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真正做到尊重孩子,才能教子成功
書名: 用最好的方法,養最棒的孩子作者名: 馬利琴本章字數: 9775字更新時間: 2021-03-29 09:28:09
每個孩子都有優缺點,不要揪著缺點不放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很多孩子都有成為千里馬的潛質,關鍵要看為人父母者能不能做個合格的伯樂。在教育孩子時,只有發現他們的優點,才能讓他們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不斷發展,成為閃耀的金子。
學生李欣曾經問我:“老師,看小說著迷對人生有用嗎?”頓了頓,她用期待的語氣告訴我:“我特別喜歡看劉若英寫的書。”
我是通過《粉紅女郎》這部電視劇知道劉若英的。這部電視劇曾紅極一時,相信看過的人都會對劇中結婚狂方小萍的扮演者劉若英印象深刻。
“我也很喜歡劉若英。”
聽我這么一說,李欣變得有些激動。“我覺得寫東西特別有意思,我想將來當個作家!可是……”李欣話鋒突然一轉,“我媽說當作家吃不飽飯,高二文理分科時堅決不讓我去學文科。我不想將來沒飯吃,所以只能妥協了。”
之后在李欣的敘述中,我發現她很喜歡小說,經常在網站上看網絡小說,她的理想是在這樣的網站里當個小編輯。李欣語調輕快地向我介紹她喜歡的幾本小說,并向我剖析了每本小說的優缺點。
短短半個小時后,李欣在“自我盤點”式的敘述中,進行了自我勘探和挖掘,很好地跟現實社會職業體系進行了有效接軌。
其實,從李欣一開始的“一無是處”,到最后的“閃閃發光”,就是她自我發現的希望之光,更是她身上被勘探到的“金礦”在發光。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當然也會有缺點。只將眼睛盯在孩子的缺點上面,孩子當然就是不聽話、不講道理、學習成績不好的……而將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優點上面,孩子也許就會變成有禮貌、和善、優秀的……既然如此,為何還要只關注孩子的缺點呢?
方法一:收集孩子的優點
有些家長在交談時,本來想發現孩子的優點,卻說出了孩子一大堆的缺點,這種做法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自卑。家長應耐心地觀察孩子的每一個舉動,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賞識他們。因為,正確的賞識能夠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有一次,曉慧來我家里玩。她看見我與女兒隨意而平等的互動方式,非常羨慕地說:“阿姨,您真好,我真希望有您這樣的媽媽。”
我摸摸她的頭說:“你也很乖啊。”
曉慧疑惑了:“阿姨,您真這樣覺得嗎?在家里,我媽從來都沒有表揚過我。有時家里來客人,客人看著我,都會贊美幾句‘你女兒真文靜、真聽話’。可是,我媽總會立刻反駁‘文靜什么,可淘氣了……聽話什么呀,有時可氣人了’。每次聽到媽媽這樣說,我都會特別失落……”
從曉慧的口中,我感覺到她媽媽可能從來就沒有贊美過她,導致她認為自己不是媽媽心中的好孩子。所以,她不愛學習,成績也不好。
不久后的一天,我遇到了曉慧媽,她向我抱怨:“我女兒一點都不愛學習,成績下滑得很快。”
我給她分析了原因后她才知道:孩子之所以不喜歡學習,是因為她覺得在媽媽眼中自己就是個壞孩子。
在我的建議下,曉慧媽反省了自己曾經的行為:為什么要如此吝嗇對女兒的贊美?為什么不在大家面前多夸獎一下女兒呢?從那以后,她改變了自己的教育方式,曉慧也變得開朗起來。
孩子的自卑心理不是天生的,它與家長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不斷地打擊孩子,總是說孩子的缺點,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真的以為自己什么都不行,覺得自己是個一無是處的人。而贊美會對孩子的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產生很大的激勵作用。
每個孩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父母可以通過恰當的表揚和肯定,激勵孩子獲得更好的成績。每個孩子都有優點,父母需要具備卓越的觀察力和敏感度,尋找孩子的優點、發現孩子的優點、夸獎孩子的優點,給孩子以信心和力量。
方法二:客觀地評價孩子
父母在培養孩子時,一定要對孩子進行客觀評價,千萬不要把價值連城的金礦當成一無是處的垃圾。孩子的優勢發揮不了,是教育的失誤;發現不了孩子的優勢,則是教育的失敗。
一位母親這樣評價自己的女兒:
智力中等、粗心,是個普普通通的小女孩。我決定讓她揚長補短,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從而以點帶面、樹立信心、全面發展。
女兒很喜歡游泳。在她的指導下,不到3歲時,女兒就已經學會四種泳姿了。
女兒7歲時,進入游泳長訓班接受正規訓練。同年10月測試成績,在同年齡段女生中,女兒的成績排名第一……
真正合格的父母應該是孩子的第一位伯樂,能在早期發現孩子的特長。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或幾個完全屬于自己的智力強項及身體強項,等待著父母去認真發現和開掘。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盡早發現他們的特長,對于預測孩子日后成長趨勢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意義。
揭開虛偽的面具,認識孩子本來的樣子
身邊很多控制欲較強的父母在管理孩子時,把孩子當作一個任人擺布的木偶,必須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參加日常活動。他們以為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其實,這種重壓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并沒有父母想象的那樣快樂、無憂無慮。雖然孩子們不需要像成人一樣為了生計去勞作、為了未來去思考,可是孩子有著不同于成人的世界觀。對于孩子來說,一次小小的冒險、一次不同尋常的經歷,給他們帶來的快樂要遠大于安逸、平靜的日常生活。
女兒剛上小學時,每天回來之后,都會給我講學校的事,比如做值日生、升國旗、戴紅領巾……想讓我跟她一樣享受學習的喜悅。
睡覺之前,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對話:
“媽媽,我們考試了。”
“哦。”
“你怎么不問我考得怎么樣?”
“盡力就好。”
“我考不好,你會生氣嗎?”
“不會。”
“為什么?”
“因為你喜歡不發火的媽媽。”
……
身為父母,我清醒地認識到:自以為是地給孩子安排好一切,不一定是正確的,而是要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成長。
讓孩子戴著虛偽的面具成長,滿足的僅僅是家長的虛榮心。孩子都是真實的個體,他們有自己本來的樣子,為何不讓孩子將自己真實的一面呈現給所有人呢?
方法一:糾正孩子的壞習慣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何況是少不更事的孩子。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用一顆寬容的心來對待孩子的失誤,甚至錯誤。
女兒六七歲時,有一次我帶她到超市去采購。一進超市,女兒就飛快地跑向了零食區和玩具區。我正要跟上女兒,讓女兒小心一點,卻遇到了一個很久不見的老朋友,聊著聊著就忘記了女兒。
跟朋友告別后,我在零食區找到了女兒。那時的她已經用零食把購物車塞滿了。我嚴肅地對她說:“不能吃這么多零食,快放回去。”
女兒看著自己喜歡的零食,一動不動。沒辦法,我只能親自動手。看到我動手把零食放回貨架,女兒癱坐在地上,開始哭鬧起來。
女兒的哭鬧聲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圍觀的人紛紛勸我說:“算了,孩子還小,她要什么,就給她買吧。”我看了看圍觀的人,又看了看坐在地上哭鬧的女兒,語氣堅定地對她說:“我要回家了,你是準備和我一起回家,還是繼續在這里打滾?”
女兒對我的話充耳不聞,繼續在地上打滾。我對女兒的行為視而不見,轉身就走……
很快,我就聽到后面傳來了“啪啪”的跑步聲。女兒一手拉著我的衣服一角,一邊向我道歉:“對不起媽媽,我錯了,我再也不任性了。”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成長,大多數的孩子會出現一些任性的行為,尤其是在2~4歲時最為常見。孩子脾氣急、沒耐心,很多時候與父母的回應方式有著直接的聯系。
如果爸爸媽媽為此而心疼做了第一次讓步,這就會讓孩子意識到他的這種做法十分有效,以后就會不斷使用這種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就滋養了孩子任性妄為的壞毛病。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還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家長的言行是孩子行為的一面鏡子,如果父母愛發脾氣,那么孩子也難免會形成愛發脾氣的習慣。因此,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切記不要經常發脾氣,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氛圍,讓孩子保持積極情緒,控制不良情緒的爆發。
方法二:傾聽孩子的想法
孩子在成長中總是被要求“聽話”:在家要聽家長的話,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大人說話不許插嘴,上課不許說話,長輩批評不準反駁……因為,在大人眼里,孩子說的話都是無足輕重、幼稚無知的,許多孩子的話語權就此被剝奪。
這種教育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長大后往往不善言辭,害怕在公眾場合開口,鮮有獨立的見解和思想。家長要讓孩子發出自己的聲音。
在對女兒的教育中,我一直鼓勵她表達自己的意見、形成自己的主張。
7歲時,女兒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當時她已經認識了一些字,但還沒有辦法寫出完整、正確的句子。不過,她已經具備了用圖像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她的第一本“著作”,就是用三張圖表達出來的一個完整的故事。
不久之后,老師要求同學們用文字寫作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可是在寫作時,女兒卻經常寫錯別字,語句也不怎么通順。我最初看見時,感到特別吃驚。我以為女兒可以像畫圖畫一樣,準確、直接地表示出自己的想法。后來,我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這是每個孩子的必經階段。
這個階段里,孩子的注意力和精力都很難集中。在他們的認知里,每個字都要修改、拼寫、組詞,既讓他們精疲力竭,又感覺太枯燥,提不起興趣,自然也就無法用句子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了。
在得知這一理論后,我并沒有盲目地批評女兒,而是有針對性地去引導她辨字、識字,培養女兒的認字熱情,從而豐富她的文字儲備量。不久之后的一次作文比賽中,女兒獲得了第三名,經過那場比賽,女兒的認字熱情越來越高漲了。
孩子都喜歡表達,尤其是涉及跟自己有關的事情時,更愿意發出自己的聲音,這些聲音才是孩子的真正想法。既然要讓孩子做真實的自己,我們就要讓孩子發出真實的聲音。良好的教育,應當鼓勵孩子自己去感受和表達。當孩子努力想向父母傾訴他的喜怒哀樂與對世界的感悟時,父母如果不能聽、不會聽、甚至不愿聽,那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一段親密健康的親子關系一定是建立在父母與孩子雙方充分溝通的基礎之上的。孩子從父母認真的傾聽中獲得愛與安全感,學會好好說話的重要性,而父母也會從傾聽孩子的聲音中得到孩子無條件的依賴,與孩子共同成長。只有讓傾聽和傾訴成為良性的循環,親子關系才能更加親密與健康。
懂孩子,才能容孩子;知孩子,才能幫孩子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曾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愛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是有時候,家長們卻在不知不覺中以“愛”的名義傷害了孩子。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習慣了讓孩子去聽大人的話,讓孩子在自己設計好的軌道中成長,卻忽視了孩子們的需要,其實只有真正讀懂了孩子,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一年級放暑假時,女兒因為做錯了一件很小的事被我批評了一頓。之后,我就回到自己的房間,她窩在自己的房間。大概半個小時后,我從房間出來,路過女兒房間的門口時,我看到她背對著窗戶,兩個肩膀一聳一聳的,正在抽泣。
我走過去安慰她:“剛才是不是我話說重了?”她本來是輕輕地抽泣,結果我話音一落,她哭得更厲害了,說:“我也有自己的尊嚴呀。”女兒的話,像針一樣刺了我一下。我在教訓她時,根本沒想到年紀這么小的孩子有什么尊嚴。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做錯一些事,這時,我們做父母的不要去指責孩子,多站在孩子的立場想問題,去理解孩子,讓孩子自覺認識自己的錯誤。這往往比打罵、指責效果要好得多。
要知道,先讀懂孩子,才能正確地愛孩子;只有正確地愛孩子,才能培養出健康的孩子。
方法一:細心觀察才能透徹
家長對孩子的了解需要經歷一個過程。
有個同事跟我說,她兒子上小學三年級時,開始學習寫日記。按照老師的要求,每周都會寫一篇,還要讓家長簽字。孩子的爸爸感到非常高興,一直以來兒子跟他不親近,借著這個機會,他正好可以看看兒子心中在想些什么。
每周都可以看到兒子寫的一篇日記,孩子的爸爸覺得自己已經足夠了解兒子:他不喜歡黑色、不喜歡吃蘋果、不喜歡班上的學習委員,他喜歡體育課、喜歡打籃球……三年過去了,兒子上了六年級,爸爸已經連續看了三年兒子的日記。
這一天,兒子回到家,臉色很難看,爸爸問他:“兒子,你的臉色怎么不太好?是不是被人欺負了?”
誰知兒子聽了爸爸的話像只被踩了尾巴的小老虎一般,朝著爸爸大聲吼道:“你根本不了解我,就知道瞎問,你知道什么呀?”
爸爸被兒子的反應嚇了一跳,他提高嗓門對兒子喊道:“我不了解你?你是我兒子,我怎么會不了解你呢?你喜歡打籃球,喜歡紅色,不喜歡吃蘋果……”他的話還沒有說完,兒子轉身就向房間走去,把門重重地摔上了。
雖然,父母賦予了孩子生命,但是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和認知,而很多父母都忽略掉了這一點,他們總是認為:“我是他們的父母,我一定最了解他們。”比如同事的丈夫,僅憑一本日記,就以為自己已經完全了解兒子。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兒子的這本日記,不僅沒有讓爸爸更了解兒子,反而激發了父子間的矛盾。
了解孩子是一門永無止境的功課,細心觀察,不滿足于現有的認識,才能將孩子了解得更為細致。而且,孩子是不斷成長的,對孩子的觀察和研究肯定不能停留在某一個時期,這將是一個漫長而有趣的過程。
方法二:不急不火,做好監督
處于成長過程中的孩子,多少會表現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如果父母聽之任之,任這些不良行為習慣成自然,它們必將成為孩子成長的羈絆,正所謂“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面對孩子出現的不恰當的行為,家長要耐心地做好監督工作。監督孩子是對家長和孩子耐心和恒心的考驗。其實說到底,這件事情并不難,難的是要堅持不懈地做下去。父母要做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不急不火,將監督進行到底。
侄子少康最近不知道是因為警匪片看多了,還是因為癡迷警匪游戲,總是把手想象成槍支,對準別人說:“不許動,否則我一槍斃了你!”大人如果稍微動一下,他就會瞬間變身“冷酷殺手”,嘴里發出“砰砰砰”的聲音。
少康對這樣的游戲特別鐘愛,而且大有愈演愈烈的態勢。若大人不按照他的意愿配合“假死”,他就會大吵大鬧。
弟妹逐漸意識到,少康見人就舉“槍”的行為已經成了一個不好的習慣,決心讓他改掉。弟妹先與少康進行了一番語重心長的對話,告訴他這是非常不禮貌的。少康聽得倒是挺認真的,表面上答應了媽媽說的話,可是一轉身,看到爺爺從房間里走出來,又會馬上舉起“槍”。
弟妹在不斷地糾正、教導少康的過程中,終于失去了耐心,在一次少康對幼兒園老師舉起了“槍”時,用力地打了少康一巴掌,他立即大哭大鬧起來……
孩子的不良行為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讓孩子改掉這樣的行為,當然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弟妹對這一點似乎認識得還不深刻,當她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現孩子有這種行為時,終于怒不可遏地揮手給了孩子一巴掌。可是,責打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耐心糾正才可以。比如:
孩子跟大人玩“假死”,要告訴他,可以玩一會兒,但不能過度,不能強迫大人玩。之后,跟孩子約定時間來玩這個游戲。
如果孩子用哭鬧來表達不滿,就要告訴他,要按照約定來,否則今后一次都不跟他玩。
如果孩子答應后出爾反爾,要提醒他曾經答應過什么?如果說話不算數,可以將他冷落在一邊試試。
如此,孩子的錯誤行為就會收斂很多。
同樣,在生活中遇到其他問題,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來進行,比如:孩子只吃肉不吃菜,就要將蔬菜的重要性告訴他,將不吃蔬菜的惡劣后果直接言明。之后,引導他主動吃各類蔬菜。發現孩子喜歡搶小朋友的東西,就要告訴他,東西是別人的,不能搶,想要玩,可以跟對方商量著借;如果對方不同意,就不要強迫。
在成長過程中,每個孩子都會犯錯,都會養成一些壞習慣,家長的主要工作就是耐心糾正他們的不良行為。記住: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是一場持久戰,力量是次要的,粗暴、直接地應對并不能解決問題,耐心糾正才是關鍵!
捍衛孩子獨有的氣質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身為父母,我們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捍衛孩子獨特的氣質。著名作家張愛玲的成長歷程很好地詮釋了這一理論。
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是李鴻章的女婿,她的父母也都曾留洋海外。長在這樣的家庭中,張愛玲同時接受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熏陶,比別人擁有更加得天獨厚的教育環境。
張愛玲3歲時,母親就教她讀詩。天性聰穎的她,一首詩詞念幾遍就會背誦。很多時候,她還會仿照古詩的體裁寫些小詩。
7歲時,張愛玲就可以寫些小故事了。
9歲那年,小愛玲畫了一張漫畫,父母看了,覺得不錯,就把漫畫寄給了報社。結果,幾天之后,竟然收到了5元錢稿費。父母高興地鼓勵她說:“這些錢,你可以用來買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是張愛玲收到的第一筆稿費,她高興極了。
上中學時,張愛玲開始接觸張恨水的小說,被書中的情節和人物吸引的同時,萌發了自己寫小說的想法。之后,張愛玲就按照《紅樓夢》中的人物,給他們換上同時代人的服裝,用同代人的語言,開始寫小說。每寫好一個章節,她都要拿給父親看。父親總是欣然動筆,擬上回目。后來,這本書寫完了,被訂成上、下兩冊手抄本,書名叫《摩登紅樓夢》。
就這樣,在父母的鼓勵下,張愛玲一步步走上了作家之路。她的文學作品至今仍然影響著很多人。
可以想象,如果張愛玲沒有開明的父母,而是從小就被逼著學習一些所謂“大家閨秀”應該學習的東西,那么一代天才作家很有可能就會被埋沒。由此可見,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捍衛孩子的獨有氣質,為其創造適宜的發展環境,那么孩子很有可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有所成就。
方法一:別把孩子的氣質當缺點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先天氣質,不同氣質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養方式。
小易特別厭學,老師和家長用了很多方法都無法讓他認真學習。一天,爸爸驚訝地發現小易居然在看書,而且表情極其認真。
爸爸發現小易正在看一本關于古錢幣的小讀本。他靈機一動,決定從這個方向下手,培養小易的閱讀興趣。于是他開始經常跟小易討論關于古錢幣的事例,以此激發小易的求知欲和學習欲。
漸漸地,小易愛上了學習,成績也直線上升,還立志要考大學,學習與古錢幣相關的專業。小易一點一點地進步,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考入了重點大學的歷史系。
小易從一個學習普通的學生到考上名牌大學,跟爸爸按照孩子的特點因勢利導分不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氣質特點,父母應當及時發現孩子的優點,并加以引導。只有承認孩子的獨特性,才能正確地理解孩子,并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難管,公然挑戰父母的權威,并不是好孩子越來越少了,而是很多父母不太會欣賞和尊重敢于對父母說“不”的孩子,把孩子的獨特誤解成缺點。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不斷反思自我:我夠了解孩子嗎?我夠尊重孩子嗎?我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嗎?不了解孩子,就不能正確看待孩子身上所蘊含的優缺點,教育成果自然不會很理想。掌握教育的規律,因材施教,這樣帶給孩子的影響才是最好的。
方法二:理解并呵護孩子的個性
每個孩子的注意力、語言、行為、習慣、情緒等都有明顯的特征和傾向性。家長要理解和呵護孩子的獨特個性,培養孩子獨立探究、獨立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因勢利導,逐步讓孩子養成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愛因斯坦上小學時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為了講解“加法”的原理,老師拿出一個蘋果,問同學們:“一個蘋果加上另一個蘋果是幾個蘋果呢?”
“兩個。”孩子們齊聲回答。
接著,老師又用其他實物做了類似的演示,最后邊說邊在黑板上寫出了“1+1=2”。
愛因斯坦眨著眼睛,對老師的解釋產生了質疑,舉手示意并站起來說:“老師,1加1,其實也等于1。”
老師被說愣了。只見愛因斯坦從口袋里取出兩塊軟糖,一只手拿一塊,然后把兩塊糖用力地捏在一起,舉起來:“老師,你看,這不是‘1+1=1’嗎?”
“兩塊軟糖粘在一起,變成了一大塊。”
“大的一塊也是1啊。”愛因斯坦回答道。
老師攤開雙手,不知道該如何解釋,只是輕輕重復:“對,大的一塊也是1……”
年幼的愛因斯坦身上蘊含著豐富的求知欲和學習欲,在向老師表述自己的想法時,老師沒有指責他搗亂,而是對他的回答加以肯定。這就是尊重孩子個性的表現。如果老師對愛因斯坦的回答生硬地貶損,受到“打擊”的愛因斯坦也許就不會成為享譽世界的科學家了。
在父母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理解并呵護孩子的個性,就能建立起平等、民主、相互信任的親子關系。只有在和諧的氣氛中,孩子才敢大膽質疑、勇于創新,并獲得積極的發展。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他們有不同的感受方式、玩耍方式、思維方式、學習方式、享受方式,就是這些特性定義了獨特的自我。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要尊重孩子的個性,讓他們個性中最鮮活、最真實的東西得以張揚。當然,尊重孩子的個性,并不是一味地遷就孩子,家長應當多一些耐心和尊重,多和孩子進行溝通,多花些時間和孩子相處,并鍛煉孩子的獨立意識,培養孩子的處世態度。
貼上“笨”的標簽,孩子將被壓垮
“你怎么這么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父母這樣指責孩子,有一些甚至成了口頭禪,即使父母心里不是這樣想的,也會在情緒爆發時隨口說出。要知道,這句話對孩子的傷害力是非常大的。因為,大多數孩子都不想從別人口中聽到類似“你真笨”這樣的話。人類的語言是有魔力的,父母對孩子灌輸什么語言,孩子就會慢慢向我們灌輸的方向去發展,如果父母經常說孩子笨,孩子可能這輩子都不會聰明起來。
女兒讀幼兒園大班的時候,我有一次下班回到家,看見她正趴在桌上做數學題。原來,幼兒園的老師當天教了孩子們十以內的減法運算,女兒一臉愁容地看著書本上的題目。孩子的奶奶正在旁邊厲聲地訓她:“你怎么這么笨!”女兒瞪大眼睛,委屈地看著她,不知道該怎么做。
我意識到孩子奶奶的話會給孩子的內心帶來傷害,便趕忙走上去示意婆婆去做飯,再讓女兒拿出7個蘋果,讓她吃了1個,我自己吃1個。吃完后,我讓她數數還剩下幾個,這對她來說就太簡單了。女兒很快就回復我:“5個。”
我對她說:“7個蘋果,吃掉2個,剩5個,這就是減法。”
“7-2=5。”女兒馬上就算出了得數。
我表揚她是個聰明的孩子,她才露出笑容。接下來的幾道題,她都很快做了出來。
實際上,學習成績不能代表孩子的全部,孩子成績差未必將來沒出息。美國暢銷書作家斯坦丁博士對733位百萬富翁進行調查,從他們的成功經驗中總結出30項最具代表性的因素,而“上學時學習成績最好”一項居然排在最后。
負面的評價只會帶來消極的影響,對孩子的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最初的自我認知都是從周圍人的反應中建立起來的。經常聽到“差”“笨”等字眼,孩子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在嘗試新技能時的表現就會大打折扣。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弱勢,世界上沒有笨孩子,孩子之間也不能橫向比較。因此,家長對孩子的評價不能隨心所欲、信口開河,更不能隨意給孩子貼上“笨”“傻”的標簽。
方法一:相信他
我一直很喜歡一句話:“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很多父母都認可這句話,卻沒辦法真正領略其內在含義,更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具體實施。其實,實踐這句話最簡單的方式是:相信孩子。
小小上幼兒園時,是個學習成績特別差的孩子,他性格內向,不喜歡與人溝通,在回答老師的問題時,會回答得亂七八糟,毫無邏輯性。老師有時候會布置一些開發智力的家庭作業,小小不但無法按時完成,還經常在作業本上亂涂亂畫。
剛開始時,小小媽對此感到很頭疼。可是通過觀察,她發現小小并不是在作業本上胡亂涂畫,而是在創造自己腦海中的作品。小小在繪畫時,表現出了超乎媽媽意料之外的專注。
小小媽看女兒畫得如此認真,就對她說:“寶貝,媽媽發現你畫得非常棒,給你買了專門畫畫的紙和筆,但你要答應媽媽,以后好好完成作業再畫畫,好不好?”
小小看見畫筆和紙,高興極了,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媽媽的要求。
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潛力,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但需要父母用一雙慧眼去發現,用愛心去培育。若孩子的天賦不曾被發現,沒有得到恰當的引導,這樣的天賦只會被埋沒。
方法二:發現優勢,積極鼓勵孩子
家長給予孩子多少,孩子就會回饋家長多少。家長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相信、鼓勵孩子,孩子就會變得自信、自愛。
一次,女兒所在的班級舉行繪畫展覽,讓每個孩子都準備一幅畫。吃過晚飯后,女兒坐在書桌前,遲遲不肯下筆。我問她:“為什么不畫呢?”她低著頭說:“我不會畫,就算畫出來也會很難看。”
“你要相信自己,沒有試過,怎么知道畫出來會難看呢?我相信,你一定會畫得很好。”在我的鼓勵下,女兒半信半疑地畫了起來。后來她越畫越開心,不一會兒,就拿著畫好的畫,自豪地給我看。我獎勵她一個大拇指。
從那以后,女兒便喜歡上了畫畫。不僅如此,在遇到問題和困難時,她也改變了以往唯唯諾諾、自卑的心態,不管遇到什么問題,她都會自信地對我說:“媽媽,我相信自己,讓我試試看。”
只有不斷發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積極鼓勵、引導孩子,才能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發現孩子的優勢,積極地鼓勵孩子,他就會變成你所期望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