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偉大的“夢想家”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五彩斑斕的未來夢。每天清晨,當我送孩子走進校園,聽到教室里傳來的讀書聲,看著他們認真地在家里做作業……似乎就能從這些日常的點滴里看到夢想在孩子心里含苞待放。人生規劃,也要從孩子的夢想出發。
情景一:
小川是個敢想敢說的女孩,她說:“我的理想就是考上一個好大學,然后考公務員,到教育局工作,最好能當上教育局的領導。這樣我就可以管理所有學校,要求所有學生假期不能只玩電子游戲,必須走出家門去親近大自然。”
情景二:
彤彤從小就有很強的語言理解能力,對文字也相當敏感,語感極佳。她說:“我從小就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成為大作家。我要寫一本書,讓老人和孩子都能看懂,這本書不僅要有《湯姆叔叔的小屋》般的發人深省,還要有《楊紅櫻系列》的戲劇與俏皮、《女巫》的奇思妙想與天馬行空……總之,我要把各種元素都集中在這本書里。我知道這聽起來有點不靠譜,但說不定真的能實現呢。”
情景三:
小達今年才11歲,就有著陶淵明式的超然理想:“我將來要住在一片深山中,那里是最接近自然的地方,過平淡而與世無爭的生活。和山里的花草樹木一起成長,跟那里的飛禽走獸一起生活。即使我死了,也會埋在深山里,給腳下的土地提供養料。”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夢想,只要認真觀察,細心發覺,并小心呵護,每個夢想都會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力量,讓他們飛得更高、更遠。
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就是讓孩子擁有夢想并愿意為之努力。世上只有一個愛迪生、一個畢加索,但只要讓孩子有夢想,他就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標,為自己畫出一幅獨一無二的人生畫卷。比如:
當孩子迷茫徘徊時,可以幫他們找到自己的偶像;
當孩子看到偶像所獲得的成就后,就要讓他知道偶像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績主要是因為灑下了無數的汗水;
當孩子不知道該如何為實現夢想著力時,就要幫他們制訂一個行動計劃,給他們提供合理的建議和幫助;
當孩子在追夢的道路上遭遇挫折時,可以鼓勵他們堅持不懈,在心靈上給予慰藉,在情感上給予支持……
▲ 肯定孩子,鼓勵孩子的夢想
追逐夢想的道路本就荊棘叢生,要想讓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離不開媽媽的指引。在孩子追夢的過程中,作為媽媽的我們,就要肯定他們的夢想,為他們實時地提供幫助,并鼓勵他們,為他們排憂解難。
曾經我在一所小學對三年級的學生做過一個調查,題目是:“你們的夢想是什么?”結果,孩子們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佳佳回答說:“當老師。”我問:“為什么呢?”佳佳說:“因為老師懂得很多知識,能教會別人很多道理。”
小鵬說:“我要成為一名軍人,像我哥哥一樣。以后可以參加國慶大閱兵,穿一身軍裝多威武啊。”
小玉說:“我喜歡畫畫,喜歡漂亮的衣服,以后我要當服裝設計師,讓很多人都穿上我設計的衣服。”
成成說:“我要當大廚。”
同學們哄堂大笑,但成成卻認真地說:“我媽每天都會給我做很多好吃的,我覺得特別開心。以后我也要讓媽媽吃了我做的飯菜,開心地笑。”
輪到小彬時,他說:“我不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么。”我讓他閉上眼睛,深吸一口氣,讓他想一件自己覺得很有意義又非常喜歡的事。小彬想了一會兒說,他想當一名醫生。
我問:“你怕流血嗎?”他說:“有一點。”我鼓勵他道:“沒關系,長大后你就不怕了。”
之后,我對所有的學生說:“你們的夢想都不錯,只要好好學知識,堅持不懈,你們的夢想終將實現,我相信你們!”
孩子們受到鼓勵,眼里散發出奕奕的光彩。
每個孩子都需要鼓勵,尤其是來自媽媽的鼓勵,這會讓他們堅信自己能夠夢想成真。孩子的夢想異常可貴,媽媽要做的就是,相信他們,鼓勵他們,激勵他們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
將自己的形象理想化就會產生夢想,這是一種寶貴的心靈力量,會激發出孩子的最大潛能,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媽媽要肯定孩子的每一個夢想,無論孩子喜歡什么,只要不是非常危險的事,都應該給予肯定。孩子喜歡玩積木,未來也許會成為工程師;喜歡大自然,說不定會成為環境專家……即使孩子的理想看似不切實際,也不妨先給予包容性的認同。有些夢想只要敢想敢做,說不定也能實現。
▲ 過度保護會“扼殺”了孩子的夢想
孩子執著地做一件事時,并不會像我們認為的那樣不堪一擊,反而會為了實現目標努力地做最好的自己,即使最后失敗了,媽媽也可以在安慰好孩子委屈的內心后,教孩子從失敗中汲取經驗。相反,如果媽媽過度保護孩子,不讓孩子去嘗試,那很可能會將孩子的夢想扼殺掉。
很多人都知道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是尼爾·奧爾登·阿姆斯特朗,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小時候就曾經“登上”過月球。
一天,年幼的阿姆斯特朗正在院子里玩,正在做飯的母親被他吵得心煩意亂。媽媽走出來,問他:“你又在搞什么鬼?”他回答說:“我要跳到月球上去。”聽了兒子的話,媽媽不假思索地說:“哦,是這樣啊!別忘了回來吃飯。”
雖然說,并不是每個孩子都會成為阿姆斯特朗,但媽媽們都能成為阿姆斯特朗的母親,用滿滿的智慧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與熱情,鼓勵他們將天馬行空的夢想照進現實。
孩子都是天真無邪的,在他們的頭腦中總會出現千奇百怪的想法,有些聽起來似乎不切實際。對此,多數媽媽總是習慣性地直接否定。對于這種做法,我表示理解,因為任何一位母親都不想讓孩子多走彎路,不想讓他們過得太辛苦。但過度保護孩子,反而會將孩子的夢想扼殺掉。讓孩子按大人的想法中規中矩地長大,只會讓他們成為溫室里的花朵,禁不起風吹雨打,更無法茁壯成長。
夢想是希望的源泉,有希望的孩子才會充滿拼搏的勇氣和激情,一定要鼓勵孩子擁有夢想、實現夢想,一定要告訴孩子:守住自己的夢想,然后為之努力,就會比別人更早到達成功的彼岸。
不斷嘗試,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夢想看似遙不可及,但只要敢于嘗試,就有實現的那一天。任何夢想的實現,都離不開嘗試。如果孩子連嘗試都不敢,別說夢想了,就連當下的事情都做不好。
通往夢想的道路遙遠而曲折,面對未知的前方,只有不斷嘗試,才能了解真正的自己;只有不斷探索,勇敢踏出第一步,才有成功的機會;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嘗試,才能實現夢想。
周末,我跟同事一起帶著各自的孩子,相約到郊外游玩。忽然,小家伙們被路邊的野果樹吸引了,跑過去仔細地端詳,不管是青果子還是紅果子,吵嚷著跑去摘,我趕忙提醒說:“青的是沒熟的,不要……”還沒等我說完話,同事就把我擋了回去:“沒事,這些果子又沒有毒。哪種好吃,哪種不好吃,讓他們自己去嘗。”
同事的一句話,一下子提醒了我。是啊,這么簡單的道理,我怎么就想不到呢?有時候,我們大人潛意識里這種急功近利的生活態度,往往會不自覺地應用到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少了親自嘗試的機會,孩子們就失去了一次自我成長的機會,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學會分析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使孩子不斷完善自己。
每次新的嘗試都是一次提升,長此以往,孩子的能力就會比別人強。
如今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生存、生活都用不著發愁,不僅很少受到風吹雨淋,還總是被媽媽哄著、讓著,幾乎沒有機會品嘗失敗的滋味。但是,只有遭遇失敗、分析原因、解決問題,才能完善自己;只有不斷讓孩子去嘗試,他們才能循序漸進地提升自己,并成為棟梁之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管人生規劃做得多好,只有經過實踐,才能知道計劃是否可行、哪里需要調整;只有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才能有所成長。
無論做什么事情,都離不開個人的努力,盡早讓孩子接受挫折教育,才能讓他們更快地學會面對挫折,學會找出解決方法,進而提高自己;也只有這樣,才能引導他們掌握自食其力的能力。用一種緊迫感來教導孩子,使孩子從小就無畏挫折和失敗,養成敢于嘗試的頑強性格。
孩子只有在不斷嘗試中遭遇了失敗,媽媽才能借此幫助孩子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讓孩子清楚今后該如何提升自己。如此,不僅能鍛煉孩子的競爭意識,還能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 接受和引導孩子的理想
孩子成長中的每件事,都應該讓他親自去嘗試,只有讓他體驗到失敗的滋味,才能從中學會避免失敗的本領,從而提高自己,在未來才會具備強大的生存能力。
小可是個初中生,從小就受到霍金的影響,上初一就癡迷于物理,不僅提前學習了高難度的物理課程,還積極參加各種物理競賽,近乎狂熱地看遍了霍金的所有著作,腦子中總是盤旋著有關宇宙爆炸的理論。那時候,小可的唯一夢想就是成為一名物理學家。
媽媽問他將來想上哪所大學?他說只要有物理系的都行。于是,媽媽就鼓勵他找時間到科技學院去轉轉,甚至可以去聽聽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講座,看看科學家是如何工作的。
兩年后,小可跟媽媽說,自己不想做物理學家了,他覺得悶頭搞研究沒意思,跟其他人一起做技術開發反而更有趣。于是,他就開始留意技術開發方面的知識。
上高中時,小可參加了學校的社團招新,到校電臺做設備管理員,這是學校里唯一一個與工程類興趣比較接近的組織,需要踏踏實實地做事。
高考前夕,小可再次改變了想法,他期望將來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創立一個研發高科技的先進企業。最后,在各院校自主招生考試中,他以優異的成績接到了多所學校拋出的橄欖枝,既有商科名列前茅的專業大學,也有實力雄厚的綜合大學,還有非常優秀的理工學院。經過權衡獎學金、職業發展等多種因素后,他選擇了一所綜合大學。因為他知道,自身的綜合實力對成為一名高科技企業的領導者至關重要。
這個例子說明,孩子只有在嘗試中不斷探索,不斷修正自己的職業理想,才會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因此,媽媽要坦然面對孩子的所有理想,然后有效引導。
▲ 告訴孩子如何看待失敗
孩子遭遇失敗很正常,讓孩子遠離失敗,就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只有讓孩子學會在不斷嘗試中尋找方法,才能讓他們認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媽媽應該做的,是幫助他們分析失敗原因,教會他們從中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成長。要告訴他們:如何正確對待失敗、分析失敗,并引導他們學會從中提升自己。
周末,久居海外的曉珊帶著她6歲的兒子來我家做客。男孩從小就生活在海外,不管看到什么,都覺得好奇,走到哪里都想看看、摸摸。我和朋友在廚房包餃子,小家伙忽然跑來,看著包好的餃子,眼睛滴溜溜地轉,之后抓起一個就往嘴里塞。我剛想制止,就被朋友拉住了,她平靜地對我說:“沒事,別管他,這樣他才能知道生的不能吃。”果然,小家伙只咬了一口,就皺著眉頭、咧著嘴,把生餃子吐了出來。
只有孩子親自嘗試得知生餃子不好吃,以后才不會吃生餃子。這種通過親身實踐得到的體驗,將會成為他們人生中寶貴的經驗。在嘗試的過程中,孩子就能學會自己分析:什么東西可以吃,什么東西不能吃,從而在之后的生活中減少同樣的失誤。
在今后的人生中,孩子要經歷很多挑戰,比如考試、升學等,這些過程中有成功的喜悅,也會有失敗的打擊,媽媽一定要教孩子在不斷地嘗試中學會成長。
告訴孩子:失敗并不可怕。只要正確對待失敗,不把失敗當作人生的結束而是起點,就不會被失敗打倒。
告訴孩子:失敗是過程而不是結果,失敗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個小過程,做事千萬不要半途而廢。
告訴孩子:失敗了,要勇敢地去面對。同時,承認自己的不足,然后找出更好的方法。
告訴孩子:失敗留給我們的并不是一無所有,而是有壞的一方面,同時也有好的一方面。
告訴孩子:只要繼續努力,總有一天會走向成功,因為每次的失敗都讓我們離成功更近一步。
夢想的實現,也需要一步步來
等待是人生的一門必修課,即使你再想看北國的無限風光,也需要經歷漫長的旅程。夢想的實現,需要時間與努力來鋪路,才能達到終點,看到自己期待已久的風景。對于孩子來說,如果想實現自己的夢想,也需要一步步來,只有腳踏實地,一步步進行,打下牢固的基礎,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
擁有自己的夢想,并為之不懈奮斗,總有一天夢想會實現的。
90后小伙子小丁依靠個人的不懈努力,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其實,小丁之所以能夠取得令人羨慕的成績并不是巧合,而是因為他十幾歲時,就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奮斗目標——服裝。之后經過不斷的積累,一步步地向目標靠近,當一個個階段性的小目標實現后,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大夢想。
15歲,小丁就開始想這個問題:自己長大后,該做什么?如果自己作文寫得好,就去搞傳媒;如果自己喜歡時尚,就可以走時尚路線;如果自己懂得心理和營銷知識,就可以做市場推廣。于是,他在以后走出了這樣的成長之路。
17歲,利用課余時間,閱讀了許多有關心理學、新聞學、策劃管理和服裝設計等方面的書籍。
19歲,被一家與服裝有關的雜志社破格錄取,擔任服裝專欄記者。
……
24歲,創辦自己的服裝貿易公司。
當若干個小目標一一被實現后,便有了今天小有成就的小丁。
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下一個成功者,但都需要一步步來。不管孩子的夢想多么遠大,但要走到夢想面前,還要不斷細化目標。比如,孩子想要當國際律師,就可以告訴他:“國際律師必須精通多門外語,還要對各種法律條文記得滾瓜爛熟。如果想要實現夢想,第一步,你應該先把課業中的英語學好,空閑時間多看看《今日說法》之類的法制節目。”如此,通過日積月累,孩子每天都會向夢想走近一步,實現夢想也就指日可待了。
因此,作為媽媽,不僅要讓孩子擁有夢想,更要努力幫他細化目標,讓孩子腳踏實地。人生在世,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沒有內心執著的理想,是很難得到發展和成功的。無論孩子的理想是什么,不管是學者、軍人、政治家,還是商人、科學家,要想實現它,都要一步步進行。
▲ 幫孩子“設計”夢想之路
生活中,很多人都會走一些彎路,甚至最后無法實現期望中的理想。原因何在?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急于求成。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這一點跟時下流行的“慢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絕對不能著急,拔苗助長是無法取得理想的結果的。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可以用來影射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
春天,農夫在地里種下兩棵樹苗,它們并肩生長,長得也一樣高。
第一棵樹從一開始,就立志要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它扎實地吸收著來自土地的每一份養料,把它們儲備在每個細胞里,讓自己茁壯成長。因此,在頭兩年里,這棵樹并沒有結出果實,農夫很是惱火。同時,旁邊的那棵樹也拼命吸取養分,不過它打算早點開花結果,讓人們都能圍著它采摘。最后,它做到了,農夫很高興,經常澆灌它。
幾年過后,那棵許久不開花的樹已經長得非常粗壯,因為養分充足,結出的果實又大又甜。而另一棵,則因為開花太早,過早地承擔起開花結果的責任,結出的果實又苦又澀。看到自己的辛苦都被浪費,農夫雖然惋惜,但最后依然將它砍倒,當成了柴火。
每個孩子都像一粒種子,從播種的那天開始,就應該讓他知道未來在哪里。媽媽要把眼光放長遠,引導孩子不斷積累學識,學會厚積薄發,成功自然水到渠成。同時,我們也要有足夠的耐心,靜靜地等待孩子一步一步地實現理想,走向成功。
▲ 讓孩子不要輕易放棄夢想
夢想是孩子行動的目標,其實現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還可能遭遇很多挫折。無論如何,都不要讓孩子輕易放棄自己的夢想。因為只有堅持,夢想才可能實現。
有個男孩從小就喜歡放風箏,媽媽給他買過幾只風箏,后來男孩竟然開始自己設計風箏的樣式來。
男孩做的第一只風箏是航天飛機,它的樣子很像神舟六號,表達了自己想要飛天的夢想。但要讓風箏能飛起來,可不是那樣簡單。男孩嘗試了幾次,風箏都沒有飛起來。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卻一事無成,孩子有些泄氣,心情也煩躁起來。
不過,媽媽知道,他可不是會輕易放棄的孩子。媽媽對男孩說:“你已經做過所有的努力了,對不對?但還不知道它為什么不能飛?這樣,我幫你找個做風箏的師傅,讓他給你解答這個問題,好不好?”
一個星期后,男孩從風箏師傅那里知道了其中緣由,并在師傅的幫助下,改進了自己的設計,風箏終于飛上了天。當孩子把這只風箏送上天空時,那種興奮程度遠比放飛其他風箏要高得多。媽媽將一切都看在眼里,對兒子說:“任何夢想的實現都不容易,遇到困難,千萬不要放棄,一定要告訴自己‘我能行’。”
實現夢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夢想,要究盡一生才能實現。這樣的人生價值,不在于實現這個夢想,而在于追求夢想的過程中經歷了什么、體驗了什么、學到了什么。夢想需要一步步實現,在實現的過程中,我們的作用就是引導孩子堅持自己的夢想。
將夢想和社會需求聯系在一起
任何夢想都不能脫離實際,都不能脫離社會需求,否則很難實現。即使實現了,也無所用處,也無法將個人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如果孩子說,我的夢想是未來能夠站在玻璃球上、我的夢想是成為英雄奧特曼……對于兩三歲的孩子來說,這樣說還覺得有意思、挺好玩,可是一旦孩子不再年幼,他們說出這樣的理想,媽媽就要做出引導了,一定要告訴孩子:不管你的夢想多么偉大,都要跟社會需求聯系起來。
球球是個可愛的小男孩,他想象力異常豐富,經常語出驚人。不是今天說一句“我是世界上最高的人”,就是明天說一句“我要成為中國最棒的護旗手”……每每聽到這些,大人們都會呵呵一笑。
這天,球球跟媽媽到小河邊玩。看著潺潺的流水,他突然說:“我長大后要讓河水倒流。”如此宏偉的夢想,讓媽媽心中一陣激動。可是,轉念又一想:太不符合實際了,誰能讓河水倒流?
沒想到,從那以后,球球就像著了魔一般,只要一有時間,就從水龍頭上打水,來回擺弄。只要一到小溪或小河邊,就會用長木棍來回捅……媽媽跟他說,這個夢想不切實際,可是球球不服氣,說自己一定能辦到。
如果球球是你的孩子,你會如何想?如何引導?想必,多半會又愛又恨吧。愛的是,孩子有夢想,有追求;恨的是,夢想不切實際,孩子卻整天在屋里拿水去實踐。
任何夢想的確立,都需要跟社會需求聯系在一起。不切實際,脫離了社會現實和需求,這樣的夢想是無法實現的,也沒有任何意義。
人生來都有理想,它如同一粒種子、一棵幼苗,會在每個人的心中生根發芽。雖然理想是個人需求和欲望的表現,但不是所有需求和欲望都是正確的,因此理想也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個人理想不僅要滿足自己的欲望,還應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會。
在我們身邊,很多媽媽都擔心孩子的夢想不切實際。其實,很多孩子的夢想之所以不切實際,主要原因是沒有做好人生規劃。在幫助孩子做生涯規劃時,必須努力發掘孩子心中更大的夢想,引導他們將自己的夢想跟社會需求聯系在一起,讓他們的夢想更實際、更有跡可循。
幻想、夢想、理想、現實,這四個階段會隨著孩子心理的發展和成長不斷變化:幼兒時,孩子們幻想會多一些,少年時,會擁有自己的夢想,接著就會轉化成理想;經過一番努力奮斗后,理想就會變成現實。其實,這一過程也是孩子不斷進行社會化的過程。
▲ 以孩子一生的發展為出發點
就像面對應試教育,很多媽媽都覺得“考上好大學”就是孩子最大的理想。其實,這是片面而短視的,這樣的想法很容易忽視了孩子今后的發展。既然要做人生規劃,就要以孩子一生的發展作為出發點。
1910年,12歲的周恩來跟著伯父到了沈陽,在奉天省官立東關模范兩等小學校讀書。
新學期開始后,為了測驗學生的學習目的,魏校長課堂上給學生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你們讀書是為了什么?”
有的同學回答:“為了懂得道理。”
有的回答:“為了做官。”
家境貧困的學生回答說:“為了掙錢,為了吃飯,為了不受欺侮……”
有個鞋店老板的兒子說:“為了父親而讀書。”
……
聽了孩子們的回答,校長似乎不太滿意,臉色沉下來。他走到周恩來座位旁邊,問:“周恩來,你為什么要讀書?”
周恩來站起來,莊重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這異乎尋常的回答,讓魏校長為之一振,教室里頓時鴉雀無聲。魏校長根本就沒有想到,年幼的周恩來竟有如此遠大的抱負。他高興得連連點頭稱贊:“好!為中華之崛起,你們都應該向周恩來學習。”
正是因為從小就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和遠大理想,周恩來成了倍受世界人民景仰的時代偉人。
孩子年齡小,無法形成對理想的正確認知,多半會聽從父母的想法。父母要去除自己的功利心理,多一點寧靜淡定,少一些急功近利,要以孩子的一生發展為出發點來引導孩子樹立理想。
▲ 在關鍵時期引導孩子樹立理想
理想,看不見,摸不著,有時則來自思想碰撞的靈光一現,媽媽一定要把握生活中的每個契機,引導孩子確立正確理想。例如,孩子剛看完一本書、一部影片,深有感觸或產生思想矛盾時,要果斷地抓住機會,跟孩子進行深入交流,之后幫孩子找到正確的人生目標和理想。
有個美國黑人,他的兒子很崇拜安徒生,于是出海時他帶上兒子去參觀安徒生的故居。
兒子來到一幢鄉間小屋前,疑惑地問:“爸爸,安徒生不是應該生活在宮殿里的嗎?”
黑人父親回答說:“安徒生是鞋匠的兒子,從小就生活在這幢小木屋里。”
這個黑人小孩叫伊爾·布拉格,長大后成了一名記者,還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榮獲普利策新聞獎的黑人記者。
他回憶童年時說:“小時候我們家很窮,媽媽靠苦力養活一家人。當時我一直覺得,我們這樣的黑人出身卑微,是很難有什么作為的。但參觀過安徒生的故居后,我知道,上帝從沒有這樣說過。”
伊爾·布拉格的父親只用了兩個方法就為孩子培養出一個崇高的理想:一是帶他參觀偶像故居,了解他們的生活經歷;二是教導他,出身不能決定人的一生,誰都可以擁有理想。由此可見,要想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理想,就要引導他們多讀一些名人傳記,讓他們深刻地認識偉人的生活、經歷,從中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
有理想的人有很多,但能實現的卻很少,有些人是因為中途放棄;有些人則是將理想存在腦袋里,沒有付諸行動,當然也就不會有什么成就了。空有理想不行動,跟沒有理想是一樣的。當孩子遭遇挫折、困難時,媽媽一定要及時為孩子提供支持,鼓勵他們用實際行動解決問題。
媽媽的夢想讓孩子代勞只會傷了他
相信,每個人在年幼時都曾心懷夢想,希望自己長大后能夠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可是因為某些原因,有些人沒有圓夢。待孩子出生后,這個夢想還縈繞在心中,于是自己實現不了,就讓孩子來,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須知,父母將未實現的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只會給孩子帶來沉重的負擔。孩子不是泥人,不能任你揉捏,順其自然才是孩子自由發展的前提條件以及健康成長的關鍵。
A媽媽從小就喜歡鋼琴,當時家里買不起鋼琴,但這個愿望一直深藏在心里。A媽媽懷孕后,憧憬著自己的孩子可以成為鋼琴家。于是,A媽媽從胎教階段就讓孩子聽鋼琴曲。胎兒似乎也很喜歡,每聽到音樂就能安靜下來。3歲之前,女兒一直都很喜歡聽鋼琴曲,還時不時地敲打電子琴。到了4歲,A媽媽就給女兒報了鋼琴班,從此女孩就過起了苦練鋼琴的單調生活。開始的時候,女兒還很感興趣,但一段時間后就開始埋怨沒時間玩耍,開始發脾氣、鬧情緒。
B媽媽是農村人,沒上過大學,她總希望兒子將來能考上清華、北大,好揚眉吐氣一番。因此,B媽媽常常陪兒子學習到很晚,還總跟他說:“兒子,媽媽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沒上過大學,你一定要爭氣,考上清華、北大啊。”兒子聽媽媽的話,拼命地學習。小學時他總能拿第一名,但上了初中,他的優勢就不那么明顯了。每次考試都跟第一名差幾分,總也拿不到第一,因此十分沮喪。媽媽安慰他,說再努力一下,下次肯定能考第一名。結果到了期末,兒子還是沒能如愿以償。媽媽再次跟他說:“下次一定能考好。”而這次兒子卻竭力地怒吼道:“我恨你!”
媽媽習慣于讓孩子完成自己未竟的心愿,從根本上講,這是一種自私心理在作祟,更是一種強烈的控制欲在作怪。
現代生活競爭壓力巨大,很多人都想通過控制別人來找到安全感,很多人都想爭取控制權,使整個世界都由自己掌控。但世界是無法由自己掌控的,很多媽媽便在孩子身上施展“控制術”。她們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他們是自己生命的延續,應該由自己來控制。于是,他們就將孩子當成又一個自己,讓孩子按照自己制定的方向“幫”自己實現夢想。可是,這種行為非常自私,只能讓孩子無所適從。
媽媽們之所以會出現上面這種心理,多數是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里就是這樣想的,但無法看清,不敢面對。其實,只要勇敢地面對,承認自己自私,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多了。強制孩子完成自己未竟的心愿,不僅會剝奪孩子自主成長的空間,還會給他們帶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重者還會導致孩子迷失自我,行事只會察言觀色,與媽媽相處也小心翼翼。
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他們不是媽媽實現夢想的工具,他們都有權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試想,當我們給孩子強加一個愿望,孩子自己的愿望卻實現不了,他們成為人父人母后難道就不會成了下一個你嗎?
▲ 讓孩子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夢想
條條大路通羅馬,成才之路也不只有一條。孩子不是泥捏的人,順勢而為,孩子才能自由發展。強迫孩子學他不喜歡的東西,孩子開始厭學后,我們就不要再逼迫孩子,之后孩子很可能會重新學起來。可見,順勢而為,讓孩子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夢想才是正道。
著名的科學家沃納·馮·布勞恩從小就對天文知識和火箭很感興趣,他的志向就是能夠飛翔。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布勞恩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實驗。盡管很多實驗都沒有取得成功,但布勞恩卻嘗到了“飛行”的滋味。
1925年在德國維爾西茨小鎮上,13歲的布勞恩將6支特大的煙火綁在自己的滑板車上,點燃了導火線。煙火的爆炸聲頓起,滑板車發瘋似的飛了出去,少年也被重重地摔在地上。結果,巨大的爆炸聲引來了警察,布勞恩被帶到了警察局,受了一頓訓斥。
布勞恩大學畢業后,考取了飛機駕照。接著,他進入佩內明德大型火箭實驗基地擔任技術部主任,開始領導火箭的研制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布勞恩到美國研制火箭。在他領導下研制出了丘比特火箭,將美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了太空,“土星”系列火箭則成為登月的核心。
布勞恩成為世界著名的火箭專家,終于實現了從小飛翔的志向。
不管是誰,要想實現自己的夢想,就要為夢想付出努力。通往夢想之路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這個過程中,困難、障礙、挫折總會伴隨左右。而這個過程,也會真正考驗一個人的意志,能否實現自己的夢想區別就在于此。媽媽們一定要鼓勵孩子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 成功者和天才都不是逼出來的
有些媽媽活了大半輩子,覺得毫無成就感,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后能夠出人頭地,實現自己無法完成的夢想。結果在這樣的期望下,誕生了一個個全能選手:會彈鋼琴、會跳舞、會唱歌、會踢足球,智力競賽第一名、班級優秀干部、全校三好生……孩子成了同齡人中的異類,心里只有對媽媽的怨恨。
當然,不排除一些天資聰穎的孩子,恰好可以達到這種“非人”的要求,但您能保證他不會留下“后遺癥”嗎?表面看上去出類拔萃,可是也落下了強迫型人格的病根,說好聽了是完美主義者,事事力爭第一;說不好聽,就是重度強迫癥患者。這樣的孩子一旦遇到巨大挫折,受不了媽媽的高強度的壓迫,很可能會一朝之間就崩潰,轉眼就變成了憂郁癥患者。
有一次,我到親戚家串門,一進門就聽到從屋里傳出的小提琴聲,我猜測一定是侄女在練琴。
我推門進去,一臉羨慕地湊到侄女跟前,說:“曲子拉得不錯,你的小提琴水平又提高了!”可是,她居然一臉沮喪地說:“我根本不喜歡拉小提琴,都是我媽逼我的。她說她小時候就想當小提琴家,但家里沒條件,只能將這個‘重任’放到我身上。”
聽了孩子的話,我突然很同情侄女。
現實中,類似侄女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社會學家們將其稱之為“兒童戰利品”。媽媽看到自己沒有成為生活中的“成功者”,就對孩子提出了高標準,同時,自己卻沒法做到身教,最多只能言傳。孩子都很聰明,在他們眼里,媽媽就是空頭理論家,而非實干家。孩子把這種表里不一的表現看在眼里,但迫于媽媽的威嚴,不敢說穿。
當然,希望孩子成為全才沒有錯,但用逼迫的態度就不應該了。天才不是逼出來的。逼迫孩子學習,確實可以短時間內提高孩子的才能,但往往需要付出犧牲孩子心理健康的沉重代價。
如果真的希望孩子成為人中龍鳳,就要從自身做起,自己的理想,要靠自己努力。媽媽們如果能以身作則,每天都在生活中做出表率,孩子也一定會模仿你,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跟我們一起前進。信任孩子,就要多給他們一些愛護、鼓勵和支持,幫助他們發掘出潛藏的靈性和才智。一旦孩子確立起自信以及健康的心性,就一定會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