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我們是否陷入了內心“匱乏感”的怪圈
- 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
- 張德芬
- 1060字
- 2021-04-08 15:04:22
曾經,我在微信公眾號“張德芬空間”的“小時空修心課”里和大家講到了我們的人生模式,很多人就是不斷地在重復自己的人生模式,過著自己不想要的生活。如果我們看不見這種模式,是永遠無法擺脫的,而每個人的模式,其實非常容易辨別出來,只要稍微留心,就可以看出來。
很多跟金錢過不去的人,他們也許正是因為對金錢有匱乏感,所以終其一生,都在追逐金錢。實際上,他們一生都在和自己的“匱乏感”戰斗,最終可能反而驅逐了金錢。
又或許有些人有非常好的福報,因此今生累積了財富,但是,正因為對金錢有匱乏感,同時可能也有“不配得”的情結,所以財富的累積反而讓他們不安心,也舍不得花錢,完全無法享受財富帶來的好處。
又有些人,一生都在和自卑感戰斗。我見過有些非常有成就的人,可是一開口就是為自己鼓掌,你說其他的人或東西好,他們立刻要加以批判,好像別人好了他們就不好似的。這類人常常會以自我為中心,仿佛生命中所有的人、事、物都是要為他們加分而來的,他們說的、做的、關心的,全都是為了讓自我感覺良好,以對抗自己內在的那種自卑感。
自卑感的表現方式也有好多種。有些人是變成表現狂,特別喜歡夸張自己的功績,人來瘋,人一多就特別來勁兒。他們的所作所為,無一不是為了博得別人的眼球,這其實是在彌補小時候缺乏父母關注的遺憾。
而有些人則特別在乎自己有用沒用。用得上他的知識、技術時特別高興,像中了彩票。這種人小時候一定被父母視為無用,或是在成長過程中,曾經因為沒用或不夠有用而受過創傷,所以長大后,他要不斷證明自己,來彌補那種遺憾。
這些外在導向的人,其實內心會非常空虛,在外抓取半天,雖然贏得了一些他們想要的關注、掌聲、嘉許,但是回到家中,那種揮之不去的匱乏和空虛,還是纏繞著他們。
還有一種特別害怕別人瞧不起他的人,到處對號入座,認為別人不尊重他。這樣的人會不自覺地把這個世界變成他想要的樣子——別人不尊重他。
這樣的人有三個“法寶”:
1.吸引不尊重他的人來到身邊,因為他散發著不被尊重的能量(你害怕什么,就吸引來什么)。
2.他會曲解別人的言語、行為,認為這就是別人不尊重他的證據。
3.他的一些行為(因為太在乎別人尊不尊重他),反而會讓周圍的人不自覺地不尊重他。因此,他就創造了一個“到處都有人不尊重我”的世界。
我自己也曾經對號入座過我的不被愛的情結模式。小時候,父母雖然很愛我,可是難免有疏失之處,不知道為什么,我詮釋他們的行為是“不愛我”,因此種下了我“不被愛”的感受。成年后,我會在親密關系里面尋找不被愛的證據,或是吸引沒有能力愛我的男人,最終,我的行為讓愛我的男人停止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