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中國人與第一高峰

珠穆朗瑪峰作為世界第一高峰,奇峭而巍峨,倍受世人矚目。自1921年第一支西方探險隊踏足珠峰以來,無數狂熱而執著的登山者將這里視作一生的夢想基地,個人英雄主義與集體團隊精神也在這神氣的雪峰上交相輝映……

1960年3月19日,中國登山隊來到珠穆朗瑪峰北麓安營扎寨,準備向這道“天塹”發起沖擊。

中國登山探險活動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才發展起來的,但是,在短短的時間里,中國登山健兒就征服過不少座當時世界上尚無人攀越的險峰,成為世界登山探險活動中的一支后起的生力軍。

中國登山隊在海拔5120米處建立起大本營。為了確保勝利,在向珠峰發起沖擊的前夕,他們再次研究了有關珠峰山區的各種情況,最后,制定出這次征服珠峰的總體規劃。計劃決定把這次探險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進行三次適應性的試攀,在這三次試攀中,登山隊員們將把大量的給養和設備背到各個不同的高度,建立高山營地,最后到達海拔8300米的地方,然后再返回大本營。第二步是:登山隊員從大本營出發,直抵海拔8500米的山肩,在那里建立“突擊營地”,然后等待時機,從這里開始突擊頂峰。

氣象工作人員在荒涼的山坡上建起了設備完善的氣象觀測站,以便隨時把珠峰的天氣變化記載下來;報務員在陡峭的山崖上架起了天線,夜以繼日地同北京保持聯系;醫務人員一次次地為登山隊員檢查身體;后勤人員按時準備美味的飯菜。

經過兩個多月的準備,仲春5月,風雪停止了,籠罩在峰頂上空灰蒙蒙的云層開始消散,太陽也從山后升起,把珠穆朗瑪峰映照得光彩奪目。

駐營地那張巨幅天氣圖顯示,這是珠穆朗瑪山區少有的好天氣。

發源于北坳冰瀑區(珠峰東北坡)的東絨布冰川,是世界上最高的冰川(6200米左右)。它帶著堅厚的冰塊沿著彎曲的峪地緩緩地向下流動,是人們從北坡攀登珠峰的唯一通路。寬闊的東絨布冰川,長達13多公里,中央是浮石堆成的中磧,兩邊是成群結隊的奇妙瑰麗的冰塔林。這些琳瑯滿目的冰塔,有的呈柱形或塔形。此外,還有千姿百態的冰柱、冰墻、冰簾、冰床、冰丘、冰洞、冰湖……從海拔5600米處一直羅列到北坳腳下。

中國登山隊的隊員們沿著東絨布冰川的中脊緩慢地向上攀登。在這個冰雪世界,真可謂寸步難行。他們在又陡又滑的冰坡上艱難地攀登,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的努力。當他們來的一個海拔5400米的山坡時,夜幕已悄悄降臨,從中午出發到現在,已經四個多小時,過去了,要是在寬敞平查的道路上奔走,這些身強力壯的登山隊員,也許已走完幾十里遠的路程。然而,在這里,他們費盡力牛二虎之力,才向前蠕動了280多米的路程。隊員們深知更加艱難的征途還在前面,為保存體力,他們在那里搭起帳篷,在冰天雪地里過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他們繼續向上攀登。在一個冰川拐彎處,幾座并立在一起的冰塔,像一堵墻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副隊長許克率領一個偵察小組前去開辟道路。他們發現冰塔之間雖然有一些冰縫,但人卻無法擠過去,而且都有冰崩的危險。偵察小組只好從右側一座十幾米高的陡雪坡上開辟道路。許克自告奮勇在前開路,他用冰鎬鑿出一個個臺階,終于使全隊攀上了這道冰坡。

第三天,登山隊員們從第二營地出發后不久,天氣忽然變壞,隊員們不顧連日征戰的疲勞,用系繩結組,用冰鎬探路,一步一蹬,堅持向上攀登,在經過一個小粒雪盆地時,他們發現了一具尸體。從死者的體形和裝束來看,這很可能是一個20年前遭遇不幸的英國探險家。他們把尸體掩埋后,又繼續前進。

3月28日,中國登山隊到達海拔6400米的高地,并在那里建立起第三號高山營地,這時,使眾多外國探險家聞風喪膽的“天塹”——北坳已進入他們的視線。中國登山隊派出由許克等6名最優秀的登山運動員組成的偵察小隊,前去探索到達北坳的路線,其余隊員便返回大本營休息待命。

北坳坐落在珠穆朗瑪峰主峰與其北面另一海拔7580米的北峰之間,海拔7007米。因為在兩峰之下,看上去像個坳谷,因而得名,從北坡攀登珠峰除了通過這扇難以開啟的北大門,別無他路可走,隊員們這才體會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真正含義。

偵察小隊的隊員們肩負重任,頂著風雪向北坳進發。從6600~7007米,是寬20多米、高400多米、平均坡度40~50度的冰雪峭壁,上面覆蓋著深不可測的萬年冰雪,許多深大的明暗裂縫縱橫交錯,極易產生冰崩和雪崩,是珠峰山區最危險的冰崩地區。試圖從珠北坡登頂的外國登山隊曾多次在這里受阻,不少人葬身于冰雪底層。

許克和隊員們用尼龍系繩互相牽連,一個接一個,一步一步地向攀登。在6800米處,兩道高聳的冰墻,攔住他們的去路,所幸的是,他們發現兩道冰墻之間有一條坡度達70度的冰裂縫。他們商議決定沿冰墻之間攀援而上。許克仍自告奮勇擔任了開路先鋒。他用背緊貼冰墻的一邊,雙腳緊緊地蹬住另一邊,仍靠全身各部分力量,一點一點地向上挪動。當他終于爬到冰墻的頂端時,幾乎一點力氣都沒有了。但許克稍許休息一會后,又趕緊幫助其他隊員一個一個地向上攀。就這樣,隊員們都攀上了這道冰墻,接著,他們又開始鑿臺階,拉繩索,掛金屬梯子,為同伴們通向勝利修筑一條安全通道。

4月6日,中國登山隊的大隊人馬開始分批從大本營出發。幾天后,他們開始沿著偵察小隊開辟的道路攀登北坳。爬著爬著,他們也來到那道冰墻前,隊員劉連滿主動要求在前開路,他最先攀上冰墻頂部,接著他便一手用冰鎬吃住冰,一手爬起一根尼龍繩垂直放在冰墻下,用盡全力幫助其他隊友往上攀登。就這樣,劉連滿堅持了兩個多小時,直到全體隊員都攀上來為止。

越過北坳后,登山大隊在北坳附近的營地休息了幾天,然后又繼續前進。隨著高度的升高,空氣更加稀薄,氧氣更加缺乏,經過長時間的攀登,他們的身體變得十分虛弱。以至在通過一段不到20米的冰坡時,他們不得不休息4次才攀登上去。經過兩個多鐘頭艱苦的搏斗,他們才到達海拔7600米的營地。

5月2日,隊長史占春按照原定的第二步計劃,率領四名隊員向8500米的高度前進,為登頂的隊員偵察更為理想的道路。到第二天下午,他們才歷經艱辛到達海拔8500米的地方,并在那里建立了最后一座營地——突擊營地。史占春和隊員王鳳桐又繼續前進。不久,他們來到了被外國探險家稱為“難以越過的地區”的第二臺階。

橫亙的8700米左右的第二臺階,它相對的高度為20多米,平均坡度70度,頂端近乎垂直,上面光滑如鏡,難于找到立足點。外國探險者的屢遭挫折后,悲嘆道:“它的斜坡上橫著世界上最長的里程。是人類不可攀登的途徑。”可見它是如何的險惡。

起初,史占春匍伏在光滑的巖石坡上企圖往上攀登,可是,他爬了幾次都滑了下來,要不是王鳳桐及時援救,后果不堪設想。隨后,史占春踏在王鳳桐的肩膀上,一邊喘著粗氣,一邊鑿臺階,等鑿出一個臺階,自己向上攀登一步,再回頭來拉王鳳桐,這就樣下扶上拉,他們攀上了巖壁,由于天色已黑,他倆在一條積雪裂縫里挖出一個低矮的雪洞,倆人緊緊擠坐在一起,在海拔8600多米的高處艱難地度過了一個晚上……

有人會問:為什么登山隊員總把攀登攀珠穆朗瑪峰的時間安排在5月份左右?

因為珠峰地區的天氣,大體分為風季和雨季,每年11月至次年2月為風季,氣溫極低,全為強烈的西風所控制。6月至9日月為雨季,這時期的珠峰地區被從太平洋和印度產吹來的東南季風氣流所籠罩,天氣陰沉而多云,雷暴和降水非常頻繁。所以,在風季和雨季,是極難攀登珠峰的,只能利用3至5月或9至10月的過渡季節。這期間,天氣比較暖和,降水和刮風相對說都稀少,但也有例外。

5月24日清晨,明媚的陽光灑照在白雪皚皚的珠峰山頂,狂暴的大風也停止了逞威。對登山隊來說,這真是一個難得的好天氣。向珠峰頂峰沖擊的時刻終于來到了。

登山隊挑選了5名最優秀的隊員向頂峰進軍,他們是副隊長許克、隊員劉連滿、屈銀華、貢布和王富洲。

上午9時30分,5人突擊隊從突擊營地出發開始了突擊頂戰斗。

為了減輕負擔,加快前進速度,許克他們只帶了氧氣、冰鎬、五星紅旗、照相機以及精神物品——一個毛主席半身石膏像。盡管這樣,他們前進的速度仍非常緩慢。特別是在這次登山過程中多次擔任“開路先鋒”的許克,體力已消耗很大,從營地出發后只前進了約十幾米,他就無法支持了。他們決定,許克返回營地,其余4人繼續前進。像許克這樣優秀的登山隊員,如果在前幾次適應性行軍中保存體力,他是完全有實力攀上頂峰,但是,中國登山隊的隊員都具有高尚的集體主義精神,為了征服珠峰,他們不計較個人得失。像許克這樣的登山英雄,也將永記史冊。

經過兩個多小時艱苦搏斗,4個人來到了“第二臺階”,沿著史占春和王鳳桐開辟的道路,踏著他們開鑿的臺階,拉著他們架設的救護繩一步一步地往上攀。雖有了現成的臺階,仍極難登攀,4個人整整花了5個多小時,才攀上了這痤20多米的巖壁。現在他們離頂峰只剩下百十米了,但這卻是從未有人攀登過的未知歷程,在這最后的征途中,他們將會遇到什么困難?他們還要搏斗多長時間呢?誰都無法預料。

由于高度的上升,4個人攜帶的氧氣已剩下不多,而且體力消耗也很大,特別是曾為全隊攀越北坳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連滿,此刻更是面色蒼白,已無法繼續前進。他們決定讓劉連滿留下,其余3人繼續前進。

這時天色已晚,屈銀華等3人憑借微弱的雪光辨認路線,幾乎是以一寸一寸的速度在緩慢地向頂峰延伸。

再說劉連滿,他毅然決定把自己所剩的氧氣保存下來,準備留給同伴們歸來時使用,而他自己冒著生命危險,在一塊大巖石旁度過一個嚴寒的夜晚。

此時,屈銀華他們已經疲乏至極,每向前挪動一點,要都付出極大的努力。同時,他們的氧氣也快用完了,高山嚴重缺氧的困難威脅著他們。而偏偏在這時,他們的面前又出了一個峭壁,他們只得停下一休息一下,藏族隊員貢布奮勇當先,他竭盡全力攀上了這個峭壁,在他的幫助下,兩個戰友也順利攀登上來。他們一鼓作氣,終于登上了世人矚目的珠穆朗瑪峰的峰頂。中國登山隊員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創舉,創造了世界探險史的又一奇跡。

勝利的喜悅使他們忘記了疲勞和寒冷,王富洲拿出“體育日記”和自動鉛筆,顫抖著耗費了幾分鐘才寫了“王富洲等三人征服了珠峰。一九六0年五月二十五日四時二十分”一行字。貢布走過來,幫他把這張值得紀念的紙條撕下來,放進一只白色羊毛手套內,然后埋進了細石堆里。

由于,天黑無法拍照,他們在頂峰只停留了一刻多鐘,就決定返回。不久,東方露出了魚肚白,他們不約而同地回去過頭去觀望,只見在通向頂峰的雪地上留下了一排清晰的腳印,屈銀華立即把它攝入電影鏡頭,這將是紀錄這次偉大登山經歷的影片中最寶貴的畫面之一。

王富洲等3人回到海拔8700米的地方,同表現了偉大自我犧牲精神的戰友劉連滿一起,勝利返回了營地。

在經歷多少艱辛甚至犧牲之后,世界的最高峰終于被征服了。雖然如果沒有氧氣面具和其他現代化的設備,要征服珠峰是難以實現的。但是,起決定作用的畢竟還是靠登山運動員巨大的勇氣和堅強的意志。

也許是珠峰神女特別垂青第一次拜訪他的中國探險勇士,讓他們一個不少地從她的懷抱中走出來……

值得提到的是,1975年5月27日,中國登山隊的9名隊員再次從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瑪峰,其中中國登山隊副隊長潘多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女性。與此同時,一支由70多人組成的包括測繪、地質、自然地理、大氣物理和高山物理等方面人員的科學考察從,對珠穆朗瑪峰地區進行了多種學科的綜合考察,進一步全面地探索珠珠峰的奧秘。通過科學考察,獲得了大量有關喜馬拉雅山和珠穆朗瑪峰是怎樣由滄海變成高山,極其對自然和人類活動影響的一系列較完整、重要的科學資料。

現在,珠穆朗瑪峰這個神秘的地球之巔,已成為一個最著名的探險旅游勝地。盡管從1921年開始到現在,來自20多個國家的探險家,在珠峰進行過近50次登山探險活動,這還不包括未在統計之列的私人探險登山活動,但攀登上她的頂峰的幸運者卻只有100多名。1988年5月,中國、日本、尼泊爾三國聯合登山隊曾同時從珠峰的南坡和北坡登上頂峰,實現了舉世震驚的珠峰“雙跨”,在地理探險史上又掀開新的一頁。

附錄:

1996年5月9日,短短的24個小時內,有12條生命留在了珠穆朗瑪雪山上,其中包括一名屬于日本探險隊的女性。這成為珠峰80年攀登史上最為慘烈的一幕。

初夏的喜馬拉雅山陽光燦爛,又到了攀登珠峰的好季節。5月9日,來自世界各地的13支探險隊的150位登山隊員聚集在山腳下,整裝待發。其中3支隊伍已到達位于海拔7986米的4號營地,準備于當晚11點30分起程向最后862米沖刺。美國登山代理人斯科特·費希爾和新西蘭著名的登山代理機構老板羅伯特·霍爾將各率領一隊人馬,對那些支付了6.5萬美元委托費的登山者提供登山過程中的各種向導服務和援助。此外,包括7名印度邊境警察、2個日本人和3個當地夏爾巴人在內的另外兩支登山隊,也將同時從地勢更為兇險的北坡向山頂做最后的沖擊。

一切都盡如人意。美麗的珠峰在晴朗的天空下分外迷人,連一絲風都沒有。已經在海拔5340米的山上生活了幾周的隊員們此時已基本適應了缺氧氣候,身體狀態極佳。他們背上氧氣瓶,帶足飲水,穿上足以抵抗零下30攝氏度嚴寒的防寒衣,手提的無線電話可與大本營隨時保持聯系,并可通過衛星與地面的電話計算機聯網。

9日深夜,微風徐徐,繁星滿天,探險隊出發了。探險隊原計劃在10日的中午到達珠峰,這樣,隊員可以有足夠的體力下山。但由于這次登山的人太多,整個隊伍前進緩慢,幾處瓶頸地帶更是舉步維艱,大大影響了進度。

10日上午,霍爾隊中一位來自達拉斯的病理學家韋澤斯覺得眼睛不舒服,便對霍爾說:“我覺得再走下去有些不妙。”實際上一望無際的白雪使韋澤斯的視力壞到連自己下山都不可能了。于是霍爾讓他留在那兒,等候他們從山頂返回。然而,霍爾這一去再也沒有回來。

除了韋澤斯出了點麻煩外,其他人的情況還算不錯,整個隊伍緩慢而有秩序地繼續向山頂進發。到10日下午1時30分,第一批隊員到達峰頂,在隨后的兩個小時內陸續有18人站到了被冰雪覆蓋著的地球最高點。其中費希爾和他隊中的5位委托人、2個專業向導和4名夏爾巴人全部到達,霍爾的隊中除3人中途返回以及韋澤斯留在山腰外,其余6人也成功地到達了山頂。

成功登上珠峰的喜訊幾分鐘內便從山頂通過衛星傳向了全世界。隊員們紛紛與家人聯系,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來自日本的難波康子女士已經登過世界七大洲的6座高峰,這一次用節省下來的6萬美元來征服最后也是最高的一座,此時如愿以償,自然少不了與在東京的丈夫共同慶祝這一激動時刻。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云。正當人們歡慶勝利的時候,一團陰云從山谷中緩緩升起,霎時,天空變得昏暗,狂風夾著冰雪撲面而來。隊員們紛紛撤離頂峰,然而還有一些人為了近在咫尺的勝利,拼命繼續攀登。來自臺灣的高銘和一直緊跟在前兩隊人馬之后,眼看著別人都上去了,他不甘心功虧一簣,于是不顧向導的阻攔,繼續在風雪中前行,終于在下午3點鐘爬到了山頂。與此同時,3名印度邊境警察也從北坡到達了頂峰。

猛烈而奇冷的暴風雪使人們無法呼吸、無法思想,漫天的白色更讓人辨不清方向,甚至造成一些人失明。留在4號營地的科拉考爾說,她親眼看到霍爾的助手、31歲的哈里斯從風雪中跌跌撞撞地朝營地走來,然而轉眼之間,哈里斯就不見了,他很可能由于失明跌進了身邊的萬丈深淵,尸體至今沒有找到。

留在途中等候霍爾他們下山的韋澤斯恰好遇到了難波小姐和一位夏爾巴向導,他們結伴朝4號營地撤離。由于風雪太大,3個人不久就失散了,極度疲勞的韋澤斯跌人了一個雪坑睡去。臺灣的高銘和也被困在了途中,他拼命抵抗因疲勞和缺氧造成的沉沉睡意,“我告訴自己,不要睡,不要睡,只要閉上眼,就是死路一條!”他試圖打開無線電話,但手指不聽使喚,“當我的手指相互敲打時,它們發出玻璃一樣的聲音。”

相比起來,霍爾和助手漢森的處境要危險得多,他們被困在海拔8750米高的山峰上,沒有氧氣,也沒有任何遮擋的東西。漢森被嚴重凍傷,支撐到晚上就停止了呼吸。極度虛弱的霍爾困守在山上,無法前進。山下的朋友們焦急地通過無線電話鼓勵他繼續移動,并派人前去營救。但由于風雪太大,前去救援的人被擋了回來。就這樣,曾經4次登上珠峰的霍爾這一次永遠留在了這個美麗而充滿殺機的地方。

費希爾的尸體是在營地的入口處找到的,朋友們猜測他可能是留在最后,照顧虛弱的隊員先下山,然而他自己雖然近在營地咫尺,卻因筋疲力盡,無法再前進一步了。

11日上午8點,一個叫斯圖亞特的加拿大登山者在距營地一個半小時路程的地方找到了難波小姐的遺體,這位有著25年登山經驗的日本女子此刻靜靜地躺在潔白的雪山上——衣服已經破爛,露出了凍成冰疙瘩的胴體,防寒手套更是不知丟到哪兒去了。在距一個懸崖1米遠的地方躺著被積雪蓋著的韋澤斯,斯圖亞特認為他也死了,便沒有考慮救他,只把他臉上的冰層敲開,然后讓他安靜地躺在了那里。

倒真該感謝斯圖亞特沒有把韋澤斯埋掉,幾個小時后,在雪地里睡了近一天的韋澤斯竟然有如神助般地醒來了,并自己走回了營地。即使當地土著人也視之為奇跡。

3名印度邊境警察由于在山頂耽擱的時間過長,終于沒能再下來。臺灣的高銘和是被飛機救下山的,雖然保住了性命,卻已被嚴重凍傷。

按登山者習慣,所有死者的遺體都被永遠地留在了那座高高的雪山上,正像霍爾生前說的那樣,“能站在世界最高峰,與喜馬拉雅無可比擬的景色同在,還有什么遺憾?!”

他終于如愿以償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平| 四平市| 闸北区| 祁东县| 揭西县| 朝阳市| 昌黎县| 南召县| 新巴尔虎右旗| 西乌珠穆沁旗| 望都县| 伊川县| 泽库县| 黔东| 肇源县| 万全县| 洛阳市| 宜春市| 马山县| 全南县| 桐庐县| 吉林市| 嘉义县| 乌恰县| 青海省| 麻栗坡县| 北海市| 双辽市| 周宁县| 察哈| 广饶县| 页游| 册亨县| 绥中县| 乐昌市| 大庆市| 朝阳市| 潼南县| 廊坊市| 四会市| 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