏因風而生,草生月,雨降日。黃河汛期時,龍馬負圖,“伏羲坐于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畫八卦”(《太平御覽》卷九《王自年拾遺記》)。神農氏(炎帝)作耒耜以興農業,嘗百草而為醫藥,并作《連山易》,所以神農氏又稱“烈山氏”、“連山氏”。軒轅氏(黃帝)敗炎帝,戰蚩尤,命大橈作甲子、容成造歷法、伶倫造律呂、隸首作算數,令羲和占日、常儀占月、鬼臾區占星,并作《歸藏易》,所以又稱黃帝為“歸藏氏”。
中古之時,周文王姬發居岐山之下,為諸侯所擁戴。殷紂王一怒之下將他囚禁在羑里,文王日思夜想,終于將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并作成卦辭、爻辭。
下古之時,孔夫子周游列國,四處碰壁,五十歲時開始學《易》,下過“韋編三絕”的功夫,并以超人的才智寫成“十翼”……
這就是關于《周易》的著作時代和作者的美妙傳說。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將它概括為“人更三圣,世歷三古”。“三圣”、“三古”的美妙傳說固然無從考證,但至少說明卦爻符號早于卦爻辭。卦爻符號和卦爻辭形成的歷史與中國文化形成的歷史是同步的。
那么,古代歷史學家記述和現代學者眼里的《周易》的作者到底是誰呢?有一點可以肯定,即《周易》的八卦、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卦爻辭以及《易傳》出自不同時代的不同作者之手。
(一)八卦的作者與時代
在古今學者的眼里,八卦的作者與時代主要有兩種觀點。
一種認為,上古伏羲畫八卦。
《周易·系辭下傳》:“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于是始作八卦。”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余聞之先人曰:伏羲之純厚,作易八卦。”班固《漢書·律歷志》:“伏羲畫八卦。”古人多持此說。
另一種認為,殷商卜者作八卦。
近人據殷墟遺址甲骨、四盤磨甲骨、張家坡甲骨、灃鎬遺址甲骨以及商、周金文、陶文考察,發現其上有數字卦的雛形。因而多數學者認為八卦創立時間為殷商或西周,其作者為眾多的卜者、筮者,非一人一時所作。古代圣賢可能參與了八卦的制作、整理,并起了重要作用。
當代學者很多人否定了伏羲氏作八卦。也有人認為對伏羲氏作八卦這一說法不要輕易否認。
(二)六十四卦的作者與時代
是誰將八卦兩兩相重而推衍成六十四卦的呢?這有許多說法。
《史記·周本紀》記述:文王囚羑里“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
《魏志·高貴鄉公紀》說:“包犧(伏羲)因燧皇之圖而制八卦,神農演之為六十四卦。”
《淮南子·要略訓》說:“然而伏羲為之六十四變。”
《周禮·春官·宗伯》記載夏、商、周三代太卜掌三易之法,“其經卦皆八,其別卦皆六十四”,說明夏、商、周已用六十四卦符號,也就是說易卦符號至遲在夏代就已出現。近代一般認為六十四卦是殷商或西周卜筮者所作。
今人依據一些出土文物認為六十四卦直接由數字演化而成,六十四卦比八卦更早或兩者同時出現在周初(約公元前11世紀)以前。(參見張政烺:《試釋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易卦》,載于《考古學報》1980年第4期。)
(三)卦爻辭的作者與時代
用來解釋六十卦的卦辭、爻辭的作者又是誰呢?
司馬遷、班固等歷史學家認為,卦爻辭是周文王所作。
這種觀點古代就有人反對。“五四”運動以后,學術界普遍認為“易經”非文王、周公所作。證據是卦爻辭中講到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有的出于文王、周公之后。不少學者認為《易經》是西周初葉掌卜筮之官所作。陳夢家認為是殷之遺民所作,郭沫若認為是楚人馬干臂子弓所作,日本人本田成之亦認為是楚人所作,李鏡池認為是周王室太卜、筮人所作。
關于《易經》的成書時代,顧頡剛認為是西周初期或前期;李鏡池始認為是西周初期,后認為是西周晚期;陳夢家認為是西周;郭沫若認為是戰國初期;本田成之認為是戰國晚期。
近代大多數學者認為《易經》卦爻辭的基本素材是西周初期或前期的產物,因所提到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均不晚于西周初期,因而成書當晚于西周前期。例如顧頡剛在《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一文中指出晉卦卦辭中的“康侯”即衛康叔,乃周武王之弟,其事跡在武王之后,從而認為卦辭非文王所作,《周易》成書于西周初葉。持春秋說、戰國說者均未將經文與傳文分開考察。
(四)《易傳》的作者與時代
《周易》的“十翼”,也就是說“易傳”的作者又是誰呢?
一般認為是孔子所作。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漢書·儒林傳》說孔子“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漢書·藝文志》:“孔子為之《彖》、《象》、《系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均以為《易傳》是孔子所作。
宋代歐陽修《易童子問》認為《系辭傳》非孔子作。清代崔述認為《彖傳》、《象傳》也非孔子所作。今人多數認為《十翼》均非孔子所作。但也有人堅持認為《易傳》確為孔子所作。(參見金景芳:《周易講座》,吉林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對《易傳》各篇的時代、作者,至今尚有爭議。郭沫若認為《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是秦以前的作品;《彖傳》、《系辭傳》、《文言傳》是秦代的荀子門徒所作,《象傳》又在《彖傳》之后(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時代》)。今人大致有兩種意見:一是戰國前期說,一是戰國后期說。北京大學朱伯崑主張:《易傳》為戰國后期的著述,并認為形成先后次序為:《彖傳》、《象傳》、《系辭傳》、《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參見朱伯崑:《易學哲學史》第一卷,華夏出版社1994年版。)
●4、歷代傳承
自從《周易》成書以后,就形成了一門獨特的學問“易學”,易學發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易學史可分為先秦、漢易、晉唐、宋易、清代、近現代六大階段。
一般來說,易學主要分為象數和義理兩大學派。象數學派主要從卦爻象及其所象征的物象和陰陽奇偶之數的角度研究《周易》。側重于探索《周易》象數符號系統的本質、機制、應用等問題。義理學派主要從卦名和卦爻辭的內在意蘊的角度研究《周易》,側重于闡發《周易》符號系統的深刻哲理。
先秦時期,象數學派與義理學派已經形成。《左傳》、《國語》記載的絕大多數史巫屬于象數學派。而孔子主張在研究《易經》時要“觀其德義”,明顯是義理學派的代表人物。繼承孔子衣缽的子夏、商瞿、子弓、子思等人也屬義理學派。
秦始皇焚書,《周易》以卜筮之書而幸免于難,繼續傳流不絕。到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置五經博士,昌明經學,由此逐漸尊《易經》為五經之首,使易學大盛。
據《史記·儒林列傳》和《漢書·儒林傳》記載,商瞿易學五傳至齊人田何,漢代易學皆本于田何。田何傳《易》于王同、周王孫、丁寬、服生、項生等。王同傳于楊何,丁寬傳于田王孫,田王孫又傳于施讎、孟喜、梁丘賀。焦贛自己說曾經問《易》于孟喜,焦又影響京房。京房易學有很大創新,后發展為占術,與田何系統的易學不同。施、孟、梁丘、京四家皆立于學官,這就是西漢官方易學,屬今文經學,多為象數學派代表,尤以孟、京的卦氣說影響最大。
西漢民間易學以費直和高相為代表,費直傳于王璜,高相傳于子高康、毋將永,屬古文經學,義理學派。
西漢末年,由象數學派的神秘主義傾向發展出讖緯之學,遂有《易緯》產生,將象數易學神秘化。揚雄(公元前53~公元18)不滿于孟喜、京房及《易緯》對《周易》的神秘化闡釋,另辟蹊徑,仿《周易》而作《太玄》,對西漢易學作了一次總結,為“卦氣說”等象數易學提供了哲學依據。
到東漢,范升傳梁丘易,傳于楊政。而陳元、鄭眾等皆傳費氏易。其后馬融亦傳費氏易,兼取孟喜、京房,又傳于鄭玄。鄭玄作《易注》,荀爽作《易傳》,都屬費氏易傳統。從此,費氏易大興而京氏易漸衰。然后費氏易者也受到京氏易及《易緯》的影響。曹魏時期的王肅主費氏易而斥京氏易,他注解《易經》重視義理,語言簡明,成為王弼易學之先驅。同時代的孫吳虞翻在京房、荀爽的基礎上提出許多解易新體例,將“卦氣說”引向“卦變說”,成為漢代象數易學又一個高峰。
魏晉至隋唐是易學主流由象數轉向義理的大變革時期。
魏晉玄學創始人王弼首開先河,拋棄漢代象數易學,合參老莊而作《周易注》,義理易學為之大暢。
王弼的注《易》方法,著重把握經文的整體意義,只要把握住全文的含義,經文中的一字一句,盡可以忽略。例如“牛”、“馬”等字的出現,只不過是人世間某種現象的象征,不必一定要拘泥于一事一物;卦的形象,只不過是假象,盡管有“牛”、“馬”等字,如果要由卦形中去尋求根據,也是徒然枉費精神。基于這一構想,他將“漢易”中繁瑣的象數,完全割棄,盡可能以 “十翼”來解說經文。這種只根據“十翼”注釋的態度,開始于西漢的費直,承襲這一系統的有鄭玄、荀爽,但顯然都已突破“十翼”的限制。完全應用費直的方法注釋《易經》的,只有王弼。
在王弼的易注中,隨處彌漫著老子的氣息,因而被后世儒家非難;然而,使混沌神秘的象數易學,重新返回寧靜的人的睿智世界,則不能不歸功于王弼。因而,王弼的易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不久就將“漢易”打倒,被唐代的《周易正義》采用,可以說是勢所必然。
盛世大唐,出現了兩部融匯前人易學成果的名著,這就是孔穎達的《周易正義》和李鼎稚的《周易集解》。《周易正義》是極為詳盡的注釋,也是儒家經典的國定教科書之一,采用的是王弼的注解;王弼沒有注釋的“系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則采用晉代韓康伯的注釋補充。
宋代的易學,史稱“宋易”,大體上繼承王弼,有很多易注的著作;其中最穩重的,首推程頤的《伊川易傳》四卷,與朱熹的《周易本義》十二卷。
《伊川易傳》的注釋方法,大體上與王弼相同;不過,王弼的注釋中,充滿機智與飄逸的趣味,則完全消失,代之以真摯的道義感。正如朱熹所說:“《伊川易傳》,明白無難讀之處。”平易但稍嫌冗長。王弼的注釋,雖然也是如此,但程氏則更嚴格的,將象數、古卜完全舍棄。清代的王夫之評論說:“詳于事理,但缺乏易的神秘性。”顧炎武說:“自古說《易》者,數百家,但未見超出程傳以上者。”胡渭也贊揚:“程氏排除自古以來,混入《易》中的老子異端之說,解明易道,如日月在天。”可見對《伊川易傳》的評價之高。
朱熹的《周易本義》,以體裁為其特色。《易經》本來是經文在前,傳在后,鄭玄將“彖傳”、“象傳”分散,附于各卦的本文之后;王弼更進一步的細分,將“彖傳”與“大象”附在“卦辭”后面,“小象”除乾、坤兩卦例外,其余都附在各“爻辭”的后面,并將“文言傳”分開,放在乾、坤兩卦之后,對讀者非常方便。王弼的這一體裁,一直沿續到《伊川易傳》。然而朱子則復古,又恢復原來的形式。
朱熹的《周易本義》,文字簡潔,他自己說:“在義理方面《程傳》詳細,因而簡略。”所以,在義理的解釋方面,與《伊川易傳》沒有什么出入。但與《伊川易傳》顯著不同的,是將《易》限定為古卜的書,認為經文,就是問卜的占斷。如“利攸往”、“利涉大川”,就是旅行或行船時占卜的結果。王夫之等認為,朱熹這種見解,將《易》降低成世俗的占卜,以為不可。不過,實際上,朱熹有定義,才是《易》的本來樸素面貌。
朱熹的《周易本義》中,載有邵雄、劉牧的“先天圖”、“河圖”、“洛書”。這是將宇宙構造,用神秘的數字圖式化。程氏完全不信,朱子則深信,這是兩人對《易》的神秘性在觀點上的差異。朱子的宇宙論,也有整然圖式化的格調,當然也是受這些圖的影響。
在朱熹之后,又有南宋代楊萬里的《誠齋易傳》等名著。
元明兩代程朱理學立于學官,宋學終于取代了漢學。朱熹的《周易本義》和《易學啟蒙》成為官方易學范本,出現了大批注釋這兩本書的作品,如宋末元初胡一桂的《周易本義附錄纂疏》和《易學啟蒙翼傳》等。明朝胡廣奉明成祖之命編撰《周易大全》,即以胡一桂之書為藍本。《周易大全》的頒布,使朱熹易學取得統治地位。
由于朱熹易學并不排斥象數易學,使元明兩代的河洛之學和南宋邵雍先天易學皆有所發展。元代大儒吳澄多本朱熹易學,又主取象說,著有《易纂言》等。許多學者提出各種圖式以解釋《周易》,形成“易圖學”。易圖學是宋代圖書之學的新發展。
明代中葉以后,又出現了以禪解易的風氣,以方時化、徐世淳、蘇濬、真可、智旭等為代表,而智旭的《周易禪解》則為代表作。
明代醫學家張介賓則尊奉唐代藥王孫思邈“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之說,依據易理闡發醫道,著《醫易義》等。明術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則站在氣學派的立場,繼承宋明氣學派、象學派傳統,修正了程朱義理易學,批判了心學派、數學派易學,對宋明以來的易學成果作了一次歷史性總結。
清代在易學從修正宋易而走向復興漢易的時期。在力主經世致用的實學思潮的影響下,明末清初一些學者從考證和辨偽角度清算宋易中的象數之學,揭露它與道教易學的聯系,批評朱氏易宣揚圖書之學的錯誤,黃宗羲、黃宗炎、毛奇齡、胡渭等人為其代表。到乾隆、嘉慶年間,文化高壓政策把學者逼入故紙堆,使注重文字訓詁和歷史考證的漢學再次興起。清代易學不重義理,篤信漢易,理論思維方面極少建樹,是古代易學發展的一個低谷。
到了近現代,由于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國人視野的開闊,使易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近現代易學可大致分為注釋派、考證派、闡發派、科學派。當然,各派之間多有融會,而不是壁壘森嚴。
注釋派偏重于注解《周易》,以沈竹礽、尚秉和高亨為代表。尚秉和的《周易尚氏學》集象學之大成。高亨的《周易古經今注》和《周易大傳今注》主張經傳分觀,少談象數,為此派扛鼎之作。
考證派偏于考證易學的有關問題。楊樹達的《周易古義》通過考察《周易》在古文獻中的引用情況來顯示其古義。于省吾的《雙劍誃易經新證》、聞一多的《周易義證類纂》在考證的基礎上注解《周易》。余永梁、錢穆、李鏡池、顧頡剛、錢玄同、屈萬里、陸侃如、湯鶴逸、李景春、任繼愈、沈瓞民、馮友蘭、張岱年、王世舜、李漢三等,考證了《周易》的作者和時代。章太炎、吳承仕、劉師培、黃元炳、高明、黃慶萱、王忠林、李申等,考辨了一些易學專門問題。郭沫若、胡樸安、屈萬里、平心、黎子耀等,則從《周易》探討古代歷史和社會風俗。
闡發派偏重于闡發《周易》義理及其與哲學、宗教、文化、政治、管理、文藝、中醫等的內在聯系。杭辛齋作《易楔》、《學易筆談》等,欲融古今中外于一爐。朱謙之、熊十力、方東美、牟宗三等,在易學上各有發明。
科學派著力于探討《周易》與現代科學的內在關系。以嚴復、沈仲濤、薛學潛、劉子華、丁超五、潘雨廷等為代表。他們受啟于18世紀德國大哲學家萊布尼茨(G.W.Leibniz)對易卦符號與二進制之內在關聯的研究成果,以《周易》符號系統與現代科學中的進化論、遺傳密碼、天文學、數學、物理學等相互發明,但多限于以現代科學比附《周易》,而少見有以《周易》推進科學進步之成果。
●5、海外流播
華夏民族的祖先很早就試圖與“四海”之外的民族交流。《周易》在國外也早有傳播。有學者認為,殷商末期,《連山》八卦圖即已傳到希臘一帶。
“近水樓臺先得月”,由于地緣關系,《周易》在東方各國的傳播和研究很早就開始了。
越南自秦漢而至五代,為中國郡縣千年以上,《周易》作為五經之首,對越南的影響和地位自不待言。至黎朝,黎圣宗于光順八年(1467年)首置五經博士。黎朝純宗龍德三年(1734年)春正月,印五經板,頒布天下,又親制序文。同年又刻《五經大全》等頒于各處學官。在民間,《易》也被定為十五歲以上學子進學的規定課程之一。越南成為法國殖民地后,還有文人用此時越南拉丁化的國語翻譯《易經》。
朝鮮自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至西晉末,為中國的郡縣四百多年。易學早已傳入此間。朝鮮半島古時分為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高句麗于公元372年就設置了太學,《易經》就是其主要教材之一。百濟于公元384年也設立了太學。新羅公元675年統一了朝鮮,682年始設立國家,《周易》也被列為主要教材之一。至高麗王朝時,國家擴充,設置七齋,《周易》列為經學講座之首,并被列入科舉考試內容。現代,易學在朝鮮半島尤其受重視。韓國的國旗圖案,就是按照八卦太極圖設計的。1984年在漢城舉行了首屆國際易學大會。
以《易》為代表的陰陽學說,日本人稱為“陰陽道”,它對日本社會、文化、學術的影響非常深遠。
日本古代的神話多與《易經》有密切的思想關聯。607年,日本組成以小野妹子為正使的第二批遣隋使團,僧人旻奉圣德太子之命隨團赴華,在中國留學24年,專門研習佛經和陰陽學說,回國后,便為日后推行大化革新的主要人物中臣鐮足等講授《周易》。
古代日本曾經多次在皇宮實行講學制度,常以《易經》為講學內容,并常以易學術語作為年號。例如,869年祭孔之后,天皇在宮內聽講《易經》,然后題“鳴鶴在陰”;923年,為慶祝皇太子誕生,藤原元方、大江千古在宮內連續講《易》七天;1007年,為慶祝皇太子誕生,藤原廣業、大江舉周、中原致時在宮內頌讀《易經》乾卦等;1097年改年號為承德,典出《易傳·蠱·象》“干父用譽,承以德也”;1324年改年號為正中,典出《易傳·乾·文言》“龍德而正中者也”;1693至1700年間,一共進行了240次易學系列講座,以朱熹的《周易本義》為教材,聽眾每次約600人左右,東山天皇親自參加到講師的行列中,成為“東西方易學史上的特例”。直到近現代,這種講學制度仍然有所保留。
明治時代(1867~1912)甚至有“不知《易》者不得入閣”之說。1900年,遠藤隆吉出版了《支那哲學史》,提出:“歷代中國哲學中不體現《易》哲學的哲學體系是不存在的。”
西方人最先翻譯《周易》的,當推法國傳教士金尼閣(Niclas Trigault)。他的拉丁文《周易》于1626年在杭州刊印,是《易經》的第一個西文譯本。1658年,意大利人衛匡國(M.Martini)在其發表的《中國上古史》中認為,《易經》最早的作者是伏羲,并第一次向西方介紹了八卦、六十四卦等《易經》基本內容及六十四卦圖。
1697年,深得康熙賞識的法國傳教士白晉(J.Bouvet),攜帶康熙親自贈送法國國王的中國善本典籍49冊回到法國,他在巴黎的演講中推崇《易經》是與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一樣合理、完善的一部著作;他在給代理法國省教區長的信中說,《易經》是中國人最上乘的道德與自然哲學的濃縮,太極即上帝,是萬物之源。
1698年,白晉在給萊布尼茨的信中談到了《易經》,認為伏羲創造的八卦實際上是中國語言和文化的最初的文字符號,兼有算術和語言兩種東西,并且是所有科學的自然原理的濃縮。1700年,白晉更加詳細地向萊布尼茨介紹了《易經》,稱伏羲為世界性人物,為人類最早的立法者,《易經》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著作,是中國一切科學和哲學的源頭,高于當時歐洲的科學和哲學,與畢達哥拉斯、柏拉圖和希伯來哲學有著內在的一致性,它們都是造物主的啟示。1701年,白晉在給萊布尼茨的信中稱伏羲為“哲學王”,并認識到《易經》與萊布尼茨二進制的不謀而合,于是把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圖附上。此圖對萊布尼茨震動很大。
被譽為“十七八世紀西方在《易經》研究上最有成就、最能體現未來研究方向的”萊布尼茨,在1703年給白晉的回信中指出:“伏羲是世界上所知的最古老的王和哲學家之一,并且還是中國人的帝國和科學的奠基者,因此,這張圖乃是現今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學豐碑之一。”這成為易學史上的一大佳話,并開現代科學派易學之先河,使《周易》在世界科學史上顯示出了獨特的魅力。萊布尼茨以其特殊的天才在西方開創了對中國學術進行認真研究的先河。
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人康德(I.Kant),雖然推翻了萊布尼茨的形而上學體系,卻保存了他的二元算術,其中的辯證法思維和《易經》有密切聯系,康德由此引申出二律背反,可見德國古典哲學間接受到了中國哲學的影響。對中國文化頗有微詞的黑格爾則宣稱:“中國人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純粹的范疇。古代的《易經》是這類思想的基礎。《易經》包含著中國人的智慧,是有絕對權威的。”認為《易經》是“從最抽象的范疇一下就過渡到最感性的范疇”。
1869年,清政府向美國國會圖書館贈送了一千冊善本古籍,涵蓋經史子集四部。1876年,英國傳教士麥格基(R.C.Mclatchie)的英譯本《易經》(Classic of change)問世,是第一個英譯本。1880年,晁德蒞(A.Zottoli)翻譯的《易經》發表在其拉丁文本巨著《華文進階》第三冊《經書研讀》中。1882年,出任牛津大學第一任漢學教授的英國傳教士理雅格(J.Legge,又譯利雅各)在英國鴉片商人的資助下,由牛津克拉來登公司出版了清朝學者王韜協助完成的《易經》英譯本,收入英籍德國學者繆勒主編的《東方圣典》,是19世紀“最有代表性的”《易經》譯本。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C.G.Jung,1875~1961)和大詩人黑塞(H.Hesse)也迷上了《易經》。榮格為該英譯本寫了《前言》,在西方傳為名作。雖然此前已有號稱“首部權威性的”理雅格的英譯本,但榮格認為:“這譯本并不能使《易經》更為西方人的心靈所理解。”榮格進而指出:“要找到進入這本中國思想巨著的正確法門,并不容易,它和我們思維的模式相比,實在距離得太遠了。假如我們想徹底了解這本書,當務之急是必須去除我們西方人的偏見。……《易經》的方法確實考慮了隱藏在事物以及學者內部的獨特性質,同時對潛藏在個人潛意識當中的因素,也一并考慮了進去。……它如同大自然的一部分,仍有待發掘。”因此,“我們越少考慮《易經》的理論,越可以睡得安穩。”由于榮格的名聲及其在心理學上應用的示范作用,《易經》逐漸在歐美世界流行,從而開始了易學的真正國際化的歷程。
1936年,前蘇聯科學院院士舒茨基(Ю.К.Шуцкий)的俄文譯本在莫斯科出版,1937年,其以《中國的〈易經〉:語文學研究和翻譯經驗》獲博士學位,他的《周易研究》1979年被譯為英文廣為流傳。1969年,前蘇聯學者尼·特·費德林出版了《評〈書經〉、〈詩經〉、〈易經〉》。
1975年,奧地利物理學家卡普拉(F.Capra)發表了《物理學之道》,連同其后出版的《轉折點》等論著,均以《周易》原理作為重要的指導思想,他說:“可以把《易經》看作是中國思想和文化的核心。權威們認為,它在中國兩千多年所享有的地位,只有其他文化中的《吠陀》和《圣經》可以相比。它在兩千多年中保持了自己的生命力。”
1981年,L.A.戈文達(Lama A.Govinda)出版了《易經的內部結構:轉化之書》一書,提到了斯洪貝爾克論述20世紀60年代發現的遺傳密碼與《易經》的關聯。1985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史華茲(B.I.Schwartz,1916~1999)在其代表作《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中指出:“《易經》的問題甚至比《春秋》更難以克服。……它被許多中國學者以及某些外國學者看作是既提供了理解中國心靈最深刻、最隱秘的內容的途徑,又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本質。……它的注意力并不在于為自然和人事提供涵蓋一切的宏大格式和規律,而是在于由不斷變化的情境所組成的無限多樣而又充滿偶然性的世界。”
據統計,到20世紀前期,《易經》的各類西文譯本多達120余種,和《老子》、《論語》的西文譯本數量旗鼓相當。美國學者Th.H.康曾經將西方儒學研究的特征歸納為五點,其中第二點就是:《易經》在西方學者和一般讀者中一直最為流行,有關研究文獻幾乎達到500種,這是儒學研究中單一主題的最高值。
●6、術語淺析
《周易》自有一套術語,理解這些術語,是理解《周易》原文和易道原理的基礎。
1.太極
“太極”是一個哲學概念,也是一個易學概念。古人把天地未形成之前的渾然一體的狀態(混沌之氣)稱為太極,以為太極是宇宙萬物生成變化的本原。在易學中,或以陰陽未分之前為太極。或稱“太一”。
2.兩儀
指具有陰陽對立與并存性質的兩種因素或事物,其所指有不同說法,或說為天地,或說為陰陽,或說為奇偶,或說為剛柔,或說為乾坤,或說為春秋。
3.四象
由陰爻、陽爻兩兩相重,所得四個符號稱為四象,分別是老陽、老陰、少陽、少陰。四象是由陰陽到八卦的中間環節和過渡物。少陽、老陽、少陰、老陰分別表示春、夏、秋、冬和東、南、西、北。
4.卦名
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名稱,如(?下?上)稱為“乾”卦、(?下?上)稱為“臨”卦等。
5.卦象
卦卦象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八卦或六十四卦的形體而言,如?、(?下?上)等,都叫做“卦象”,又稱“卦形”、“卦符”、“卦畫”或“卦體”。在這個意義上,“卦象”與“卦”所指相同。卦象另有一個特定的含義,是指卦形所具有的象征物、象征意義以及卦與卦之間的寓意關系。又如漸(?下?上)是?(巽)在?(艮)上,象征“山上有木”。
6.卦序
“卦序”是指卦象排列的先后順序。八卦排列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按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的順序排列,稱為“文王八卦次序”,又稱“后天八卦次序”;另一種按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的順序排列,稱為“伏羲八卦次序”,又稱“先天八卦次序”。
今本《周易》六十四卦按乾、坤、屯、蒙、……中孚、小過、既濟、未濟的順序排列,前后相鄰的兩卦在卦象上有旁通或顛倒的關系。
今本《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名和次序可由朱熹編的《卦名次序歌》來記憶: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咸恒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7.卦數
指八卦及六十四卦的序數。先天八卦序數為: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八卦序數具有應用價值,有興趣者應記住八卦與數字的對應關系,并能熟練地將數字轉化為卦象,或將卦象轉換為數字。
(8)純卦
由同一個單卦相疊而成的六爻卦稱為“純卦”,又稱“原卦”。六十四卦中共有八個純卦,即:乾(?下?上)、坤(?下?上)、震(?下?上)、巽(?下?上)、坎(?下?上)、離(?下?上)、艮(?下?上)、兌(?下?上)。乾卦六爻皆陽,稱為“純陽卦”;坤卦六爻皆陰,稱為“純陰卦”。
9.覆卦
一個重卦的卦象顛倒過來,成為另外一個卦象,稱為“覆卦”,又稱“綜卦”、“反卦”。如屯卦(?下?上),倒過來即為蒙的卦象(?下?上)。反之亦然。《周易》六十四卦中共有二十八對覆卦,也就是說有五十六個卦可以顛倒過來成為另外一個卦象。由于兩卦之卦象互為顛倒關系,所以覆卦又叫“反對之象”、“倒象”。卦象“反對”之卦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均兩兩相鄰而排列在一起。
10.錯卦
兩個重卦的位次相同之爻陰陽性質完全相反,稱為“錯卦”,又稱“對卦”,前人或稱為“旁通”。《周易》六十四卦中根據旁通關系排列在一起的別卦有:乾(?下?上)與坤(?下?上),頤(?下?上)與大過(?下?上),坎(?下?上)與(?下?上)離,中孚(?下?上)與小過(?下?上)。
11.本卦
占筮時按一定方法所得的初始之卦即為本卦,或稱正卦、原卦,古人也叫貞卦。如《左傳·莊公二十二年》記云:“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陳侯使筮之,遇觀(?下?上)之否(?下?上)。”所得觀卦即為本卦。
12.變卦
又稱“之卦”、“動卦”,與“本卦”相對,指一個卦象因一爻或幾爻的爻性發生變化而成為另一個卦象。如《左傳·閔公元年》記云:“畢萬筮仕于晉,遇屯(?下?上)之比(?下?上)。”比卦即為屯卦的變卦,而屯卦則為本卦。
13.變爻
亦稱“動爻”,指按一定方法占得的本卦中具有可變性的爻,或稱老陽爻、老陰爻。某一爻或幾爻由陽變陰,或由陰變陽,卦象隨之改變,即為變卦。如屯(?下?上)變比(?下?上),系因初九爻由陽變陰而成,初九爻即為變爻。變爻的位次關系與爻辭等因素是占卦的重要參考項。
14.靜卦
占得的卦象中沒有變爻,各爻均靜止不動,即為靜卦。
15.互卦
亦稱“互體”、“互體之象”。指一個別卦除初爻、上爻外,由其中間四爻交互組合而成的新卦。具體說,取二爻、三爻、四爻組成一個單卦作內卦,再取三爻、四爻、五爻組成一個單卦作外卦,所構成的新卦象即為“互卦”。如解卦(?下?上),取其九二、六三、九四爻組成 ?(離),作下卦,稱“下互”,再取其六三、九四、六五爻組成?(坎),作上卦,稱“上互”,合下互,上互而得新卦體既濟(?下?上),既濟卦就是解卦的互卦。
16.卦主
指重卦中構成一卦特征或決定一卦吉兇大義的關鍵之爻。如復(?下?上)六爻,初九為卦主;夬(?下?上)六爻,上六為卦主。此類情形前人或稱為成卦之主。又如乾卦,九五為卦主;坤卦,六二為卦主。此類情形前人或稱為主卦之主。成卦之主、主卦之主都可以有兩爻,如泰卦九二、六五兩爻既是成卦之主,也是主卦之主。
17.卦時
指一個重卦所描述的主要事物或特定的事理及其在六個爻位中的升降變化情況。六十四卦即表示六十四個“時”。如井卦的卦時為“井”以及與六爻位次關系相關聯的“井泥”、“井谷射鮒”、“井渫不食”、“井甃”、“井洌寒泉”、“井收勿幕”等情況。“卦時說”向人們揭示了特定事物在特定環境與條件下要因時因地給予相應處理的道理。
18.卦氣
“卦氣”是漢代人解《易》的一種學說。其要是以《易》卦與節氣相配,以解釋氣候變化及人事吉兇。以別卦《坎》、《震》、《離》、《兌》為四正卦,主管一年四季:坎主冬,離主夏,震主春,兌主秋。四正卦的24個爻與一年中的24個節氣相配合,一爻主一節氣。即《坎·初六》為冬至,《坎·九二》為小寒,《坎·六三》為大寒,《坎·六四》為立春,《坎·九五》為雨水,《坎·上六》為驚蟄;《震·初九》為春分,《震·六二》為清明,《震·六三》為谷雨,《震·九四》為立夏,《震·六五》為小滿,《震·上六》為芒種;《離·初九》為夏至,《離·六二》為小暑,《離·九三》為大暑,《離·九四》為立秋,《離·六五》為處暑,《離·上九》為白露;《兌·初九》為秋分,《兌·九二》為寒露,《兌·六三》為霜降,《兌·九四》為立冬,《兌·九五》為小雪,《兌·上六》為大雪。
19.消息卦
“消息”是指卦象中陰陽爻位的進退變化。“消”指陽爻減少而陰爻增加和上升,“息”指陰爻減少而陽爻增加和上升。姤(?下?上)、遁(?下?上)、否(?下?上)、觀(?下?上)、剝(?下?上)、坤(?下?上)六個重卦為“消卦”,從姤至坤,陰爻逐漸增多和上升,消去陽爻。復(?下?上)、臨(?下?上)、泰(?下?上)、大壯(?下?上)、夬(?下?上)、乾(?下?上)六個重卦為“息卦”,從復至乾,陽爻逐漸增多和上升,消去陰爻。坤、乾兩卦為純陰、純陽卦,又稱“消息之母”。
古人用十二消息卦配一年十二個月,指示一年之中陰陽消長變化的情況,故消息卦又稱“月卦”、“候卦”。十二月配卦情況如下:
復:十一月,臨:十二月,泰:正月,大壯:二月,夬:三月,乾:四月,姤:五月,遁:六月,否:七月,觀:八月,剝:九月,坤:十月。
20.三才
亦作“三材”。重卦六爻分下、中、上三個層次:下二爻(初爻、二爻)象征地,為“地位”;中二爻(三爻、四爻)象征人,為“人位”;上二爻(五爻、上爻)象征天,為“天位”。天、人、地合稱“三才”。《易傳·說卦傳》云:“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系辭傳》云:“《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易緯·易乾鑿度》云:“孔子曰:《易》有位三才,天地人道之分際也。三才之道,天地人也。”
21.位
位即六爻中每一爻的位置。一卦六爻,由下往上數,依次稱作初、二、三、四、五、上。位的數字再加上表陰陽的九與六,各爻的名稱就定下來了。
原則上,五是君位,又稱“天子之位”,具有九五中正、九五之尊的品德。四是“近臣之位”,雖高,卻有危機。三是不太近君的高位,陽爻陽位,正而剛極,又不得中,故須“終日乾乾”。二是不太高的地位,但卻有與君意氣和投的可能性,乃“王后之位”。初是“未入仕之位”,又稱“元士位”。上是“隱退之位”,即“無位之位”,又稱“宗廟位”。
22.正
奇數屬陽,偶數屬陰,因而在奇數的爻位為陽位,如“初、三、五”三爻;在偶數的爻位為陰位,如“二、四、上”三爻。如果陽爻處陽位,陰爻處陰位,是為“得正、得位”或“當位”。反之,若陽爻處陰位,陰爻處陽位,是為“不正、失位”或“不當位”。如:
(?下?上)未濟:初、三、五,陽位全是陰爻;二、四、上,陰位全是陽爻,六爻皆不正。
(?下?上)既濟:陽爻皆陽位,陰爻皆陰位,六爻皆當位,即皆得正。
23.中
六爻的卦,分為上下兩部分。下卦又叫內卦,上卦又叫外卦。內卦的“二”與外卦的“五”,同在內外卦的正中位置,故稱作“得中”。二與五一般比三與上的位置要好。為什么呢?因其不偏不倚,符合中庸之道。
24.剛中
“剛”指陽。陽爻居中位,謂之“剛中”,象征剛健而適中。
25.柔中
“柔”指陰。陰爻居中位,謂之“柔中”,象征柔順而適中。
26.中正
陰爻居二位,陽爻居五位,既得中又得正,稱為“中正”,又稱“正中”。如無妄卦(?下?上)、六二、九五兩爻都是中正之爻。在《周易》中,中正之爻尤為善美,象征事物發展到最佳程度,功德圓滿。
27.應
一卦中,內卦與外卦的對應爻,即初與四、二與五、三與上之間,陰陽相反,是為“應”或“相應”,是乃異性相吸之原理。相反,如果對應爻都是陽爻或都是陰爻,則是“不相應”,是乃同性相斥之原理。一般來說,有應比無應好。
28.比
一卦之中,相鄰的兩個爻,若陰陽相反,稱作“比”。“比”是并列、挨著、親近之意。一陰一陽才有親近感,這在古人看來是好事。
29.乘
兩爻相比,在上者對在下者的關系為“乘”(“凌駕”之義),多指陰爻位于陽爻之上的情形。如比卦(?下?上),上六乘九五。古人認為,陰乘陽,或柔乘剛,象征弱者凌駕強者,小人欺凌君子,女子壓制男子,等等。在《周易》中,乘剛之陰爻多不吉利。
30.承
兩爻相比,在下者對在上者的關系為“承”,又稱“從”(“順從”之義),多指陰爻位于陽爻之下的情形。如井卦(?下?上),初六承九二,六四承九五。古人認為,陰承陽,或柔承剛,象征柔弱,卑賤者順從剛強、尊貴者,如臣從君,子從父,妻從夫。
31.八宮卦
古人將六十四卦分作八宮,每宮八個重卦,各宮均以純卦領頭,由純卦可以依次變出另外七個重卦。純卦又叫本宮卦,其余七卦分別稱為一世卦、二世卦、三世卦、四世卦、五世卦、游魂卦、歸魂卦。八宮卦如下:
乾宮:乾為天,天風姤,天山遁,天地否,風地觀,山地剝,火地晉,火天大有。
坎宮:坎為水,水澤節,水雷屯,水火既濟,澤火革,雷火豐,地火明夷,地水師。
艮宮:艮為山,山火賁,山天大畜,山澤損,火澤睽,天澤履,風澤中孚,風山漸。
震宮:震為雷,雷地豫,雷水解,雷風恒,地風升,水風井,澤風大過,澤雷隨。
巽宮:巽為風,風天小畜,風火家人,風雷益,天雷無妄,火雷噬嗑,山雷頤,山風蠱。
離宮:離為火,火山旅,火風鼎,火水未濟,山水蒙,風水渙,天水訟,天火同人。
坤宮:坤為地,地雷復,地澤臨,地天泰,雷天大壯,澤天夬,水天需,水地比。
兌宮:兌為澤,澤水困,澤地萃,澤山咸,水山蹇,地山謙,雷山小過,雷澤歸妹。
乾、坎、艮、震宮稱為“陽四宮”,巽、離、坤、兌宮稱為“陰四宮”。
八宮卦除八個本宮卦外,其余均以卦象加卦名的方式表示,如“雷天大壯”即表示大壯卦的卦象是上雷(?)、下天(?)。熟記八宮卦頗便于了解和掌握六十四卦的卦象構成。
32.筮法
是指利用《周易》進行占筮或預測的方法,其過程大致分為起卦和斷卦兩個階段。起卦法,又叫求卦法、得卦法。斷卦法,也叫解卦法。卦法,指參考卦名、卦象、卦辭、爻辭、五行等因素對所問之事作出吉兇判斷和趨吉避兇的指引。
33.揲蓍法
揲蓍法是《易傳·系辭傳》所記載的古老起卦法,所用工具是50根蓍草,實用49根。經過十八個“分二”、“掛一”、“揲四”的操作程序而得到一個六爻卦象。由于揲蓍法太過繁復,后世代之以擲錢法。
34.擲錢法
又稱拋錢法、搖卦法。古代用三個銅錢,現在一般用硬幣代替。由三個銅錢拋出來的正反來確定一爻的陰陽性質。擲錢法由揲蓍法簡化而來,三錢相當于揲蓍法的三變,三錢擲六次而得一卦,也就相當于揲蓍法的十八變而成卦。
35.納甲筮法
納甲筮法是產生于西漢一種占筮方法,有別于早期的“揲蓍法”。所謂“納甲”,是指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與《易》卦六爻相配搭(十二地支亦配合天干而與六爻相屬),因天干以“甲”為首,舉“甲”以賅其余,故稱“納甲”。納,意為“放入、置入”。尚秉和《周易古筮考》卷八“納甲說”云:“納甲者,將干支排納于六爻中,而以干支所屬之五行及筮時時日,視其生克,以斷吉兇也。其法始于漢京房,原本于孔門,至晉郭璞多用之。”
36.以數起卦法
此法相傳為宋代邵雍(康節)所創,見于《梅花易數》一書,故又稱“梅花易”、“梅花數”。其法可概括為“卦以八除,爻以六除”。邵雍將八卦順次排列,每個卦用一個數字代表,叫做卦數。其關系為: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37.元、亨、利、貞
元——始,大。
元吉——大吉。
元亨——大亨,大的亨通,即很順利。
亨——亨通,即順當,通達無阻。
亨利——暢通,順利,有利益。
利——利益、好處,宜、適宜。
無所利——沒有什么利益,無利。
無攸利——攸,義為“所”,即沒有好處,無所利。
貞——正、定,堅貞、貞節、守正;又指卜問、征兆等。
利貞——利于守正,利于卜問;或好的征兆,有利且正固。
貞吉——占問吉利,卜得此卦吉利;或守正吉利。
貞厲——占問有危險;或守正也有災患。
貞兇——占問有兇險;或守正也或有災禍。
元亨利貞——四字連用,有“元始、亨通、祥和、守正”之意。
38.吉、吝、厲、悔、咎、兇
吉——善,良,結局為好,含有“吉利,福祥,善果”之意。
大吉——很吉利,福祥很大。
元吉——與“大吉”同義。
初吉——開始就吉祥。
初吉、中吉、終吉——指不同階段的事態。
貞吉——卜問吉祥;或守正吉祥。
吝——艱難、難行,吝惜,滯澀,事不順,棘手。
小吝——有小的艱難。
終吝——最后有艱難,或畢竟是艱難的,終究有艱難。
貞吝——卜問有艱難;或守正也會遇到艱難。
厲——危、危險。
有厲——有危險,有災患。
悔——悔恨,后悔,困厄,憂慮,倒霉,晦氣。
悔吝——悔恨、責怨、憂愁、期待。
有悔——有悔恨,有困厄,有困難。
悔有悔——困厄接踵而來。
無悔——沒有悔恨,無困厄。
咎——災病,禍患。程度比“悔”重,比“兇”輕。
無咎——無災患。
為咎——將成為災難。
匪咎——此非災患。
何咎——不至于有災患。
兇——惡,結局為禍,為災,為不良,為禍患。
終兇——最終結局為兇。
有兇——有災禍。
總之,吉、吝、厲、悔、咎、兇,這六個詞分別表示事物的好壞程度:吉指福祥,吝指行事不順,厲指危險,悔指困厄,咎指災患,兇指大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