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明仁宗的死亡謎團

與永樂皇帝朱棣在位二十二年,一生縱橫捭闔建功無數(shù),文治武功名揚四海相比,他的長子,在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朱棣過世后以皇太子身份即位的明仁宗朱高熾,雖于次年五月末即撒手人寰,在位僅僅十個月,但長久以來,也同樣是一個話題頗多的人物。

公認的說法,這是個苦命人。

看他這輩子,確實夠苦:天生殘疾不說,人生的大部分時間,更幾乎在猜忌與爭斗中度過。表面身為太子,風(fēng)光無比,卻上有父親朱棣猜疑,身旁有弟弟朱高煦爭寵陷害,生活十足水深火熱。好不容易咬牙熬出頭,盼到了君臨天下的那天,誰知在位才十個月,皇位屁股還沒坐熱,卻早早撒手人寰。從頭到尾,就是個受苦的命。

然而對這位苦命人,后世的名聲卻極其好。《明史》評價說,他對父親朱棣的仁孝,堪稱歷代子臣的典范。而他登基以后,從用人到行政,做過的好事,更是多得數(shù)不過來。如果多給他幾年時間,他甚至可以開創(chuàng)堪比文景的盛世。這是一個極高的評價。

甚至他的去世也頗多爭論,歷來都有人懷疑他不是“自然死亡”。有關(guān)其子朱瞻基(明宣宗)將他謀殺的說法,幾乎成為一樁類似宋朝“燭影斧聲”的謎案,至今爭論不休。坎坷、美譽、謎團,構(gòu)成這位帝王話題頗多的一生。且讓我們循著他人生的脈絡(luò),仔細地看一看。

苦孩子朱高熾

朱高熾,明洪武九年(1378)生于南京。母親是朱棣的正房王妃徐氏,即后來永樂朝的徐皇后。他不但是朱棣的第一個兒子,也是朱元璋的第二個“皇孫”。次年父親朱棣就藩北平,尚且年幼的朱高熾被留在南京,后進入朱元璋為教育皇室子弟開設(shè)的“大本堂”讀書。其間朱棣兩次來京朝見時與之見面,大多數(shù)時候則與父親“南北相隔”。明初皇室教育制度極嚴,“大本堂”學(xué)規(guī)是由太子“東宮太師”宋濂親手創(chuàng)建,規(guī)定:凡六歲以上皇子,每日卯時開始送學(xué)宮就學(xué),時間長達十二個小時,且不可無故告假。每年僅春節(jié)、中秋、端午三節(jié)及皇后、皇子生日才可放假,每年僅十八天假。其學(xué)習(xí)章程由皇帝批準后,即使皇子母妃甚至皇帝本人都不可干涉。苛刻學(xué)規(guī)下,多數(shù)皇子苦不堪言,常有怠學(xué)貪玩之舉(尤其是朱高熾的親弟弟朱高煦)。朱高熾?yún)s是少數(shù)勤于學(xué)業(yè)的皇子之一,他尊師重道,對各位師傅禮敬有加。諸“皇兄皇弟”們有違規(guī)行為時,他也竭力為之說情。學(xué)業(yè)更是拔尖,天生喜愛讀書,更常與諸“教師”縱論古今,見解精到。史載“眾師皆稱其賢”,也因此引起了祖父朱元璋的注意。

和后來被立為“太孫”的堂兄朱允炆一樣,自小開始,朱元璋對朱高熾也分外“隔輩親”。某日朱元璋檢視諸“皇孫”學(xué)業(yè),觀一縱論墾荒政策的文章條理清晰,論辯有據(jù),大為稱贊。得知是朱高熾所作時,大贊道:“吾孫仁厚也。”其后對朱高熾分外器重,不但常在狩獵或出巡時帶在身邊,也經(jīng)常命他幫助自己審閱奏章。而朱高熾也每每應(yīng)答得體,多有建言。特別是有一年冬天,朱元璋命朱高熾于破曉時檢閱南京玄武湖衛(wèi)隊,朱高熾?yún)s很快去而復(fù)返,朱元璋嫌朱高熾敷衍,大為不悅。朱高熾?yún)s坦然答道:“清晨寒冷,我讓將士們先吃早飯,待到飯后再檢閱也不遲。”一番話令朱元璋轉(zhuǎn)怒為喜,朱高熾的“仁厚”更在朱元璋心中加深印象。此事后不久,朱元璋對太子朱標說:“汝侄(朱高熾)天性仁孝純良,善于守成治民,他日封藩燕地,必為國家屏障,汝要善待之。”果然,明洪武二十六年(1395),朱高熾被立為燕王世子(繼承人),回歸燕地,從此才真正與多年聚少離多的父親朱棣團聚。

明槍暗箭爭太子

觀朱高熾的性格,以及早年的人生履歷,同英年早逝的太子朱標,甚至后來被立為“皇太孫”的朱允炆比,有太多相似之處:都是天生尊儒好學(xué),為人謙虛有禮,也頗得朱元璋賞識。但與朱元璋終其一生對朱標推心置腹的信任比,身為人父的朱棣對自己的“世子”朱高熾?yún)s常年頗多不滿,一方面是因為朱高熾尊文尚儒,性情儒雅,且天生肥胖腳有殘疾,日常走路尚需人攙扶,真是“手無縛雞之力”,讓一生征戰(zhàn)殺伐的朱棣常有“子不類父”之感。再者朱棣次子朱高煦自幼生長在燕地,常年與朱棣朝夕相處,自然感情更深。而且朱高煦天生孔武有力,沙場之上屢屢建功,頗得朱棣賞識。自封世子開始,朱高熾就這樣一直生活在父親的偏見中。

但朱高熾很快就讓朱棣意識到他的價值。先是建文元年(1399)五月,朱元璋周年忌日時,正籌劃起兵的朱棣為打消朝廷懷疑,派朱高熾率兩個弟弟朱高煦、朱高燧入京參拜。這時以兵部尚書齊泰為首的一批官員力主將朱高熾三人扣押為人質(zhì),以讓朱棣不敢輕舉妄動。甫入京城,即是危機四伏。朱高熾不懼,先是在覲見建文帝時“應(yīng)答得體,極陳燕王忠孝”。令本下定決心的建文帝猶豫不決。之后朱高熾私下找到建文帝信任的兩位親族——左都督徐增壽(即徐達的小兒子,朱高熾的“小舅”)和駙馬陳寧(朱元璋幼女之夫,朱高熾的“小姑父”),請二人在建文帝面前多多美言。在兩位“親戚”的勸解下,建文帝終打消了“劫持人質(zhì)”的念頭,在參拜禮儀結(jié)束后即放三人回去。三人終平安回來。此事也被看作“靖難之役”前建文帝的最大失招。朱高熾一行人歸來后,朱棣興奮異常,大叫“天令我父子保全也”。隨即于年底起兵,拉起了反叛大旗。其之所以能“父子保全”,處亂不驚的朱高熾功不可沒。

而正是這件事開始改變了朱棣對兒子的印象。“靖難之役”開戰(zhàn)后不久,建文帝即派李景隆率大軍六十萬北進,朱棣深知自己兵力遠非“中央軍”對手,決定北上大寧(內(nèi)蒙古多倫),攜裹駐扎此地的寧王一道叛亂。臨行前,他把守衛(wèi)大本營北平的任務(wù)交給了朱高熾,并叮囑說“此戰(zhàn)關(guān)乎全局,汝要憑城死守,萬勿出戰(zhàn),待大軍歸來時,即為全勝之日”。隨后于建文元年11月底提兵北上大寧,僅給朱高熾留下一萬兵將。十日后,李景隆的六十萬“中央軍”便兵臨城下,志在必得的李景隆修筑九座堡壘,安置二百余門重型火炮,炮火齊鳴猛轟北平城,六十萬“中央軍”四面齊發(fā),發(fā)動狂攻。危急之下朱高熾毫無懼色,他先是合理分配城防兵力,擊退了敵人首輪攻勢;繼而不畏炮火穿梭于城中,“親切慰問”死于兵火的百姓;因城中缺銀,朱高熾親打“白條”,承諾戰(zhàn)后一定優(yōu)厚撫恤,終令北平百姓感動不已,城中男丁組成“民壯”,婦女老幼皆編成“戰(zhàn)地服務(wù)隊”送水運飯,齊心協(xié)力助朱高熾守城,令“中央軍”攻擊屢屢受挫。特別是有一次“中央軍”已經(jīng)攻破東門,東門守軍死亡殆盡,危機時刻,城中婦女組團殺出,撲向“中央軍”,竟把中央軍殺得大潰。朱高熾還特別擅用智謀,他不顧朱棣“勿要出戰(zhàn)”的囑托,時常在深夜派小分隊發(fā)動夜襲,數(shù)次殺掠甚多。甚至有一次,竟然成功炸掉了“中央軍”的炮兵陣地,“毀火銃十數(shù)門”。后來“中央軍”暴怒,發(fā)動了不惜一切代價的“自殺式攻擊”。一時間幾十萬大軍前仆后繼,奮勇登城,朱高熾處亂不驚,命軍民們潑冷水于城頭,是時北平天寒,冷水潑下后立刻成冰,偌大的北平城墻成了“冰山”,任“中央軍”士兵費盡牛勁爬不上來。就這樣殫精竭慮,僅有一萬余士兵的北平城,竟成功地頂住了六十萬中央軍達三十天。隨后朱棣率兵馳援,向“中央軍”發(fā)動強攻,一舉把李景隆打得全軍覆沒,從而徹底扭轉(zhuǎn)戰(zhàn)局。之后漫長的三年靖難之役期間,朱高熾因體弱多病,被朱棣安排在后方,負責安定地方籌措糧餉。朱高熾兢兢業(yè)業(yè),地盤狹小的朱棣,竟能與占有國家大部分資源的建文帝“中央軍”相持三年,并最終一舉擊破,朱高熾的“后勤工作”尤其重要。

但即使這樣還是免不了父親朱棣的猜忌,建文帝為離間朱棣父子,派使臣至北平和朱高熾密談,許諾說“如歸朝廷,許汝為王”,并暗賜詔書。消息被燕王府太監(jiān)黃儼通報給朱棣,接著朱高熾的弟弟漢王朱高煦也從中挑撥,激得朱棣大怒,正欲派使者回北平“賜死”朱高熾。朱高熾?yún)s處理得當,建文使臣賜詔書后,朱高熾看都沒看,直接將使臣捆了,連同未開封的詔書一道送給身在前線的朱棣。此舉果然令朱棣疑慮頓釋,連聲慶幸說“幾殺吾子”。

建文三年(1401)六月,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兵敗后下落不明。隨后朱棣稱帝,改國號為永樂。永樂二年(1404),朱棣正式冊封朱高熾為皇太子。對于這位之前飽受猜忌,歷經(jīng)生死考驗的“長子”來說,可謂苦盡甘來。

朱高煦機關(guān)算盡

定天下,封太子,看似“熬出了頭”。其實,兇險才剛剛開始。

首先是這太子位來之不易。盡管在“靖難之役”中立功頗多,但長久以來,朱棣最喜愛的還是能征善戰(zhàn)的二兒子朱高煦。在“靖難之役”的關(guān)鍵戰(zhàn)役白溝河之戰(zhàn)前,朱棣就曾暗示朱高煦要做好“接班”的準備(勉之,世子多疾)。朱棣登基之后,其麾下曾與朱高煦一起出生入死的老戰(zhàn)友們,如朱能、張輔、邱福等人,也力主冊立朱高煦。這些人,都是后來位列功侯執(zhí)掌軍權(quán)的“功臣”,影響力甚大。而朱棣的三兒子朱高燧,也和朱高煦勾連一氣。因此,朱棣從建文三年登基后,直到永樂二年才正式冊立太子,實為在二子之間猶豫不決。

支持朱高熾的卻是文臣一派:一是曾在靖難期間協(xié)助朱高熾留守的文臣,如后來的禮部尚書吳中等人,對朱高熾頗為支持。而在朱棣登位后,他所倚重的文臣,如夏元吉、蹇義、方賓、解縉、胡廣等人,對朱高熾也頗多支持。一則是因為朱高熾為人寬厚謹慎,在文臣中深得人心。二則是朱高煦性情橫暴,當年在南京“勝利大逃亡”期間,就曾在沿路殺人,“靖難”成功后,更是“倚功多有不法”,民憤極大。而封建社會“立長”的傳統(tǒng),也讓文臣們更多地傾向于朱高熾一邊。永樂元年(1403)一月,群臣即上表要求冊立太子。朱棣以太子“正在學(xué)習(xí)階段”(屬尚進學(xué)之時)為由予以拒絕。兩個月后,群臣請朱棣的同母弟弟周王出面,再次請求冊立太子,反遭朱棣下旨斥責。

而讓朱棣最終拿定主意的卻是如下幾件事:一是兵部尚書金忠的意見,金忠善于占卜,朱棣起兵期間就曾多次向他問計,史載“無卦不靈”。立太子之事,金忠用卜卦的方式向朱棣進言,告之若廢長立幼,日后必然引發(fā)兄弟相殘。令朱棣大受震動。另一個常年為朱棣卜卦的相士袁拱也對朱棣說朱高熾有“帝王之相”。而大學(xué)士解縉的話也頗為重要,他對朱棣稱贊朱高熾有“好圣孫”。“圣孫”即朱高熾之子,后來的宣德皇帝朱瞻基,從小就和朱棣“隔輩親”。而朱高熾從立為世子開始,一直小心謹慎,從未有過任何錯事,和他不法行為不斷的兩個弟弟對比鮮明。如此種種,最終讓朱棣下了決心。永樂二年(1404)正式冊封朱高熾為太子。之后,選拔楊士奇、楊榮、蹇義等人相繼成為“東宮詹事”,輔佐朱高熾。但對于朱高熾來說,考驗才剛剛開始。

被封為漢王的朱高煦果然不死心。他先是以種種借口拒絕就藩,接著和三弟朱高燧以及宦官黃儼勾結(jié),屢屢陷害朱高熾。朱棣為朱高熾選擇負責太子教育的“太子太師”丘福,更是朱高煦的親信。永樂六年,朱棣又命丘福輔佐“皇太孫”朱瞻基,這樣父子二人其實都在朱高煦的監(jiān)視之下。而朱棣從永樂八年起,連續(xù)發(fā)動了五次對蒙古的御駕親征,每次都命朱高熾坐鎮(zhèn)南京監(jiān)國,這更把常年受朱棣猜忌的朱高熾,推到了風(fēng)口浪尖上。在朱高煦的陷害下,朱高熾身邊的親近大臣也不斷有人遭罪。先是大學(xué)士解縉,在永樂四年(1406)遭貶,四年后又被處死。原因正是朱高煦誣陷他“擅與太子謀,恐不軌”。永樂十年(1412),大理寺右丞耿通向朱棣揭露朱高煦的不法行為,反被朱棣以“離間父子”罪賜死。而最嚴重的案件,卻是永樂十二年(1414),朱棣親征蒙古得勝歸來,心情大好之際,隨行的朱高煦借機向朱棣誣陷朱高熾。回到南京后,因在南京監(jiān)國的朱高熾迎駕遲緩,引得朱棣大怒,甚至動了廢黜朱高熾的念頭。危急時刻,朱高熾身邊的楊士奇、蹇義、楊溥等大臣主動承擔了罪責,力陳此事是自己的責任,結(jié)果紛紛被朱棣下獄。朱高熾雖躲過一劫,但太子位已然風(fēng)雨飄搖。

朱棣之所以對朱高熾常年頗多防范,一則是他天生的猜忌心理,二則是他對朱高煦的偏愛以及朱高煦親信的太監(jiān)和武將常年的影響。但最重要的卻是,朱高熾雖然謹慎小心,但他為政寬厚,特別是在朱棣北征期間,他留守監(jiān)國,每次都赦免許多無辜得罪的犯人,并減輕刑罰,這無疑是與朱棣“唱反調(diào)”。身為帝王,自然忌憚身后即位帝君更改自己的國策,朱高熾無疑是犯了大忌的。

但朱高熾最終平安地渡過了難關(guān),這得益于他身邊親信文臣的幫助,也得益于自己“幾十年如一日”的良好表現(xiàn)。朱高熾信任的楊士奇、楊榮、楊溥等大臣分外有智謀,每遇危機,不但能勇?lián)镓煟茉O(shè)法化解危險。特別是楊士奇,身為“內(nèi)閣大學(xué)士”,朱棣時常向他詢問太子的表現(xiàn),每次都美言甚多。而吏部尚書蹇義也是關(guān)鍵人物,他執(zhí)掌“吏部”,素來以看人眼光極準而得朱棣器重。朱棣派丘福北征時,他向朱棣進言丘福“有將略無帥才,不堪大用”。結(jié)果正如他所言,令朱棣大為賞識。對于立儲這一“敏感”問題,蹇義甚少發(fā)表看法。但他在洪武年間就曾是朱高熾在“大本堂”時候的老師,“立場”自不必說。朱高煦每次進讒言,陷害朱高熾一派的官員時,蹇義表面不說,暗地卻利用自己“人事部長”的身份從中周旋,盡量使獲罪官員減輕責罰,每次都“保全善類甚多”。而另一位負責“大賬房”的戶部尚書夏元吉,也時常對朱棣言太子“素節(jié)儉”,令朱棣大為滿意。最關(guān)鍵的還是朱高熾自己的表現(xiàn),雖然屢遭兩個弟弟陷害,但朱高熾不計前嫌,每次朱棣詢問他對于弟弟的看法時,皆言其善。每次朱高煦有劣跡被告發(fā),更是主動乞求朱棣寬恕。這與兩個弟弟平日“打小報告”形成對照。而每次受命“監(jiān)國”時,雖屢遭朱棣猜忌,卻依然堅持行“仁政”。但每份詔書,皆以朱棣名義行事。蹇義向朱棣進言道,朱高熾此舉,實為“樹陛下之恩德也”。看到兒子為自己“收買人心”之舉,朱棣也有所感動,連連感嘆“先皇(朱元璋)常贊太子仁孝,今觀果不虛也”。而在幾次朱棣欲廢朱高熾時,當年曾為朱棣占卜的金忠屢屢阻止,聲稱愿“舉家連坐保太子”。日久天長,朱棣“心理天平”終于傾斜。

而在這過程里,朱高煦也終觸怒了朱棣。他勾連三弟朱高燧,不但時常陷害朱高熾,且胡作非為。史書上記錄最多的是他常以李世民自居,引起朱棣厭惡。其實除此以外,他所觸怒朱棣的還有兩件事:一是私自走私茶葉至青海西藏,破壞朝廷與西藏地區(qū)的“茶馬貿(mào)易”。“茶馬貿(mào)易”一直是明朝戰(zhàn)馬的重要來源,對意在征服蒙古的朱棣尤為重要。朱棣二征瓦剌回來,戰(zhàn)馬死傷甚多,卻得知戰(zhàn)馬儲備不足,一時大怒,命夏元吉嚴查,卻牽出了朱高煦的“走私案”。朱棣雖最終“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但對朱高煦印象大惡。而另一件事,是不久后的永樂十三年(1415),朱高煦在南京招募“護衛(wèi)”,建立了一支3000人的親兵隊,偏偏這其中有幾個人橫行不法,在南京買東西時強買強賣,打死居民。當時南京的兵馬指揮使徐野驢將之捉拿,卻被朱高煦隨后派人毆死。此事被兵部尚書金忠報之朱棣,經(jīng)查問,得知這些人都是朱高煦親兵,此事犯了朱棣“大忌”。永樂十四年(1416),朱棣就朱高煦封藩一事詢問楊士奇,楊士奇巧答道:“陛下正謀遷都,漢王卻留居南京,望陛下深查其心。”暗指朱高煦有謀反之意,正中朱棣下懷。同年,朱高煦被強行遷往山東青州做“漢王”。朱高熾的太子位,從此徹底穩(wěn)固。此后朱棣過世,在楊榮和張輔的巧妙安排下,朱高熾有驚無險地即位。此事值得一提的還有張輔,他雖是朱高煦一派,但史載他“識大義”,關(guān)鍵時刻與楊榮合謀,終令朱高熾順理成章地登上了大明皇位的寶座。

短暫執(zhí)政業(yè)績多

與今天許多人想象的不同的是,君臨天下的朱高熾,在接過了朱棣留下的豐厚家產(chǎn)的同時,也接下了“永樂盛世”結(jié)束后,大明帝國的百孔千瘡。

朱棣一生,文治武功偉業(yè)赫赫,卻終免不了勞苦百姓。至朱高熾即位時,戶部尚書夏元吉就向朱高熾奏報,天下已然“民窮財盡”“疲憊至極”。內(nèi)政方面,江西、福建以及山東西南,小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時有發(fā)生。因北征征用大量民夫,北方山東、山西、河北、河南四省“十室四五空”,勞力大量流失,糧食也連續(xù)三年歉收。因土地兼并以及各地大興土木,江蘇、浙江、江西各省大量農(nóng)民失去土地四處流浪,形成嚴重的“流民問題”。物價方面,僅大米價格,就比朱棣即位初期上漲了十倍。在永樂朝初期足夠支用十余年之久的“國家戰(zhàn)略儲備糧”,此時只夠支用一年有余。對外方面,安南叛亂仍在繼續(xù),當?shù)孛鬈姅】冞B連。國家耗費錢糧無數(shù),成了一個填不滿的“無底洞”。

在這樣的情況下,朱高熾果斷更改了朱棣時代的內(nèi)外國策,開始“仁德治國”。對朱高煦、朱高燧兩個曾與他爭皇位的弟弟,他體恤有加,毫不念舊惡;內(nèi)外政策方面,對外停止了“下西洋”和“通西域”,對北方韃靼和瓦剌改以招撫,暫停用兵,對南方的安南叛亂也暫停用兵,派使者展開“和平對話”;經(jīng)濟方面依夏元吉建議,停止發(fā)行紙幣“寶鈔”,并由國家控制鹽價,實行“緊縮銀根”,控制物價;針對越發(fā)嚴重的土地問題,朱高熾一面派出以監(jiān)察御史周亁為首的“工作組”,赴江西、江蘇、安徽、山東等省“展開調(diào)研”,另一面廢除朱元璋時代部分禁令,將之前諸多不允許平民進入的湖泊山澤,甚至軍用馬場均劃歸民用,招募農(nóng)民墾荒,以解決“流民問題”;為縮減國家開支,更在政府方面開展“機構(gòu)改革”,裁撤了朱棣時代設(shè)立的閑散府衙,“下崗分流”大批官員,對地方官設(shè)立了七十歲必須致仕的“退休制度”;對屢平屢反的各地農(nóng)民起義,也變“剿”為撫,改以招撫之策。短短幾個月間,各地民亂紛紛平定,國家物價日益回穩(wěn),國家財稅收入日漸增加。至洪熙元年(1425)一月,國家稅糧收入即達到接近永樂朝最繁榮期的三千五百萬石,物價水準特別是米價也回落到朱元璋時期的水平。瀕臨“民窮財盡”的明王朝,終逐漸重回正軌。

在穩(wěn)定內(nèi)政的同時,朱高熾也對傳統(tǒng)的司法和政治制度著手改革。首先是司法方面,赦免了大量在“靖難之役”后獲罪的家庭,如鐵弦、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等“罪臣”的親屬皆重獲自由,“罪臣”們也得以“平反昭雪”。進而對《大明律》做了修正,廢除了如宮刑、扒皮塞草等殘酷刑罰,為政以寬松為主。最重要的卻是國家政治改革,進一步強化朱棣時代確立的“內(nèi)閣大學(xué)士”的權(quán)力。治國倚重文臣,在他做太子期間成為親信的楊士奇被任命為內(nèi)閣首輔,是大明朝創(chuàng)建內(nèi)閣制以來首任“國家總理”。更形成了明朝歷史上著名的“三楊內(nèi)閣”(楊榮、楊溥、楊士奇)。這一切,不僅是當年建文帝想做而未能做出之事,更成為明王朝后世的沿用制度。

明洪熙元年(1425)五月二十九日,正勵精圖治的朱高熾猝死于宮內(nèi)欽安殿,時年四十八歲。死后追謚為孝昭皇帝,廟號仁宗,短短十個月執(zhí)政時間,卻奠定了明王朝之后“文官政治”的雛形,影響其后二百年。《明史》稱他“定萬世臣子之法”“景比隆哉”,觀其貢獻,至為恰當。

死亡謎團多爭議

但與他生前史不絕書的贊譽相比,他的死因卻成為一個爭論。《明仁宗實錄》和《明史》都只字不提他的死因。主流的史學(xué)觀點認定他死于“耽于淫樂”“縱欲過度”,大都來自洪熙元年,國子監(jiān)祭酒李時逸批評他的奏折,李時逸批評他“自建寧選取秀女,恐阻維新之望”,氣得朱高熾險些將李時逸斬首。直到垂危時還怒罵說“時逸辱我”。明人《病逸漫記》中也考證他是為了治療“陰癥”(陽痿)服藥中毒而死。但根據(jù)《明史》記錄,朱高熾在位時的皇妃,除張皇后外,僅郭、李、譚三妃,“縱欲說”確實有待商榷。而另一種說法“暗殺說”,則起自一個疑點,洪熙元年三月,朱高熾命太子朱瞻基南下中都(鳳陽)和南京,祭奠明朝皇陵。但朱瞻基離京后,并未按照行程先去鳳陽,而是直奔了陪都南京,顯然是為“接班”做準備。而負責侍奉朱高熾飲食起居的御用監(jiān)宦官海壽,卻是朱瞻基的親信。朱瞻基登基后,更搖身一變成為大明朝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更讓人疑惑的,是漢王朱高煦在朱瞻基登基后起兵造反,事敗后被審訊的記錄,朱高煦承認他在聞知朱高熾駕崩后,曾專門派兵在朱瞻基必經(jīng)的各要道布控,準備截殺回京即位的朱瞻基,誰料卻最終撲空。此時朱瞻基遠離京城,如無意外不可能比朱高煦更早知道仁宗去世的消息,唯一的“意外”,也許就是所謂“駕崩”,正來自他的親手謀劃。歷史的謎團伴隨著爭論延續(xù)到今天,終未見水落石出時。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登市| 凉城县| 大渡口区| 建瓯市| 博野县| 武清区| 昌黎县| 长寿区| 凌海市| 全南县| 贡觉县| 镇沅| 灵璧县| 惠来县| 搜索| 长武县| 通河县| 鹿邑县| 广丰县| 朝阳区| 明星| 左权县| 汶上县| 江北区| 武安市| 定结县| 武鸣县| 定兴县| 咸宁市| 马山县| 额济纳旗| 苗栗县| 枣阳市| 鄱阳县| 沾化县| 新干县| 巴塘县| 铜陵市| 蒲江县| 兰西县| 威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