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成長需要沖突

孩子可以不聽話

家長們往往因為孩子不聽自己的話就大發雷霆,究其原因,不是因為孩子的固執會有什么惡果,而是因為自己的權威受到了蔑視。

孩子怎么就不能頂嘴了?頂嘴意味著他有自己的見解,這是好事,說明他在獨立思考。

創造來自批判,人人都想自己的孩子有創造性,但當孩子批判的鋒芒指向你時,你就受不了了。

我經常對兒子說,不要太聽我的話,世界上無論誰的話都不能全聽。人無完人,人都是會犯錯誤的,任何人的知識都是有限的,判斷力也是有限的,沒有絕對正確的人。而且人都有自己的目的,有自己認識事物的立場,出發點不一樣,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別人的觀點未必就適合你。遷就別人,常常會失去自己,久而久之就沒有主見,沒有個性,沒有創造力了。

兒子向來很聽我的,但這并不令我欣慰。我珍惜他那份尊敬和信任,但也希望他明白,即使是親近如我、信任如我的人,也是不能盲從的。對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

孩子頂嘴的時候,不要去壓制,權威不是用管壓可以捍衛的。你有理就去和孩子辯,如果你辯不贏卻硬要孩子執行,那你就是耍橫了,和暴君有什么區別?當然,孩子如果辯輸了,他就得服從,那時候他的“服”,才是真正的口服心服。需要注意的是,辯論是以理服人,不是比誰的聲音大,最好就事論事,如果加入太強的情緒色彩,很容易傷感情,傷自尊,辯論就成了較勁,即使分出輸贏,也不能讓人心服。

成長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否定,就像蟬蛻一樣,必須拋棄舊有的殼,才能獲得新的更強大的身體。孩子隨著他自身的日益壯大,也會改變自己衡量世界的尺度。標準變了,評價也自然會變,他對于舊知識、舊觀念、舊生活的反叛就成了必然。

這個過程,肯定會觸及我們成人世界,和我們所習慣的價值體系發生沖突。這會令我們不快,甚至令我們恐懼。但實際上,換一個角度想,那個一向依賴我們,對我們百依百順的乖孩子,突然變得叛逆了,不聽話了,這正是他自我覺醒的表現,說明他長大了,要自己做主了,這難道不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嗎?

教育需要適當的強硬

今年北京的冬天太好過了,幾乎沒有認真冷過。

往年的冬天,寒風刺骨,早晨一開陽臺門,就看見窗子上大朵大朵的窗花,把玻璃封得嚴嚴實實——今年則幾乎沒有,空蕩蕩的窗子,雖然明凈,卻讓人提不起精神。

往年的冬天,出門就必須戴上圍巾和手套,把每一寸皮膚都裹得結結實實;今年根本用不著。裸露的脖頸和雙手,幾乎沒有覺得冷,當然,回到屋里也沒有那種暖和得讓人幸福的感覺。

好過的冬天,雖然少了很多嚴酷,但也總覺得沒趣,不痛不癢的,感覺少了什么。

往年在凍得人骨頭發痛的時候,我會由衷地感悟到,為什么北方人,偏偏是北方人,只能是北方人,會把“老婆孩子熱炕頭”作為人生享受的至高境界。有時候,人在一種痛感中,在刺激下,會變得敏感而聰慧,禪宗的“當頭棒喝”“斷臂求法”也許就有此意。

太和煦的天氣,也讓人厭倦。長久身處音樂之中,再美妙的音樂也會成為噪音。生活需要變化,需要刺激,哪怕這刺激是一種令人痛苦的體驗,也是生命所必需的。

我給兒子的教育,是不是太溫和了呢?有時候我的千言萬語口干舌燥,抵不上他爸的一聲大吼,說得太多,就成了唐僧,再好的道理也讓人心煩。

教育固然不能簡單粗暴,但也不能太疲弱。以母親為主的家庭教育,往往是陰柔有余而陽剛不足,孩子從母親身上學到的,也往往是理想多于現實。從這個角度看,父親,現實而強有力的父親,對于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在大多數家庭中,教育孩子的工作是由母親擔當的。相對來說,母親往往會比較溫和。但母親的溫和實際上是把孩子推到風口浪尖,她不強硬地要求孩子,那么就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孩子必須自律,靠自己的力量達到目標;二是孩子經不住誘惑,管不住自己,卻又沒有外力來強有力地約束他,于是渙散下去,沉淪下去。

后一種結果是非常可怕的。實際上,孩子自己也不愿意沉淪,所以當他管不住自己的時候,往往會希望有一種力量來替自己做主,來強迫自己步入正軌。這也是孩子一方面痛恨家長奪去自己的自由,一方面又渴望有一個嚴厲的家長,來幫助自己往上走的原因。過于溫和的教育是不可取的,家庭中確實需要有個強有力的人來阻止孩子可能出現的下滑,這個人的存在,就是孩子信心的支撐。

成長需要沖突

魯魯和他爸有幾次比較嚴重的沖突,當時都受傷很深,但過后確實收獲很大,產生了明顯的變化,可以說是成長中的一次飛躍。

如果完全是溫和的教育,孩子內心的能量難以引爆,也難以有一種“震撼”和“頓悟”的效果。

激烈的沖突,乃至受傷,就像針灸或手術,直指病灶,給人強烈刺激,固然疼痛,卻能一針見血,即使對于健康的肌體,也能打破疲態,注入新鮮的動力。

但是,僅有沖突是不行的,如果只傷害不修復,只破壞不建設,心靈就成了一堆碎片,連成形都說不上,更何況成長。

關鍵就在于事后的修復。沖突當時,雙方都在激動之中,難免失去理智,以至攻擊失控,防衛失當,彼此傷害而難以自察。但畢竟是父子,有基因的力量存在,血濃于水。平靜之后,還是要坐下來談,進行深入的溝通。由于沖突的時候,將平時隱藏的灰塵都抖摟出來了,這時候清理起來就比較容易。平時被理性和禮貌所裝飾的面紗也撕裂開了,內部的東西暴露出來,所以沖突之后的交流往往更清晰、更準確,比起平時的泛泛而談,更容易觸及靈魂。

正因為對抗是必然的,也是成長所必需的,所以父母既不應強壓,也不應回避,更不應以奉迎孩子而換取和平。

如果粗暴地壓制,要么導致孩子個性泯滅,依賴性強,獨立性差,創造性缺失,生命力羸弱,在精神上永遠長不大;要么導致孩子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暴戾、狂妄、仇恨,甚至發展到反社會,為他將來的人生埋下隱患。

如果放任自流,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在重大分歧上迎合孩子以換取親子間的表面和睦,也是不可取的。這會讓他形成“自我中心”的錯覺,忽視他人的存在,缺乏尊重和責任感,性格自私,思維方式褊狹,沒有耐心和毅力。

即使對抗使我們感到痛苦,我們也只有正視,以積極的方式去對待,讓孩子和我們自己,都在這種對抗中獲得力量和智慧。

但凡沖突爆發,都是平時矛盾積累的結果,就像火山,能量積累到地殼不能承受,就噴出來。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火山,內心都有通紅的巖漿在奔涌。一味地忍耐并不好,內部的壓力越積越多,如果始終噴不出來,總有一天會爆炸。

但是噴發本身也是具有極大破壞性的,如何在噴的當時盡量減少傷害,噴發之后盡量修復重建,這是我們需要認真研究的。

用智慧和幽默解決矛盾

有一次魯魯和他爸發生矛盾,鬧僵以后,我兩方勸都不起作用。我很生氣,兩個犟驢,我干脆不管了!

過了一會兒,魯魯過來說:“要不,我干脆打一會兒鼓吧!”我心中一陣感動。這孩子,別看他平時憨憨的,怎么想得出這樣絕妙的主意!他知道他爸平時最喜歡他練鼓,一看見他打鼓就喜笑顏開。他既希望打破僵局和解,又不愿放下臉面道歉,他那小小的心眼,不知怎么想出了這個主意。

他開始打鼓,練習《西班牙斗牛士》。我在廚房伸頭看了一下,他爸在書房,雖然沒有表態,但身體已經隨著鼓聲有節奏地晃動,就差哼出聲來。我知道,沒事了。

打了一會兒鼓,魯魯問他爸:“我打得怎么樣?”他爸說:“去給我倒杯水。”魯魯把水端進去,他爸正在網上下棋,讓他在一邊看,兩人開始議論棋局,不一會兒就樂呵呵的了。按照我們家慣常的情況,父子之間還會有關于這件事的對話,但通常會在事態平息之后,以一種不經意的方式進行。

這事讓我很感動,也很感慨。在我都幾乎沒有辦法的情況下,魯魯卻這樣不露聲色地處理好了。

前天看了秋水長天的一個帖子,也是和兒子發生矛盾的事,她兒子小寶被她罵了一頓,去上學了,但卻在校門口打了個電話給媽媽,說他挨了罵,心情很不爽,已經影響到上學的心情了。兩人在電話中交流起來,最后媽媽道了歉,小寶高興地上學去了。

這兩件事的共同點都在于,孩子們不是被動地挨罵,忍著屈辱,在心中痛恨,那樣雖然看起來是順從了,似乎是尊重你,其實他內心里在反抗,我們得到的只是一個虛假的順從而已。成人世界里許多變態扭曲,許多丑惡虛假,其實就是這樣形成的。

魯魯和小寶都是用一種開放的態度在處理人際關系,用一種富于智慧和幽默的方式解決問題,這一點是遠較我們這一代優秀的。相信今天他們在家所積累的經驗,將來同樣會用在社會上,我們所期望的和諧社會不就是這樣形成的嗎?對于他自己來說,這也是通向幸福人生的必由之路。

但是,這種性格和能力的形成,有賴于民主的環境。高壓下是不可能平等對話的,高壓下的第一選擇就是避害,他會本能地逃避,而不是迎難而上,主動去解決問題。這一點對于某些習慣用專制的方式管理孩子的家長,是一個啟示。

過低的壓力對成長不利

看到電視里一個新聞,國外一群研究者將兩只猴子綁在特制的機器上,動彈不得,猴子的手臂分別和機械手綁牢,要吃東西,必須操縱機械手去抓取。饑餓的猴子不斷去嘗試,幾天下來,居然學會了操縱機械手,把食物送進自己嘴里。

試驗很殘酷,但也得出了一個有價值的結論,學習很多時候是被迫的,在困境中,生命的潛能會得到更充分的開掘。

其實,人就像一部完美的機器,各種產品都是按需生產。

譬如血液,只要不是失血太多,很快就會恢復到失血之前的水平,不多也不少,正好滿足身體的需要。譬如哺乳,嬰兒吃多少,母乳就產多少,嬰兒不吃了,母乳也就停止供應,斷奶其實就是掐斷嬰兒的需要。再譬如鈣,骨骼必須有一定的壓力才會產生足夠的鈣,所以,多運動就能夠促進鈣的吸收。同樣的道理,靠過強的運動或節食去減肥,必然反彈,因為你不可能讓它成為常態,不可能堅持下去,而身體適應了劇烈運動所需的大量消耗,生產能力就會增強,一旦運動減少,消耗降低,生產能力卻沒有相應降低,就會供過于求,反而造成熱量積壓。

身體需要刺激,能量需要消耗,不然人就腐朽了。有需求才有供給。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他身上蘊藏的各種能量都要用,無論是精神的還是身體的,只有用,才能生產得更多,也才發展得更好。

我一直在強調,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但過低的壓力對孩子的成長也是不利的。過低的壓力,不充分的刺激,使得精神上的緊張度不夠,處于惰性狀態,人就容易散漫,注意力不集中,效率降低,潛能更是得不到發揮。

人猶如一個能量場,如果能量淤積,形同死水,不僅活力降低,心情也不會暢快。所以,孩子在過于安逸的環境中并不會感到快樂,因為他的能量無處宣泄。

寬容不等于低要求

一位朋友向我訴說,他立下過很多目標,卻總是不能堅持,都半途而廢。受不了網絡中電影、小說的誘惑,忍不住打開電腦看了又看,結果浪費了一個又一個夜晚,事后又懊悔不已,垂頭喪氣,很恨自己。有時想這一輩子也就這樣了吧,又于心不甘。很是痛苦。

我想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困境。人都有上進的天性,每個人都是不甘墮落的,但面對生活中的各種誘惑,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最后美妙的理想都不了了之。

希臘神話中大英雄奧德賽在返回希臘的途中,要經過一片海域,島上有海妖,用美妙的歌聲誘惑水手,讓他們迷失方向,船就觸礁。奧德賽把自己綁在桅桿上,把船員的耳朵用蠟封死,命令他們一直往前。終于安全通過。

欲望總是有的,這是人性的一部分。要么像船員一樣封死耳朵,要么像奧德賽一樣把自己綁牢,即使瘋狂,想要跳入大海奔歌聲而去,也不能如愿。

生活中的種種紀律和約束,猶如綁住奧德賽的繩子,雖然在當時是可惡的,但事后看來,卻是保證航船正確行駛的必要措施。

我們固然強調求知本身的樂趣,強調自主學習,但這并不等于放任自流,不等于對非自主學習的一概排斥。很多時候,學習就是作為一種任務出現的,不管你喜不喜歡,都必須完成。

孩子雖不必事無巨細都去管著他,但大的方向不要出軌,動力不要衰竭。“高要求”更多地應該體現在心靈的溝通上,給孩子內在的動力,而不是一味地施加壓力,在行為上嚴加約束。

其實,即使在自己主動選擇的事情中,也往往會包含一些不請自來的因素,使得它的整個過程并非都很愉快。人生能有一部分時間從事自己所癡迷的事情,就已經是很幸運的了,很多時候,你之所以堅持著完成一件事,并非因為愉快,而是出于責任和意志力。

能把不喜歡的事情也堅持做好,這就是意志力的體現。人生不如意的時候很多,所以,意志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品質。

別忽視孩子的沉默

冷漠也是一種對抗,而且是更為可怕的對抗,因為那意味著不僅是對立,而且是絕望和放棄,他已經將父母排斥在心靈之外了。假如雙方還在斗爭,至少還有接觸,就還有化解的可能,而冷漠,卻是一種徹底的拒絕,把雙方隔離在兩個世界,互不相干,彼此的距離越來越遠。

所以,和孩子不發生正面沖突,并不意味著雙方就有和諧關系。有些孩子一放學就躲進自己的房間,或者看見父母就像老鼠看見貓一樣,即使和父母在一起,也是沉默不語,你批評他,無論再激烈,他都只是簡單地應答一聲。這種順從的外表,會讓父母更加焦慮,因為它掩蓋著更大的危機,在孩子的內心,其實是在無聲地反抗。父母能感受到這一點,卻無能為力,他不和你正面接觸,你的批評就猶如打向空氣的拳頭,除了消耗你自己的能量,毫無意義。

妥協不等于縱容

社會上有很多惡性犯罪案件,罪犯的成長經歷往往是令人同情的,但假如一個人因為自己飽受痛苦就報復社會,傷害其他無辜者,無論他本身的遭遇多么悲慘,也不足以開脫后來的罪惡。

孩子也會做一些錯事,背后都有原因。很多時候,犯錯的孩子也是令人同情的。我們要理解孩子的動機,卻不能縱容他的錯誤。

如果不理解,一味采用強硬的態度去壓制,則可能引來更激烈的對抗。孩子的一些反常行為,往往出于對壓力(或者說壓迫)的反抗,生活中處處充斥的權威、管束、強迫、輕視、粗暴、孤立等等,都可以構成重壓,令他感到窒息。他的反抗正是要向這些東西挑戰,如果我們壓制他,恰恰是將自己置于對立的位置,雙方就成了敵人,勢不兩立。

但又不可輕易妥協,因為輕易妥協就等于鼓勵錯誤,雖然緩解了一時的矛盾,卻對長遠的成長有害。

最好的辦法還是要溝通。

孩子對于社會的認識是從家庭開始的,而家庭并非一個只有愛的地方,相反,由于家庭空間的狹小,家庭成員間的聯系緊密,以及各人地位上的懸殊,孩子沒有獨立的能力,必須依賴于其他成員才能生存,因而對于很多孩子來說,家庭反而是一個極其專制的地方。有很多人的屈服是為了生活,不得不妥協,因為大家要待在同一個屋檐下,這是很可悲的。

如果妥協不是基于相互的理解,而僅僅是一種屈服,那么對屈從者來說,就是一種極大的傷害,雙方的關系必將因此埋下隱患。

為什么孩子經常犯錯

一些孩子經常會犯錯,而且會犯同樣的錯,說了多次還是會犯,家長很頭痛。

孩子犯錯,要看他犯的是什么樣的錯,有的錯不改不行,有的錯只是不符合我們的標準而已,對他自己來說并無大礙,不一定非改不可。還有的錯完全是我們的誤判,譬如有的孩子寫字總是寫不好,后來求助于醫學才發現,不是不認真,而是視覺問題。

任何錯誤都有內在的原因,譬如撒謊、散漫、惡作劇等,都有心理根源,要通過很細致的分析才能找到真正的癥結所在。

有的錯誤甚至很難從心理層面上找到原因,譬如有個孩子總是算錯很簡單的數學題,老師和家長都認為他不認真,但是最后有一個細心的老師發現,原來是他背錯了乘法表,一直以來都認為是“三七二十七”,當時沒有糾正,后來學得深了,誰也想不到會錯在這個簡單的問題上。

所以,治病治根,還要加上恰當的方法,如果說了多次,總是改不了,不妨換一種方式試試。

兩代人的沖突不可避免

父母總是習慣于支配,但是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獨立的過程,也就是擺脫這種支配的過程。一方面是支配,一方面是擺脫支配,這兩者必然產生沖突。

在動物界,它們都用自己的智慧來解決這種沖突,有的是孩子一長大就離開父母,從此互不干擾,矛盾自然消失。有的是到了青春期,仍然留在族群里,但必須服從家長,直到有一天它強壯到再也不能屈尊,要么分群,要么篡位,以決斗的方式分出勝負。

人類社會比較復雜,兩代人同居的時間太長,做父母的既希望孩子獨立,又希望他們永遠處于自己的支配之下,這怎么可能呢?實際上,每一個家庭都在進行這樣的戰爭,只不過戰爭的形式有的溫和,有的粗暴,戰爭的結果也各不相同罷了。

時代在前進,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價值觀,文化氛圍也不同,而孩子是新時代的代表,父母則意味著過去。

兩代人之間,即使在感情上親密無間,也會存在價值觀上的沖突,父母的許多教誨,在父母看來都是真理,在孩子眼里卻是落伍的,是陳舊和老土的代名詞。他瞧不起老一輩的觀念,卻又不得不接受,內心的抗拒油然而生。

我們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待孩子的問題,而且我們的表達方式也讓孩子難以接受。曾經在水果攤前聽到兩個女攤主閑聊,一個抱怨說,上初中的兒子學習不認真,每天都上網,問他還不耐煩,沒法管。另一個問她,孩子上網都在做什么,她回答說:“誰知道呢,我又不懂!”我想,在這樣的狀況下,她是不可能就上網的問題和兒子好好交流的,在兒子眼里,你就是個什么都不懂的人,你有什么資格教訓他?

要達到兩代人的和諧,不僅需要理解和寬容,也需要父母與時俱進。有時候,我們幾十年人生經驗的積累,那都是真正寶貴的東西,只需要換一種方式表達出來,就可以為孩子所接受。

那些在各個網吧尋找自己的孩子,或者千方百計監視孩子,非要把孩子拉回所謂的正常軌道的父母,沒有一個會成功。因為雙方已經成為戰爭態勢,你要想戰勝他,除非他滅亡。但無論以體力、時間還是精神上的頑強來說,父母都不是孩子的對手,最終失敗的都是大人。這場戰爭所爭奪的東西是孩子的心,心本是屬于孩子的,大人去爭奪,無異于侵略,短期內可能占領土地,打勝幾個戰役,但這是一場持久戰,侵略者很難熬過原主人。

很多年輕時關系緊張的父子或母子,到老年趨于融洽,因為父母隨著體力的衰退和經濟收入、社會地位的下降,不得不放棄自己對孩子的支配,在家庭中變得隨和而寬容了,孩子則隨著閱歷的增加,尤其是自己也做了父母,對上一輩人有了更深的理解,又由于實際上取得了家庭的支配權,兩代人之間的力量平衡重新確立,對抗減弱,達到了相對和平。

父母對孩子往往過度干預,一方面是出于對孩子的愛和所謂的責任心,另一方面是因為父母的自以為是。孩子和父母之間猶如一場曠日持久的拉力賽,父母總希望將孩子塑造成自己認為應該成為的那種人,而孩子卻希望成為自己愿意成為的人,如果雙方的愿望是一致的,那么孩子和父母就如同戰友,形成合力。如果相反,則相互對抗、消耗,兩敗俱傷。

只有目標一致才會雙贏,如果不一致,干預越多失敗越大。

遇到青春期的叛逆怎么辦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走向獨立的過程,他每天都在學習,都在接受新的東西,他必然會進步,會獲得許多新的能力。

新能力必將帶來新目標、新欲望,必然打破舊的平衡。所以每一次新能力的出現,都意味著一次混亂和沖突。孩子能否迅速適應新的狀態,既要看自身的調節能力,也要看環境的影響力。如果新舊不能順利過渡,就會有困惑和焦慮,甚至是挫折感,而一旦跨越這道坎,人生就進了一步。

孩子獨立的過程,其實是充滿著混亂和沖突的,但父母卻往往沒有意識到,結果,本該成為孩子同盟的父母,卻反而成了孩子的對立面,為他已經艱難的沖撞再添障礙,在他傷痕累累的身上再添新傷。

孩子蛻變最快的時期,也是最危險的時期。他的能量越大,對舊平衡的沖擊也越大。父母可以說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孩子獨立的過程,必然也是掙脫父母束縛,打破彼此力量平衡的過程,對抗是必然的。

父母想在孩子一生中的各個時期都和孩子保持親密關系,那不可能。孩子進入青春期,往往會一改乖孩子的形象,他不會永遠如兒時那樣單純、天真、可愛,在他進入青春期后,會希望獨立地探索世界,認識自己,很多時候他需要獨處,需要有內在和外在的寧靜。

因為孩子一直是在成人的包圍中成長,他所有的觀念都是我們這些大人一手幫他建立起來的,當他自我蘇醒,開始獨立的時候,一定會重新審視這些已有的東西,將它解體,重構,建立起自己新的價值體系。這個過程猶如一場革命,必定是由破壞開始的,至于破壞的方式和程度,以及破壞之后的重建情況,卻各不相同。

青春期的孩子難免會有粗暴無禮的、非理性的表現,讓人感嘆其教養還不如小孩。其實這不是教養的問題,而是他內在沖突的體現。假如青春期的孩子完全規規矩矩,那反而是更大的問題,因為太不正常了。

當然,就像革命,破壞本身并不是目的,破壞是為了重建,舊秩序打破以后,新秩序必須建立,而新舊之間是有聯系的,傳統的影響力并不能完全根除。所以,幼時的教養還是很重要的,幼時所接受的價值觀經過青春期的洗禮,大部分仍然會保留下來,經過他自己的改造和吸納,真正成為融入他靈魂的東西。

對于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我們不必驚恐,假如你相信他幼年時受到的教育是好的,根子正就不會長歪,他終究會回到正軌。

過于密切的關系也許對他是一種干擾和壓迫,父母的教誨往往也是一種噪音。在這個階段,他會因為自己的飛速強大而蔑視世界(包括父母),父母不再是他心目中的偶像,也不再是他生存的靠山,而是成了障礙和累贅。這個階段從青春期開始,一直會延續到他自己也成家立業,兩代人之間才會重新融合和理解,最后達到和諧。

“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換句話說,只有等到孩子也有了他的孩子,兩代人才能真正相互理解。孩子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只有到了有相當的閱歷和修養之后,才可由“小我”到“大我”,才能體會到父母的苦心,才能真正體恤父母,“孝”是以理解為基礎的,并不能強行灌輸。

魯魯說,壓力就像核電站,運用得好,可以發電,運用不好,就是爆炸、毀滅!其實,父母之于孩子,也是一樣。

親子關系影響青春期健康

青春期是孩子第二個獨立期。當初他離開母乳,離開嬰兒車,可以獨立地進食,獨立地行走,獨立用語言表達時,世界第一次向他展開了廣闊的空間,他自己的力量也猛烈爆發,進入一個全新的成長階段,那是他的第一次獨立。那時候的世界曾給我們怎樣強烈的刺激,也許隨著時間的流逝已經淡忘了,但只要看看那些正在學步的幼童,他們眼里那種興奮,臉上那種快樂,就可以知道獨立對他們意味著什么。

但并非每個幼小的孩子都有如此的表情,生活中確實會遇到目光或呆滯或驚恐的孩子,我們往往可以從中推測出他所過的不幸生活。

獨立也意味著付出代價,成長中的傷痛從來都是不可避免的。魯魯身上有很多傷疤,這些都是自由的代價,幾乎都產生于他最快樂、最奔放、最忘乎所以的時候。我相信,他將來還會受傷。青春期也是個集中受傷的時期,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不會因此而限制他,說實話,我也限制不了。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有足夠的能力擺脫大人的限制,如果非要限制不可,往往是兩敗俱傷。生活的經驗只能他自己去積累,生活的目標也要他自己去選擇,摔跤不可怕,摔一次跤,也就成熟一次。

青春期對于孩子來說,也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假如說在孩子的第一個獨立期,我們還能牽著他走,第二個獨立期,我們已經起不到那么大的作用了,因為他已經成長起來,他已經有力量去自我蛻變。我們所能做的,不過是在一旁注視著他,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幫他一把,在他受傷的時候,給他吹吹傷口,擦點藥。

青春期,意味著性成熟,意味著被撫育的階段已經結束,他自己就要擔負起繁衍后代的責任了。青春期的主旋律再也不是被呵護、被教養,而是自立,是為求偶、生育、撫養下一代做好準備!這是自然之道,并沒有太多的道理可講,生命的進程就是如此,是上天早就安排好了的。

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在人格上、心靈上,從來就應該是平等的,假如在孩子小的時候能夠做到這一點,雙方的交流溝通就不會有很大障礙,那么到了青春期,一切都會自然地延續下來,即使孩子去讀寄宿,相處的時間少一些了,也不會發生質變。反而是從小嚴厲管教,一方壓制,一方服從,這樣一種對立關系,小時候可能還有效,隨著孩子的長大,力量對比發生改變,家長才會有失控的感覺。

其實,親子關系的模式也會延伸到師生關系以及其他的社會關系中,因為孩子是在家庭中學習人生之課的,家庭就是一個社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親子關系緊張的孩子,在學校,在將來的社會上,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人際關系會始終困擾著他,因為他已經在年少時形成了不良的定勢。

別忽略孩子的反常

一個15歲的少年突然剃了個光頭,母親批評幾句,就上吊自殺了。這看起來有點離奇,很多人可能還感嘆孩子太敏感,竟為了這一點小事……可是,當一件事竟然導致一個人連生命都可以拋棄了,這件事還是小事嗎?

也許背后有很深的原因,只是人已去,一切都只能推測,誰也不知道推測的到底有幾分是真。

但他生前的一些細節卻值得玩味。這個孩子以前一直留平頭或是碎發,這次,他生平第一次剃了光頭。回到家,母親吃驚地批評他,他頂撞了幾句,母親順手輕拍了他兩下,他表現出有些氣憤。當天傍晚5時許,家人經過樓下后院時,驚見其“吊”在半空。悲劇就這樣發生了。

平時并不染發,也不剃光頭,和普通孩子一樣,這次突然剃了光頭,這顯然是個反常事件。既然反常,就一定事出有因。我們這些過來人都有經驗,當我們遇到一些難以承受的挫折和焦慮時,常會有反常的舉止,譬如突然剪掉長發、剃光頭、染發、文身、抽煙、喝酒,甚至自戕等,以此來打破一種狀態,或者表明一種心境,或者作為一種發泄,以求得心理的平衡。作為家長,發現了孩子的反常,不是去細心體察,找到原因,加入引導,幫助他排解壓力,走出困境,而是簡單粗暴地對待,這就等于火上澆油,讓孩子本已不平的心更加失衡,沖動之下,做出這樣的選擇,實在讓人痛心。

15歲的少年,正處于青春期,是成長過程中經歷突變、矛盾最多的時期,心理上的挫折和焦慮不可避免。同時又有逆反心理,生活中的壓力和沖突常被放大,作為母親,幾句批評也許本身并不算什么,但在一個特殊的情況下,也許就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孩子身上無小事。父母細心一些,耐心一些,有些悲劇也許就可以避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保县| 葫芦岛市| 奉新县| 商城县| 葫芦岛市| 岳阳市| 莱西市| 裕民县| 克东县| 松潘县| 冕宁县| 晋中市| 苏尼特右旗| 甘泉县| 健康| 洞头县| 仙居县| 讷河市| 手游| 伊吾县| 永清县| 开阳县| 上栗县| 阳朔县| 元氏县| 巩义市| 乌鲁木齐县| 耿马| 吴忠市| 华亭县| 皮山县| 桂林市| 扬中市| 杂多县| 连州市| 上栗县| 图木舒克市| 美姑县| 玛沁县| 丹江口市| 保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