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長期化

正是由于“一戰”的長期化,才使得空戰有了一個合適的孵化環境
雖然海戰為空戰樹立了一個大致的榜樣,但若沒有一場時間足夠長久的戰爭,很難想象在萊特兄弟實施首次動力飛行僅僅十幾年后,空戰這種嶄新的戰爭形態就會被鄭重其事地確定下來。這不是說零星散碎的空中廝殺不會發生,畢竟“膽大妄為”的人類群體在航空和軍事兩個領域被高度重合在了一起。而是指如果戰爭過于短暫,官方層面斷然不會對偶發的軍事事件加以關注,更不用說為此投入舉國資源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正是由于“一戰”的長期化,才使得空戰有了一個合適的孵化環境。事實上,“一戰”之所以會打成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似乎原因很多。但戰前對軍事技術的誤判致使“進攻崇拜”破滅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19世紀中葉,隨著來福槍和后膛炮的出現,步兵和炮兵的火力水平(射程、精度和殺傷力)得到很大提高。軍事技術的防御特性在德國統一戰爭中顯露無遺。師、旅、營、連、排級的戰術進攻被防御方粉碎的戰例相當普遍。從1871年到1914年。軍事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使得戰場的死亡地帶變得更大了。首先,連發步槍和機關槍的廣泛應用使死亡地帶從1870年的300米左右延伸至1895年的1500米左右,繼而在20世紀初又延伸至2000米左右。比如,德軍1898年配備的98式毛瑟槍的有效射程是2000米,而十年前配備的88式毛瑟槍的有效射程才700米。馬克沁重機槍的射程在2000米以上,射速高達480~600發/分鐘。其次,冶金和彈藥技術的發展使火炮的射程與威力迅速加大。在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日本野戰火炮的射程達到5200米,而俄國的達6300米。另外。榴霰彈的應用也使進攻中的步兵更加危險。反后坐力技術使火炮射速更快,無煙火藥使炮位更加隱蔽。技術進步使進攻方看不見防御方,而自己卻始終處于防御方的視線之內。

一架德軍福克E. Ⅰ式單翼戰斗機準備著陸
總之,在當時已經有觀點認為,軍事技術的發展——主要是指火力的增強使進攻面臨極大的危機,未來戰爭有可能淪為純粹的陣地消耗戰。為此,1899年約翰·布洛赫(John Bloch)在其著作《技術、經濟和政治視角中的未來戰爭》中聲稱,戰爭已經不再是解決國家間矛盾的政治工具。就軍事而言,武器火力的增強使進攻不再可能成功,戰爭最終將變成陣地戰和消耗戰;就經濟而言,未來戰爭將是長期的消耗戰,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夠支撐數年的戰爭儲備;就文化和心理而言,現代國家的人民已“過度”文明以至于無法忍受戰爭的苦難;就政治而言,戰爭只會使參戰國精疲力竭卻達不到其政治目的。不過,當時的軍事家并不反對布洛赫對戰爭的經濟分析和心理影響,但嚴厲駁斥他通過蓄意歪曲戰爭和技術事實來論證戰爭的黯淡前景。比如德國的福格爾·馮·法爾肯施泰因(Vogel von Falckenstein)稱,布爾戰爭表明,無煙火藥對攻防雙方都有利,因為它也可以使進攻者利用地形掩護而射擊時不暴露自己的位置。還有一些軍事家指出,火力與機動性的正確配合可以使戰術進攻獲得成功,雖然這有難度。“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后的一些軍事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布洛赫對此卻視而不見。”當然,布洛赫理論的一些前提假定也確有瑕疵。這不免授人口實。比如,他假定戰爭雙方的消耗速度是一樣的,這樣雙方就會同時精疲力竭。他還假定各國經濟是一個封閉的體系,只有數量固定的、不可再生的資源。另外,他引用了許多著名軍事家關于長期戰爭不可行的語錄,可許多人卻認為,這些語錄只是說,戰爭會變得更加困難,但國家仍有可能通過調整加以適應。

1915年法國在巴黎榮軍院展示一架繳獲的“鴿”式單翼偵察機
舉例來講,針對后來“鎖死”西線戰場的塹壕戰問題,戰前的德國軍界就通過日俄戰爭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并設想過種種破解的戰術革新。這意味著我們應該看到,在“一戰”爆發前,職業軍人中的某些有識之士其實對新型武器的相對防御優勢有著清醒的認識,但他們否認防御主導會因此而形成,并最終決定戰爭的勝負,因為使用武器的人完全可以通過戰術和戰略創新來恢復進攻。只可惜1914年年底馬恩河會戰后的局面迅速給了這些樂觀者以沉重一擊——布洛赫的預言正在一一應驗。戰爭的長期化自那時起就已經注定了。“一戰”早期新式武器的出現確立了防御一方的相對優勢,而同盟國和協約國依然受普法戰爭影響,指導戰爭的戰略都是求速戰速決,力求在進攻包圍中殲滅對方。進攻作戰中,錯誤的戰役戰法和陳舊的進攻戰術使得進攻方在付出重大傷亡后只能轉入防御,于是交戰雙方陷入陣地消耗戰無法自拔。此后,任何一方試圖恢復進攻態勢和戰爭主動權,甚至是發動試圖結束戰爭的戰役,無論是西線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尼維爾攻勢,還是東線的勃魯西洛夫攻勢均以戰術或是戰略上的失敗而告終,“進攻崇拜”的想法徹底破滅了,戰爭的長期化已經不可避免。不過,這固然是當時那代人的悲哀,但在硬幣的另一面,卻也為空戰在真正意義上的確立,創造了條件。

戰爭的長期化為空戰在真正意義上的確立,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