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利文斯通橫穿非洲大陸
- 流動的風景:探險故事
- 越龍
- 6531字
- 2021-04-26 11:35:24
大衛·利文斯通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1813年3月19日,利文斯通出生于英國蘇格蘭一個紡織工人的家里。貧困的生活使他失去了上學讀書的權利,10歲那年,他到一家紡織工廠當了童工。他每天要從早晨6點一直勞動到晚上8點,繁重的勞動遠遠超出了一個孩子的承受能力,他感到筋疲力盡。可是,利文斯通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求知欲。每天下班后,他立即趕到為工人開辦的夜校學習兩個小時,回到家里,他趴在小油燈下讀書一直要讀到深夜。利文斯通不僅喜愛讀書,他還喜歡到大自然的懷抱里去尋求更多的知識。他常常對大自然中的新奇事物苦苦思索,感到自己所學的知識還太少,無法解答一個又一個自然之謎。于是,他更加勤奮地學習,希望能掌握更多的知識。
利文斯通的父母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受他們的影響,利文斯通不僅成為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而且還決心做一個傳教士。不過,他認為要做一合格的傳教士,僅僅向人們宣傳基督教的教義,從精神上解除他們的痛苦還是不夠的,還必須學會治病救人的技術,從肉體上解除他們的痛苦。因此,他決定學醫。為了實現自己的奮斗目標,他常常深入鄉村,訪醫尋藥。他用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大部分工資作學費,進入格拉斯哥大學醫學院學習。經過幾年的刻苦努力,他以優異成績完成了大學學業,學校根據他的實際水平授予他碩士學位。利文斯通這個出身貧苦的紡織工人,經過自己的努力,終于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然而,他不愿過平靜的生活,為實現自己做一名傳教士的理想,他決定離開家鄉,到一個新奇廣闊的天地里去追尋自己的理想之夢!
利文斯通過有限的書本得知,遙遠的東方大國——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但并未得到上帝“光照”的國度,他希望能有機會到中國去傳教。正在這時,他與一位曾到過非洲的英國傳教士莫法特邂逅相遇,兩個一見如故。莫法特很喜歡熱衷于傳教的利文斯通,他向利文斯通介紹了非洲南部地區的一些情況,希望利文斯通能到非洲去傳教。利文斯通深受啟發,決定放棄去中國的打算,并立即向倫敦傳教協會寫信自薦,要求去非洲工作。這并不是什么“美差”,他的要求很快得到了批準。
1840年11月,利文期通離開祖國,踏上去非洲的艱難旅程。就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他的這一選擇,將成為他生命之路的又一次重大轉折。
利文斯通風塵仆仆地來到非洲南部的庫魯曼,立即在倫敦傳教協會最早派來的傳教士莫法特領導下開展工作。可是,他很快發現,在這里傳教談何容易,非洲人對白人懷有強烈的仇恨和明顯而易的敵意。每當來到非洲人居住的村落時,幾乎所有的黑人村民都不歡迎他的到來,他們或用仇恨的目光盯著他,或像躲避魔鬼似地遠遠跑開了。有幾次,利文斯通還被憤怒的黑人團團包圍,逼迫他立即離開。至于石塊或毒箭的襲擊更是時常發生。利文斯通知道,自從16世紀歐洲人發現歐洲以來,西方殖民主義者用極其卑鄙殘暴的野蠻手段把大批非洲黑人擄掠到美洲做奴隸,同時又有無數非洲人死于野蠻屠殺之中。直到利文斯通在非洲期間,這種骯臟無恥的奴隸貿易仍在進行,給非洲人民帶來了巨大的民族災難。非洲人民對白種人的敵視、仇恨的戒備完全是情有可原的。對于非洲黑人的不幸遭遇,利文斯通一向深表同情,他也堅決反對奴隸貿易。為了消除非洲人對他的誤解和隔閡,打開工作局面,初到非洲的幾年里,他克服重重困難,深入鄉村城鎮,耐心地向人們解釋;熱心地給黑人治病;經過他的不懈努力,非洲人逐漸對他產生了好感。利文斯通憑著一手高超的醫療技術,好幾次妙手回春,救活人似乎注定要死的病人,終于贏得淳樸善良的非洲人的信任,被他們當作能夠信賴的朋友了。
早在青少年時代,利文斯通就閱讀過古希臘學者希羅多德和著名地理學家托勒密的著作,書中所描述的神秘的非洲大陸使他心馳神往。在和非洲人民友好交往的過程中,他不僅對非洲人的語言、風俗和智慧才能有了深刻的了解;而且還聽到許許多多關于這個神秘大陸的傳說和情況。利文斯通被這些歐洲人聞所未聞的傳說和情況所深深吸引,他在心中醞釀思考了很長一段時間,終于下決心深入非洲內陸探險,揭開蒙在非洲大陸上的神秘面紗!
非洲位于亞洲的西南面、歐洲的南面,面積有3000多萬平方公里,是小于亞洲的世界第二大洲。非洲大陸的地形以高原為主,地面起伏不大,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被稱為高原大陸。
非洲地跨南北兩半球,赤道橫貫中部,氣候帶作南北對稱分布,全洲有四分之三的面積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絕大部分地方的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氣候炎熱,干燥地區廣,有“熱帶大陸”的稱號。
利文斯通不滿足于人們對非洲地理的表面認識,他決心作一番深入的考察。1849年6月1日,利文斯通和兩位英國青年一起前往非洲南部最大的沙漠——卡拉哈里沙漠,去勘探這個沙漠北面的恩加米湖。
利文斯通一行冒著炎熱的天氣,頂著沙漠刮來的熱風,艱難地行進著。他們在水源奇缺的沙漠跋涉近一個月,才見到一條水量不大的河流——薩加河。他們了解到這條河的源頭是恩加米湖時,顧不得旅途的疲勞,便興沖沖地出發了。又在沙漠中艱苦奮斗了12天,他們來到煙波浩水的恩加米湖畔。恩加米湖仿佛是這片荒涼貧瘠的大沙漠里的一顆明珠,湖畔的灌木和蘆葦叢迎風搖弋,里面棲息著眾多的鳥類的和野獸,給人生機盎然的印象。利文斯通在這里進行了認真細致的地理考察。返回住地后,他立即著手整理一份關于卡拉哈里沙漠和恩加米湖的詳細報告,寄給了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利文斯通的這次“見習”探險旅行受到皇家地理學會的高度重視,他們很快給利文斯通寫來回信,確認了的探險家身份,并對他今后的探險活動提出明確的要求,希望他能找到一條通向非洲內陸的道路。利文斯通知道,從此他的探險活動就是由國家資助的有目的的行動了。
1851年,利文斯通第二次來到恩加米湖,他深入科洛洛人聚居地區,一面進行傳教行動,一面為地理探險作準備。科洛洛人對這位醫術高明的英國傳教士頗有好感,熱情地推選出熟悉地形的向導陪同利文斯通進行地理探險,在科洛洛人向導的協助下,利文斯通見到了波濤洶涌、水量浩大的贊比西河。
贊比西河是非洲南部最大的一條河流,它全長2660公里,流經它哥拉、贊比亞、納米比亞、博茨瓦納、津巴布韋、莫桑比克等國;它河床寬闊,水量充沛,浩浩蕩蕩,一瀉千里。利文斯通出神地注視著奔流不息的河水,不禁想起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對他的囑托,他思忖,既然贊比西河源遠流長,它的下游一直向東注入莫桑比克海峽,那么能不能借此開辟一條橫貫非洲大祟的交通要道呢?
這一想法在利文斯通頭腦中一閃現,他立即開始醞釀一個大膽的探險計劃,作一次橫貫非洲大陸的探險考察。因為,他覺得要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僅憑非洲人提供的情況是遠遠不夠的,他必須親自進行實地考察,深入到歐洲人尚未去過的地方,對贊比西河的發源地以及沿途的河道作詳細的調查。他十分清楚這次探險活動困難重重,險象環生,但他仍充滿信心地開始作探險活動前的準備工作。
1853年11月,利文斯通從科洛洛人聚居的達利尼安提出發,開始了橫貫非洲大陸的探險旅程。科洛洛人為利文斯通的這次探險活動提供了慷慨的援助,塞凱萊圖尊工特意挑選27名身強體壯的土著人護送他,還慷慨提供了許多物資。
利文斯通決定向西去尋找通往大西洋的通道。然而他所要經過的那個地區在地圖上是一片空白,過去還尚未有人涉足過,這無疑給這次探險增加了難度。可偏偏在他剛剛踏上旅途之際。他患的惡性瘧疾突然發作,連續的高燒和反復發作的擺子把他折磨得極度衰弱,他不得不趴在牛背上進行長途跋涉。他強忍病痛的折磨。堅持每天記探險日記,把沿途的地理、地質、動物、植特等情況詳細記錄下來。他還時常用顫抖的手拿起望遠鏡和馬表進行天文觀測,確定自己所在的位置,算出經緯度,然后標注在地圖上,填補了這片空白。
功夫不負有心人,利文斯通憑著頑強的意志,拖著病軀艱難地行進在崎嶇的道路上,終于找到了贊比西河的發源地——迪洛洛湖。這是分水嶺上的一個湖泊,湖水一總值發注入贊比西河,另一部分流向剛果河。這一發現使利文斯通精神大振,稍事休息后,便又踏上了征途。
1854年5月31日,利文斯通一行勝利到達大西洋岸邊的羅安達。面對一望無際的大海,同行的科洛洛人欣喜萬分,可利文斯通卻陷入了深思。他覺得沿途經過的復雜地形和熱帶森林中惡劣環境,以及非洲土著部落的敵對情緒,使通過這條路進行貿易活動的設想一時難以實現,他決定暫時返回科洛洛人的聚居地,爾后再向東去尋找一條通向印度洋沿岸的道路。
1855年11月,利文斯通經過幾個月的休息,身體基本康復,他決定順著贊比西河而下,去尋找通往印度洋的道路。塞凱萊圖酋長被這位白人探險家的勇敢精神所感動,選派200名土著青年護送他,并提供了大量的物資援助。
在科洛洛人向導的帶領下,利文斯通一行來到贊比亞和津巴布邊界上的巴托卡峽谷附近。利文斯通忽然被耳旁隱約傳來的隆隆聲所吸引,他抬頭一看,只見幾公里外的空中飄浮著濃密的雪霧。利文斯通以一個地理探險家的敏銳感覺意識到那里也許有一個巨大的瀑布。他立即加快步伐,沿著贊比西河向雪霧升起之處奔去。跑著跑著,他發現水流湍急的河水突然來了個急轉彎。他立定腳跟一看,一幅無比壯美的景色立即映入眼簾。奔騰的河水從一幅寬約180米,落差108米的巨大水簾,奔騰澎湃,宛如白練凌空。流水沖擊著谷底的巖床,發現雷嗚般的轟鳴聲,激起的浪花水霧,在幾百米高的空中彌漫。在陽光的照耀下,一條絢麗的、經久不散的彩虹,飛架于大水簾和對面的峭壁之間,仿佛是一條通向云霄的彩橋。面對如此蔚為壯觀的美景,利文斯通心曠神怡,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他想了很久,才決定用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的名字來命名這個歐洲人從未聽說過的大瀑布。可事后一打聽,非洲當地人早就知道這個瀑布了,并取名為“莫西瓦托尼亞”,意思是“聲若洪鐘的雨霧”,這名字顯然要形象恰切得多。
利文斯通駕著小船,從瀑布上緣順流而下,對瀑布作了詳細考察,他發現這個大瀑布上緣順流而下,對瀑布作了詳細考察,他發現這個大瀑布被河床中突兀的巖島分隔成幾段,自東向依次是魔鬼瀑布、主瀑布、彩虹瀑布和東瀑布。他在急流和漩渦中登上瀑布頂端的一個小島(現稱利文斯通島),在島上,利文斯通抬頭仰望大瀑布飛流直下的雄姿,不由贊嘆不已。利文斯通是第一個冒著生命解除,登上利文斯通島的人,也是第一個發現大瀑布的歐洲人。由于他的發現和考察,世界最大的也是最壯觀的瀑布之一的莫西瓦托尼亞瀑布,從此聞名于世。利文斯通一行在對莫西瓦托尼亞瀑布作一番考察之后一,便馬不停蹄地穿過贊比西拉巴薩險灘。雖然,在最后通過葡萄牙人的勢力范圍時,受到組織起來反抗歐洲殖民主義者的非洲人的阻撓,但利文斯通一行終于化險為夷,于1856年5月20日,安全抵達印度洋西岸的克利馬內,勝利完成了橫貫非洲大陸的探險,結束了這次為時兩年半,行程3800多公里的探險旅行,成為非洲探險史上首次創紀錄的壯舉。
利文斯通帶著他的大量探險成果,回到英國。英國資產階段政府一反常態,對他的探險活動極為重視,因為他是第一個把非洲有富饒的土地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的消息帶回歐洲的人。他對非洲內陸自然情況的調查,大大改變了人們對非洲地理的傳統認識,初步揭開了非洲大陸的神秘面紗。對急于向非洲擴張勢力,建立海外殖民地的英國政府來說,這是一筆難得的財富。他們急切地希望利文斯通過非洲內陸作進一步探險,以便把侵略的觸角盡快伸向非洲大陸。英國資產階段的險惡用心,顯然是違背利文斯通本人善良的愿望的,也是他始料不及的。但不管他本人的主觀愿望如何,當他帶著英國政府的明確任務,開辟一條能通向非洲內陸的道路,為英國的商業貿易鋪平道路,再次前往非洲探險時,他的探險活動已失去個人獵奇的性質,而帶有十分鮮明的殖民主義色彩了。
1858年5月,利文斯通率領一支英國探險隊再次來到非洲內陸探險。英國政府為這次探險提供了資金和兩艘小汽艇,配備了探險人員,其中包括醫生兼翰·柯克和畫家托馬斯·貝恩斯等,利文斯通除擔任領隊外,還被任命為贊比西河地區的領事。
利文斯通一行按照英國政府的要求進行了多方努力,他們先從贊比西河河口乘小汽艇溯流而上,試圖從東海岸沿這條河流開辟通往非洲內陸的航道。但由于灘多水急的巴拉巴險灘阻擋,未能如愿。他們又勘測了希雷河、魯伍馬河,希望能從這里找到出路,可是仍然被難以逾越的急流險灘阻擋,而未能成功,利文斯通開辟通向內陸航道的計劃徹底失敗了。然而這個時期,他在地理探險方面的收獲仍是巨大的,他不僅對贊比西河、希雷河、魯伍馬河的水文、航道、急流等作了全面的勘測,而且還意外地發現了僅次于維多利亞湖和坦噶尼喀湖的非洲第三大淡水湖——馬拉維湖。
馬拉維湖(舊稱尼亞薩湖),位于馬拉維、坦桑尼亞、莫桑比克三國交界處。這個由斷層陷落而形成的大湖,東西寬32~80公里,南北長560公里,面積達308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73米。馬拉維湖處于群山環抱之中,有的地方陡峭的崖壁緊貼湖岸,美妙無比的山光水色自然成趣,令人陶醉。利文斯通對馬拉維湖進行了極為細致的地理考察,他發現共有14條河流注入湖中,湖水從南端流入希雷河再匯入贊比西河,湖中魚類品種多達200多種,其中80%是稀有魚種。水草繁茂的湖畔是大批水鳥棲息的良好去處。
正當利文斯通興致勃勃地在非洲內陸進行艱苦卓絕的地理探險時,一連串沉重的打擊向他猛襲而來。1861年底,他的妻子千里迢迢來到贊比西河河口看望分別多年的丈夫,可他們相聚沒多久,他的妻子突然染上非洲熱病,不幸逝世。就在利文斯通處于極度悲痛之際,英國政府突然撤消對利文斯通的任命,并決定召回探險隊。這是因為英國資產階段政府迫不及待地妄圖在非洲擴展權益,而利文斯通的非洲探險卻遲遲未能按照他們的要求取得進展,使他們大失所望。
利文斯通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以頑強的意志強忍悲痛,為實現自己的理想,繼續在非洲內陸進行地理探險,直到1864年7月才回到英國。此后,他根據對贊比西河的多年考察所積累的大量第一手資料和考察日記,埋頭寫作《贊比西河考察記》等著作。這些著作后來都成為地理學上的重要文獻。在長期考察研究非洲地理的過程中,利文斯通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多少年來人們對尼羅河這條非洲最大的河流的河源進行過多次考察,但始終未能找到真正的河源,作為一個決心把自己的一生獻給非洲的探險事業的探險家,完全有責任對尼羅河河源作進一步的探坦,力爭揭開這千年之謎。
尼羅河是世界上流程最長的河流,它全長6670公里。尼羅河有兩條主要支流——青尼羅河和白尼羅河,它們在蘇丹的喀士穆匯合后,往北流經蘇丹、埃及的廣闊土地,最后流入地中海。1770年,歐洲探險考察證實了青尼羅河的源頭在埃塞俄比亞的高原地帶。那么,白尼羅河的源頭呢?將近一百年過去了,還沒有結果。
1866年1月28日,已經年過半百的利文斯通踏上了第三次非洲探險的征途。
這時,利文斯通早已是世界聞名的探險家,他根據自己對非洲江河湖泊的多年考察,自信地認定:白尼羅河的河源在馬拉維湖和坦噶尼喀湖以西的地區。于是,他沿著魯伍馬河谷而上,從馬拉維湖南面輾轉來到坦噶尼喀湖。
從1867年4月抵達坦噶尼喀湖南岸開始,他用了差不多兩年時間,在馬拉維湖以西和坦噶尼喀湖以南反復尋找他想象中的尼羅河源頭。但毫無所獲,卻意外地發現了姆韋湖和班韋烏盧湖。
利文斯通感到在這一帶已沒有希望,便決定向盧阿拉巴河挺進,在那里繼續尋找白尼羅河源頭。此時,利文斯通已陷入艱難的困境。他的瘧疾連續發作,身體極為衰弱,而藥品和給養又被盜。但他沒有向困難低頭,1869年7月12日,利文斯通又向盧阿拉巴河奔去。
遺憾的是,利文斯通在盧阿拉巴河流域來回奔波,艱苦探索了兩年多,仍未能有任何進展,他發現盧阿拉巴河實際上是非洲另一條主要河流——剛果河的上游。由于利文斯通在長達5年多的地理探險中,與外界失去了聯系,他的祖國和許多國家關心他的人,都深深地為他的命運擔憂,同時,白尼羅河的源頭也早已被另一位英國探險家塞繆爾·貝克和他的妻子弗洛倫斯發現。貝克夫婦證實,白尼羅河發源于東非高原,其上游卡格臘河注入非洲第一大湖西流入蒙博托湖,向北流,匯合阿蘇瓦河,才稱作白尼羅河。
利文斯病魔纏身,筋疲力盡,但他仍頑強地繼續前進。他來到班韋烏盧湖畔的沼澤地,希望能找尋到尼羅河的源頭,可是,長期的艱苦生活和日益加重的病情,使他年老體弱的身體完全垮了下來。1873年4月30日,這個用自己畢生精力從事非洲內陸探險、在地理探險史上作出突出貢獻的大探險家,寂寞地病逝于非洲班韋烏盧湖南邊的一所小茅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