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慢養”出來的孩子更優秀

多花些心思,用愛澆灌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我比較贊成我國著名成功學大師黑幼龍先生的觀點,他說:“養孩子就像種花,要耐心等待花開?!蔽以鴮iT把他的書買來,仔細研讀后發現,他在教育次子黑立國時就運用了“慢養”的模式,從中可以看出他在教育孩子時花費了很多心思。

在《慢養》一書中,黑幼龍表示,次子黑立國小時候貪玩、有著極強的叛逆心,不僅經常闖禍,學習也不好,甚至還考過0分。雖然替兒子感到憂心,但沒有辦法,他認為除非孩子自己愿意并主動學習,否則,對他們的任何逼迫都是徒勞無功的。

高二那年,黑立國對學校的摔跤隊產生興趣,黑幼龍認為他的體能不錯,既然他喜歡,也就沒有阻攔。后來,跟黑立國一起訓練的隊友明顯都不如他進步快,所以教練總在大家面前夸他,隊友們對他也非常尊重。這讓黑立國突然意識到,原來成績好可以贏得別人的尊重,于是他暗下決心努力學習文化課,成績很快有所提升,也順利地考上了大學。大學畢業后,因為成績突出,30歲的黑立國被提升為華盛頓大學醫院的副院長……

對此,黑幼龍感慨地說:“父母很容易認為孩子學習成績差就沒希望了,其實如果做到慢養,這樣的孩子將來可能更優秀?!?

當然,黑幼龍所說的“慢養”,并不是時間上的慢,而是說教育孩子不要太擔憂、太著急,畢竟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身為父母,我們不能“求一時的速度與效率”,“以當下的表現評斷孩子”,而應該“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耐心地引導和教育,做到“慢養”,用愛澆灌,讓孩子發現最好的自己。

方法一:孩子提問,不要嫌煩,要多點耐心

生活中,很多孩子在做一件事時總表現出一副心不在焉、不耐煩的樣子,為什么會這樣呢?我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父母言傳身教時本身就缺少耐心。既然父母都沒有耐心,又怎么能要求孩子用心對待呢?而且長此以往,孩子如何能進步?

我記得一個下雪的早上,女兒興奮地跑到陽臺上看雪。她打開窗戶,雪花隨風飄了進來,她伸手接住幾片,覺得特別有意思,就跑回來問我:“媽媽,冬天為什么會下雪呀?”

我當時正在查資料,有些忙不開,頭也沒抬,就告訴她說:“水汽遇冷,凝結之后就是雪花了?!?

也許我解釋得不太清楚,女兒又問:“那為什么咱們家冰箱冰格里的水最后都結成冰了呢?”

我被女兒問住了,停下手里的活兒,又仔細想了想,說:“因為雪花是氣態遇冷形成的,而冰格里的水是液態的,所以最后就被凍成冰了。”

女兒似乎對我的這種說法依然不滿意,又問:“那把冒著熱氣的熱水放進冰箱,是不是也能形成雪?”

“不會?!?

“為什么呢?”

“嗯……”我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女兒,心里又為手頭工作的事著急。內心一番糾結之后,我最終選擇先幫女兒解惑,告訴她:“我們一塊兒查查吧?!?

我從網上搜索“雪的形成”,看了相關文字和視頻后,我問女兒是不是明白了,她點點頭。后來,我又查霜、雨、霧、液化、升華等自然現象,我一邊查一邊給女兒解釋,女兒聽得津津有味。最后,她摟著我的脖子說:“媽媽,我都知道了,謝謝你?!?

孩子閱歷有限,對各方面的認知能力尚未發育完全,所以經常會問“為什么”,或者一些在我們看來很幼稚的問題。而且,只要我們的回答不能令他們滿意,他們就會一直問下去。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覺得他們無理取鬧,甚至因為不耐煩而敷衍他們,那么無形之中就會造成彼此對立。

所以,遇到孩子問“為什么”時,我們要多一些耐心,如果實在回答不上來,就借助工具書或者網絡,跟他們一起查、一起學習。當我們放下父母的身份和架子,多些耐心跟孩子一起學習和探索時,不僅能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得到孩子對我們的尊重。

方法二:多引導、多鼓勵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這段時間里,父母要做的是多引導、多鼓勵,陪他們慢慢長大、慢慢進步。

一個叫堂堂的男孩,長得非常可愛,也很聰明,美中不足的是他有點口吃。盡管他的父母教過他一些字,他也能順利地寫出來,但讀起來卻要花費比其他正常孩子更多的時間。

堂堂的父母心里很著急,可是也沒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只能每天騰出時間,不斷引導和鼓勵他練習……一年級結束后,堂堂的班主任告訴他的父母,孩子的卷面分很高,只不過因為口吃,所以他上課很少舉手發言,希望家長能配合老師,平時多花點心思幫幫孩子。

堂堂的媽媽通過朋友找到我,對我說,其實他們夫妻倆并不看重堂堂的學習成績,就是擔心孩子會因為自己的這點缺陷,自信心受到打擊。我先安慰她一番,然后幫她分析孩子現階段的心理特點,并告訴她,教導孩子一定要有耐心,尤其是幫助堂堂糾正口吃的過程中,更不能表現得不耐煩,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大概過了半年,堂堂的媽媽給我打電話:為了能及早把兒子的口吃糾正過來,她從公司離職了,每天花更多的時間和心思陪兒子練習。在朗讀或者對話的過程中,即便兒子有意扳著,但還是磕磕巴巴的,而她絲毫沒有表現出憤怒,依然耐心地鼓勵兒子,告訴他不要著急,先組織好語言,然后慢慢說出來。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平常的交流過程中。只要堂堂不著急,就能又快又清楚地表達,而且父母感到欣慰的是,二年級期中考試,堂堂的班主任反饋說,堂堂上半學期的表現非常好,上課敢于積極舉手發言了。

任何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什么缺陷,但有時候不得不面對現實。就像案例中的堂堂,雖然患有口吃,但他的父母并未因此愁眉不展、怨聲載道,而是積極想辦法,用足夠的耐心和關愛陪伴、幫助孩子。堂堂父母的做法,值得我們深思。

教育是一種“慢”藝術

沒有哪個孩子一出生就是十全十美的,其成長過程中也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懂得有的放矢、循序漸進,放慢自己的腳步,及時了解孩子每個階段的狀態和心理特征,然后有針對性地予以引導,讓孩子一點一滴地進步。

小學四年級時,有一次小雅的英語單元測試只得了65分,老師要求家長在試卷上簽字。小雅放學回到家,支支吾吾地對媽媽說:“媽,這是我們的英語測試卷,老師讓你在上面簽字。”

看到女兒的樣子,媽媽預料到這次她考得不理想。果不其然,媽媽從女兒手里接過試卷一看:65分。于是她很平靜地說了一句:“剛剛及格?!逼鋵嵥?,女兒在學習方面是很努力的,這次沒考好,除了英語測試卷的題有一定的難度外,還跟女兒平時練習少有關。

“嗯。”小雅小聲地回答,“我同桌還不如我考的分高呢?!?

媽媽知道女兒是在用她的同桌來替自己辯解:“寶貝,65分確實不高。我看你英語測試卷上,大多是因為單詞拼寫出錯,所以,如果以后你每天能多記5個單詞,那么每周測試就有可能多考2分,那么期末考試的時候,你就能進步很多了。”

小雅看著媽媽,算了一下,然后笑著說:“每天多記5個單詞一點都不難,這樣的話,到期末考試,我能多考二三十分!”

“對啊,所以你一定要加油!”媽媽摸摸她的頭,鼓勵她。

當天晚上開始,小雅每天睡覺前讓媽媽幫她聽寫5個英語單詞,第二天早起再復習鞏固一遍。就這樣,期末考試時小雅英語考了91分,在全班排名第10。

教育可謂是一種“慢”藝術,作家龍應臺在她的《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也是提倡“慢養”。至今我記得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奔毤毱肺?,不難發現,對孩子的教育是一場持久戰,而且貫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極富耐心,用愛澆灌,孩子才能快樂、茁壯地成長,而那些急性子的父母卻很難領會其中的奧妙。

方法一:給孩子預留改的時間

孩子平時容易養成不良習慣,如果父母想予以糾正,千萬不要妄想只跟孩子說一次他們就會改正;也不要以為沖他們大吼大叫、打罵他們,他們就會長記性。要明白:一味地埋怨、責罵并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反倒會換來孩子的反抗,或是讓他們產生“我不行”的自卑心理;相反,如果多花些心思耐心地引導,不斷地安慰和鼓勵,他們終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然后有所改變。

自從當上母親后,麗莎無數次告訴自己:真正對女兒好,就不能溺愛、不能驕縱。所以,當女兒每次說她想要某樣東西時,麗莎就會先考慮一下,她要的這件東西是不是一定得買,或者家里是不是已經有類似的東西可以替代。然后,麗莎就會告訴女兒,這件東西會不會給她買,如果不能買,也會把理由說一下。

后來,麗莎重新回到職場,女兒由婆婆幫忙帶。大概過了半年,有一次麗莎帶女兒去商場,女兒在玩具店看到一個會眨眼、唱歌、講故事的多功能芭比娃娃,她央求媽媽買下來,但是麗莎想到家里有兩個芭比娃娃,還有故事機,所以拒絕了女兒。沒想到女兒賴在原地不走,還掉下了眼淚。麗莎不為所動,一邊安慰她,一邊跟她說不買的理由。大概僵持了半個小時,女兒最終妥協了。

回到家,麗莎跟婆婆談到這個問題,婆婆說類似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好幾次,但因為不忍心看到孩子哭,最后還是滿足了她的要求。麗莎告訴婆婆,一定要改掉孩子的這個壞習慣,否則等她再長大一些,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可能就會偷錢去買,誤入歧途。

從此以后,無論是誰,每次帶孩子出門前,都會提醒她,不能看到什么就要什么,而且哭也解決不了問題,如果不聽話,下次她再有任何要求都不會答應她。漸漸地,女兒意識到哭并不能讓奶奶、爸爸、媽媽屈服后,每次出門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會用商量的口吻說:“我能要這個嗎?”如果不能買,說明了理由,女兒也能接受,不再像之前那樣哭鬧了。

改掉壞習慣并不像更正一道數學題那么容易、快捷,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急功近利,希望孩子短時間內變得完美,這是根本不可能的。畢竟壞習慣是日積月累養成的。所以想讓孩子徹底改掉壞習慣,就要尋找科學、合理且最適合孩子的方法,同時做好心理準備,給他們預留一段時間去改正。當某一天孩子發現自己的不良行為給他們帶來困擾時,他們就會下決心改,并且很快就能改正。

方法二:注重培養好習慣

小寒上小學時,雖然成績很好,但她有個不好的習慣,寫作業時,不知不覺就趴在桌子上寫,最后作業本上的字都歪歪扭扭的。有一次,班主任老師給小寒媽打電話反饋小寒在學校的表現,說到這件事時,老師表示,如果小寒能把坐姿糾正過來,不僅卷面整潔,還能保護視力。小寒媽聽了,答應班主任老師,一定想辦法糾正小寒的坐姿。

從那天開始,小寒媽跟女兒說明坐姿的重要性并征得她的同意后,每天晚上陪她寫作業,監督她的坐姿。一旦發現女兒身體前傾、頭越來越低,她就及時提醒。這樣過了一個月,小寒的坐姿有所改善,寫作業時趴桌子的次數也明顯減少。

一天吃完晚飯,小寒媽發現家里的米不多了,于是對女兒說,她要去樓下的超市買點米回來,讓女兒自己先寫作業,并提醒她注意坐姿。結果回家后,小寒媽一進門,發現女兒猛地一起身,她知道,女兒剛才肯定又趴在桌子上寫作業了。她放下手里的東西,走過去,在女兒身邊坐下。女兒不好意思地朝媽媽笑了笑,說:“之前你坐在我旁邊監督我,我也時刻想著不能趴著寫,這次你不看著我,我寫著寫著就又趴下了……”沒想到媽媽心平氣和地摸著女兒的頭說:“傻孩子,我沒想責怪你,我知道你已經很努力在改了?!闭f完,她看看女兒,又看看躺在面前的課本,若有所思。

第二天,女兒放學回到家,媽媽說給她買了一件禮物,放在她的書桌上了。女兒打開盒子一看,是個漂亮的小架子。媽媽告訴她,這個叫閱讀架,把課本架在上邊,這樣寫作業的時候就不用總趴在桌子上了。媽媽一邊說一邊演示,同時告訴女兒,以閱讀架上邊緣為參照線,頭至少要跟它保持齊平。

就這樣,小寒在媽媽的幫助下,堅持了差不多一個學期的時間,徹底改掉了寫作業趴桌子的壞習慣。如今,即使媽媽不在身邊提醒,她寫作業時也能保持正確的坐姿了。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備好習慣,因為好習慣更有益于孩子的發展。但是,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無論培養好習慣還是糾正壞習慣,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比如,有的孩子飯前不洗手,不管父母如何三令五申,他們依然我行我素。這時候,父母一定不能操之過急,要有足夠的耐心,找到最佳的解決辦法或者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榜樣,堅持一段時間后,孩子就會在耳濡目染中養成飯前主動洗手的好習慣。

一步一個腳印,孩子更優秀

家庭教育是父母跟子女之間心與心的碰撞,只有達到一定的默契程度,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換句話說,父母需要慢下來,回歸到心靈深處去探索最符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這樣才有希望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一天吃晚飯時,女兒對我說:“我們同學都特別羨慕我,說我有一個好媽媽,周末的時候從來都不逼著我學不喜歡的東西。她們現在最害怕過周末,一到周末,她們就會被‘押’著去上各種補習班……”我聽后淡淡地一笑,沒有說話。

其實,并不是我對女兒放任自流,而是接觸過許多的案例后,我懂得“慢養”孩子的道理。有時候,慢慢來可以讓學習變得更加有趣,讓成長變得更加快樂。

我國著名作家冰心小的時候,父親特別疼愛她,既不強迫她學什么東西,也不刻意教她長大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相反,父親謝葆璋的教育更加生活化,讓冰心從生活中的點滴領悟自己應該怎么做。比如,父親帶她到建在半山腰的屋子走廊上眺望遼闊而深邃的大海,冰心的內心被深深觸動,她后來說:“我和父親一起看大海,我看父親也看大海。我覺得,父親的胸襟就像大海一樣寬闊、坦蕩,做人就應該那樣?!本瓦@樣,寬容、坦蕩的做人理念定格在冰心的心里。

可見,與單純說教死板的教育方式相比,生活化、自然化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比如,帶孩子去看海,讓他們知道“海納百川”,明白做人要懂得寬容;帶孩子去爬山,讓他們體會山的巍峨挺拔,明白做人要懂得堅持、有毅力;給孩子分配家務,讓他們意識到責任感,明白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終……總之,這種生活化的慢養,目的并不是想讓孩子立刻學到多少東西,而是通過不斷地體驗,使他們的心靈有所觸動,讓他們自己去感悟生命、體味人生。

在教育過程中,父母只有放慢腳步,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聽到孩子最真實的想法。同樣,只有慢下來,孩子才能對身邊的一切產生新的感悟。

方法一:從尊重孩子做起

同事曉麗通過相親認識了一個男生,男方的前妻已經去世兩年,他自己一個人帶著5歲的兒子淘淘生活。相處一段時間后,曉麗覺得男方各方面都不錯,決定跟他結婚。

當曉麗給我們發喜糖的時候,我們都替她捏了一把汗,覺得她太年輕了,擔心她這個后媽的角色會當得很辛苦。不料,曉麗胸有成竹地說:“孩子還小,雖然淘氣,但我想我有辦法改善我們之間的關系。”后來事實也證明,曉麗跟孩子相處得跟親生母子似的。

結婚當天晚上,丈夫把兒子叫到身邊,對他說:“淘淘,從今以后她就是媽媽了,要聽媽媽的話,不能再淘氣了,知道嗎?”然后轉過身對曉麗說,“這個小區里有幾個孩子出了名的淘氣,淘淘就是其中一個。以后要是別人找上門,你該說就說,該打就打?!?

曉麗沒有理會丈夫的話,而是蹲下身,將手放在淘淘的肩上,用親切、和藹的口氣說:“雖然孩子有點淘氣,但哪個男孩不淘氣呢?只要不欺負人、不做壞事就行了。我倒是覺得淘淘特別聰明。上次我給他買的汽車模型,我自己都覺得很復雜,可淘淘很快就組裝好了。對吧,淘淘?”

淘淘聽了,點點頭,沖著爸爸說:“媽媽說得對?!?

聽淘淘這么一說,曉麗跟丈夫看看孩子,又看看對方,欣慰地笑了。

在之后的日子里,曉麗沒有因為孩子淘氣、不聽話而打罵、訓斥他,而是關注育兒方面的知識,用足夠的耐心和極大的包容心慢慢地引導淘淘,讓他知道什么是對的,這么做會有什么好處;什么是錯的,這么做可能會引發什么樣的問題或者后果。最重要的是,有些事情,曉麗讓淘淘自己做決定,比如要不要上補習班,跟什么樣的孩子交往等。漸漸地,淘淘發自內心地喜歡上了這個新媽媽,而且曉麗說的話他基本上都會聽。以至于小區里一些上了年紀的人私下說起來,都夸曉麗聰明、能干,說淘淘的爸爸能娶到這樣的媳婦,是他和兒子的福氣。

雖然曉麗對淘淘的教育是個例,但也足以證明“慢工出細活”的道理。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不妨放慢節奏,用足夠的耐心去理解和尊重孩子,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自由自在地慢慢長大。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提倡的“慢”教育,并不是說讓父母撒手不管或者偷懶,而是提醒父母要把精力放在重要的方面。比如父母希望提升孩子的專注力,那么在一段時期內,就針對這方面的問題采取措施,當孩子真正做到上課、寫作業等能夠注意力集中的時候,再著手培養孩子別的方面的能力。只有慢慢來,一步一步讓孩子打好基礎,他們才能具備足夠應對生活的能力,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順利解決。

方法二:合理引導,不強求

《揠苗助長》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凡理智的人都不會贊成故事中那個人犯的愚蠢的錯誤??稍诮逃⒆悠陂g,父母總在不知不覺中犯這樣的錯誤,而且還不自知。孩子感興趣的,就過度施壓,希望他們快速提高;孩子不感興趣的,硬要他們接受,還美其名曰為他們好。實際上,留給孩子足夠的自由空間,讓他們廣泛接觸后確定自己的喜好,父母再據此培養,孩子才有望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朋友的女兒剛上初一,各科成績都還不錯。但是初一下學期期末的家長會后,老師單獨找到朋友,告訴他:“孩子一上化學課就趴在桌子上睡覺,說了幾次她都不聽,成績也不斷下降?!?

回到家,朋友詢問女兒喜不喜歡化學。女兒回答:“化學老師每天都讓我們背一堆枯燥的公式和化學元素,學會了又有什么用呢?簡直無聊死了?!?

朋友聽了女兒的話,才知道原來女兒認為化學“無用”,所以才對它失去興趣。既然如此,自己為何不想點辦法讓女兒對化學重新產生興趣呢?

過了兩天,朋友拿著一瓶可樂對女兒說:“閨女,幫爸爸一個忙唄?把這瓶可樂擰開?!?

女兒照做了。可當她把瓶蓋擰開的一瞬間,瓶里的可樂一下子噴涌而出,像一束噴泉。女兒驚奇地問:“嚇死我了。爸爸,這是怎么回事?”

朋友告訴女兒,他把一顆曼妥思糖用線穿起來,再用瓶蓋把線固定住,當瓶蓋被擰開時,曼妥思糖掉下去,與可樂發生化學反應,就出現了剛才神奇的一幕……

女兒不信,于是朋友又拿來一瓶可樂,把操作步驟告訴女兒,她親自試驗了一次,果然出現了跟之前一樣的結果。在朋友的提示下,女兒從書包里翻出化學課本,找到相關章節,結合剛才的情況認真閱讀課本內容,并且從此改變了對化學的看法……初二上學期結束時,女兒的化學成績不僅在班里排名靠前,在年級里也遙遙領先。

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敝挥袑σ患虑楫a生了深厚的興趣,我們才會自覺地、主動地去接觸它、探索它、理解它,而且在整個過程中,我們都會心情愉悅,不會感到任何的不快。孩子的學習也是如此。隨著他們學習的科目越來越多,無論學哪門學科,一旦失去興趣,就不可能學好。很多事實也證明,孩子不感興趣的東西,不僅學習動機不強,學起來也是淺嘗輒止、三分鐘熱度,還為此耽誤了寶貴的時間。所以,當父母發現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時,要做的不是訓斥、強求,而是想辦法合理引導,讓他們重新愛上學習。

讓他做個幸福的“笨”孩子

有些孩子成績不好,或者做的事情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于是父母就會說出類似“怎么這么笨”“真笨”之類的話。其實,“笨”點有什么不好呢?我曾在報紙上讀過這樣一個故事:

塞達斯的父親是哈佛大學心理學榮譽教授,在塞達斯出生之前,他已經做好了準備,要對孩子進行一系列教育試驗。塞達斯出生后不久,父親就在他的小床周圍掛滿了英文字母,每天只要有時間就念給他聽。過了大概半年,耳濡目染的塞達斯已經能夠讀出這26個英文字母了。接著,父親拿走了這些英文字母,換上了各種各樣的教科書,讓塞達斯自己翻看。結果,賽達斯2歲時就能看懂中學課本;4歲時發表了3篇簡短的文章;12歲時被哈佛大學破格錄用……在這種重壓之下,14歲的時候,塞達斯終于精神崩潰,被送進了精神病醫院進行治療。

治愈后,塞達斯重新回到學校,雖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但這時候的他已經對父親的“教育試驗”異常反感。為了過上正常人的生活,他離家出走,隱姓埋名,在一家商店當起了售貨員。

塞達斯父親的教育試驗最后以失敗告終——他對兒子的高期望、嚴要求,以及過早的知識灌輸給塞達斯造成了巨大的身心壓力,長期重壓終致塞達斯精神崩潰。

現實生活中,一些父母盲目地追求知識的學習和智力的開發,而這有違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要知道,過早地對孩子進行知識灌輸,過于強調技能訓練,而忽視了孩子的心理素質培養,其結果很可能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就好像一棵幼苗,只有不斷地吸取養分才能茁壯成長,一旦硬生生地將其“揠苗助長”,結果不難想象。所以說,為了讓孩子“更優秀”,而把孩子一點點逼進死胡同,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聰明的家長在教養孩子時,應該遵循以下幾點方法:

方法一:不要為孩子“預約”成功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很多父母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極富才華,以至于有些父母急不可耐地為咿呀學語的孩子設計理想發展藍圖,制定成長的目標,企圖為孩子“預約”成功。

為了讓孩子實現自己的期望,父母強行“征用”孩子本該快樂的童年,強迫他們參加各種并不感興趣的興趣班,期待孩子將來在自己認定的“光明前途”中有所成就。但我要說的是,孩子的成功不能預約,成長同樣不能預約。

有個8歲的小女孩,一邊彈鋼琴,一邊流眼淚。有人問她為什么哭,她的回答讓人震驚:“我恨死這架鋼琴了,恨不得砸爛它。但我媽媽喜歡鋼琴,一定要讓我學,要我長大后做個鋼琴家。她喜歡鋼琴,為什么自己不去學,非得逼我學?要當鋼琴家,為什么自己不去做?”不知道小女孩的媽媽聽到女兒這番含淚的控訴會怎么想?

生活中,像這名女孩的父母一樣,趕著孩子朝那條所謂的“成功之路”奔跑的不在少數。他們剝奪了本該屬于孩子的快樂童年,急于讓孩子到達自己設定的終點,而忽視了孩子沿途看風景的過程和心情。

有的家長讓孩子去參加物理競賽,為未來成為物理學家做準備,卻不清楚孩子喜歡田徑運動;有的家長讓孩子學習會計,夢想孩子長大以后成為會計師,卻不知道孩子酷愛藝術……在沒有了解孩子的愛好、興趣及需要前,家長就急急忙忙地為他們的未來和人生做出選擇,著實不妥。

孩子生活的時代不同于父母小時候,父母今天走的路,不一定是孩子明天要走的路。孩子要走入的社會屬于未來,誰能預知未來會變成什么樣子?今天的社會是多元的、開放的,與其幫孩子做決定,不如跟孩子一起選擇,耐心地將各種因素分析給他們聽,讓他們自己做決定。父母只需給孩子提建議,而無須包辦他們的未來。

方法二:順應孩子天性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游戲的童年……”這是很多人都喜歡的《童年》中的歌詞。這首歌唱出了人們對少年時代的回憶和期盼。印象中的童年,就應當是這樣無憂無慮、天真快樂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就業、生存壓力的不斷增大,許多家長早早地就開始為孩子的未來擔憂。

有些家長認為,如果孩子的童年是快樂的,成年就會是辛苦的,晚年就會是悲慘的。秉承著這樣的理念,很多父母將自己的擔心變成了實際行動,即使這些行為轉到孩子身上成了一種負擔。結果就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父母一面心疼孩子,一面又逼著孩子做各種事情。

前段時間,我在微博上收到了一名父親訴苦的私信:

我對兒子管教得很嚴苛,兒子不到3歲時,就會背誦近百首的唐詩;4歲時,就對大街上的汽車品牌如數家珍。不得不承認,小時候的兒子確實是個人見人愛的孩子??墒切W三年級時,兒子忽然得了抽動穢語癥,不僅身體會時不時地抽動,還對學習徹底失去了興趣。

現在,兒子已經退學,正在接受心理輔導及藥物治療。我從來沒有放棄過他,可是,昨天他居然對我說:“我要殺了你?!?

可憐天下父母心??墒牵覀冊诳隙ㄟ@位父親為孩子付出的同時,也應該明白:孩子之所以會出現抽動穢語癥和厭學情緒,就在于他對孩子的不當早教。

在望子成龍的心理作用下,這位家長不愿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于是給孩子進行填鴨式的教育。無謂的重復記憶,只會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父母對孩子的疼愛和培養本來就是人之常情,可是一旦超過了正常尺度,就很容易對孩子造成壓力。成功的教育都是順應孩子天性的,一意孤行地進行不正常的教育,自然違背了教育的本意,孩子也很可能被此毀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仲巴县| 和静县| 鄂州市| 新乡市| 青川县| 类乌齐县| 孝义市| 霸州市| 中江县| 伊吾县| 南涧| 伊金霍洛旗| 登封市| 长沙县| 广丰县| 岱山县| 翼城县| 基隆市| 昌都县| 来宾市| 天柱县| 营山县| 崇礼县| 那坡县| 内丘县| 淅川县| 伽师县| 沂源县| 常德市| 保定市| 老河口市| 赞皇县| 浠水县| 大荔县| 嵊州市| 通海县| 普兰店市| 西林县| 陆良县| 水城县| 青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