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仁宣之治有多牛
- 明朝原來是這樣(白金升級版)
- 張嵚
- 10613字
- 2021-03-09 17:21:15
在位只有短短十個月的明仁宗,其帝王生涯宛若一顆璀璨的流星,雖然轉瞬即逝,卻光耀無比。
清朝官修的《明史》,對他的評價尤其高,將他列入明朝“五大仁君”榜單。甚至斷言說,假如他的壽數可以再延長幾年,必然會締造堪比西漢文景二位圣君的大功績。至于后世史家們,對他更是稱贊不斷,凡是“仁君”該有的榮譽稱號,基本全齊了。
評價如此之高,除了明仁宗個人善良的人品以及做過的諸多好事,更因一個公認的事實:執政短暫的明仁宗,開啟了一個足以超越歷史的偉大盛世——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是大明王朝繼“洪武盛世”和“永樂盛世”后,又一段成就驕人的光輝歲月。雖然時長只有十年,但其富庶的民生經濟、廉潔高效的行政運轉,造就了一個國泰民安的繁榮時代。僅以治國成就論,這一時代已足夠與前朝諸多盛世媲美,堪稱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治世”。
然而說“仁宣之治”超越歷史,最重要的一條原因卻是:這個時期更是明朝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期,明朝歷史上幾項影響重大的改革,都是在這十年里完成的。不夸張地說,明王朝在這期間,完成了治國模式的一次完美升級。之后兩個多世紀里,明王朝的政治經濟運轉,更都是在“仁宣之治”確立的軌道上前行。
開啟這個變革時代的是英年早逝的明仁宗,而真正完成這個業績的卻是他的長子:繼承帝業的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的美好童年
比起父親朱高熾的苦命人生來,早年的朱瞻基,可以說是生在蜜罐里。
朱瞻基的出生很有意思。他生于洪武三十年(1398),降生的當夜,還是燕王的祖父朱棣忽做一夢,夢見明太祖朱元璋賜予他大圭。這夢非同小可,大圭象征帝王身份,十足的吉兆,朱棣正在夢中樂呵著,小朱瞻基呱呱墜地了。樂醒的朱棣連忙去瞧孫子,抱著越看越喜歡,當場稱贊說:“這孩子就是大明朝的福分啊!”
從此以后,對這個孫兒,朱棣一直疼愛有加。這以后的朱棣,先靖難,再登基,從雄踞一方的燕王,升級為君臨天下的帝王,對孫兒朱瞻基的疼愛,更是與日俱增。甚至為此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在確立兒子朱高熾為皇太子后,永樂九年(1411)十一月,十三歲的朱瞻基被冊立為皇太孫,成為大明王朝再一代合法繼承人。太子尚健在就指定太孫,明朝歷史上,這是唯一一次。
朱棣如此疼這個孫兒,除了“隔輩親”的情分,卻也有更重要的原因:小朱瞻基相貌英武,天資聰穎,特別是博聞強識,處處透著靈性,好些個脾氣秉性,更與年輕時的朱棣格外相似。外加他的母親張氏,即后來的“誠孝張皇后”,素來是出了名的賢惠。如上因素,終于令朱棣做出判斷:這孩子身上,深藏著帝王的潛質,假以時日,必成大器。
自此以后,對朱瞻基的成長,朱棣便操碎了心。先是給他組建了一個強大的教育團隊,負責他學業的首席教師,便是號稱“靖難第一謀士”的姚廣孝。此人不但學識淵博,更深通權謀兵法。另外還有胡廣,這是建文年間的狀元郎,明初杰出學問家。以這二位強人領軍,輔以一批名臣學者,教學內容更豐富,從儒家典籍學問到行政經驗,乃至御人之術,統兵打仗,凡是做皇帝需要的本事,都得全方位教學。
除學業要求外,好些教育項目,朱棣還親力親為,手把手帶孫子鍛煉:最初的時候,常帶著朱瞻基出門打獵,或者走訪農家、訪貧問苦。后來朱棣北征漠北,更常帶著朱瞻基隨軍,親歷戰場廝殺。
而朱瞻基也沒讓祖父失望,學業進步極快,而且能文能武。武功練得好,還曾在宮中宴會上表演射箭,當場連發連中,博得滿堂喝彩。文化水平同樣高,尤其擅長對對聯,詩詞也寫得好,還精通書法繪畫,典型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但比起上面這些優良成績來,真正令祖父朱棣感到欣慰的,卻是他十六歲那年的一件事。正是這件事令朱棣認定,這個他一直寄予厚望的孫兒,果然沒有變成啃書本的呆子,相反,已初具獨當一面的才能。
這件事,發生在永樂十二年(1414),著名的忽蘭忽失溫戰役期間。
當時朱棣御駕親征瓦剌,也命已是皇太孫的朱瞻基隨行。繼而忽蘭忽失溫血戰,明軍一舉擊潰敵軍。正在乘勝追擊間,孰料一個不留神,督戰的朱瞻基遭瓦剌反撲,居然深陷重圍,險些給抓了俘虜。
而也正是在這場突發危機面前,年輕的朱瞻基,第一次體現出過人的能力。臨陣毫不慌亂,反而鎮定指揮,從容周旋,終于等來了援兵,有驚無險地脫困。
而接下來的事情,朱瞻基更令祖父刮目相看:是夜祖孫倆長談,分析白天戰局的得失。當朱棣躊躇滿志,打算第二日乘勝追擊,一舉蕩平瓦剌殘部時,長期在身邊當聽眾的朱瞻基,卻突然語出驚人:“今天天威所加,敵人已經聞風喪膽了,經過這場戰敗,他們生息都很困難,已經不敢再殺回來了。現在已經不需要窮追,應該盡早班師回朝。”
以朱棣的性格,要是旁人敢這樣頂他,恐怕早已氣壞。但這次卻不同,眼看著孫兒侃侃而談,把戰局分析得絲絲入扣,真是說不出的高興。第二天一早,當殺敵心切的眾將士們爭先請戰時,朱棣卻一反常態,照搬了孫兒昨夜的論調:“敵人已經跑遠了,追也沒意思,回家吧。”
聲勢浩大的朱棣遠征瓦剌之役,就這樣圓滿結束。而在朱棣眼里,孫兒朱瞻基的這番表現,與這場勝利有著同樣意義:這個十六歲的孩子,在祖父面前完美表現了過人膽氣與卓越判斷力。多年的苦心培育,已然開花結果。
從那以后,朱棣對于孫兒的培養,也更加升級。到了晚年,甚至允許朱瞻基在文臣輔佐下,獨立處理一些國家事務,相關的行政經驗,也早早累積。
而在常年的宮廷斗爭中,朱瞻基的另一樣本事,也同樣悄然升級:權謀心機。
要說他這本事的形成,也有教育因素。老師姚廣孝就是權謀大家,但同樣重要的因素,卻是實戰鍛煉:拜永樂年間的爭太子風波所賜。
徹底解決野心二叔
自從父親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后,朱瞻基的幾位叔父,就沒一天消停過。尤其是二叔朱高煦,更是常年處心積慮。不是造謠誣陷,就是四處活動,最張狂的時候,甚至還當眾羞辱朱高熾,行為極其惡劣。
對于這些兇險的考驗,老實人朱高熾,一度非常孤立無助。身邊的親信大臣們,不是遭陷害蒙難,就是棄他而去。他本人除謹慎行事外,更一度給嚇出毛病:一次朱棣聽信朱高煦讒言,張榜申斥朱高熾,嚇得朱高熾立刻臥病不起。《明史》里記錄說,臉都給嚇藍了。
就是在這樣的兇險環境下,年輕的朱瞻基,與父親一道,見證了世態炎涼。人情世故了然于胸,面對明槍暗箭,他更是常常挺身而出,用行動保護父親。
最著名的一個事件,發生在一次祭陵時。當時朱瞻基陪父親一道,與叔叔朱高煦去祭陵,朱高熾天生殘疾,走路一瘸一拐,朱高煦看了就幸災樂禍,在旁邊嘲笑說:“前人蹉跌,后人知警。”這話說得特缺德,既笑話朱高熾的生理缺陷,更暗含警告:大哥你留神點,摔倒了可有弟弟我呢。
但沒想到,朱瞻基不緊不慢回了一句:“更有后人知警也。”這話說得更有水平:叔叔你不用管閑事了,我爹倒了還有我,照樣沒你什么事。朱高煦聞言當場大驚:這個侄兒,比大哥更難惹。
隨著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明成祖朱棣病故于北征歸途上,明仁宗朱高熾順利即位,這場立儲之爭,暫時平靜了下來。誰知不到十個月,明仁宗英年早逝,局面驟然再變:當時留守南京的朱瞻基,在進京即位的路上,就險些遭到漢王朱高煦截殺。而等到朱瞻基順利即位后,受封樂安且手握重兵的朱高煦,也終于露出了獠牙:老爹的反不敢造,大哥的反沒來得及造,侄兒的反,說什么也要造!
所以自從洪熙元年(1425)七月,朱瞻基登基后,朱高煦就一直找碴兒。先獅子大開口,不斷向朝廷要封賞,同時招兵買馬,準備作亂。然而朱瞻基的反應,卻出人意料的軟弱,基本是叔叔要什么,他就給什么,甚至還親筆寫信,大力表揚這位氣焰熏天的叔叔。
眼看朱瞻基越發軟弱,朱高煦反而更來勁。轉眼到了宣德元年(1426),越發來勁的朱高煦,一下更鬧出大動靜:派部下枚青入京,游說名將英國公張輔,企圖起兵作亂。誰知張輔不傻,立刻將枚青綁了檢舉揭發。這下雙方攤牌,朱高煦大張旗鼓,發檄文傳天下,借口朱瞻基身邊的文臣夏元吉等人是“奸臣”,聲稱要“清君側”,公然發動叛亂。
朱高煦之所以這么自信,一是自己戰功多,靖難時候就打仗,自詡久經沙場。而登基后一直軟弱的朱瞻基,在他眼里,也和當年的倒霉皇帝建文帝沒兩樣。所以復制父親朱棣的成功,似乎形勢大好。
然而朱瞻基的軟弱,只是個圈套,目的就是放線釣魚,等朱高煦上鉤。朱高煦一公開叛亂,這下就好辦了:是年八月,朱瞻基御駕親征,親率大軍討伐朱高煦。結果大軍包圍朱高煦老窩樂安,還沒開幾炮,朱高煦就全軍嘩變,嚇得朱高煦穿一身白衣服,慌不迭地跑出來請罪。一場看似陣仗大的叛亂,就這樣輕松平定。
平叛成功后的朱瞻基,后續事務更處理得聰明。協同朱高煦叛亂的相關人等,只重辦了六百多人,其他幾萬將士大多赦免。而一直和朱高煦有勾結的趙王朱高燧,則被嚇破了膽,慌忙主動投誠。朱瞻基也寬大處理,除削掉趙王兵權外,并未廢除王號。如此一來,人心大定。
而對朱瞻基來說,這場輕松平定的叛亂,更好似一個特殊的舞臺:二十八歲的年輕皇帝,完美表演了一番自己的心機手段,整治了舊敵,更展現了威風。料理完這個麻煩,就該放手治國了。
安南亂局終料理
從治國條件說,明宣宗朱瞻基的運氣極好,比起明初的慘淡來,祖上傳給他的江山,是一個豐厚無比的家業。
此時的明王朝,經過明成祖朱棣時代的南征北戰,邊境基本太平,特別是北方邊關,瓦剌和韃靼兩大勢力基本消停。而經過明仁宗時期的改弦更張后,國民經濟也日益穩定。解決掉漢王朱高煦叛亂后,僅存的兩個握有兵權的藩鎮:漢王和趙王,都被一并解決,天下基本太平。
而相比于這些,祖父和父親兩代,留給朱瞻基最大的家業,卻是人才。
朱瞻基登基時,正是明朝政府一個群英薈萃的時期。朱棣創立的文淵閣里,如楊榮、楊溥、楊士奇三位內閣重臣,此時已經歷經沉浮,正是行政經驗最成熟時。英國公張輔的赫赫戰功,也早已名聲在外。此外還有老成持重的吏部尚書蹇義以及精通財政的經濟強人夏元吉,都是老成謀國的人物。這是一個運轉已然成熟,經驗能力都極為強大的團隊。
但自從朱瞻基登基后,上面的這些人才,就一直爭吵個不停。原因在于大明王朝糾結已久的一個問題:交趾問題。
當年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時,曾為平定安南國內叛亂,發動征討安南戰役。大獲全勝之后,卻并未重立安南王室,反而在當地設立交趾郡,劃為大明一省。
誰知此后卻麻煩不斷,從永樂六年(1408)開始,交趾就暴亂不斷。明朝多次調兵平亂,誰知來回折騰多次,這股動亂平掉,那邊又起紛爭。到了朱棣晚年,明朝遷都北京,精銳部隊多集中北方,對交趾地區,也就越發顧不過來。
而在這時,交趾地區的動亂,已經愈演愈烈。更出了一位強悍的領袖黎利,多次擊敗明軍。明宣宗登基后,本來也想拿交趾立威,調動七萬多大軍南下,誰知卻碰一鼻子灰,連吃敗仗不說,到了宣德二年(1427)九月,連都督崔聚和工部尚書黃福,都被抓了俘虜,局面不可收拾。
之所以鬧成這樣,一是明朝鞭長莫及,首都都遷到北方了,對南方越發管不過來。同時這事該怎么辦,明朝高層也一直爭吵不休,幾位重臣里,內閣的楊榮和楊士奇,堅決主張放棄,而英國公張輔和戶部尚書夏元吉,卻力主打到底。高層你爭我吵,明朝的政策,也就左右搖擺,甚至朝令夕改。折騰下來,自然越發狼狽。
在這樣的局面下,朱瞻基再次展現了他的決斷力,果斷停止了對交趾的戰事,將留在當地的八萬六千多明朝軍民撤回。后又授權黎利“權署安南國事”,黎利死后,其子黎元龍在明朝正統元年(1437),正式接受了明王朝的冊封,受封安南國王。這場持續明朝三代帝王的戰爭,就此徹底解決。
放棄交趾這事,至今依然存有爭議。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當時的明朝,不但深陷交趾的戰爭泥潭,甚至財政也被其拖累。就國家的承受力而言,明宣宗確實做出了明智的抉擇。隨著交趾問題的解決,明朝一大戰爭負擔也終于卸下。自明仁宗起就一直倡導的休養生息政策,開始全面推行。
反腐風暴來得猛
然而卸掉負擔的朱瞻基,還沒來得及喘一口氣,卻緊接著看到一個更強大敵人:腐敗。
其實腐敗問題,歷朝都有,并不奇怪,而朱瞻基見到的奇特景象卻是:彼時明朝腐敗的重災區,卻是朱元璋當年為反腐敗苦心設立的部門——都察院。
當年明太祖朱元璋,深恨貪污腐敗,為此設立了都察院制度。都察院的御史們,官職極小,權力極大,七品的芝麻官,在中央可以彈劾重臣,在地方更可督查官吏。反起腐敗來,素來簡潔高效。
但日久天長,這制度就出了問題:御史們可以查百官,可是沒人來查御史。漸漸地,貪官們也摸清了門道,有罪不怕,把御史拉下水就行。于是相互腐蝕,一開始還是貪官收買御史,后來竟發展成御史朝官員索賄,風氣越發惡劣。
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都察院左都御史劉觀,身為都察院的一號人物,這劉觀的人生可謂奇葩:早在洪武十八年(1386)他就高中進士,朱元璋在位時,曾是出名的廉潔人物,多次受到表彰。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后來卻變了質。到朱瞻基在位時,已經貪到地球人都知道。而且這人的一大毛病,就是好收賄賂,還極講學問,收錢的時候自己不出面,全由兒子劉福代理。他這兒子更不省心,除了替老爹收錢,還包攬詞訟,熱衷于打著老爹的名號跑關系,是京城出名的“腐敗經紀人”,爺倆一對活寶。
連反腐敗的都察院尚且如此,明朝的吏治狀況,自然迅速惡化。當時京城的大小酒樓,生意都特別熱鬧,公款吃喝極其普及,宴會整夜不停,大小官員招妓作樂,甚至競相攀比奢華,歪風邪氣全國刮。
而腐敗的危害性,朱瞻基在即位后,也越發感同身受。就拿一度鬧得焦頭爛額的交趾問題說,動亂四起的一大原因,正是由于明朝當地官員貪腐成風,激起民憤。以“權署安南國事”黎利自己的話說:倘若明朝派到交趾的官員,人人都能清廉,我又怎么會造反呢?
為了懲治腐敗,朱瞻基也做了很多努力,但都收效甚微,痛定思痛后,他決定下個重手,抓個位高權重的腐敗典型。開刀的對象,就是貪得聲名遠播的劉觀父子。
而和當年治朱高煦一樣,朱瞻基這次的辦法,還是引蛇出洞。先是宣德三年(1429)六月,借故貶劉觀去督查河道。這風聲一放出來,各路御史為了邀功,紛紛上奏彈劾,揭發劉觀的奏折雪片一般飛來,正好省了取證的麻煩。這下朱瞻基順水推舟,立刻逮捕劉觀父子,然后一番審訊,數罪并罰,判了充軍遼東。這個明朝永樂末至宣德初年的最大巨貪,就此倒臺。
劉觀被查后,接替劉觀職務的,就是清官顧佐。事實證明朱瞻基很會看人,這位新任的顧大人,既是著名清官,更是著名狠官,行政恪盡職守,為人孤僻自傲,平日里除了工作往來,從不和同僚交流,官場綽號“顧獨坐”,堪稱官場獨行俠。
這樣特立獨行的人物,辦起案子來更雷厲風行,上任不到一年,就借著劉觀案子順藤摸瓜,一口氣撤了四十三個御史,又選拔增補了多名清廉干才,一度爛透了的都察院,就此生機煥發,再度撐起反腐重任。
都察院靠譜了,緊接著官場大震蕩,大批鐵面御史們積極活動,大力整頓貪官,不出幾年,明王朝吏治一片清明。這事的好效果,朱瞻基本人也得意,一次更給內閣大學士楊士奇夸耀說:“當年要是不重辦劉觀,官場風氣哪能這么好?”但即使這樣,明宣宗還是不敢怠慢,為避免都察院腐化的教訓重演,宣德十年(1435),又在制度上做了個修正:都察院選拔御史,以后要由都察院定名單,寫明其具體事跡,然后交付吏部審核,一旦御史出問題,推薦人和審核人,都要一道辦罪。這樣一來,吏部和都察院之間,既要互相盯,出事更要連帶陪綁,御史的準入標準,一下嚴格了起來。
經濟改革最頭疼
在解決腐敗問題的同時,經濟改革也在深入。自明初以來一直蒸蒸日上的國民經濟,這時也遇到了瓶頸:一是通貨膨脹。這事說到底,還是明朝的貨幣制度鬧的。明初以來的貨幣制度,是銅錢與紙幣(大明寶鈔)并行,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這一制度很快遇到大問題:紙幣貶值太快,經常性通貨膨脹,從朱元璋在位時期就發生,一直到宣德年間,通脹越發厲害。二是欠稅問題,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區。一是由于江南地區稅重,二是遷都北京后,運輸成本增長,百姓負擔加重,所以自從永樂末期開始,就經常性欠稅。
而朱瞻基解決這兩個問題,卻都倚重了永樂時期的第一經濟強人:夏元吉。
夏元吉的理財能力,早在永樂年間就名揚天下。別的且不論,就說永樂皇帝朱棣一輩子,折騰了那么多大功業,國民經濟卻能支撐,長期擔任戶部尚書的夏元吉,可謂功不可沒。后來因為反對朱棣的第五次北征,夏元吉一度被下牢獄。也正是在這期間,明朝通貨膨脹驟然惡化,僅大米價格,就比朱棣剛登基時,漲了整整五十倍。
而到了朱瞻基登基后,夏元吉早已官復原職,也開始放手救火了。他的主要辦法,就是全力恢復大明寶鈔的信譽:第一招是把食鹽價格和寶鈔掛鉤,用鹽作為紙幣準備金;第二招是多回收寶鈔,少發寶鈔;第三招則配合反腐敗,官員每受賄一兩銀子,則罰一萬貫寶鈔。這招有學問,明朝當時禁用金銀貨幣,這樣一罰,等于是把寶鈔價格和金銀掛鉤。三招齊下,物價果然穩定。
而比起通貨膨脹問題來,欠稅問題,卻更難辦。這事從根本上說,還是由于朱元璋當年憤恨江南人民支持張士誠,設立了重稅制度。但這條“祖制”卻輕易碰不得,碰了是死罪,不碰解決不了問題,進退兩難。
這個難辦問題,并非夏元吉親自解決的。穩定物價的事,已耗盡了他人生最后的能量,他于宣德五年(1430)過世,然而在此之前,他已經物色到了一位解決這一問題的人選:周忱。
在這之前,周忱可謂默默無聞。他永樂二年(1404)就中了進士,而且年紀輕輕就進過文淵閣,很得當時的永樂皇帝賞識。但這以后,仕途就一片黯淡。雖然也做到了刑部員外郎的職務,卻一直毫無建樹。
之所以沒建樹,直接原因,是有人壓他:夏元吉。這倒并非兩人有過節,相反,夏元吉深知此人才干,但每當有升遷機會,卻全被夏元吉破壞掉。理由也是一致:這個職務太平常,根本無法發揮周忱的才干。如此一來,光陰蹉跎,直到宣德年間,周忱的官職,還是原地踏步。
作為老成謀國的能臣,之前的這一切,其實也是夏元吉對周忱的考驗。當看到周忱一如既往,毫無抱怨后,夏元吉終于確認:他,就是解決這個大難題的不二人選。
宣德五年(1430),經夏元吉以及大學士楊榮的舉薦,周忱獲任江南巡撫,開始直面這一挑戰。一開始就出師不利,到任后想盡辦法,不但毫無成效,當地勢豪大戶還趁機作梗,外加天公不作美,江南鬧水災,結果一番折騰,反而落下了個綽號:周白地。
但周忱心態好,聽了綽號也不急,反而自嘲說:“今天叫我周白地,來年我叫谷滿地。”相當信心十足。接下來果然如此,經過失敗的周忱,終于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雖然祖制不能動,但具體細節可以靈活掌握。老百姓的賦稅,先前分為兩塊,一是應交田賦,二是運輸費,也就是“損耗”,田賦既然不能減,那就在損耗上做文章。有錢的多交,沒錢的少交,這樣負擔大大減輕,稅收效率也提高。這個著名的法令,就是“平米法”。
這樣一調整,效果果然大好。不出幾年,江南地區的欠稅全面交清。而后周忱再接再厲,又在正統年間,首創了“金花銀”制度。也就是把應交的糧食,部分折合成銀兩征收,這個重要的改變,后來更變身成一個重大的改革:一條鞭法。這幾項改革一推廣,江南的局面立刻不一樣。不但老百姓負擔減輕,稅收增長,周忱更從稅糧中拿出多余部分,設立了“濟農倉”。在他任上,“濟農倉”遍布江南大地,不但用于賑濟救災,甚至商業貿易、創業貸款,都可從中告貸。而在當時明朝,這些“濟農倉”更有一重大作用:幾次明王朝遭遇重大變故,以致錢糧短缺時,基本都是從江南“濟農倉”調錢糧補充,特別是后來的土木堡慘敗后,正是江南的錢糧輸送,幫助明朝打贏那場衛國戰爭。周忱,也真正兌現了他到任的承諾:江南大地,已是一派家家戶戶糧滿倉的繁榮景象。
周忱能辦成這事,還是和本事有關的。他不但眼光準,管理水平更是高,最有名的一個絕招,就是會籌算。特別是每次運送錢糧時,哪天刮風下雨,他都記得一清二楚。一次有官員謊稱江面遇風暴翻船,企圖私吞稅糧。周忱立刻駁斥,說那天你說的地方是晴天,哪來的大風?辦事更是高效,《明史》說他“素樂易”,也就是擅長用最簡捷的方法,解決最復雜的問題。這位能臣宣德五年(1430)擔任江南巡撫,任職長達二十年,是整個明朝歷史上在一地任職時間最久的巡撫。
也同樣是在宣德年間起,“巡撫”這一早期的臨時性官職,也日益常態化,成為諸多省份的固定職務。地方行政的事權因而統一,辦事也日益高效起來。
內閣進化史
而與之相比,同樣是在宣德年間,明朝政治的另一體制改革也終于完成:內閣制度。
自從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內閣后,大明王朝,便建立了高度君主專制的政治模式。帝王大權獨攬,集各種事權于一身,件件國事都要事必躬親,起初確實威風,但日子久了,就累得不行。
所以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這制度就開始修正。明太祖本人就曾多次設置“大學士”,輔佐他處理國家事務。但這些人在當時官職低,職權小,并未形成氣候。
到了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同樣受夠了事必躬親的辛苦,也開始修正制度:朱棣設立了“文淵閣”,安排了他所信任的解縉等文臣入值,成了自己的秘書班子。但最早的時候,這幾位秘書職務更低,最初只是“入直”,后來陸續升為學士,也不過正五品。
但這時的大學士們,對朝政的影響,已經日益擴大。各種國家大事,都是他們圍攏在皇帝身邊獻計獻策,好比智囊團。但論話語權,卻還是極小。批答奏折的權力,依然由朱棣本人牢牢掌握,他人無法染指。
而在朱棣過世后,內閣的職權,更是層層提升。先是明仁宗在位時,確立了內閣大學士的兼職身份。雖然“大學士”這一職務,本身只有正五品,但各位大學士,卻都身兼六部的侍郎。后來諸如楊榮、楊溥、楊士奇等大學士,更是身兼尚書職務。而且極其重要的一件事是:明仁宗恢復了建文帝時代的“公孤官”制度,也就是給大學士們加諸如“少保”“太保”等名譽稱號,這樣一來,大學士們更有了一品身份,凌駕于百官之上。
到了明宣宗在位時期,內閣制度最重要的兩個演變,則在他手里完成:一是“置僚屬”,朱瞻基在內閣增設了兩個機構——誥敕房與制敕房,而且皆設“中書舍人”。這就意味著,原先只是秘書身份的大學士們,這下也有了自己的秘書班子,而且這些秘書班子的人選,都由大學士們選定,連執掌人事權的吏部也無權干涉。實力大大增強。
而更重要的一個變革,則是內閣有了“票擬權”,也就是國家大事,再也不是皇帝親力親為,相關奏折送過來,主要由內閣成員拿出批復意見,并擬定草稿送皇帝審閱,即“票擬”。這樣一來,實力強大的內閣,實權徹底壓倒六部,成為整個政府運轉的發動機。
當然,在宣德年間,“票擬權”并非內閣專有,像夏元吉、蹇義這些六部尚書們,也時常參與票擬。內閣真正壟斷票擬權,還是在明宣宗過世后,當時即位的明英宗朱祁鎮年幼,外加蹇義等六部老臣早已作古,內閣才真正成為“票擬”的專有者。
而在明宣宗執政時期,明朝的內閣,也第一次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政治團隊,這就是赫赫有名的“三楊”內閣。三楊,即楊榮、楊溥、楊士奇三位重臣。宣德年間的內閣大學士里,早期的黃淮年老退休,一度入閣的張瑛與陳山表現太差,沒多久就被調走,十年里始終操持國家運轉的,就是這三位。
而就才能來說,“三楊”每一位單獨拿出來論,未必是明代大臣里最強的,但組合在一起,卻極其互補:楊士奇為人寬厚,善于調處關系,而且精通謀劃,屬于三人里的核心人物;楊溥學問精深,操守清廉,為人低調,辦事認真,是三人中的行政干才;楊榮則多謀善斷,精通軍務。論處理國家大事,著實各有一套本領。
而且這三位重臣,論脾氣秉性,其實一度也不和諧。比如楊榮這人恃才傲物,還常收賄賂,甚至多次出言中傷楊士奇。但明宣宗有水平,多次想法調處三人關系,外加楊士奇此人很會來事,擅長調和矛盾。因此總的來說,國家大事方面,三人還算團結,在好些難題面前,更是通力合作。換句話說,仁宣之治的十年,首先來自這三人的齊心協力。
寬松統治真和諧
而就帝王心術而言,明宣宗的統治方式,也和前幾代帝王大不相同: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對待百官通常是高壓政策。朱元璋屢興大獄,朱棣雖相對溫和,卻也同樣不好惹,國家大事,從籌劃到決策,更是各種大權集于一身。那時候的大明王朝,高官基本就是高危職業,連夏元吉這樣的重臣,一兩句話觸怒朱棣,也曾慘遭囚禁。
而從明仁宗登基開始,這種統治模式就已經開始轉型,明仁宗除了赦免諸多建文帝時期的文臣,更強調要實行仁政,鼓勵大臣進諫,禁止濫用酷刑。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這個思路也在延續。他本人就以“敬禮大臣”著稱,而且每當國家討論大事,更是詳細咨詢,并鼓勵大臣知無不言。更大的進步是,自“仁宣之治”開始,明王朝立下規矩,除謀反等大罪外,其他一切罪過,禁止實行連坐法令。死刑等重刑的審核也更加嚴格,大明王朝的司法,真正開始文明化。
而在處理群臣關系上,明宣宗更匠心獨運,他常用的辦法,就是寫詩。他喜歡把各種國家大事的觀點,整理成相關詩文。臣子們不但要學習領會,更要對詩唱和。如此詩文往來,明朝早期詩歌的一大流派:臺閣體詩,也因此進入繁榮期。立國后長期緊張到恐怖的君臣關系,更從此其樂融融。
而且作為一個帝王,明宣宗更有極其親民的一面,早年祖父培育他時,就常帶他訪問農家,而在登基為帝后,這也成了他的習慣,甚至還多次微服私訪,探訪農家艱辛。也因此出臺諸多惠民政策。老百姓的負擔,也因此減輕,經濟迅猛發展。
而在這諸多艱難的變革轉型中,大明王朝的綜合國力,也更加蒸蒸日上。明朝的國民經濟穩定增長,政府儲備增加,僅福建一個丁州府的存糧,竟然足夠當地官軍支用百年。棉花等經濟作物的種植,更從南方推廣向北。更驕人的成就是手工業,比如紡織行業,明初的時候,就連江南這樣的紡織中心,也只是城里才有,而到了宣德年間,卻擴展到鄉鎮,比如吳江縣這些縣城里,都有鄉民從事這行業。陶瓷業也更發達,著名的“青花瓷”正是宣德年間出產。而且瓷器產業重鎮,除傳統的景德鎮外,更向大江南北擴展。冶煉業的進步更驚人:宣德年間的最高鐵產量,達到了8329000余斤,是永樂年間最高數值的六倍。
也正是伴隨著生產進步,明朝的工商業更加繁榮:各色繁榮的工商業城市,大江南北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宣德年間僅新增的商業稅收入,就比永樂年間多出五倍。這是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綜合國力蓬勃上漲的帝國。
也正是因為諸多驕人的成就,一直以來人們對“仁宣之治”都有著極高的歷史評價。經濟成就驕人,統治施行仁政,帝王勤政愛民,這三條“盛世”的硬標準,“仁宣之治”樣樣全占。因此一直以來,明宣宗都有極高的歷史地位。
然而就在一切欣欣向榮的時候,宣德十年(1435)正月初三,突患急病的明宣宗意外離世。九歲的太子朱祁鎮即位,次年改年號為“正統”。這位童年登基的小皇帝,便是大明王朝的又一代執政者:明英宗。
表面看來,大明王朝的黃金歲月,依然還在繼續。然而就在這個“正統”年間里,一場突然的意外,給了頂峰的大明朝沉重的一擊:土木堡慘禍。