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人生的90%取決于“輸出”

01 按照優先進行“輸出”的“逆運算思維”,以最快的速度取得成果

□ “輸入”并不是工作的成果

□ 即使看書,也學不會做菜

□ “輸出”才是“輸入”

1萬個小時里不包括“輸入”

也許大家聽說過“1萬個小時法則”,即要在某一領域內達到一流水平,至少需要1萬個小時的練習。我想達到一流水平,所以一直都是以1萬個小時的練習作為我的做事基準。既然做了,就要得到最好的結果。所以,不僅僅是商業經營,在考公認會計士或健身的時候,我也是以此為目標去努力的。

如果1萬個小時是達到一流水平所需的時間,那么達到二流、三流的水平需要多少時間呢?以我在大學期間考取公認會計士的“簿記”這一科目為例:大約需要學習100個小時,“簿記”才能拿到二級資格,而這相當于三流水平;要想拿到一級資格,大約需要共計1000個小時的學習時間,而這相當于二流水平。

因為我想成為公認會計士,而不是稅理士,所以我會每天學習15個小時,在學習了3年半時間,總計學習了17500個小時后,才最終通過了公認會計士考試。

商界也是如此。只學習了100個小時的話,只能達到三流水平;學習了1000個小時的話,能達到二流水平;只有學習了1萬個小時,才能達到一流水平。年收入也與此成正比,一流商業人士的年收入約5000萬~1億日元,二流商業人士的年收入約1000萬日元,而三流商業人士的年收入約為300萬日元,即月收入只有25萬日元。一天工作10個小時的人1個月的工作時間是300個小時,1年就是3600個小時,連續工作3年的話,就能達到一流水平。或許有人會認為:“3年的話,不是很簡單嗎?”但是,要注意的是:這1萬個小時里面并不包括“輸入”的時間。

為了能達到一流水平,諸如“聽研討會”“演講”或“看商業書籍”等進行“輸入”的時間并不包含在這1萬個小時里面。因為只有將這1萬個小時全部用來進行“輸出”,才能達到一流水平。

要想以最快的速度得出成果,首先要進行“輸出”

“輸入”并不是工作的成果。僅僅只是在研討會上拼命努力學習,并不意味著能勝任工作,此時“輸入”只是一種幻想而已。

學做菜也是同理,當想學做菜時,有的人首先會去買很多本烹飪書籍,我以前也是這樣。但是,光看書,一輩子也學不會做菜。如果你真的想學會做菜,應該先去超市買食材和鍋具,動手操作,而不是先看書,這樣學得更快。在做的過程中,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再去查閱書籍。即使看了“咖喱的終極做法”的菜譜,也不一定會做,不如先行動起來,先去嘗試制作(即“輸出”),才能得出成果。

日本人很認真,很多人都認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首先應該進行充分的‘輸入’(準備)”。但是,要想成功的話,想法應該相反。應該在進行了最低限度的“輸入”之后,立即開始“輸出”,這樣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取得成果。

盡快行動,就能盡快取得成果,這會增強人的自信,也會讓人喜歡工作。如果喜歡工作的話,就會取得更大的成果。也就是說,“輸出”其實也可以成為重要的“輸入”。

02 人會在20分鐘后忘記一半的內容

□ 什么是遺忘曲線

□ “輸入”是“零輸入”

□ 花時間去記會遺忘的內容毫無意義

人的記憶力只能維持20分鐘

人的記憶力實在是不可靠,或許大家聽說過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提出的“遺忘曲線”,根據他的調查發現,人的記憶在達到頂峰后,20分鐘后就會忘記一半內容。

例如,在日本考生們非常熟知的知名英語詞匯手冊當中,有一本名為《1900個目標詞匯》的單詞手冊,以前很多人都用這本書拼命地背單詞。但是,如果現在我從這本書里面抽取30道題來考已經成為商業人士的各位,有幾位能全部答對呢?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不使用商務英語,絕對不可能全部答對。因為根據“遺忘曲線”,人在20分鐘后就會忘記一半的內容,1個月后只會記得20%。在學生時代,無論每天怎樣孜孜不倦地進行“輸入”,還是很快就會忘記。也就是說,如果真的想掌握知識,花大量時間去進行“輸入”是毫無意義的。“輸入”等同于“零輸入”,這種“輸入”不會產生任何成果,等同于什么也沒有做。

義務教育就是一種終極的“零輸入”

在日本,“零輸入”的典型代表就是義務教育,此外高中教育或許也可以算在其中。12年前,我每天都去上課,但是現在又有多少知識還記得呢?記了那么多日本史、世界史中的人物、事件發生的年號,現在絕大多數人肯定都忘得差不多了。

然而,諸如學校活動、社團活動等學習之外的很多事情我們都還記得。再遠一點,可能還記得小學時同朋友騎自行車去很遠的地方玩……這并不是因為玩的過程很開心,所以記憶深刻,而是因為“輸入”會不斷忘記,“輸出”才會一直記著。

不把時間和金錢浪費在“輸入”上

一直以來人們在工作上花費了多少時間和金錢呢?讀書的時間、學習的時間、聽研討會的時間、買書的花銷……在“輸入”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如果將這些時間用來進行“輸出”,就可以取得數十倍于現在的成果。在諸如“讀書”“聽研討會”等20分鐘后就會忘記的事情上花費時間,實在是沒有比這更沒有效率的事情了。

人只有在進行“輸出”時,才能取得成果。所以,現在就請馬上停止進行“輸入”,優先進行“輸出”,你的人生就一定會發生改變。

03 光讀書是“零輸入”

□ “讀·看·聽”沒有意義

□ “讀·看·聽”不會取得成果

□ 書讀過之后,才是真正的讀書

“我一天讀一本書。”“那又怎樣?”

有人說“我一天讀一本商業類書籍”,也有人說“我一年看100部電影”,還有人說“我每周都去聽研討會”。這些行為都是“輸入”,終究都會忘記,用我的話來說,就是“零輸入”,所以當我聽到以上這些話,我會回答:“那又怎樣?”

“輸入”屬于假想世界,越學越會產生誤解,不會讓人掌握任何東西。無論讀過多少本書,聽過多少場研討會,最終都會忘記,消失得無影無蹤。

例如,有一處不動產非常不錯,即使看了一篇《強烈推薦這里的公寓》的文章,也不會產生想買的欲望。即便看了內部裝潢的照片,也不會產生很大的興趣。但是,如果到現場去,在房間里走一走,用眼睛去確認,打開櫥柜的門,親自體驗使用后的感覺,才會產生強烈的購買欲望。衣服也是如此,即使在網上看到一件不錯的衣服,如果不試穿一下,活動一下身體,對穿著感覺進行確認的話,是無法明白這件衣服的優點的。只有通過“行動”,才會產生“這個不錯”“想住這樣的房子”諸如此類的想法。

讀書應以“輸出”為前提

讀書也屬于假想世界,讀書不應該僅僅只是“輸入”,重要的是在現實世界當中進行“輸出”。

也就是說,“看了100本書”并沒有什么了不起,比起只是看了10本書的人來說,認真讀完1本書并進行很好的“輸出”的人掌握的東西更多。如果想讀1本書,在此之前先決定進行“輸出”會更有效果。諸如在亞馬遜上寫評論,將概要寫在日記中,寫出個人觀點,制作待辦事項備忘錄列表,將所思所想記在記事本上……這就是以“輸出”為目的的逆向讀書思維,只要做到這些,讀書的成果就會很不一樣。

花1個小時讀1本書,這1個小時只是“輸入”的時間。但是以花5分鐘、10分鐘進行“輸出”為前提來讀書的話,“輸出”的時間就可計入1萬個小時當中,就會取得相應的成果。

我有一個好友,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銷售員,他的年收入雖然沒有超過1億日元,但在大約5000個職員當中,他的銷售業績總是第一。他只是大致了解了一下暢銷書的書名,幾乎不讀書,那么他為什么會這么優秀呢?因為他每天都參加商業人士的聚會,在現實世界當中與人見面交談,進行“輸出”。

讀書是為了進行“輸出”,使其成為與人交流時的話題。如果有時間去拼命讀書,倒不如去行動,只有行動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得出成果。

04 用身體去進行“輸出”

□ 使用身體的“輸出”才是“輸入”

□ 僅僅只是“腦子”明白了還不夠

□ 唯有經驗才能帶來成果

只有親身經歷,人才會記憶深刻

人是一種用身體,而不是用腦子記憶的動物。

學開車便是如此。沒有人只看駕校的教材,就能把車開好。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如果有人問:“至今你還記得那些你想去的國家嗎?”不會有人全都記得。但是如果問:“至今你去過哪些國家?”幾乎所有的人都會記得。寫不出“想去的國家”,但是能寫出“去過的國家”,這是因為有過親身經歷,所以才記住了各種發生的事情。

要想在商業上也有所作為,就要積極地去行動,也就是說進行“輸出”。與人交談、書寫、見面、在會議室做陳述、轉教別人等“輸出”式經驗,比“讀·看·聽”等“輸入”式經驗更能促使我們取得成果。

“輸入”和“輸出”是一對組合

那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喜歡“輸入”呢?這是因為他們將“輸入”和“輸出”區別對待。

例如,做咖喱時,“買蔬菜、切菜、燉煮、享用”是一連貫的動作,人們不太會將其區分為“輸入”和“輸出”兩部分。萬一有的話,我覺得那些“輸入”式的人會將“買蔬菜”或者只思考“買哪種蔬菜”視為“輸入”,這種人永遠無法做好咖喱。

以洗澡為例,能想象“涂沐浴液、抹洗發露、涂護發素、用毛巾擦干、用吹風機吹干”這一連貫的動作流程會出現中斷嗎?應該不會有這樣的人吧。

“輸入”和“輸出”與制作咖喱和洗澡的流程一樣,是密不可分的。并不僅僅只是“輸入”或僅僅只是“輸出”。“輸入”是“輸出”,“輸出”也是“輸入”,兩者息息相關。

得出成果,經商才會做得開心

只有在實際行動中進行“輸出”的時候,才能取得成果。做事情如果總是無法取得成果的話,會讓人備受打擊,經商如此,學習也是如此。因為會有所收獲,所以人們才喜歡讀書,沒有人會喜歡沒有任何收獲的學習。

工作也是因為有了成果,所以才有成就感。所以,應該優先進行以得出成果為目的的“輸出”式行動。一味地“輸入”的話,永遠得不出成果,自然就會感覺工作無趣。親身經歷,積極地進行“輸出”,能力自然就會提高,工作有了成果,才會感受到工作的樂趣。

05 “PDCA”已經過時!今后將興起“iOIF”

□ 先行動起來

□ 光有“計劃”,難以維持生計

□ 進行“輸出”之后,再對方向進行修正

“首先進行輸入”只是浪費時間

如果經常讀商業類書籍和自我啟發類書籍,你常常會看到“PDCA”這個詞。“PDCA”是由Plan(計劃)、Do(行動)、Check(檢查)、Act(處理)這4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構成的,反復踐行這四個步驟,就能達成想要實現的目標。

日本人尤其喜歡PDCA,所以做任何事情首先會制訂“計劃”。但是,“計劃”只會浪費時間。因為越是喜歡制訂計劃的人,就越會為了做好準備去進行“學習”“讀書”“聽研討會”等“輸入”式的準備工作,最終很多人都無法走到“輸出”這一步。僅僅只是停留在制訂“計劃”階段,計劃本身延緩了的話,就永遠也無法取得成果。

那些重視“輸入”、抱有“輸入主義”思想的人很多都是“完美主義者”,不進行100%“輸入”的話,就無法進行“輸出”。這種人一般具有以下傾向:

● 想制訂計劃,尚未開始采取實際行動

● 想減肥,但只是買了瘦身的相關書籍來看

● 下定決心創業,但在3年后才創建公司

一旦從制訂“計劃”開始做,在取得成果之前就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也就是說,優先進行“輸入”的話,明顯只會浪費時間。

例如,如果開車要用導航儀,我首先會發動汽車,在駛往目的地的途中再打開導航儀,在等信號燈的時候輸入目的地地址。因為比起在開車前花時間去做準備工作,在汽車行駛后再做來得更快。當別人在出發前輸入目的地地址,還在做準備工作的時候,我的汽車已經跑了起來。要邊跑邊思考,不管做什么,這點很重要。

“事后修正運行軌道”是通往成功的捷徑

在商業領域,按照“(輸入)·輸出·輸入·反思=(iOIF)”這4個步驟去思考很重要。具體步驟是:首先進行“最小限度的輸入”(我用小寫的“i”來表示),接著馬上開始進行“輸出”;之后,在跑的過程中輸入不足的知識,最后再重新審視和反思。

在我的公司,我們將指導新員工工作的培訓改名為“輸出課”,因為我們對新員工的培訓并不是從“輸入”做起,而是一開始就給他們委派工作,從“輸出”開始做起。“輸入課”要做的就是反思“輸出”是否在朝正確的方向發展,并不斷修正軌道,我們就是按照這樣的順序來做的。日本人一般都認為決定要做的事情就要一直堅持到底,這才是一種正確的做法,但這是“不管怎樣,首先要進行‘輸出’”這一做法的絆腳石。因為日本人一旦決心要做一件事情,就很難改變,一開始就會進行周密的準備工作,這就是無法做到領先一步的原因。

我自己決定的事情,也會經常發生改變,并毫不猶豫地進行改變。因為為了取得成果,必須不斷地修正最好的選擇。很多人或公司明明覺得“這是錯誤的吧”“其實應該這樣去做”,但是因為“一開始就決定必須這樣去做”,所以最終還是走向了錯誤的方向。

能夠靈活應變地修正運行軌道,才能獲得成功。所以,應該將“先去嘗試”放在首位。做了之后,出現了錯誤、進展不順的話,可以再去汲取缺乏的知識,改變方向。

很多日本人做事小心謹慎,如果不邊做邊摸索的話,是到不了對岸的。

06 只有能夠從“完美主義”轉變為“適當主義”的人才能成功

□ 日本人喜歡看使用說明書

□ 適可而止

□ 所有的事情都要一邊做,一邊思考

不看使用說明書

日本人非常喜歡看使用說明書。很早以前,購買的手機、家電、電腦軟件都會隨附一本如同電話簿那么厚的使用說明書。現在,使用說明書變成數字化的形式,但仍會隨附紙質版使用說明書。我從沒有先去看使用說明書的習慣。

不管是什么產品,我都是先自己試著去使用。在使用過程中,如果有想知道或不明白的功能,我再去查閱使用說明書。最近,我在網上銀行開了一個簡單快捷的賬戶,其使用說明書我看也沒看就扔了。對我來說,網上銀行能使用就行,沒必要從頭到尾把說明書看一遍。信用卡的詳細入會說明書我也不會去看,但我卻從沒有因為這一草率馬虎的做法遇到過麻煩。

社會上原本就充斥著太多不需要的信息,手機、家電附帶有很多不必要的功能。看使用說明書,將上面所有的信息都“輸入”的話,并不會全部用到。如果我買了一臺單反相機,會先裝入電池,試著先去使用。如果想在暗的地方拍照,或想拍在動的人,或想進行其他操作的話,可以再去查閱使用說明書,或問問別人。使用單反相機前,沒有必要將其所有功能都了解得面面俱到,在使用過程中,就會學會使用。任何事情的正確做法應該都是在“輸出”的過程中,進行“輸入”。

按照“逆運算思維”,得到想要的東西

3年前,我開始健身。為了提升工作形象,體力和健康是必需的。我每周鍛煉2個多小時,每個月就是約10個小時,每年就是120個小時,3年就是360個小時。要達到1萬個小時,就需要80多年,那時我也變成一個擁有結實腹肌的老人了(笑)。不過,80年的時間太過于漫長了,所以我想:怎樣做才能提早取得成果呢?

即便1次運動1個小時,如果每天的飲食都控制糖類、考慮飲食搭配的話,情況就會有所不同。平均而言,1天鍛煉1個小時,1個月就是30個小時,1年就是365個小時,那么不到30年就能達到一流水平,這比當初的計劃縮短了50年。

如果在開始鍛煉前,根據1萬個小時進行逆推,首先確定“在40歲之前鍛煉成好身材”這一目標,當得知1天必須進行數個小時的鍛煉時,很可能就會產生挫敗感。

所以,首先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開始行動,計算出按照這樣的進度何時能達到目標,然后再進行修正,就能讓自己更快地得到自己想要的成果。

07 “乘法思維”讓“輸出”變得無限可能

□ “加法思維”讓人學會忍受

□ “減法思維”和“除法思維”沒有任何意義

□ “乘法思維”才是一種“輸出”式思維

人可以分為4種思維類型

人大致可以分為4種思維類型:

● “加法思維”類型

● “減法思維”類型

● “乘法思維”類型

● “除法思維”類型

當“輸入”達到100,“輸出”也達到100時,持有“必須進行下一個‘輸入’”這一想法的人就屬于“加法思維”類型。“減法思維”類型的人在進行“輸出”后,就止步不前。他們當中,有的人認為“輸入”只是一種“零輸入”,毫無意義;有的人則認為“看了書也沒有用”。由于完成“輸出”后,就不再進行“輸入”,所以得不到任何成果,相當于什么也沒有做。

“除法思維”類型的人不管做什么,想法都很簡單,他們認為“不管怎樣,做了再說”“只要做了就行”,所以這類人也不會得到任何成果。

“乘法思維”才能獲得多倍的成果

但是,持有“乘法思維”的人則不同。當“輸入”達到100時,他們就能得到100×100=10000的成果。“加法思維”類型、“減法思維”類型、“乘法思維”類型和“除法思維”類型帶來的結果有著很大的不同。“加法思維”類型的人獲得的成果是100+100=200,“減法思維”類型和“除法思維”類型的人獲得的成果是0,但是“乘法思維”類型的人獲得的成果是10000,遠遠高于其他3種類型。

對一件事情進行擴大性解釋,就能切換成“乘法思維”。

例如,持有“‘輸入’不僅僅只是‘輸入’,也是‘輸出’”這一想法的人,不僅能看到事物的表面,更能看到事物的本質,即能看到事物的表和里,抓住事物的兩面性,就能將之前0或1的成果提升至100。我將這種思維方式稱為“杠桿思維”。

諸如“工作不僅僅是工作,也是玩耍”“旅游不僅僅是觀光,也是一次改變自己價值觀的機會”等想法不僅僅是從1個視角,而是從2個、3個、4個視角去解釋,成果就會變大。看到事物的兩面性,10就會變成100,20就會變成400(20×20)。在思考“輸入”和“輸出”的時候,需要的就是這種“遞進式思維”。不挑戰新事物,對任何事情都持“減法思維”的人,以及認為“做了也白做”“人生也就這樣了”的持有“除法思維”的人,機會不會降臨在他們身上。只有切換成“杠桿思維”,在工作和玩樂的時候進行“輸出”的人,才能取得飛躍性的成果。

08 “輸入”不是“讀·看·聽”,而是“說·寫”等行為

□ “經驗”才是最大的“輸入”

□ 用時間這一“基準”衡量自己,而不是次數

□ 最終取勝的是那些立即行動的人

“說·寫”勝過“讀·看·聽”

在工作場合,“說·寫”等“輸出”行為比“讀·看·聽”等“輸入”行為更重要,“說·寫”也是真正意義上的“輸入”。也就是說,比起讀書、看東西、去聽別人發言這些行為,與人進行實際交談、親自寫點什么、采取實際行動才是“輸入”。

僅僅只是進行“讀·看·聽”,那只是一種“零輸入”,如果將它們轉變為“說·寫”,就能變成“輸出”,獲得“成果”。首先進行充分“輸入”的人,往往無法到達“輸出”這一階段。但是如果首先去進行“輸出”,必然也會去進行“輸入”,同時獲得相應的成果。

持有“時間”這一基準

有人說“工作進展不順,束手無策”,這時我認為他首先應該去反思一下自己為工作進行過多少個小時的“輸出”。這時,考量的依據不是“工作很努力”這一籠統的“感情”基準,而是“進行了多少個小時的‘輸出’”這一“時間”基準。很多人覺得自己工作很努力,但是進行的“輸出”其實還遠遠不夠。要想取得成果,就必須將自己“輸入”的東西說出來、寫下來、去經商、去開研討會、去教別人、去宣傳,進行諸如此類的“輸出”。

例如,有人說“我在YouTube上上傳了100個視頻”,或許會覺得自己已經非常努力了。但是,上傳這100個視頻還算不上一流水平。假設上傳一個視頻所花費的是10分鐘,6個視頻就是1小時,100個視頻也就差不多16個小時,最多不超過20個小時。根據1萬個小時的法則,上傳300個小時的視頻也只是三流水平,況且你僅僅只花費了20個小時,因此是無法取得任何成果的。

我聽說有一個宣講會講師,1場30分鐘的演講1天講了20場,只要有客人來,就不停地反復講,哪怕只有一個客人,也竭盡全力地去講,那么1天講10個小時,持續3~4個月,就達到1000個小時,這就能達到二流水平。3年后,就能成為一名一流講師,年收入就能達到一流頂級水平的人所應有的收入。

要想達到一流水平,工作是如此,工作之外的所有事情皆是如此。衡量的基準不是次數,而是“時間”。

此外,還有一個要點就是:“現在就立刻開始行動。”有的人說自己“銷售口才不佳”,那么首先要做的,不是去書店買提高銷售口才的商業類書籍,而是要用手機自拍10分鐘的銷售演講,并對其進行反思。優先要做的是“輸出”,而不是買書來看進行“輸入”。

有的人買了多本提高口才的書來看,1周后才開始練習銷售口才,而有的人早1周進行練習,就可以早1周取得成果。

不管花了多少時間去準備,也不會取得任何成果。

那些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之后,才開始行動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比不過那些早早優先進行“輸出”的人。比別人早1分、早1秒開始進行“輸出”,就能搶先一步取得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衢州市| 迁西县| 乃东县| 隆回县| 西盟| 荔浦县| 大荔县| 南和县| 泰来县| 青川县| 焉耆| 瓮安县| 泊头市| 铜山县| 阳城县| 白山市| 高陵县| 龙山县| 德化县| 富锦市| 弋阳县| 明光市| 舟曲县| 洪湖市| 土默特右旗| 鲁山县| 台安县| 紫阳县| 东至县| 永宁县| 遵义县| 德兴市| 栾川县| 建平县| 集安市| 嵊泗县| 长宁区| 绵阳市| 尼勒克县| 沂南县| 怀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