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權與空權、海戰與空戰
模仿是人類的天性和本能,空權與海權、空戰與海戰的關系即是如此。在古希臘時期,文學家和歷史學家就已開始敘述海權,但海權作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形成卻僅僅在萊特兄弟進行首次(重于空氣)動力飛行的十幾年前。1890年,馬漢系統地提出了海權與制海權的理論,指出“海權即憑借海洋或者通過海洋能夠使一個民族成為偉大民族的一切東西”。他列舉了地理位置、自然形態及其造就的生產力、氣候、領土范圍、人口數量、民族特點和政府特性六大要素。同時也從國家大戰略的角度強調了海權的重要性,認為“英國的強盛源于它對海洋毫無約束的控制,而法國的衰落也不得不歸咎于它對海權的忽視”。首次全面地探討了海權作為一種國家大戰略工具的價值和有效性,將此前有關海權的各種分散的理念綜合成為一整套邏輯嚴密的哲學,并在此基礎上系統地闡述了有關海權的若干根本性的戰略思考和戰略原則。認為強大的艦隊是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是海上實力的主體。在發生國際爭端時,強大的海軍艦隊“是一種較為經常起作用的威懾因素”,它能使敵方艦隊絕跡海上,而且能使中立國的船只也無法為敵方所用,從而打破敵人的海上封鎖,保護自己的海上交通線。幾乎與馬漢同時,基于同樣的歷史片斷,英國的朱利安·斯泰福德·科貝特(Sir Julian Stafford Corbet)等人總結出了另一套海權理論,或稱“英國學派”,他們強調海上與陸上行動之間存在不可分割的聯系,海上行動是更大行動的一個組成部分,還認為制海權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制海權通常處于一種敵我爭奪狀態……顯然,無論是哪種海權流派,都說明當時人們對海權的理解已經十分深刻、成體系了,上升到了嚴謹的理論高度。而空戰則是爭奪制空權的軍事斗爭,是通過各種優勢力量來實現對“天空之?!钡目刂啤诒举|上是海權斗爭的翻版,是海權斗爭向天空的延伸。這意味著早在真正意義上的空戰發生之前,甚至早在人類還沒有掌握航空技術的時代里,通過汲取海戰的經驗,通過對海權理論的理解,人類對于空戰的內涵就不是完全陌生的。了解海權,就能理解空權,只要把海洋替換成天空,就能夠理解人們為什么要爭奪制空權,就能夠理解人們為什么要在天空中廝殺,一如幾千年來人們在海洋上所做的那樣。空戰的發生實在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人類對此早已躍躍欲試。稍有區別的是,人們在海洋中的戰斗越來越依賴由重炮武裝起來的巨型裝甲艦;而人們在空中的廝殺,航空技術所提供的速度、輕巧和靈活卻是第一位的。

用于攔截“齊柏林”飛艇的紐波特16C.1截擊機三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